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9: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 》和《口技》。

鲁迅《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理想图景之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1) 注意生字词读音以及词语含义。

归省()行辈()掘()掸()怠慢()凫水()

撺掇()潺潺()蹿()模样()絮叨()楫()

(2)认识什么是侧面描写,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课文中那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例如:文章中第二十三段的“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就

是从侧面描写船快。

(3) 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①课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详写)

②除了看戏外,还写了其他的活动或事件吗?

随母归省,钓鱼捉虾,公公送豆(略写)

③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记叙“我”在平桥村和农家少年看社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重点篇段:

(一)、月下行船

1.品味美词美句: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品味。

(1)、“碧绿”、“淡黑”、“朦胧”用得好,好在它们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豆麦、连山、月光的色彩美。

(2)、“潺潺”、“婉转”、“悠扬”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水声美和笛声美。

(3)、“清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气息美。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但却还以为慢。”这句利用生动的比喻,从侧面表现

我迫切的心情。

(5)、“自失”、“弥散”准确地表现了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二)、归航偷豆。

2、写偷豆时,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憨厚无私)

3、根据本段内容,并联系全文,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性格。

(1)、我喜欢文中的这一群农家少年,因为他们很聪明,比如,他们中间年长的几个摇船,几个生火,年幼的和“我”剥豆,分工明确,有组织。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如果挨骂,就要他归还枯桕树,堵他的嘴,考虑很周到。

(2)、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精明能干,是这一群少年中的领袖,比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要哭骂的,就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去偷了一大捧,又比如,双喜用“船头大”、“迅哥儿不乱跑”、“我们识水性”三大理由说服母亲和外婆让我随小伙伴去看戏。

4、怎样理解“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好豆”、“好戏”并非真的指豆还吃、戏好看,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出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1、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因为它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类似于西方的摇滚和劲舞,它动

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浑然一体。

2、宣泄生命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疾猛的节奏,铿锵的鼓点,体现了生命的激昂,是一种羁绊

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人鼓合一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的成功,在于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

起,人借鼓势,鼓助人威,相得益彰,酣畅淋漓。

精彩之处:

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排比、比喻,想象、联想,气势恢弘。)

5、这腰鼓,使冰冷的------(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6、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多角度思考。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7、将课文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去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和这片黄土地一样古老,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走进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8.理解体会:

(1)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2)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丰子恺的《竹影》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文章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亮看人影看竹影,充满儿童情趣。爸爸因势利导,从孩子的游戏引入中国画的艺术教育。

1、明确中心: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思考:

(1)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诵读时,注意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冰心的《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卡拉玛姐妹以她们的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出舞蹈的“飞动的‘美’”。

感受美、体验美:

1、将作者写观后感受的句子和描绘舞蹈的内容找出来。

2、积累美的语言。你发现哪些美的词语、句子、修辞等,积累下来。

3、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林嗣环的《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口技,属于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布幔或屏风后面,俗称“隔壁戏”。本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帷幕中表演

的绝妙口技。文章善于随声辅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格调自然、清新、感人。

一、积累词汇

1、疑难词语

厅事、施、团坐、寂然、欠伸、呓语、絮絮、毕、侧目、绝、力拉崩倒、曳、许许、奋袖、战战

2、活用词语

善、宴、乳、名

3、时间词语

一时、忽、忽然、既而、是时、少倾、俄而、未几

4、古今异义

会、但、少、稍、中间、虽、走、股、是

二、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正。

三、明确思路

演出前——演出中(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演出后

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2)写表演的场地是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3)“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4)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5)找出并辨析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6) 课文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试体会这些反应有何不同?

(7)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8)找出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9)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是简单的重复吗?

四、学生背诵全文。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课文重难点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白杨礼赞课文重难点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六文下第四单元试卷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