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居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0: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院读书工程活动读书心得

时光 的 掌 故——读《 山居笔记》有 感 院系:工学院机械系班级:09机电三班 学号:090122040

姓名:田军行

2011/11/15

日期:时光的掌故

——读《山居笔记》有感

在时光里生了一场感冒 在空间里寻找良药 人间失去了依靠 索性到天堂去打闹 却收到来自地狱的讣告

注定这是一次抵死的单身潜逃 是否还要白头到老? 我说你好 你说打扰 时光太老 空间太小 尚好

还能做一只思想里的流浪猫

这是我在读《山居笔记》之前的思想,当时有了对文化的茫然感,对社会现状的无所适从感,虽说在学校接受教育,可是我依然感觉不到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方向感进而变得没有归属感,巨大的空虚就趁机钻进了我们的大脑,我们都知道可谁都不愿意面对,或者说不敢面对,于是我们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偌大的校园里,不是在学习,也不是在求真,不是在做自己,更不是在人。也许你会说哪有这么严重?可我说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或许现在的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许我们也会刻意去接触些类似文化的东西既打发了空虚的时光,也给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点小小的慰藉。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山居笔记》这本书就恰恰让我们找到了我们遗忘或者抛弃在时间和空间里的充实部分,在时间是它是过往和历史,在空间上它是思想和文明。正如本书作者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山居笔记》更像是一本现代版的《水经注》,在欣赏山河秀丽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苍茫。

《山居笔记》这本书我是看过多次的,但是每一次我都会收获不同的东西,而且在理解上我也感觉没有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那么艰深难懂,也达到了作者说的“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的目的。在《文化苦旅》中作者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而在《山居笔记》中作者则是召唤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以下问题:

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节的相互觊觎和生死与共; 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

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 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 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 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限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和书写就形成了这本书的精华,才会让我们如此爱不释手的一遍遍阅读,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到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已经把《山居笔记》前后读了5遍了,就其内容写法和思想风格上的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山居笔记》应该说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人生境界的艺术表现。余秋雨在他的文章中也说过,“文章的道路很多。我的文章只呈现我个人的生命感悟状态”。因此,我们便可以在《山居笔记》营造的美的境界中,去探寻、去体味作家在作品中展示的人生境界。

余秋雨先生的著作题名《山居笔记》,在我看来,就已蕴含着某种生活情趣和人生境界。仅“山居”二字,就具有一种引发力量,让读者的思想处于一种游心的欲发状态。余秋雨先生本人为文也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在《再谈〈文化苦旅〉》一文中,他就曾说过他是比较注重散文的文笔、意境和前后气韵组接的,那么,在《山居笔记》中,作家呈现出怎样的生命感悟状态,营造了怎样的美的境界呢? 《山居笔记》中作者多是借山水风物和历史精魂来寄托自己人的个体生命对 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借承德避署山庄苍郁的山与晶亮的水,特别是在山庄中幽静闲适的园林徜佯的历史精魂,面对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满清王朝的背影轻轻地叹息,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的深切感悟,流露出幽幽的文化情怀。

在《流放者土地》中,作者“触摸着中国历史身上某些让人不大舒服的部位”,让目光驻足宁古塔这块流放者的土地,撕下中国历史上惨烈的一角,感叹文人墨士的精神世界和前人的精神遗留;《流放者的土地》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身为文化人的脆弱,对于强悍的政治力量,他们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清朝的流放同时也成全了东北的开放文明,马克思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哲理,在文化领域也昭显着它的魅力。

在《脆弱的都城》中,作者是面对渤海国留下的巨大的城墙根遗迹,感叹苍海桑田的巨变,感叹不管哪一种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都无法与野蛮抗衡,对代表文明的城市抒发自己的热爱与清醒的认识。

《苏东坡突围》则由黄州赤壁生发开去,借苏东坡的令人悲愤的遭遇,感叹文化名人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呼唤文化良知,它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苏东坡,以苏东坡为坐标,看看历史的方向究竟可以因为一群小人偏离到何等的境地。其实苏东坡没有突围,对于流言蜚语,对于烁金之口他根本就无力招架,使他生活快乐一些的,只是他豁达的胸襟。

《千年庭院》则帮助你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回那座隐秘的书院——岳麓书院,立足现今,回顾历史。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体验古人的文化精髓,探寻文化的根源,在岳麓书院的清溪茂林间感受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寄寓了作者对健全文化人格的深切期待与呼唤,同时也在接受和传递着文明的薪火。

《抱愧山西》在对山西商人的商业人格正负两面的考察中,深入到国人的心理层面细细拷问。

《乡关何处》是最有温情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思乡情结,让我读这篇文章时,从作者的故乡回到了我的故乡,从作者的童年回到了我的童年。暝暝中有种谁也说不出来的情愫,就像是糊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纸,若隐若现,在山水大地、人文景物源远流长中感受作者故乡浙江余姚这块土地所承载的文化力量。但作者那“我的故乡在哪里呢?”的追问,又使具有特定地域的故乡变得飘渺,而使实在的故乡成为了精神故乡的出发地。

《天涯故事》由对海南地域文明的探测,来感受天涯海角的来自远古的人文气息的温馨,是对柔丽和平、崇尚自然的女性文明的肯定。 《十万进士》考察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所给予我们的“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与其副产品的“千年的无奈”,在选官制度上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遥远的绝响》撩开了历史神秘的一角,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牵动文化人的心弦的乱世魏晋时代,让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这里面回响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人群内心独特的“魏晋情结”,是对自觉的文化人格的呼唤,是文化人心中难以排遣的傲世而独立不羁的精神风采。

《历史的暗角》则是对小人心态这种带有巨大历史必然性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尽管文章显得过于抽象,略显沉闷。但从作者悲愤而犀利的文笔中,我们又不难感受到余秋雨对理想生存环境的期盼。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尽管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完整审美空间,但我们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心怀渴望,徜徉在历史与文化的时空中,借山水风物和历史精魂,呈现出作家的“生命感悟状态”。《山居笔记》的境界由此产生。

虚实相生便是境界产生的特点之一,如果说文中的山水风物和历史文化遗迹构成的审美意象是实的话,那么,由此生发的作者的文化情怀便是虚,在这虚实相生之中,作品的美学境界得以生成。但是,从艺术活动的实现来看,艺术作品的意境的最终实现应基于作者的人生境界,显示于作品的审美意象,而实现于读者的审美接受。因而,《山居笔记》的美学境界也不能不从读者的角度来考察。

《山居笔记》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深深感悟,让读者在艺术的审美中陶治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生境界并获得美的享受。人生境界有多种 ,冯友兰先生是第一位系统地阐述人生境界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他把人生境界区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四种。而艺术的审美可以说是人生境界暂时得以达到最高的自由的审美境界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由此看来,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心理的艺术作品就因其无用之用而成其大用了。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本质必将使其在人生境界的建构中对人们的理想、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而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就是可使读者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并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的一部艺术作品。

《山居笔记》在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理想的精神境界的追慕,又在读者的审美中实现着对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便是《山居笔记》所拥有的境界,这也就是此书价值所在。有论者认为,“《十万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在科举中发生的一些事例,仅此而已; 倘若将文章中所引用的那些历史事件、诗文、掌故、传说等全部抽掉的话,这篇《十万进士》就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可看了。”此说完全忽略了文化产品对人的精神的作用,也抹杀了《山居笔记》的人文情怀。

在我看来,在当今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与技术立国的今天,任何旨在激活思想、提升人的精神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更何况,《山居笔记》的人文关怀是经由作品的艺术意境实现的。对于此类评价,我觉得最好的回答便是:“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我现在还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余秋雨,但是我确实是感受到了从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是真正写出了人们的内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写出来的,而不是我们,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我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书桌边,一边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边喝着清茶,和他的文章一起欢笑、一起悲哀、一起忧虑。然后就去写一篇充满同感的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之读后感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