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防震减灾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1: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校代码:11517

号:xxxxxxxxxx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现代防震减灾技术论文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学 院 指导教师

目录

一.四大地震带....................................2

二.五大地震区.....................................2

三.论现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3

四.现代防震减灾的现状分析.........................3

五.地震灾害对于工程结构的影响.....................4

六.工程结构技术...................................4

现代防震减灾技术论文

一、四大地震带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二、五大地震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

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

8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三、论现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1556年中国明代嘉靖大地震,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可怕但也是最少被谈及的一场地震,地震涉及陕西、山西、河南等多省,导致83万人死亡,震级据推算在8级以上。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万2419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中国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地震,震级为8.6级,死亡20万人以上,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震感远至挪威。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震级8.0 级,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灾人口4624万。以上只是根据有限的历史记录得出的十大地震,而实际上在历史中可能有伤亡更为惨烈的地震灾难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埃德·斯基德莫尔所言:“当灾难降临时,无论人类如何努力,一切都掌握在大自然的手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做好与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及家园。

美国地质勘探局研究地球的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说:“我们最近经历的时期是大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之一。”

四、现代防震减灾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减灾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

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建筑工程对于抗震防灾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人工建筑里面,所以建筑工程就是抗震防灾的有力支撑,是保护我们生命和财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我们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负责。特别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来说——我们最近经历的时期是大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之一。

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来减少地震对社会的破坏和影响。土木工程学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五、地震灾害对于工程结构的影响

地震灾害对于工程结构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及地表破坏、工程结构物破坏和因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地表破坏一般有地裂缝、沙土液化、滑坡塌方、软土震陷等。地震时对建筑物破坏是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地震灾害的最要形式,也是抗震工作的主要对象。建筑物的地震破坏和建筑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所以我们要对不同的地域、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选用不同的建筑结构。

六、工程结构技术

做好城市防震建设规划

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论证时要对城市建设地区的活动断层及地震危险性等安全问题作深入评价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严禁将重要建筑物和有严重破坏后果的项目如核反应堆剧毒化工产品等,以及人流量大的场所(如商业区,车站等)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

按建筑物的重要性进行抗震设计分类。

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有毒气体的扩散)和经济上重大损失的建筑;政治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二是乙类建筑。指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如消防、供水、供电,供气等。三是丙类建筑。即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四是丁类建筑。次要建筑,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不同类的建筑物采取不同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甲类建筑抗震设计时的设防安全水准、地震动力参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构造措施,应采取专门的研究与规定,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依据城市减灾规划并报主管部门批准执行。坚持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历次地震灾害表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倒塌,因此抗震设计的关键是防止建筑物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对不同程度的地震,要求建筑物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三级设防准则,可以大致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达到以上标准,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基础,不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三类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指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地域;不利地段是指软弱土、液化土、河岸、边坡边缘以及高耸孤立的山丘等地区;危险地段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和泥石流的地区。同一建筑物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地基中有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或者地基土层严重不均匀时,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如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箱形基础,筏式基础。其二,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建筑物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应均匀,必要时设防震缝。防震缝应根据场地类别和房屋类型等情况留设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应完全分开。其三,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包含以下几方面: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科学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宜有多道抗震设防线,以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建筑物丧失抗震能力;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应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处理好非承重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保证两者间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其四,注意材料的选择。抗震结构对所用建筑材料有特别要求,砌块强度不低于MU7.5,砂浆强度不低于M2.5;混凝土强度,在框架梁柱和节点部位不低于C30,构造柱圈梁和基础不低于C15,其他构件不低于C20。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钢筋宜采用二级或三级变形钢筋,钢箍筋宜采用一级或二级钢筋,构造柱可采用一级或二级钢筋。这些要求都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其五,减轻建筑物重量。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减轻建筑物重量是减少地震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的措施。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

围护结构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在房屋使用安排时,一定避免上重下轻的情况。其六,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房屋的抗震能力,惨痛的教训提醒世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终取决于施工质量,一定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为了最终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方面对抗震结构构件采用的材料质量强度和施工程序做出明确要求,加强对抗震设计的审查;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如基础,承重梁柱的钢筋配置以及混凝土的浇注)的监督,以确保抗震要求的贯彻执行。

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一个城市的通讯、交通、供水、能源系统,被认为是生命线工程系统。在城市遭到地震破坏时,首先应确保生命线工程系统安全,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绝大多数居民的安全。如保证了城市交通的安全,就能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进出,保证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生存能力;城市煤气、天然气既是市民赖以生存的能源,又是放大次生灾害的根源,因而煤气、天然气系统必须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在发生有破坏性地震(如震级里氏B级以上)时自动切断气源。为此,对生命线工程应进行严谨和先进的抗震设计,以保证安全可靠;同时,城市平时应战略储备一部分生活物资,以备受灾急需之用;完善和健全城市无线通讯应急系统,保证震灾时信息畅通;在群众中建立业余消防队伍等。

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运用各种有效宣传方式,普及群众的防灾救灾基本知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防灾救灾演练,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一些震灾中常用的救护知识应该大力宣传。在宣传教育时要防止两个极端:麻痹大意和惊慌失措。平时加强演练和学习,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对地震恐惧的产生,实际上是对地震灾害处于无备状况的一种心理反应。只要市民素质提高,就能对地震灾害起到减轻效果。政府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研究和建立应付突发自然灾害的保险机制,建立相应的基金,保证受灾群众能得到一定的保险赔偿,提高社会综合抵御灾害的能力。现代城市的防震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多方协作才能完成。虽然目前人类预测和控制地震的能力比较弱,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正确的预防政策和方法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论文

地震防震减灾论文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广播稿

现代防震减灾技术论文
《现代防震减灾技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