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6: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余秋雨散文研读

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名单:霍嘉睿

指导老师:李晓阳老师

一、课题背景

经过初高中五年的语文学习以及课下的自主阅读,接触到了不少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随着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发现余先生的散文有很多值得好好学习与思考的内容。尤其是《文化苦旅》这本书更是令我十分敬佩。因此,借着研究性学习的这个大好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研习一下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目的

借着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有: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再认识;学习一些全新的看问题的角度;扩充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及风景名胜的了解程度;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使用的表现手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通过自主精读余秋雨散文,与老师交流看法,圈划好词佳句等方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

五、课题研究结果

1、《道士塔》

在《道士塔》中,作者既写出了王道士作为文物破坏者与文物出卖者的身份,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写出了王道士的无奈.出身农民,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出卖文物,更看不出有什么不合适,要王道士去识破外国掠夺者的阴谋不现实;把文物保护的重任都压在王道士身上更没道理.所以作者有文中写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所以作者最后把王道士定位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农民的文化层次,道士的思想意识,中国平民憨厚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不是讽刺中国的农民、道士、平民。而是要突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让一个完全没有犯罪意识的人犯下了滔天大罪。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呢。

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深刻性还在于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判断来表明我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王道士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他不是在敦煌,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我们不能对他过于追究。可想到敦煌那么多的文物都经他的手而流失,我们又不能不置之不理。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剩下的就只有“痛”――“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这种深切的“痛”不光表现在王道士这人物身上,还表现在文物的去向的态度上。作为中国人,自然希望留在中国。可想到那些留在中国的反而遭破坏,还不如给别人保存。在这样的悲剧的社会中,“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这种激愤的感情是作者创作的动力,也是打动读者的鼓点。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节严重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面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创伤,在极其悲痛的感情支配下,余秋雨先生挥动如椽大笔,将激情的文字泼墨于纸上,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泪作者之所泪,感作者之所感,这就是写作效果。

2、《都江堰》

《都江堰》和余秋雨的其它文章一样,传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在作者那里,都江堰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中国文化因子的载体。从“都江堰——李冰——中国文化”的逻辑演进中,作者难于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感慨、悲凉和欣慰的复杂情绪。在作者那里,长城和都江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端。长城是一种蛮横的政治哲学的象征,不过是统治者壮胆和摆排场的道具;而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丰碑,因此都江堰才这样激动人心,才这样让作者击节赞赏,余秋雨那种兴奋的心情早已溢出文外。作家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李冰的治水哲学固然泽被后人的水利事业,然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哲学却被统治者扭曲利用而成为治人的阳谋抑或阴谋。悲凉中又有着若干亮色。作者又从人们对李冰的纪念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神,李冰的哲学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文章的最后一节,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难,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劫掠的悲哀,那么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化精义便是体恤百姓的民本思想。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才会有清明廉洁的为官纲领,才会有李冰的传奇,才会有都江堰的存在,才会有余秋雨先生的这篇大作。

3、《万仞银亮》 处在

我不知出国多少次了,但中国,你第一次以如此伟大的气势矗立在我眼前。这次终于明白,不是距离的遥远,也不是时间的慢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六、研究体会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收获良多。不仅了解了不少知识,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也得以更加深入。

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学者,余秋雨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在探寻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人文精神。学院化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的文章带有浓厚的书卷气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读他的文章,会让人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的清流,绽放着智慧的琼花。

七、参考文献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借我一生》、《霜冷长河》 作者:余秋雨

研究性学习结题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