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5: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

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8.鲁迅主张对外来文化采取“_拿来主义”的态度。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4.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_》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_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_(不得帮忙)_的不平”。

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_(唐)_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_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_汉文学史纲要_》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_,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_》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_,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_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_国民的灵魂。 单项选择题

1.(史家)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

4.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

5.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6.(《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7.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8.(《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9.鲁迅一生共创作了(16)本杂文集。

10.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

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

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

13.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14.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热风》)。

17.鲁迅的杂文向来有形象与逻辑相统

一、(抒情与议论相统一)的特点。

18.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

19.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

20.鲁迅的抒情性散文集是(野草)。

21.鲁迅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22.收入鲁迅早期用文言文撰写最多的杂文集是(坟)

23.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

24.1923年,茅盾,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读鲁迅的小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2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 热风)。

27.鲁迅的学术著作(汉文学刚要)是我国第一部用新观点写成的文学史。

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29.鲁迅指出(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30.鲁迅的杂文创作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

31.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32.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C)。

A.婉而多讽 B.哀而不伤 C.笑中多苦,幽默含讥 D.乐而不淫

33.鲁迅评价雪莱的诗歌创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3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36.《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

3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

38.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39.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

40.鲁迅的杂文作为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41.鲁迅在《野草》中着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了富有诗意的(思想分析)的散文诗篇。

42.(《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43.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44.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飘逸,和平冲淡)。

45.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CA)的观念。

A.辩证的进化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不断进化

46.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

48.赞扬《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作家是(许寿裳)。

鲁迅把清代小说分为若干类,其中属于讽剌小说的是《儒林外史》。 双项选择题

1.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他为什么写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改良人生)。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6.茅盾先生在评价《故事新编》时指出,(演绎历史)、(将古代与现实错综交融)是其一大特点。

7.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为人生)、( 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

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

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注:第三“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

13.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5.在1928年前后所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指责鲁迅为(落伍者)、(封建余孽)。

16.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抱着(启蒙主义)、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

19.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_____、_____和“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

20.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稽康集》、《古小说钩沉》。

21.鲁迅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一是____、二是____.(写实文学、抒情文学)

A.廊庙文学 B.山水文学C.写实文学 D.山林文学E.抒情文学。

22.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介绍,鲁迅突出了他的_____、_____特点。(AD)

A.理想主义B.英雄主义C.对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D.浪漫主义E.乐观主义

23.鲁迅一向来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___选材不宜过严/批评要慎重。

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26.(解剖民族心理)和(针砭时弊)在鲁迅杂文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

27.散文诗《野草》着重表现了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具有(追求表现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特点。

28.鲁迅介绍的摩罗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

29.鲁迅整理古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EB)。

A.古代史地 B.古代小说C.《诗经》D.神话传说E.《史记》 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

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

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

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

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

(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

(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

(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

(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

(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2)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

(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9.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

(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

(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0.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

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个案研究资料

小品研究资料

行业研究资料准备

小课题研究资料

校本课程研究资料

商业文学研究资料

小课题研究资料

宝洁公司的研究资料

教研课题研究资料七

行业发展研究资料(20041)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