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学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7: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教学的智慧

薛瑞萍说: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短短的一句诗意的语言透露出她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多少自信,多少豪迈。在偌大的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中,还有多少人敢像薛瑞萍一样如此大胆地将自己定义为“语文”。“百炼成钢。”在语文世界游走多年的她,如今能够像一只蹁跹的蝶,尽情地在语文教学天地里释放其生命的丰富与灿烂,成就她美丽的语文教学人生。从她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应当是一项智慧的事业。唯其拥有成熟圆融的智慧,语文教学才会精彩,才会熠熠生辉。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张老师是位年轻的男教师,学识渊博,口若悬河。他教五年级语文,平常很少备课,教案总是寥寥数语;也很少改作业,改得最多的是学生的作文与练笔;更很少给学生背书,偶尔会叫个别差生在课余的时候到他面前背背课文。他在办公室,很多时候是看看闲书,上上网,时不时地与同事讲几句笑话。同事们私下 议论:这男老师教小学没有一点耐性,做事毛毛糙糙,教学怎么能抓得扎实?期末考试,看他怎么交差?

另一位李老师,是比张老师年长很多的老教师。她工作非常敬业。每天一走进办公室,便忙个不停:催促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默写生字,批改学生的语文练习、作文、日记,等等。她留给办公室同事的总是一个忙碌的背影。看到她如此辛苦地劳作,

1 同事们大发感叹:嘿,老教师还是老教师,这教学效果应该没得 话说。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全县进行调研考试。当成绩公布出来后,全办公室的老师不禁大跌眼镜:李老师的班学生平均成绩比张老师的班整整差了五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

张老师笑着解开了谜底。他说:你们别看我平常在办公室做的事很少,但其实我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比大家少,有时反而更多。我十分注重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要求他们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对于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我都认真批阅,并将阅读所得与学生分享与交流。学生很感兴趣,阅读激情也不断高涨。我平常上电脑、看闲书,并不是在消遣,而是在给自己充电。我通过电脑和书籍来弥补自己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的不足。有了日常积累,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引经据典,学生听得兴致盎然,于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自然考试也就不成问题了。

张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学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同是从事语文教学,为什么李老师事倍功半,而张老师却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有一句话说得好:愚蠢的人会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聪明的人却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当然,我们不能说李老师的做法一定很愚蠢,只是语文教学如同任何问题的解决一样,是需要策略与智慧的,一味地苦干、蛮干,往往取不到更好的效果。

仔细品味张老师的话,想想他所谈到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张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极具智慧的人。他的语文教学智慧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学有时候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所

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

简约、精致是一种美。世界上最美的事物往往是大道至简的。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向苏格拉底学习,向柏拉图学习,向亚里士多德学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短短的两句话,代表了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在真理的道路上执著的探索与追求。再如意大利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是一页页白色的风帆,其流畅简约的造型成为建筑界的经典,引起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求简成为一种风格与智慧,语文教学也应该讲究求简的智慧。如何达成这种智慧呢?

(1)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对课堂上非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胸有成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清楚。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从课堂教学要达到扎实有效的角度出发,上述《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目标应该俭省,综合表述为:A.理解课文里“操纵自如…基督”等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威尼斯的特点。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喜爱。C.背诵课文。如此简明扼要,教师在教学中就会稳打稳扎,一步一步落实目标。

3 (2)教学内容简单精致

语文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备受语文教师争议的话题。加法与减法,孰是孰非,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各有各的精妙。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学生一个学期要学习几十篇课文,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加法,肯定是不现实的。首先,教师本人没这个精力去将每篇课 文挖深挖透,让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全部呈现出来;其次,即使教师有精力和能力堂堂课做加法,学生也会不堪重负,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再则,教师堂堂课做加法,其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做减法为主的。这减法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教学内容愈多愈好的。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要而不繁”是语文课堂的根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其语文教学才会省时高效。

(3)教学过程简约清晰

那些在课堂上“满堂问”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一般都是模糊的,找不到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教学就像驾驶一艘无底的船,驾到哪儿算哪儿。还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将一堂课的重点全部聚焦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上,繁琐的分析与讨论往往使

4 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无从凸现主题。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要如同砌房子,围绕目标,从基础开始,层层递进,直击目标。且看有位教师执教《让生命开花》一文,其设计的教学程序为:读一读,了解课文说了什么——画一画,画出课文反应“生命可以开花”的句段——议一议,谈谈“生命为什么可以开花”——说一说,你身边“让生命开花”的事例。四个步骤。始终围绕“生命可以开花”的主题,一步一步逐层展开。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清晰可见,过程实实在在。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4)教学方法简略实用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法日趋繁多,并且日渐翻新。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计算机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课件几乎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法宝,一堂课要吸引学生,好似非得使用课件不可。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甚至完全依赖课件,没有了课件,便不知怎么教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某大学一位知名的教育学教授,被另外一所大学邀请前去演讲。

该教授将演讲内容做成了精致的课件,以为演讲一定会有声有色。谁知,她上台开讲不过三分钟,课件运转突然出了问题。经反复调斌,课件内容仍是显现不出来。没有了课件,该教授的脑海一片空白,不知自己接下来要讲什么,结果在台上子乎者也讲了不过半个小时,便匆匆离台,惹得台下听讲座的专家及学生

5 一片嘘唏。该教授当场急得眼泪双流,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赢得的名声竟然败在一个小小的课件上。

这个事例说明的是课件教学带来的弊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好方法,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对于日常教学而言,教师要节节课做课件进课堂,是不可能的。没有哪个教师能腾出那么多时间来做课件。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一定要简略实用。传统的“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方式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未尝就失去了价值。教师如果能凭自己的讲述吸引学生,讲述法同样精彩。薛瑞萍老师执教《詹天佑》,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詹天佑”的求学历程,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等,大段大段的讲述不但没有使课堂失去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掌习等诸多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都要以“简略实用”为原则。如情境教学,倘若花了很多的精力创设一个情境,却是为了弄明白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可不必;再如游戏教学,倘若课堂上组织起来比较麻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更要讲究实用,小组分工明确,学生容易操作。

(5)教学语言简洁明快

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能做到字字入耳,声声人心,其效果便非同凡响。

法国作家雨果向出版社询问《悲惨世界》一书可否出版,给

6 出版社写信时,其一个标点符号:“?”。而出版社的回答同样让人惊叹,也只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这则故事应该成为“行文简洁”的经典。

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两段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导人语,你更喜欢哪一个:

A.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东部,那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被人誉为“林海”;那儿盛产木耳、山药、枸杞等多种名贵的药物;那儿还有伐木加工厂,为祖国的天江南北输

送了很多木材。这个地方是哪儿呢?那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B.同学们,我们中华大地,美景美不肚收,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

的地方,那就是——小兴安岭。

显然,第二个导入简洁明快,迅速引领学生进入主题;第一个导入,虽然教师用了优美的语句来描绘,但开篇便说了一段这么长的文字,不兔让学生感觉有些累赘,而且教师将课文内容早早说出,也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导人,还是过渡、总结、提问等,都应当简洁明快。

二、课内课外三七开

也许有老师要问:倘若语文课堂教学过于简单,学生的收获岂不是十分有限?语文的世界本来博大精深,教师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又从何而来对语文的热爱与兴趣呢?这就涉及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关系的处理了。众所周知,语文确

7 实是一门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平常积累越多,语文的综合素养便越高。

薛瑞萍老师给学生上语文课,很多功夫是花在课外的。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她在带孩子们读课外书;每天课余或放学后,她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在走廊、教室交流读书。得;晚上回家或双休日,她又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与家长、孩子交流读书体会。这种师生共读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学生和家长之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学生不仅喜爱语文课,还非常酷爱阅读与写作,就连大部分家长也跟着她一块读读写写,其乐融融。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就不用操心了。她教的一年级孩子一个学期结束后,人人会背《365夜儿歌》。试想:一个会背一整本儿歌的孩子,她的语文学习成绩怎么会差呢?因此,薛瑞萍每每自豪地说:只要孩子爱上了阅读,就不愁孩子们学不好语文。

不言而喻,好的语文教学总是依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功的。吕淑湘先生曾经就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做过形象的划分:课内课外三七开。意即语文教学的效果,只有三分来自于课内,另外七分来自于课外。如今更有教师提倡课内课外二八开。“三七开也好”,“二八开也好”,或许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不一定如此界限分明,但这些说法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课外阅读的。

三、换个想法更精彩

8 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在固定的模式,陈旧的方法,没有波澜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的。课堂教学只有常教常新,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1.找教学切入点,换个想法

教学切人点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导人课文、贯穿全文并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也可以称之为“文眼”。课堂教学只要抓住了文眼,紧紧围绕文眼组织教学,便会重点突出,有条不紊。

课文的切入点一般有很多种,它们或者是词,或者是句,或者是段。如《狼和鹿的故事》可以以“生态灾难”这个词作为切人点,《捞月亮》一文可以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作为切人点,《月光曲》一文可以以“断断续续”和“纯熟”这一组相反的词作为切人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以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库。”作为切人点。

既然一篇课文有多个切入点,那么在教学时,就存在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在多个切人点并存的情况下,教师要比较比较各切人点的优劣,选择最新颖最独特的视角作为课文的切入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思考一篇课文应以什么作为切人点。如果该切入点已被别人实验过,自然无吸引人之处。那么,教师应当改弦易辙,换个与众不同的想法。

《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花

9 生的特点来赞扬生活中那些朴实无华的人。大多数教师执教此文,一般都以“花生”为切入点,以与学生聊花生导人课题。但特级教师张树林老师研究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上课时,他先询问几个学生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父母给他们取这个名字;接着介绍《落花生》一文的作者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给自己取名叫“落华生”呢?再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讨论“落华生”的来历。张老师以“落华生”这个名字作为解读《落花生》一文的切人点,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设计教学过程,换个想法

教学过程一般与教学的切人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切人点,便需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但相同的切人点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如同前文所述,语文课 堂的教学过程最忌从头教到尾,教学程序僵化。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经常变着法儿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程序,给学生一种意外的惊喜。让学生不是从课堂一开始,便知道教师会在何处结束,一路的教学风景早早地一览无余。

一篇课文,如果老师们喜欢从头讲起,那么,我们就可以换个想法,考虑考虑是不是可以从最后一段讲起。如《生命生命》一文,大多教师沿着“瓜蔓破土 —飞蛾扑火—心脏律动”的课文叙述思路进行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体会“植物生命的顽强到动物生命的顽强再到人类生命的顽强”,感受生命的宝贵。既

10 然大家采用的都是这种顺叙的教学思路,为了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新鲜感,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思路转换过来,逆着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教学,即“心脏律动——飞蛾扑火——瓜蔓破土”,从人类生命的顽强到动物生命的顽强再到植物生命的顽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叹:原来不仅仅只有人类的生命是顽强的,动物、植物的生命也是顽强的,继而在人、动物、植物的生命比较中懂得,植物、动物都拥有蓬勃的生命欲望,作为一个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也可以尝试从一篇课文的中间开始教学,掐头去尾。从中间开始教学的课文,一般中间段落是课文的核心与重点。所谓的掐头去尾,也不是说不要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只是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淡化,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如一位教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其教学过程就以地震中父与子的对话而展开,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考虑到叙事课文的完整性,一定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得一清二楚。这位老师抓住父与子的对话,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层层假设,层层铺垫,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3.创设情境,换个想法

很多名师都很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于永正老师上作文课,在《红花献给谁》中,他将自己打扮成一位猎人走上讲台;在《学写留言条》中,他把办公室的林老师适时请进教室,传达通知。于漪老师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中每出现一个新词,于老师

11 就会在下课与孩子们交流时,特意创设交流的话题,在话题中运用这个新词,以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词语。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老百姓,会怎么说,怎么想?学生在角色模拟中,体会到了表达的快乐。

情境创设需要常常更新的。一个人人皆知的情境或一种长期运用的情境形式,都不能给学生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冲击,因而很难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最大的特点是逼真性与生动性。好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身临其境地参与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认真思考,创设一种与众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开课之前,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深圳、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12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看似很简单的情境设计,却反映出王老师的匠心独运。短短的情境体验,迅速拉近了学生对地球的亲近感,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多想办法。

3.确定教学方法,换个想法

“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内容与题材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题内容相同的课文也要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灵气。

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有别,所想到的教学方法自然会有所不同。同是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王崧舟老师采用的是从学生的心理体验出发,把“听、说、读、感、悟、思、情”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理体验过程结合在一起感悟语言的做法。而孙双金老师却采用的是紧扣词句、层层设

13 问,观看录像,体会人物内心,将文本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情感化的做法。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尝试,让学生反弹琵琶。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博客上记载了他听一位语文老师上课的经历。该语文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她将全班同学分为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学习主题选择一种汇报形式进行商量讨论,商量讨论后,教师再安排每个小组轮流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各不一样:有的小组是集体朗读,有的小组是表演,有的小组是唱歌,有的小组是边读边评。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只在其中穿针引线,学生完完全全唱起了主角,学习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换个想法,是为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具魅力,使语文教学优质高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换个想法,一定要注意,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何想法都是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的。那种一味地标新立异,凭借一些小点子、小技巧、小方法,增强课堂的热闹和噱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要坚决杜绝的。

语文的智慧教学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我的语文教学智慧

语文教学:贴着“智慧”飞翔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语文需要智慧

语文智慧树

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我的语文教学智慧[材料]

语文教学的智慧
《语文教学的智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