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0: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颇丰,但对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总结和分析更是鲜有所见。

本文的贡献还包括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进行了总结,对制定主体、过程和方法,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政策及进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 农业机械化 起步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一直将实现农业机械化列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大量增补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实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十年的工作,既有显著的成绩,也有明显的失误。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作过详细的总结。本文拟根据历史文献,回顾此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及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相关分析评价。 1.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工程技术配合生物技术,用机器逐步替代人畜力和工劳动工具,用新的耕作方式和科学技术作用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业量,提高产品价值。其根本任务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实现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机械化一般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械化,广义的机械化则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过程,以及产前生资料准备和产后农副产品装运、贮藏和加工等项作业的机械化(1)。

农业生产使用的机具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根据其功能,农具可分为耕种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和运输农具等;根据其形状和复杂性,农具可分为小型农具(简单农具)和大型农具(复杂农具)。我国建国初期为了研究分工的需要,将新式农具按水早两类土地分为水田新式农具、旱田平地新式农具、旱田山地新式农具和苏式马拉农具4种(2)。

对农具与农机的区分有不同的原则。有人主张凡是农业生产上使用工具都称为农具,也有人提出按构造分类,简单的称为农具,复杂的称为农机。对于这些提法,专家认为不妥。他提出依据动力进行分类。“凡是广义的农业方面应用的器具,无论新旧、简繁、轻重、大小、高低的形式,只要是用人力来推动或工作的(例如手和脚),就称为农具”;“其原动力是非人力的,就称为农业机械”。按照这一原则,他根据性能和用途将农机具分为农艺用具、园艺用具、畜牧用具、森林用具、蚕蜂用具、农业动力机器、农业加工器械、农业水利用具、农业运输用具等;农艺用具再分为整地用具、栽种用具、中耕除草用具、施肥用具、收获用具、调制用具、贮藏用具等(3)。可见,他对“农具”和“农机”虽有明确的划分,但在使用上并未严格区分工具,因此,他将所有农业生产工具统称为农业机械(4)。

本文根据当时的工作实践和文献记述,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下称为195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农具分为旧式农具(解放以前使用创制和使用的)、新式农具(解放以后改进和创制的)和农业机械(主要指以机械为动力的农具)三大类,主要讨论作物生产工具的改良改革和农业机械化尝试。

2.意义

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缺少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不仅劳动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生产量和生产效率都非常低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们创造发明了多种机械和工具应用于生产。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党和国家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制定更为科学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更加有效的行动计划和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状

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很多。绝大多数文章是基于对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5),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考,或对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研究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文章很少,以下介绍几篇相关论文。

米华和黄西莲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撰文介绍了建国初期(1950-1953)我国建设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投资建设、加强农机经营管理、规划土地和培训人员等。文章认为,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政策未能处理好重点示范与普遍推广的关系、种植业机械化与农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的关系(6).王磊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撰文概括了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指出它包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思想、“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和在合作化实现后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构想(7);蒋国宏认为,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要求在农业机械部的领导下,按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步骤,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争取在2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8)。以上三篇文章都很简短,讨论的内容或只是针对某一地区(第一篇文章主要基于新疆国营机械化农场建设),或只从某一角度(第

二、三篇文章只讨论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指示和思想),未能全面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赵勇在其硕士论文《新中国五十年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研究》(9)中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49.1980年为行政推动阶段,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iJiI;1980.1994年为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经营阶段,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形成了“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1994.1999年为市场化发展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市场化,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想日益成熟。文章将建国后的前30年笼统归为一个阶段,对其中最初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分析讨论比较简单。

除研究论文外,也有一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92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16出版。该书共编撰了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近万个条目。作为一部辞书。内容包涵广泛,论述精炼。不过该书没有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条目。

综上所述,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按时间顺序,分阶段进行研究。一般按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笼统地将1950一1980年作为一个阶段(即计划经济阶段)来研究。没有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详细分阶段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论述非常简略; (2)从过程和结果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论述较少; (3)少数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研究或侧重某一方面,或单独讨论某项内容,没有全面系统地讨论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执行情况。 4.内容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经济工作,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充和深化。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子系统,它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大系统密切相关。考虑到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显示,一则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二则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讨论。

19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面对全国剐解放时农村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且十分缺乏的局面,领导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农具改良和改革活动,建设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农具推广站,开展农业机械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在这一时期,中央不仅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目标,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贯彻执行各种措施,通过大量广泛具体的行动,探寻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开始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凸现出许多问题,折射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失误。这些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不仅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过去进程,而且其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回顾其政策的制定和实践过程,分析其作用及影响。

5.我国的初期的农业机械 1.建国初期农具生产和推广

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全国刚刚解放,农业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且普遍不足。由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国家不能大量制造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因此,党和政府通过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式农具和进行新式农具的示范推广,以解决农业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

2.“一五”期间农具改良

建国初期的农具增补和改良工作,不仅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积累了经验,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基础。一五”期间,中央要求国家主管部各地区政府吸取前期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大新式农具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

3.“大跃进”时期农具改良

1958—1960年,在“大跃进”浪涛中,全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从改良水利工具开始,到全面改革各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工具。在中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持政治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土洋结合的方针,大办县社工业,广泛开展农具改革、创造、试验和推广使用。参加人员之多、涉及面之广、投入之大远远超过了前期的农具改良工作。

但是,由于缺少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执行过程中不顾实际,不讲科学,大搞虚假浮夸,农具改革运动不仅未能取得所宣称的成效,反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留下了一些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6.农业机械化尝试

尽管国营农场的数量从一开始便发展较快,但是固营农场的机械化却经历了艰辛的摸索过程。+原以为有了拖拉机和拖拉机手,就可以大嘣积开荒,大量生产粮食。但是,事情远非想象的简单。由于机务工人只知道开机器,不懂农业生产和耕作技术,开荒、播种和田问耕作的质量都很差,导致农田杂草丛生,作物缺苗短条,产量只比种子多2—3倍。因此,首要任务改进耕作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农场工人和拖拉机手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终于逐步摸索出适合农场条件和作物要求的耕作制度。配合深耕、密植等生产技术改革,采取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作物单产一般都超过了当地的农民。

7.我国农业机械化目标

‘按照“先合作后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在农|业台作化基本完成以后,中央要求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和期限。

1955年,毛泽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技术改革大概需要4—5个五年计划(即20一25年)。从1955年算起,也就是说大约至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等。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这无疑影响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实践证明,当时所确定的目标太高,不切实际。

结 语

1.成效与失误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和严重失误。

总之,长年的实践和探索,不仅生产和推广了大量的农机具,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机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布局,开创了新中国农业机械科研事业,建立了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和推广体系,培养和造就了我国农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为后期的科研、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样品、标准规范、制度规章和经验教训,奠定了物质、技术和管理基础。

这些成绩和缺点,不仅与党和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是受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具体工作和行为实践的直接影响。分析当时政策措施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情况,总结各地各项工作实践,可以得出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的主要特征。

2.评价与讨论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五十年代的实践证明,改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开荒垦殖、抗御灾害、抓住农时、提高复种、增加产量,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指导方针是可行的,但其思想基础是不完善的。 (3).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大多是讵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对农具改良实行“积极稳步”的方针和“先示范后推广”政策措施是适宜的,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农机具试验、示范和鉴定是有效的,因地制宜、分步发展机械化的战略是恰当的。主要失误表现为存在着主观做法和冒进行为,特别是大跃进期间的盲目狂热和愚昧蛮干。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刘少自选集(上、下册[M],2004.北尔:入促㈤钣社. 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 4.陈云文选[M]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9.1960.12)[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3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1983.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9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98.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汇编(农业卷)[c].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中国农业机械化点滴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员名单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材料)

试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第二战役

甘蔗生产机械化 从种植起步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员名单_农博农机_农博网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