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0:2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武汉大学《社会保险》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05-12-26 20:45:00

200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逆选择

2、转制成本

3、社会保障私有化

4、友谊社

5、居养

6、福利国家

二、填空:(每空1分,共34分)

1、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有五个,分别是:

2、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分别是:

3、选择社会保险筹资方式要考虑的因素有四个,分别是:

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为:

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有六个,分别是:

6、按照社会保险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三个主体,分别为:

7、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分别是:

8、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制度有五大险种,分别为:

9、哪个国家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哪个国家最早建成福利国家?哪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三、简答:(每题6分,共12分)

1、简述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和条件。

2、简述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实行改革调整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四、比较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1、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制度。

2、比较三种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

五、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中国统帐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逆选择

逆选择是指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占优一方凭借其信息方面的优势,侵占或损害具有信息劣势地位一方的利益。逆选择在保险领域表现非常明显,即由于被保险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财产状况相对于保险人具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健康状况较好的人将倾向于购买生存年金保险,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将倾向于购买医疗保险,从而侵害保险人的利益。

2、转制成本

隐性养老金债务是现收现付制DB(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养老金制度向参保职工作出的养老金受益承诺。转制成本是从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向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转轨后隐性养老金债务显性化的成本,即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有转轨为基金积累制的那部分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会显性化为转制成本。

3、社会保障私营化

社会保障私营化是继20世纪70年代现收现付制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制度我危机后,世界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导趋势之一。社会保障私营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个人账户基础上,从受益基准制转向供款基准制;二是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三是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或将某些社会保险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四是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商业化原则运营与管理。

4、友谊社

友谊社是继《济贫法》之后的第二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友谊社的会员主要是当时的熟练工人,它通过成员之间在经济上互助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丧葬和疾病方面的基本保障。会员大多来自同一行业的技术工人,定期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当会员遭遇不可避免的工伤、失业、贫困、疾病、残疾和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种种风险后不能工作时,可以从“友谊社”领取救济,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

5、居养

居养是国民党政府重视的社会保障项目之一,它比施粥制度发达。居养对象为无自救方之老、幼、残疾人。其组织机构是:救济院下设养老所、孤儿所、残废所、育婴所、施药所和贷款所。如果各普通市及乡、区、村、镇设救济院,对于前列各所,得分别缓急,次第筹办,亦得斟酌各地方经济情形,合并办理。

6、福利国家

所谓福利国家,按照英国工党1945年在竞选宣言中所表示的,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公民福利的职责。它贯彻“普遍性”的原则,口号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其特点是:(1)保障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2)社会保险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3)保障水平是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为准;(4)保障基金主要由国家解决;(5)保障业务由国家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34分)

1、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有五个,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利率、人口结构、人口预期寿命。

2、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分别是:立法较早、保障全面、给付优厚。

3、社会保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保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社会保险是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为:6%和2%。

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有四个,分别是: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6、按照社会保险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三个主体,分别为: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

7、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分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

8、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制度有五大险种,分别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9、哪个国家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哪个国家最早建成福利国家?哪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三、简答:(每题6分,共12分)

1、简述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和条件。 答: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是:(1)

劳动者收的差别性,决定了各国必须举办社会保险。(2)

为解决劳动者就业暂时中断的生活来源问题,需要举办社会保险。(3)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1)

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除了满足人们政党生活需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这是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条件。(2)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工资劳动者增加,是社会保险产生的关键条件。(3) 政府重视是社会保险产生的重要条件。

2、简述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实行改革调整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答:发达国家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1)立法较早。发达国家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早于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各国实施的所有保险项目和具体做法都创始于发达国家。其中疾病、残障、养老、生育和工伤保险最早出现在德国。强制性失业保险如失业救助制度由英、法两国创建。家庭津贴是由新西兰于1926年创建的。(2)保障全面。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比较全面,覆盖面广,包括的项目多,顾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员和社会需求的各个领域。在某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典,保障项目囊括了社会保险各大险种,保险对象不仅包括所有雇员,以及无工作的公民及幼儿,并且参加了保险后,就成为终身被保险人。(3)给付优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不仅推行的时间早、覆盖面广、项目多而齐全,而且提供的待遇也非常优厚。(4)管理相对统一。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是比较集中和统一的。 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由于超过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过度福利”政策的实施,不同程度地给各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政府开支增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2)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3)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能力下降;(4)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5)高福利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6)政府管理的低效率和官僚化。

近10年的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开源——增加保险费收入;二是节流——降低保险费支出,其目的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具体的办法是:(1)提高缴纳保险费的标准;(2)增加缴费(税)项目;(3)取消某些保障项目,降低待遇水平;(4)基金筹集模式从现代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5)对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改革措施。

四、比较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1、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制度。

答: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劳动能力或人身健康作为保险对象(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意外事故而致伤残、死亡,或保险期满后,由保险人按约给付保险金。人身保险从社会意义上说,它是人类社会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共同分担风险的一种社会活动;从保险经营者方面来说,它又是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经营活动。人身保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可以看出,在保障人民生活安定、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这个最终目的上,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是一致的。但是在其性质、举办方式、保障范围、保险责任和法律范畴等方面,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有:(1)性质不同,主要表现在保险保障功能依靠的力量不一样;保险保障功能辐射的面不一样;保险保障基于的责任范围和尺度不一样;举办的主体不同;保险的保障实施的形式和采用的手段不一样;保险直接目的的二重性偏向不一样。(2)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略有不同。(3)保险人的保险责任不同。(4)保险受益人的资格界定不同。(5)立法范畴不同。

但是,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是同一社会保障项下的两大不同险种类别,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1)社会保险是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2)相互补充,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3)此消彼长。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由于具有同一的经济保障作用,所以,从长远看,它们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是有一定界限的,即人身保险的发展以社会保险只能保障人们的最基本生活水平为条件;同样,社会保险的发展也只能以人身保险仅仅保障那些具有投保资格的人们为条件。

2、比较三种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

(1)现收现付模式。现收付模式指的是以支定收,即根据当年养老金支出的需要确定养老保险税(费)率,从而保证保险税(费)收入与保险基金支出的财务平衡。其偿付能力表达式如下: S=CEW-PRW(式中S偿付能力;E在职职工人数;C保险税(费)率;W社会平均工资;P工资替代率;R受益人数)。

这种模式是通过代际间的债务转换来实现的,在理论上S值为0,所以又称之为零积累模式,也就是说能够保证S值不小于0,就称之为具有偿付能力,使S值不小于0可能性越大,则潜在的偿付能力越大。但是由于人品老龄化的影响,使得制度赡养率(R/E)不断攀升,要维持零偿付能力,势必要不断调高保险税(费)率C,而C又不能无限制地上升,否则会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偿付能力呈不断减弱趋势,需要从制度外(政府财政)不断注入持续扩大的资金锗能维持社会保险正常运转。

(2)完全积累模式。完全积累模式是指以个人账户为基础,所有保险税(费)及其收益完全归个人所有,退休时根据个人账户积累基金量按月或按年领取养老金的模式。那么在任一时点t时的偿付能力可用下式表示:S=SA-SP (式中S—偿付能力;SA—保险基金累积额;SP—保险金支出累积现值)。当且仅当S≥0时,完全积累的养老保险模式具偿付能力。

(3)部分积累模式。它是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其偿付能力可以用现收现付制下的偿付能力和完全积累条件下的偿付能力相加求得。

五、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到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6342万人,比2003年底增加83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1224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为4100万人,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为其中60%以上的人员提供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目前,各项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确立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探索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的多层次体系;二是扩大制度覆盖范围,实现了从国有企业向城镇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延伸;三是普遍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初步形成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四是实行原行业统筹下放省级管理,解决条块分割的矛盾,建立了上下贯通、覆盖全国的五级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五是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领取,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六是完成辽宁试点任务,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 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在保障项目方面,责任不明确,助长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依赖倾向。 第二,在账户设计方面,债务不清晰,放大基金缺口和“空账”。 第三,在运行方式方面,机制不合理,增加制度和道德风险。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体系不健全,抑制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 第五,在组织保障方面,管理不顺畅,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

2、试述中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要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的具体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以及在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总结借鉴国外发展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各自利弊,结合中国同情确立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可以充分发挥互助共济作用,有效缓解职工高额诊疗费用负担的风险,这种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互济性和公平性。但单纯的社会统筹,其结果会导致个人自我约束过弱,过分依赖社会医疗保险,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医患制约。从目前我国的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看,也没有这个能力实行完全的社会统筹。

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个人账户,一方面可以在现实的医疗消费中建立医患直接制约机制,促使职工把原来“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医疗消费心理,转变为自我约束的医疗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促使职工在年轻健康时,就为自己年老、有病时储蓄医疗费,有利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累机制,有效缓解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产生的缴费来源减少而支出增大的压力。但单纯的个人账户制,没有社会统筹的互助共济,由于目前我国职工收入水平较低,而医疗成本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手段跟不上,会导致部分大病患者和多发病患者因个人账户支付不足影响医疗或因病致贫影响基本生活。

综合借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各自作用,采取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和储蓄保险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横向”社会共济保障和“纵向”个人自我保障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发挥社会统筹共济性的长处,也有利于发挥个人账户具有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的优点。这种制度模式也比较适合我国职工的社会心理。

武汉大学《社会保险》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05-12-26 20:43:00

200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0分)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给付 医疗保险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保险给付的确定受哪些因素影响? 3.编制社会保险预算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4.简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中转制成本的形成过程。

三、论述题(30分)

比较社会保险基金的两种筹集方式(征费与征税),试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税”“费”之争,并谈谈你的观点。

《社会保险》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发布时间:2005-12-26 20:43:00

200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0分)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是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2、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征税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征集的、用于社会保险事业开支的专项基金,它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个人。

3、社会保险给付

社会保险给付是指被保险人因保险事件发生后,保险人(指社会保险机构或社会保险组织)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与标准,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或提供医疗服务。

4、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而失去劳动收入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按规定支付医疗费和生活费的保险。疾病保险于1883年为德国创立,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早立法。

5、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以英国、瑞典为典型代表。1941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其特点是:(1)保障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2)社会保险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3)保障水平是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为准;(4)保障基金主要由国家解决;(5)保障业务由国家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

答: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发展的整体上看,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经济落后与保障需求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

(2)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险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发展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国家社会保险的发展,使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有保障形式上的不平衡;保障水平不平衡;社会保险发展地区上的不平衡。 (3)殖民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的影响极其深远。

(4)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其他保障形式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保险给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社会保险给付是指被保险人因保险事件发生后,保险人(指社会保险机构或社会保险组织,下同)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与标准,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或提供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给付的基本原则是:(1)社会保险给付意味着被保险人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2)社会保险给付所规定的条件,是被保险人领取给付金的依据;(3)社会保险给付的标准,是以能维持被保险人及其家属的最低生活水平为原则。

3.编制社会保险预算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应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社会保险预算必须反映所有与社会保险事务有关的收支,以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将现行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险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险预算之中。二是统一性原则,即任何社会保险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而不应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列入预算。三是专款专用原则,即社会保险资金只能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四是适度结余原则,社会保险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了不给经常性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年度社会保险预算收支相抵应适度留有结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险资金的投资和调剂。

4.简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中转制成本的形成过程。

答: 隐性养老金债务是现收现付制DB(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养老金制度向参保职工作出的养老金受益承诺。当一个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建立时,政府利用在职职工的强制性供款向当前的退休者支付养老金受益,并向在职职工承诺在未来也按一定标准向其支付养老金受益。既然现收现付制制度没有将当前职工的供款支付他们未来的养老金受益,而是使用其向当前的退休者支付受益,那么承诺在未来支付养老金受益的当前供款就成为了政府的借入债务。 转制成本是从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向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转轨后隐性养老金债务显性化的成本。

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一个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替代率90%以上)转变为一个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替代率58.5%),也即一个现收现付制统筹账户(20%)加上一个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38.5%)。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有转轨为基金积累制的那部分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会显性化为转制成本。也就是说,只有转为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部分的隐性债务显性化为转制成本。具体到制度本身来说,就是在制度改革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在老制度下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也没有为个人账户储备,因此改革后这些职工就没有个人账户基金积累。这些职工包括在改革前就已经退休的职工,被称为“老人”;改革之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被称为“中人”。

三、论述题(30分)

比较社会保险基金的两种筹集方式(征费与征税),试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税”“费”之争,并谈谈你的观点。

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险制度能否尽快建立健全。那么,能否以开征社会保险税作为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突破口呢?相对于缴费制和储蓄制来说,开征社会保险税是否是中国社会保险筹资的最佳选择?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保险制度创新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围绕“费改税”这个主题产生了两派意见。

反对实行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人士认为费与税都是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是手段而非目的,它们均为实现制度的目标服务,并取决于特定的制度模式。在新型社会保险制度正在定型、各种相关问题尚需缓解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对费与税两者及其决定与制约因素有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就对此作出重大变革,其结果可能会因准备不足或预期偏高而适得其反。

赞成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人士指出我国社会保险机制不完善,不仅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也未将保险资金列入预算内管理。保险基金征缴困难,欠缴企业增多。各地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基金筹集比例标准高低不同,资金管理分散,筹集成本高,调剂面窄。对资金筹集和使用缺乏监督,难以满足社会保险支出需要等。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以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分配关系,避免随意收费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全面实现保险基金分配的公开化,带动社会的保险机制,利益机制,和分配机制全面运转。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具备,各地也正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贯彻落实。然而,无论是从社会保险费征缴实践来看,还是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现行社会保险缴费制度都存在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征社会保险税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最佳途径:(1)开征社会保险税可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2)开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的公平性目标,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3)开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降低制度运行成本;(4)有利于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但在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中“统账结合、混账管理、空账运行”的格局下,是难以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因此,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前提条件是做实个人账户,实现“统账结合、分账管理、实账运行”,那么针对社会统筹账户开征社会保险税,并将社会统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武汉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作文

社会保障期末考试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大学军事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武汉大学思修试题

武汉大学思修试题

武汉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试题

大学英语3期末考试试题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试题

大学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试题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期末考试试题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期末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