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练习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6: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的,这个事件是(

A.黄帝制造指南车

B.涿鹿之战

C.嫘祖发明养蚕技术

D.大禹治水

2.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3.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的时候,重点提到了“黄河流域”、“粟”、“彩陶”“半地穴式”。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人。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是北京人?(

A.B.C.D.

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②都导致了乌孙与汉联姻

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④都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9.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国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D.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

10.秦朝统一后,为加强统治,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政府职位是(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11.《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统一度量衡、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完成国家的统一

C.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确定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12.下列秦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

B.统一六国的货币、度量衡

C.修筑长城,徭役繁重

D.秦的暴政使人民不堪忍受 13.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A.B.C.D.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 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写“剑”字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15.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学习汉族的礼法

C.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16.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7.有一段评书是这么说的:“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象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它讲的是(

A.淝水之战,曹操以弱胜强

B.官渡之战,蜀吴联合抗曹

C.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

D.长平之战,刘备、孙权统一北方

18.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采用汉族官制 ⑤提倡与汉族通婚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19.“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下列图示能够正确表现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A.B.C.D.

20.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21.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

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它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23.如图反映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24.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B.C.D.

25.下列历史人物标号与事迹符合的是(

①汉武帝 ②北魏孝文帝 ③武则天 ④关汉卿.

A.①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地位

B.②进行系列改革,学习汉族文化

C.③善于用人纳谏,形成“开元盛世” D.④北宋著名词人,风格豪迈奔放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居民家中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26.“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这类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法家理论

27.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28.下列组合错误的一组是(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锺繇--《宣示表》

C.贾思勰--《女史箴图》

D.祖冲之—圆周率

29.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假如你要研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你会研习下列哪些人物的思想主张(

①孔子 ②孟子 ③韩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0.你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了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实际是运用了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31.“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32.“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3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后34.如图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35.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

纸草文字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3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B.加快了统一步伐

C.加剧了分裂

D.不利于民族融合 37.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

A.历史的倒退

B.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C.历史的进步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的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8.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为此,中央台记者采访汉武帝,以下是相关的采访记录:

(1)记者问:“陛下,为加强了中央集权。你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诸侯势力膨胀问题的?”

汉武帝答: ______

(2)记者问:“陛下,你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思想上的统治?”

汉武帝答: ______

(3)记者问:“陛下,你通过哪些措施加强中央对货币的管理和增加国家的赋税?”

汉武帝答: ______ 。

39.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回答: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1)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3)“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40.如图是一个水利工程示意图,它依自然水势而建,属世界遗产,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8.0级的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位于哪条河流上?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什么

初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6页 美称?

(2)它是在什么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

(3)这项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域以考武(汉武帝)时始通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西域传》 问题一: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则材料反映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候王。由是西域怨叛 ,与中国(指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光(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问题二:据材料二评述王莽对西域的政策的后果是什么?东汉明帝时是如何管理西域的?

材料三 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 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四:如图

问题三:依据材料三和四,“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是在哪一时期开通的?起点及终点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42.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初中历史试卷第5页,共6页 43.读表,请回答:

(1)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实践者是谁?依据右表说出该朝代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上面制度的开创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2)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5)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初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练习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学年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期末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练习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练习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