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师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教师的智慧

监利

扬 帆

听名师作观摩课,常令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时“要把金针度与人”,结尾则“能探风雅无穷意”„„此外,诸如不同内容的全盘调度,重点非重点的合理统筹,难点的适当分散,疑点的巧妙处理等,缤纷亮点常令人目不暇接。假期读了《一节好课需要的教育智慧》一书,感受颇深。掩卷而思,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三种智慧。

第一种智慧:教学设计

提到教学设计,似乎和现场生成的理念相冲突了。其实,没有充分的课前设计,碰到突发情况时只能乱作一团或搪塞一阵而已,生成会有高质量吗?王崧舟老师曾说:“一些青年教师以为特级教师的教案也只那么几个字,其实他们写在脑子里的远比写在纸上多得多。即使是现在,我本人在课前也常把能想到的都写下来,有时甚至包括大量预想中的对话„„”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单是课始阶段的设计先后就有九稿之多。有一次,当窦老师用“感觉不错”的第八稿在进行观摩教学时,课堂上发生了新情况。于是她灵机一动,让学生就以“母亲活得太苦了”此句来谈感受,然后下面的教程就以句中的“苦”字展开。这一设计最终成为了让窦老师兴奋至极的第九稿。

窦老师后来说:“至今,这九个开头设计保留在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的,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问题、新收获,就应该记录下来作进一步地思考、完善。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终生教学的事。” 启功先生有论书诗:“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隙宽。”这虽然说的是书法,但其实也同样适宜于形容上课。教师如果没有心底的周密细致的“黄金律”,哪有课上游刃有余的“骨隙宽”?实际上,对教师而言,只有有了课前的精妙设计,才会有课堂的酣畅挥洒!

第二种智慧: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教师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如何设计教法,而是文本解读。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坦言,自己曾从“文本解读”中大大受益。他说:“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他还说:“我带徒弟,有个要求,每周写一篇文本细读,过了这一关,你上任何课都不害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候一个灵动的创意就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把握。 “文本解读”简言之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文本所进行的细究与深读。它与传统的“吃透教材”并不是一回事。应该说,“文本解读”更加强调教师从课程角度对文本去作深入而多维的细,而不是与深读,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限定了脚步,屏蔽了视界。也就是说,“文本解读”比“吃透教材”更多元、更开放、更无限、更深刻。 有一年,浙江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题临安邸》),获得全国一等奖,本来谁也没想到这两诗能放在一起上,但王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两诗都表现了面对南宋卖国朝廷,诗人的悲愤与忧国忧民之情。林升的诗以愤起首,陆游的诗则以悲作结。这一发现,让他成功开发了古诗的“主题教学”课型。试想,没有文本解读,何来这一极富创意的“新教法”呢?

时下的语文课堂,“表面热闹、实质空洞”的状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何会这样?多因教者对文本的“开发”力度不足之故,他们觉得与其在文本上花那么多时间,还不如把它放到教学设计上更“实惠”,更“管用”。其实,如果教师对文本掌握得不够,又岂能带着学生读出什么“深”东西来呢?由是观之,教师应该把视角更多地投放在文本中,因为文本有丰富的矿藏。须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何必旁人来说媒。”

第三种智慧:人文底蕴

如何才能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呢?陆游有教子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学也同样如此。要真正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功夫也在“课外”。文本解读既要靠教师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要靠教师自身深厚的人文功底。否则,教师就会因为缺少一双发现的慧眼而对教材的美丽视而不见。

倡导“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代表之作。广东孙建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则以令人为之惊叹的“魔力对话”而成为“对话教学”的经典。试想,如果王老师不熟悉中国古代名著,孙老师不研读西方哲人对话经典,他们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杰作吗?

我们听一些名师上课,常常感到其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什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文本掌握得极深。一位小语专家谆谆告诫青年教师:“语文教师的最大功底,其实应是他(她)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你就不可能对教材作出任何有含金量的解读。”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曾说:“名师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此情此境,不少人认为是名师方法高明。其实不然,主要是名师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杜甫诗云:“笔端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关键是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有通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深厚底蕴,才是我们上好每一堂课的切实保证。

智慧教师学习心得

教师的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

感悟教师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

智慧教师征文

语文需要智慧

语文智慧树

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做智慧的语文教师石璟

语文教师的智慧
《语文教师的智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