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5: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兰州大学魏文晴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报纸民生新闻一样,电视民生新闻也取得飞速发展,民生新闻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时代产物,是地方电视新闻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围与自我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不仅给地方电视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以平民化为导向,以记录百姓生存状态、现实需求、话语空间为主体内容,以人为本、接近性、互动性为传播策略,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范式。

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报道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获,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基层发生的事件。贴近基层,完全反映基层并适当深化引申开来。地方电视台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问题事件出在基层,精彩事件也出在基层,地方电视台更加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要求,从这方面说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生新闻不仅仅局限于街谈巷议的小事,也应该包括影响重大的事件。对于小事要以小见大,在满足千重猎奇心理的基础上更要深化引申,让事件浅薄的背后增添一种审视的目光和冷静的思考。弱势群体和灾难在民生新闻要准确报道过去,过去,我国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报富不报贫、报强不报弱,结果造成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而主流媒体对一些负面新闻开始报到后,不仅没有引起恐慌,反而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典型的实例向公众打预防针,避免在发生大面积灾难的时候爆发大规模的恐慌。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在下午2点28分发生,中央台在第一时间并持续关注报道,各级电视台也做好了消息的及时发布。包括县级有线网都第一时间发布通告,稳定民心,稳定生产。灾难面前我们的媒体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齐心的祝愿,祝愿全国上下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渡过难关。民生新闻的报道要做到善始善终。有开头,更要有结果。特别是一些问题性新闻报道。有头无尾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民生新闻要做到善始善终,报道条理化,深度化。

“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标明了中国新闻业的一个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受众。但是不可否认,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民生新闻已经开始了阶段性的停滞,在当年全国电视收视调查统计当中,只有4个城市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是上升的,其他基本上是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幅度很大。民生新闻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是一种必然,也是阶段性调整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寻求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坚持百姓的立场与角度

这是民生新闻的定位问题,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但是,作为媒体也不能简单地把百姓利益和其他利益对立起来,要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下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结构细胞,是人们工作之余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社区新闻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阵地。从媒体竞争的角度看,社区民生新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普通百姓之中,能够将发生在社会肌理中的新闻用最快的速度、最鲜活的方式传达出来。在鲜有“独家新闻”、多有“独家角度”的时代,深入社会基层、深入社区挖掘民生新闻,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新闻视角。

(二)增强内容的服务性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

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民生新闻相比一般新闻而言带有浓厚的功能色彩,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其一,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热线投诉。其二,强化点评与解读环节,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蕴涵。成功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受百姓欢迎,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体的力量改变了一些事物的进程和状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极大地强化了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创新表现形式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普通市民不但是报道内容的主体,而且甚至可以成为报道执行的主体,形成一种“百姓拍百姓,百姓说百姓”的局面。互联网快速发展、DV的大量普及、通信技术的应用,都给这种互动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相比于报纸杂志电台等,电视是形式感最强的一种传统媒体,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消费媒体之前的心理预期是有微妙差别的,电视的娱乐预期最高,目的指向性最弱。

(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市民化不等于庸俗化,随着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新闻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渐形成逆反和疲劳心理。我们怎样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就是要体现出新闻栏

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出新闻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说早期的民生新闻是跑马圈地的话,那么今天的民生新闻更需要精耕细作。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就要重视评论的力量,就要有媒体自己的声音。对同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的评析、解读,不仅是主持人、编导、栏目的事情,而且代表着频道的品位、素养和思想。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走向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表象之一,而报道方法和技术层面的缺憾乃至迎合市场的“浅薄”,依旧是民生新闻必须正视和急需破解的问题。因此,要不断的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更长久。

如今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客观地说,在当前传媒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每一种节目都会面临生存期限的考验。民生新闻能否摆脱此种局限,延续生存期限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从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和预期受众目标来看,它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因为中国的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热爱和欢迎的,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如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民生新闻稿件

民生新闻稿件

民生新闻2

民生新闻策划案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论文[材料]

创新民生新闻写作方法

民生证券新闻(整理)

优化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对策探讨

税收发展民生

税收 发展 民生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民生新闻发展 浅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