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重难点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5:3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说重难点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寓意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投影出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二、解题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马说”即谈马、论马。

投影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三、背景简介。(投影出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四、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一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多媒体——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多媒体)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五、迁移拓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读书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推荐第2篇:儿童文学重、难点

儿童文学重、难点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图画文学:是单纯用图画或以图画和文字相互映衬的形式来表现相应内容,文学作品主要是故事类作品,在儿童文学范畴中属于幼儿文学,是美术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可为其最为鲜明的特征。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是民歌的一种。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有独唱或对唱。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儿童散文:是指用准确、凝练。充分生活化和儿童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共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并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儿童故事:是具体有故事基本特征的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儿童小说: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他以塑造而物形象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创作并为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小说。8儿童报告文学:是指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艺性迅速写来访报告的总称。

儿童科学文艺:用各种儿童文学样式来翻印科学内容是儿童文学重要类别之一,其主要阅读对象是青年和儿童。 理论界具有带变性的儿童文学观一般有。本位论,专为论,教育论,解放论

儿童文学:1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学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1.童话概念在我国的产生,以1909年由孙毓婷主编,商务印刷书馆出版的《童话》丛书为标志。

2.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两个阶段。

3.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拟人,夸张,颠倒,象征四种。

4.童话形象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拟人体,常人体,超人体三种基本类型。

5.寓言文学在全世界的三大发祥地是:古希腊,印度,中国。

6.寓言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故事和寓意。还有一个必备要素是寓示,它是沟通寓言故事与寓意的桥梁。

7.寓言的文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教训性,比喻性,讽刺性,概括性等。

8.寓言的教训意义根据思想内容可分为:经验教训型,讽刺型两种类型。

9.故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和内容的生动有趣等构成了儿童故事的基本特征。

10.动物故事分两种类型,其一为解释型,即通过对动物的面描写或主管或客观地解释动物的习性。其二是象征寓意,即借动物形象来象征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故事。

11.儿童故事有不同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作者的创作角度分,可分为民间故事,改编故事和创作故事等,从内容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和动物故事等。从体裁角度分为散文体故事,诗体故事和谜语故事等,从表现形式分为图画故事和文字故事等,不论从哪个角度划分,各类作品都有着作为故事体裁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12.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有着明显区别,儿童故事一般供学龄前儿童阅读或讲述,因此更侧重于概述故事,表现完整的情节,以叙事为主,在叙事方式上要求口语化,而淡化对人物的心态,外貌及其生活的环境的描写。

13.儿童小说的读者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少年儿童,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儿童故事更为复杂,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立体表现和人物心理的形象化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在语言运用上的使用。

14.儿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的指涉范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小说的,儿童的。

15.儿童小说的“童趣”一般来自喜剧性和惊险神奇。16.儿童小说的主要构成元素分为故事,人物、主题等。 17.根据题材的不同分类,儿童小说主要有:生活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和武侠小说等。

18.儿童散文具有内容的包容性和限定性,多样的儿童情趣,美的和谐统一等美学的特征。

19.儿童散文的“趣”一般包含着童趣和理趣两方面内容。

20.儿童散文的“美”应体现为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三方面。21.儿童散文的基本类型有叙事型,抒情型,议论型,状物写景等。 22.儿童报告文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认真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及时迅速地报告与少年儿童相关的具有新闻价值和影响力的现实生活和典型人物。

23.儿童报告文学从总体构思到具体表现上都实现文学化表现。24.儿童报告文学一方面追求让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另一方面,作者还要报告员的身份出现,毫不掩饰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25.新闻性,文学性,评述性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26.儿童报告文学关注青少年的多方面生活,读者对象更集中与少年读者,因此理论界也将其界定为“少年报告文学”。 27.儿童报告文学的类型一般以报告事情和现象为主,以报告人物为主。

28.儿童科学文艺的基本类型是: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诗,科学小品。

29.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有《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

30.儿童科学文艺的基本特征有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相统一,客观性与幻想性相结合,教育性与趣味性相交融等。

31.图画书在英语中,被称为“PICTUREBOOK”,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称为绘本。

32.图画书的图和文之间存在着彼此呼应又互相交错的关系。33.图画书具有的作用有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培养,有利于消除儿童听故事中产生的困惑,是亲子共读的好材料等。 34.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的三维图画书作家是:瓦特尔•克雷恩,伦道夫•凯迪克,凯特•格林纳威。 35.桑达克创作的三部曲《野兽出现的地方》《厨房之夜的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不同的故事表现“孩童如何掌握各种感觉: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这同一主题。 36.李欧李奥尼的《小蓝蓝和小黄黄》以抽象的描画方式表现出其独特的创意。

37.为鼓励图画故事的创作,推进图画文学的繁荣,1937年,美国图书馆设立了“凯迪克奖”。

38.图画书的有着可视性画面形象,儿童式画面造型,连续性画面叙事,新奇的画创意,简洁的画面语言艺术特征。39.图画书的基本类型是:图文结合和无字书。 40.儿童戏剧文学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两种。

41.儿童戏剧的语言特征是;浅近易懂,动作性和富有儿童情趣。 42.儿童戏剧的主题意蕴要根据儿童的接受程度,文化程度,生理和心理条件等因素确定。

43.儿童影视文学具有视像性,趣味性,情节性,形象性,幻想性,等基本特征

44.影视被称为。语言艺术,影视的荧屏语言是视觉造型

45.儿童影视的鉴赏应从,造型元素和视觉元素两个方面来把握。46.美术片可分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四类

47.单线平涂等多种方法绘制的动画片,成为二维动画,计算机制作的有很强立体感的动画,称为;三维动画 1论述《馅饼里包了一片天》的艺术表现手法

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拟人、夸张、颠倒和象。局部细节的夸张有时候能够带给童话作品特有的意趣,如在馅饼里包上一片天便可以带着人们抵达一个美丽的世外岛屿,夸张是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和强调,从而突出其本质特点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夸张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普遍的运用,但童话的夸张与一般写实性文学中的夸张有所不同。总之,童话的夸张总是与想像力紧密相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独特的童话形象与童话意境,构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1、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指;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和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方面理解。

儿童文学的纯真美有儿童生命固有你的品型而决定的

夸张反复,比喻错综,误会巧合等是创造儿童文学作品欢愉之美的主要表现手法

3、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有;直观性,非功利性,感情性

小学文学的美育功能育儿童文学的游戏和娱乐等功能并不矛盾 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从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这部童话集开始,西方开始出现的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童话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个母体

儿童文学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演讲过程中,作家们承担起了把民间传统的儿童文学,的创作传统接续在一起的重要责任

5、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由周作人,茅盾等倡导和亲身实践的翻译外国儿童文学,民间口头创作,改变传统这三方面工作,构成了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内容。

6、格林兄弟的贡献在于通过对口传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加工创作,是指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素材。安徒生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以自己独特,丰富的童话故事创作,开创了现代作家创作童话新纪元

7、民间文学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是母题,形象和结构的类型化和程式化

狭义的新媒介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广义上的媒介指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对新媒介概念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系的探讨,选用广义上的新媒介概念,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成人,也包括少年儿童

8、在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心理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审美意识,一种是自我的成人审美意识另一种是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

推荐第3篇:英语教学重难点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教师应把握重难点

初二年级教学较之初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初二年级的教材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初一的课本共有12个单元。而初二只有10个单元,并且多了阅读理解部分。其次初二年级的语法知识点增多,难度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新的要求,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

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 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之之重。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参考,并且做好教学反思,从同学们的错误中反馈自己的失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二、其次语法讲解一定要清楚,透彻。在讲解重点语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例子,并且要学生造句子,不能光停留在枯燥,抽象的讲解过程中。

三、应加强学生的对话强度,鼓励不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开口。有些学生是对自己不自信,是因为曾经对话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却被老师尖刻的言语刺伤,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应微笑着让他坐下,然后再纠正错误。有些同学的对话可能会脱离现实生活,但只要开口说英语就要鼓励。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是学生在开口说而不是老师在干巴巴的讲授。尤其是教材的最后一部分,阅读部分。要使同学们在默读的前提下做课本上要求的练习题,也可以确定几个话题,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锻炼他们用英文思考的能力,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课文部分教材给出了一篇文章然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每篇文章后面都有若干个问题,在这一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应试能力。

五、初二年级英语教学单词仍然是基础。我个人认为应该打好学生的单词基础。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记它们的同义词及反义词。并且让同学们自己造句。

六、培养学生们的课文背诵能力。严格要求学生要背诵下来课文。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总之,最重要的是教学技巧要灵活,教学要扎实。

推荐第4篇:存货重难点

会计

第三章 存货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知识点:存货的内容

存货是为了出售或生产耗用而持有的货物。工程物资不是存货。受托代销商品不符合存货的确认条件。

“存货”包括7个项目:①在途物资(材料采购); ②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③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④生产成本(在产品);⑤库存商品;⑥发出商品(含委托代销商品); ⑦委托加工物资。

注:“受托代销商品”入账不入表(与“受托代销商品款”抵销),不列为受托方存货。

知识点:外购存货的成本

1.外购存货的成本构成

(1)买价;

(2)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不包括税法规定的可按运输费的7%抵扣的增值税,营改增后按11%计算增值税);

(3)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4)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5)其他税费(如关税、资源税、消费税等)。

2.不构成采购成本的内容

(1)增值税

(2)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计入管理费用)

(3)入库后的仓储费(计入管理费用)

需要说明的是,商品流通企业(如沃尔玛、贸易公司等)的进货费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金额较小,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另一种情况是金额较大,计入存货成本。但具体什么时候记呢?既可以在发生的当时就记,也可以等到期末再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期末库存存货成本。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合理损耗也叫做自然损耗、定额内损耗,就是指不管谁来运输都会发生这个损耗,按照历史经验估计的正常损耗。只要是合理损耗,损耗掉的存货价值,构成剩余存货的成本。举例来说,北京一家酒店从大连买了1000只螃蟹,每只10块钱,买价一共是10000块,运到北京一查,死了100只,假设死了的就不值钱了,那剩下的这900只活螃蟹成本是多少呢?是9000还是10000呢?还是10000,因为途中合理损耗构成采购成本,不需要剔除。

3.途中不合理损耗的处理

途中不合理损耗,比照存货盘亏。不合理损耗包括管理不善的损耗和非常原因的损耗。前者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应予以转出;后者仍可抵扣,无需转出。

(1)发现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查明原因后

借:其他应收款

管理费用

第1页

会计

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甲公司为制造企业,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费用或损失,应当计入存货成本的是( )。 A.仓库保管人员的工资

B.季节性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 C.未使用管理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D.采购运输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外购存货成本包括5个项目,不包括3个项目。

选项A,仓库保管人员的工资,属于入库后发生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选项B,季节性停

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选项C,未使用管理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折旧费计入管理费用;选项D,采购运输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属于途中不合理损耗,不构成外购存货成本。

4.外购存货的账务处理

要区分采购和入库等两个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可能分离,先后顺序不确定。

以下的账务处理以实际成本法为例。

(1)采购时

会计部门收到采购员交来的发票账单时编制采购存货的会计分录;没有收到发票,则不能做账。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注意:

①倘若以商业汇票结算,则贷记“应付票据”;

②倘若是赊购,则贷记“应付账款”;

③倘若是预订的货物,则贷记“预付账款”。

(2)入库时

会计部门收到仓库转来的外购收料凭证时,应查找相应的发票账单。

①对于已收到发票的收料凭证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②对于未收到发票的收料凭证

收到货物,但未收到发票的,暂不作会计分录;倘若到了月末,仍未收到发票,则按暂估价入账。

月末按暂估价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

下月初,用红字做同样的会计分录。

等收到发票账单时,再按正常程序入账。

注:以上均以原材料为例;若采购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则将以上分录中的“原材料”科目换成“周转材料”即可。

【外购存货习题】

2012年6月8日,某工业企业购入一批A材料1 000公斤,单价20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

第2页

会计

票上注明价款2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 400元。另外途中发生装卸费170元,运输费1 000元(运费按7%抵扣增值税,假设不考虑营改增),采购人员差旅费800元。12日, A材料入库,验收入库的A材料为950公斤,另外50公斤在途中损耗,其中20公斤为定额内损耗,30公斤由于管理不善毁损。有关款项均已通过银行支付。按照重要性,途中损耗材料不负担运杂费。25日,仓库又验收入库一批外购A材料550公斤,直到月末也未收到该批A材料的发票账单,该企业月末按单价20元暂估入库。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编制有关原材料的会计分录,并计算月末计入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A材料的金额,以及月末A材料的单位成本。

【解答】

(1)8日采购时

在途物资=20000 +170 +1000×(1-7%)=21100(元)

借:在途物资

21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70

贷:银行存款

24570

(2)12日入库时

原材料入账价值=21100-30×20=20 500

借:原材料

20 500

贷:在途物资

20 500

管理不善毁损在途物资600 (30×20)元,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00×17%=102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702

贷:在途物资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02

报经批准后:

借:管理费用

702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702

(3)30日暂估入库

6月25日原材料入库时不做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

11 000

贷:应付账款

11 000

计入资产负债表中A材料的金额=20 500+11 000=31500

月末原材料单位成本=31500 /(950+550)=21

7月1日红字冲销原材料暂估入库的会计分录。

知识点:委托加工存货的成本

1.委托加工存货的成本构成

委托加工存货的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成本、加工费及税金、运杂费等三部分。重点关注加工环节支付的消费税。

若是加工应纳消费税的存货,则由受托加工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1)存货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售价不高于受托方的计税基础),由加工方代收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存货成本,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存货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由加工方代收的消费税按规定准予抵扣,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委托加工存货的账务处理

(1)发出原材料

第3页

会计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2)支付加工费和税金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借:委托加工物资

(或“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 (3)收回物资

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贷:委托加工物资 3.受托方的会计处理

委托加工业务受托方的会计处理 (1)收到受托加工物资时

受托方不得作为存货入账,在备查簿中登记。 (2)发生加工成本时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辅料)、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 委托方提供的原材料成本,不计入加工成本。

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生产成本”科目余额应计入“存货”项目。 (3)加工完成交付委托方时

物资加工完成后,受托方不作为库存商品等入账,而是在备查簿中予以登记,直至交付委托方。 ①确认加工费收入: 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加工费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②结转加工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生产成本

知识点:投入和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合同价确定成本,不公允的除外。

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应当按以下三种顺序确定实际成本:

(1)凭据金额——(2)市场价格——(3)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注:投入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非现金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与存货相同。

【接受捐赠例题】

中天公司接受捐赠一批原材料,捐赠方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价款10000元,增值税1700元。中天公司支付运杂费1000元。

原材料成本=10000+1000=11000(元)

借:原材料

1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第4页

会计

营业外收入

11 700

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的捐赠

一般的捐赠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

(1)控股股东的捐赠,实质上属于资本性投入的,则应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参见《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 )。

(2)非控股股东的捐赠,应计入营业外收入;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属于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代为偿债的,与捐赠相同。

知识点:采购用于广告营销活动的特定商品

(1)订货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2)收到商品

借:销售费用

贷:预付账款

注:不作为存货核算。 第二节 发出存货的计量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发出存货的成本按先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即假设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

特点: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接近市价。

物价上涨期间,会高估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物价下跌期间,会低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即物价与利润正相关。

记忆:先进先出法具有正相关性。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用先进先出法计量A原材料的成本。20×1年初,甲库存200件A原材料的账面余额为2 000万元,未计提跌价准备。6月1日购入A原材料250件,成本2 375万元(不含增值税),运输费用80万元(可抵扣增值税税率为7%),保险费用0.23万元。1月31日、6月6日、11月12日分别发出A原材料150件、200件和30件。甲公司20×1年12月31日库存A原材料成本是( )。

A.665.00万元

B.686.00万元

C.687.40万元

D.700.00万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按照先进先出法,年初库存的200件,1月31日发出150件,剩余50件6月6日发出。6月6日发出的其余150件,以及11月12日发出的30件,均来自6月1日购入的250

件,期末仍剩余 70件(250-150-30)。

6月1日购入A原材料的成本=买价2 375+运费80×(1-7%)+保险费0.23=2 449.63,单位成本=2 449.63 /250=9.80。甲公司20×1年12月31日库存A原材料成本=9.80×70=686.00(万元)。

第5页

会计

2.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平时每入库一批存货,就以原有存货数量和本批入库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一个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据以对其后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特点:可以随时掌握发出存货的成本和结存存货的成本。但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到了月末,计算当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按此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特点:平时不对发出存货计价,日常核算工作量较小,简便易行,适用于存货收发比较频繁的企业。但平时无法提供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成本,不利于存货的管理。

4.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也称个别认定法或具体辨认法,是指发出存货的成本按照该存货入账时的实际成本确定。

优点:最为准确,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一致。

缺点:繁琐、复杂。

适用对象:数量不多、单位价值高或体积较大、容易辨认的存货,如房产、船舶等。

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课堂练习】

在物价持续下跌时期,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会使得企业( )。

A.低估当期利润,高估库存存货价值

B.低估当期利润,低估库存存货价值

C.高估当期利润,高估库存存货价值

D.高估当期利润,低估库存存货价值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物价下跌的期间,采用先进先出法,那么先购进的货物先发出,先购进的货物

价格比较高,高估了产品成本,导致利润被低估。库存中的商品是后买进的,价格比较低,所以导致期末存货的价格被低估。

知识点:存货成本的结转

这部分内容教材讲得很简略,但鉴于存货是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财务报告、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报表等内容的基础知识,所以,有必要进行补充。补充三部分知识:一是发出包装物的会计处理,二是周转材料成本的摊销方法,三是计划成本法。

1.发出包装物的会计处理

发出原材料和库存商品放在应交增值税讲解。

一般企业的周转材料,主要是指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下面介绍包装物的会计处理,低值易耗品比照之。发出包装物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业务:(1)生产领用包装物;(2)随同商品出售的包装物;(3)出租、出借包装物。

(1)生产领用包装物(如酒瓶)

借:制造费用

贷:周转材料

(2)随同商品出售的包装物(如可乐塑料箱)

①不单独计价

第6页

会计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

②单独计价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

(3)出租、出借包装物

①收取押金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②领取包装物

a.出租包装物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

b.出借包装物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

账务处理以一次转销法为例。

③收取租金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④包装物收回

a.出租包装物

借:原材料

贷:其他业务成本

b.出借包装物

借:原材料

贷:销售费用

2.周转材料成本的摊销方法

一次转销法,是指周转材料在领用时将其账面价值一次计入当期费用。

五五摊销法,是指周转材料在领用时先摊销其成本的一半,待报废时再摊销另一半。

3.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日常购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

设置“材料采购”科目核算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该科目的金额总是实际成本。

“原材料”科目无论何时都是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实际数量×计划单价

“材料成本差异” 科目

“材料成本差异”是资产类科目。它与“原材料”科目一样,都是用以核算原材料的会计科目,其内容也可直接理解为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即超支额,用正数表示;贷方发生额即节约额,用负数表示。

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第7页

会计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

期末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原材料”科目期末余额+“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末余额

注: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末余额在贷方,则用负数表示。 第三节 期末存货的计量

知识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知识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知识点:库存多于合同

知识点:存货盘盈或盘亏

知识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1.可变现净值的定义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中的“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即历史成本、账面余额)。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准备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取决于存货的持有目的。

2.存货的分类

要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首先要对存货进行分类。按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可将存货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出售的存货,另一类是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

(1)用于出售的存货

用于出售的存货,是指在期末确定未来将用于出售的存货,包括产品、商品、已决定用于出售的原材料等。

(2)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

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是指在期末确定未来将其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主要是指原材料。

一般说来,企业持有原材料的目的都是用于生产耗用,但是,如果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决定停产某种产品,出售相关的原材料,则这样的原材料应视为“用于出售的存货”。

3.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公式

下面公式中,用“产品”代表“用于出售的存货”,用“材料”代表“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

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产品的销售税费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尚需投入的加工成本-产品的销售税费

计算公式的解释

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就用自身的售价扣除销售税费;但是,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不能根据材料自身的售价来计算,因为材料持有的目的是用于生产产品,并不打算拿去出售,所以材料自身的售价没有意义,材料的价值需要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来体现。所以,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要通过所生产产品的售价来计算。

尚需投入的加工成本,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还需要投入的加工成本,即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的统称。产品成本=料+工+费。

这就好比李永波的执教水平,要通过他的徒弟来体现,而不是看他本人的有羽毛球打得有多好。只有林丹拿了奥运冠军,李永波才是金牌教练。

4.估计售价的确定

在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公式中,估计售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存货的估计售价,应按照以下顺序确定:

第一,签订了销售合同的部分,按合同价格;

第二,未签订合同的部分,按市价计量。

第8页

会计

20×3年末,甲公司库存A原材料账面余额为200万元,数量为10吨。该原材料全部用于生产,按照合同约定向乙公司销售的10件B产品。合同约定,甲公司应于20×4年5月1日前向乙公司发出10件B产品,每件售价为30万元(不含增值税)。将A原材料加工成B产品尚需发生加工成本110万元,预计销售每件B产品尚需发生相关税费0.5万元。20×3年末,市场上A原材料每吨售价为18万元。

预计销售每吨A原材料尚需发生相关税费0.2万元。20×3年初,A原材料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3年12月31日对A原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是( )。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A原材料全部用于生产B产品,属于“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

根据 B产品来计算,而不应根据自身的售价来计算。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尚需投入的加工成本-产品的销售税费=30×10-110-0.5×10=185,A原材料的成本=200,减值准备=200-185=15

知识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1.计提对象

一般应按单项计提;量多价低的可按类别计提;同一地区的类似存货可以合并计提。

2.存货减值的迹象

(1)持续下跌,无望回升;

(2)产品的成本大于售价;

(3)转产产品的原材料,且本身减值;

(4)产品市价逐渐下跌;

(5)其他情形。

3.零值的情形

(1)已霉烂变质;

(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

(3)不需要且已无价值;

(4)其他情形。

4.同一项存货存在两类估计售价,由此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相互抵消。

5.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处理

存货发生减值后价值又得到回升的,可以在原计提减值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知识点:库存多于合同

如果企业持有的存货多于销售合同数量,应将有合同部分和没有合同部分区分为两个项目,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分别计算其存货跌价损失,分别计提其跌价准备,二者不得合并或抵消。

【例题】20×7年10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约定,甲公司应于20×8年3月1日,按照15万元/台的价格,向乙公司提供60台W6型机器。

2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原材料——C材料的账面成本为600万元,单位成本为6万元/件,数量为100件,可用于生产100台W6型机器。C材料的市场销售价格为5万元/件。C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跌,导致用C材料生产的W6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也下跌,由此造成W6型机器的市

第9页

会计

场销售价格由15万元/台降为13.5万元/台,但生产成本仍为14万元/台。将每件C材料加工成W6型机器尚需投入8万元,估计发生运杂费等销售费用0.5万元/台。

要求:完成甲公司对C材料减值的会计处理。

【解答】

C材料应区两部分即两个项目:

(1)有合同的部分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W6型机器的合同价格15×60-尚需投入的加工成本8×60-估计销售税费0.5×60=390(万元)

C材料减值损失=成本6×60 -可变现净值390=-30(万元)

即,有合同的部分(60件),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没有发生减值。

(2)没有合同的部分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W6型机器的市场价格13.5×40-尚需投入的加工成本8×40-估计销售税费0.5×40=200(万元)

C材料减值损失=成本6×40-可变现净值200= 40(万元)

即,没有合同的部分(40件),发生减值了40万元。

甲公司对C材料(100件)是否应该确认减值损失?10[(-30)+40]万还是40万元?

会计处理

该两部分应区分为两个独立的项目,分别确认减值损失,不得抵销。即,有合同的部分(60件)无需确认减值;而没有合同的部分(40件),应确认减值4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40

贷:存货跌价准备

40

注:不可以把100件C材料按照一个项目来计算减值:

100件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5×60 +13.5×40)-8×100-0.5×100=590(万元)

100件材料的减值=6×100-590=10

甲公司为我国境内注册的上市公司。20×6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A产品2000件,其中,500件已与丁公司签订了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如果甲公司单方面撤销合同,将赔偿丁公司2000万元。销售合同约定A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额,下同)为每件5万元。20×6年12月31日,A产品的市场价格为每件4.5万元,销售过程中估计将发生的相关税费为每件0.8万元。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4.6万元,此前每件A产品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0.2万元。

要求:计算甲公司20×6年A产品应确认的存货跌价损失金额,并说明计算可变现净值时确定销售价格的依据。

【解答】如果企业持有的存货多于销售合同数量,应将有合同部分和没有合同部分区分为两个项目,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分别计算其存货跌价损失,而且二者不得合并或抵消。本题应区分有销售合同的500件与没有销售合同的1500件两个项目,500件按合同售价5万元计算可变现净值,1500件按市价4.5万元计算可变现净值。

(1)有合同的500件

500件的可变现净值=售价500×5-税费500×0.8=500×4.2

500件的成本=500×4.6

应保留跌价准备余额=成本500×4.6-可变现净值500×4.2=500×0.4

应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500×0.4-500×0.2=100

(2)没有合同的1500件

1500件的可变现净值=售价1500×4.5-税费1500×0.8=1500×3.7

1500件的成本=1500×4.6

第10页

会计

应保留跌价准备余额=成本1500×4.6-可变现净值1500×3.7=1500×0.9

应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1500×0.9-1500×0.2=1050

甲公司应确认的跌价损失金额=100+1050=1150

知识点:存货盘盈或盘亏

1.存货盘盈的净收益

存货盘盈的净收益冲减管理费用。

2.存货盘亏的净损失

(1)计入管理费用(定额内损耗和管理不善等管理原因造成的);

(2)计入营业外支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非常原因造成的)。

注:管理不善造成的净损失,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转出;定额内损耗和非常原因造成的净损失,无需转出。

与现金清查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存货盘亏例题】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A材料购买成本为10元/公斤,2014年末盘点A材料,发现短缺1000公斤,经查明,其中200公斤是被洪水冲毁,300公斤由于管理不善霉烂变质,另外500公斤是定额内正常损耗。

【解答】税法规定,管理不善原因损失的材料,其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应予以转出;自然灾害等损失的材料,进项税额仍可抵扣,无需进项税额转出。

进项税额转出=300×10×17%=510(元)

(1)发现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510

贷:原材料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510

(2)报经批准后

营业外支出=200×10=2000

管理费用=300×10×(1+17%)+500×10=8510

借:管理费用

8510

营业外支出

2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510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有三个:

一是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和其他税费等5个项目,不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入库后的仓储费等3个项目。尤其要注意运费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和途中损耗的处理。

二是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加工税费和运杂费等3个项目。重点注意消费税的处理,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的,支付的消费税可以抵扣;收回后用于直接对外销售的(售价不高于受托方计税基础),支付的消费税计入物资成本。同时还要注意受托方的会计处理。

三是期末计量。存货分为用于出售的存货和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重点掌握用于生产耗用的存货其减值的确定。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将材料加工成产品尚需投入的成本-产品的销售税费。存货的估计售价,应按照按以下顺序确定:第一,签订了销售合同的部分,按合同价格;第二,未签订合同的部分,按市价计量。同一项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合同的数量,应区分有销售合同和没有销售合同等两类存货,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

第11页

会计

第12页

推荐第5篇:English重难点

重难点

见面打招呼常用语:Hello!/Hi

Hi表示“你好”比Hello更随意,可译成“嗨”,一般用于熟人之间见面打招呼。

自我介绍的句型:I’m.....

当我们想向别人自我介绍时,就可以用这个句型。

例如:I’m Liu Jiao.

道别常用语:Goodbye!/Bye!

Goodbye是大家最常用的较为正式的道别用语。Bye为口语,也可以说bye-bye,在孩子们之间最为常用。

常见称呼语:Mi,Ms,Mr

一般情况下,Mi用来称呼未婚女士,后面接姓氏或完整的姓名,而不能只接名字。

例如:Mi Li.[正确}

Mi Li Haiyang.【正确】

Mi Haiyang.【错误】

在学校,我们可以称年轻的女教师为:Mi+姓/姓名。在英语中,称呼语一般要放在姓或姓名的前面。

在英语中称呼已婚或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时,可以用Ms(女士);称呼男士男老师可用Mr(先生)

把你的„展示给我看:Show me your...

如果你想看别人的东西,就可以用这个句型

Show表示“展示;给…看”,其中me 的意思是“我”,your的意思是“你的,你们的”。后面接名词。

推荐第6篇:语言学重难点

下面是各个同步练习的参考答案 1.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组词成句的规则,是词的构成、词的变化、词的组合规则的总和。

2.有语音和词汇,没有语法行不行?为什么?

语言没有语法绝对不行,语法虽然是抽象的,不像语音和词汇那样能让人直接感知,但是语法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法是词的结构、词的变化、词的组合的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规则,语言的建筑材料就如一盘散沙,无法组成人人明白、个个理解的句子。实际上,如果没有语法,也不可能有词汇系统,因为词汇系统中的词语,都是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所以语言是离不开语法的。

同步练习二参考答案

1.什么是组合规则?举例说明。

组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一个一个组合起来时所遵循的规则。组合规则是保证语言的句子结构的有序性的重要条件,语言系统如果没有共同的组合规则,就会乱套。例如“了”、“摔坏”、“杯子”,可以组合成“杯子摔坏了”、“摔坏了杯子”,不能组合成“了摔坏杯子”、“杯子了摔坏”,这里可以组合与不可以组合,就是由语法的组合规则决定的,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2.什么是聚合规则?举例说明。

聚合规则就是在语法结构的同一位置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替换所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语法单位的归类原则,替换原则。同一位置可以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功能,往往可以归为一类。例如“我们看电视”,其中的“电视”可以用“报纸、杂志、电影、戏剧、杂技”等等替换,说明这些词语具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属于同一个聚合群。 3.组合规则重要还是聚合规则重要?为什么?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都很重要,组合规则规定了词语组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没有组合,词语组合就会乱套。聚合规则是替换规则、归类规则,没有聚合,句子结构的同一位置没有可以替换的同类,那么语法系统的组合规则将多得不计其数,人类就无法学会语言。所以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共同作用的。 4.为什么说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随着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的,哪些词语可以同哪些词语组合,怎样组合,组合起来具有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意义,这些都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大家都要遵循,不是我们说一句话时现去创造一个规则。语法规则是现实的,我们只有遵循,只有利用,不能更改。

5.怎样理解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聚合规则是潜在的,潜存于每个人的大脑之中,人们交际使用语言时,在遵循组合规则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聚合规则进行替换,创造出适合交际环境需要的句子,比如说“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组合格式规则,我们在体育馆可以说“我看比赛”,在商店可以说“我买衣服”,在图书馆可以说“我借图书”,等等。这些可以替换的词语不是语言现实规定的,而是个人根据需要临时替换组合出来的,这样的可以替换的单位可以说是潜存在个人脑子中的。

6.下列句子有没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a.I buy a books yesterday.这个句子有两个语法错误:第一,违反了英语动词时的形态变化规则,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过去发生的动作,因此动词不能使用原形,要使用表示过去时的形式;第二,book使用复数,而这个名词前面有一个表示单数的不定冠词,互相在数的语法范畴上产生了矛盾,语法范畴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冠词既然是单数,名词就不能使用复数形式,名词使用了复数形式,前面就不应该使用表示单数的冠词。 这个句子可改为:I bought a book.b.经过声势浩大的宣传,我市环卫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现象大大降低了。

最后一个分句主谓搭配不当,违反了组合规则,“现象”只能减少,不能降低。

这个句子可改为:经过声势浩大的宣传,我市环卫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现象大大减少了。

同步练习三参考答案

1.什么是句子?举例说明。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例如看见别人说“你最近在忙什么呢?”,传递了表示疑问的信息,就是句子。 2.句子在形式上有什么标志?

句子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因为句子都是说话人具有一定目的而说的,要表示不同的语气,或者是陈述,或者是疑问,或者是祈使,或者是感叹,因此每个句子都有语调标志。

3.句子和词、词组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句子和词、词组的作用是不同的,句子是使用单位,表达一定的信息,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而词和词组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不传递信息,也没有语气和语调。 4.能不能从词语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一个单位是不是句子?为什么?

不能从形式的长短来区分句子和非句子。在交际中,一个单位,无论长短,只要带有一个语调,传递了信息,就都是句子。例如别人问“你吃什么”,回答说“面条”,这里的“面条”就是句子。

同步练习四

1.什么是语素?请举一个英语和汉语的例子加以说明。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例如英语chairman中的man就是语素,汉语“电话”中的“电”、“话”都是语素,它们都是有意义的单位,又是最小的单位。 2.从功能看语素可分哪几类?请举汉语或英语的例子说明。 语素可以分为词根、词缀和词尾三类。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通过词根体现,例如“工人”中的两个语素都是词根。 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往往表示某种类属的意义,例如“鼓手、歌手、扒手”中的“手”就是词缀。

词尾是附着词的末尾,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它没有构词作用,例如“desks”中的s就是词尾。

3.前缀是不是位于词前面的语素?后缀是不是位于词后面的语素?

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前缀虽然位于词的前端,但是词根也可以位于词的前面,后缀位于词的后面,但有些复合词的词根也是在词的后面。因此,前缀后缀的确认是以词根为界,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是前缀,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是后缀。 4.词缀和词尾有什么不同?后缀和词尾有什么不同? 词缀不同于词尾,从位置上看,词缀可以在词的前面、后面,甚至中间,词尾只能位于词的后面;从功能看,词缀是构词成分,可以构成新词,词尾不是构词成分,没有构词作用。 后缀和词尾在位置上似乎相同,但后缀是词的构成成分,是词的结构的一部分,词尾是词的临时性成分,只有词语在组合中才出现词尾,词尾没有构词功能。 5.什么是词干、构词语素、变词语素?为什么说词尾是变词语素?

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包括词根和词缀,有的词只有词根。 构词语素是具有构词功能的语素,词根和词缀就是构词语素。

变词语素就是只能改变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就是变词语素。 6.指出下列词语中的词根、词缀 a.拖拉机 :三个语素都是词根。

b.网络:两个语素都是词根。

c.老师:老:词缀(前缀),师:词根。

d.绿化:绿:词根,化:词缀(后缀)

e.reader:read是词根,er是词缀,后缀。 f.dislike:dis是词缀,前缀,like是词根。

g.claroom:cla是词根,room是词根。

同步练习五参考答案

1.什么是单纯词?什么是合成词?举例说明。

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人、看、蜘蛛、lamp”都是单纯词。

合成词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构成的词。例如“人民、光滑、teacher”都是合成词。 2.合成词可分哪些类别?请举英语和汉语的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构词语素的不同,合成词可以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复合词是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例如“新闻、报纸、newspaper”。 派生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合构成的词,例如“凳子、老鼠、intake、really”。 3.从词汇系统看,汉语的合成词和英语的合成词有什么不同? 汉语的合成词以词根同词根语素组合的复合词占优势,英语的合成词以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占优势。

4.汉语复合词可分哪些类别?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汉语复合词可分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种。 五种组合方式是根据构词语素相互之间的语法关系划分的。 5.说明“围脖-围裙”、“血红-脸红”在结构上的区别。 “围脖”是支配式,“围裙”是偏正式,偏正式合成词以后一语素意义作为整个词义的中心,支配式没有这种表示词义中心的语素。 “血红”是偏正式,“脸红”是陈述式。“血红”的中心意义是红,“血”起修饰限制作用,“脸红\'两个语素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没有哪个语素是词义中心。 6.指出下列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a.阿爸:前附式

b.伤心:支配式

c.私心:偏正式

d.解放:并列式 e.说明:补充式

f.读者:后附式

g.干事:支配式

h.发指:陈述式

同步练习六参考答案

1.什么是语法意义?举例说明?

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例如词)在相互组合时产生的关系意义,例如“three men”,其中的men是man的形态变化,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这个意义是因为同three组合产生。 2.单独看一个词,比如词典中的“学习”,有没有语法意义?为什么?

一个独立的词,没有出现在组合环境中,是没有语法意义的,只有词汇意义。 3.什么是语法形式?举例说明。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例如英语的复数这一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词尾s来体现的,这里的s就是复数的语法形式。 4.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什么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没有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没有外部标志,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没有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成为多余。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附着在一定的语法形式上,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

5.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是有哪些?举例说明。

语法形式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构成的,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手段。例如汉语中词语的组合,词序不同、虚词不同,语法意义就不一样,如“爸爸和妈妈”不同于“爸爸的妈妈”,就是虚词不同。

6.“学习外语”和“外语学习”的语法意义有什么不同?语法手段是什么? “学习外语”的语法意义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外语学习”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表现这些不同语法意义的手段是词序,由于词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语法意义。 7.“你明天去吗?”这句话中的“吗”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属于什么语法手段? “吗”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法意义,语法手段是虚词。

同步练习七参考答案

1.词的组合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词的组合有五种类型: 主谓结构,如“祖国富强”;述宾结构,如“研究问题”;述补结构,如“打扫干净”;偏正结构,如“美好的生活”;联合结构,如“广播电视”。 2.词的组合关系同合成词的组合关系有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词由语素组合二成,词组由词组合二成,二者的组合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都表示相互类似的语法意义。

3.分别指出词的五种组合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并列式:联合关系;偏正式:修饰关系;补充式:补充关系;支配式:支配关系;陈述式:陈述关系。

4.分析“昨天上午我们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歌唱我们伟大祖国的歌咏比赛”的层次,指出下列哪些单位是这句话中的词组,哪些不是:

d.e.g三个是这个句子中的词组,其余的不是,它们属于跨语段分析,不符合层次切分的原则。

5.阅读下面的幽默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甲说的话中的“一个漂亮的女人,一个富有的女人,一个会烹饪的女人”是一个同位词组,三个单位表示的是同一个对象,指一个女人具有中三方面的优点。而乙把它理解为联合词组,误解为三个女人。

6.分析下列词组,如果有歧义,要作不同的分析 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____||_________|

|____||___|

正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________||____|

正 |___||___|

b.砍大树的人 |______||__|

正 |_||___| 述

宾 c.砍大树的枝 |_||______|

|___||_|

同步练习八参考答案

1.什么是形态变化?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形态即词形变化,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由于表示语法意义的需要而发生的词形上的变化。例如英语的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区别,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时用I,作宾格时用me,词形发生了变化,就是形态变化。 2.汉语有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属于孤立语,词很少有形态变化,少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加强的意义,例如“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结结巴巴”等。

3.英语动词use加上词缀可以变成useful,生成新词,这是不是形态变化?

ful是词缀,是形容词的标志之一,它是词的结构成分,这里加词缀构成新词,不是形态变化。形态变化只有在词语组合中才发生,表示特定的语法意义。 4.请用英语动词be的八种形态写八个句子,说明其语法意义。 a.He will be a teacher: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行为,动词用原形。 b.I am a teacher:现在时,单数第一人称。 c.She is a painter: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 d.They are worker:现在时,主语是复数。 e.He was a teacher:过去时,主语是单数。 f.we were worker:过去时,主语是复数。

g.I have been a teacher:现在完成时,表示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行为状态。 h.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被动语态,进行时。

同步练习九参考答案

1.什么是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

语法范畴是由词的语法形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数、时、体、级、态、人称等。 2.“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语言中的语法意义有很多,例如主语意义、谓语意义、陈述意义、支配意义等,这些语法意义就不属于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概括的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法形式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不是所有组合产生的语法意义都是属于语法范畴。 3.什么是单数、复数、主格、宾格?举例说明。 单数就是指一个事物,复数指两个以上的事物,往往要发生词形变化表示复数。例如“lamp”是单数,lamps是复数,用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主格表示名词或代词居于主语地位,宾格表示名词或代词谓语宾语地位,英语中代词主格和宾格有不同的形式,例如he 用于主格,him用于宾格。 4.什么是体?什么是时?举例说明。

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三种。 时也是动词所居于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三种。 5.什么是级、英语的级的形态变化有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级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居于的语法范畴,表示性质会属性在程度上的差异。英语的级可分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三种。以形容词red为例,原级由形容词原形构成,比较级一般是在原级后面加上词尾er,构成reder,最高级是在原形词后面加上词尾est,构成redest。 6.语法范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7.指出下列句子划分单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及所属的语法范畴。a.reads:表示单数第三人称,属于人称范畴。

b.gives:表示单数第三人称,属于人称范畴;pens:表示复数,属于数的语法范畴;me:表示宾格,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c.bought:表示过去时,属于时的语法范畴;more useful:表示比较级,属于级的语法范畴。 d.reading:表示进行体,属于体的语法范畴。

e.made:表示过去时,属于时的语法范畴;benches:表示复数,属于数的语法范畴。 同步练习十参考答案

1.什么是句法同义?举例说明。

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例如“我打破了杯子”这个句子,与“杯子我打破了”、“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被我打破了”形成句法同义。 2.什么是句法多义?举例说明。

句法多义就是同一个句式表示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造成歧义。例如“我过去看了”这个句式,可能表示“我走过去看了”,也可能表示“我以前看了”。 3.句子变换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句式变换的常用手段是;成分移位、增添成分、省略成分、改变语调等。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4.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 a.我昨天买了一本《英语学习手册》: 《英语学习手册》我昨天买了一本 我把《英语学习手册》买回来了。 《英语学习手册》被我买回来了。 b.小明不小心打破了热水瓶。 小明不小心把热水瓶打破了。 热水瓶被小明不小心打破了。

5.下列句子是否具有句法多义?将具有句法多义的句子变成表示不同意义的单义句: a.最关心的是我母亲。 我最关心的是我的母亲。 最关心这事的是我母亲。 b.屋里的箱子没有锁。 屋里的箱子没有上锁。 屋里的箱子没有锁上。 c.妈妈在房顶上晒豆角。 妈妈把豆角晒在房顶上。 妈妈到房顶上晒豆角。 d.船长正在甲板上写字。 船长正在把字写在甲板上。 船长坐在甲板上写字。 e.船长正在甲板上打拳。(没有句法多义) f.船长正在甲板上唱歌。(没有句法多义)

6.下列句子如果有句法多义,请放入一定语境,使其变成不同的单义句。a.那是狼也不怕的狗。

那是狼也不怕的狗,它曾经咬死了好几只恶狼呢。 那是狼也不怕的狗,有它没它都一样,狼照样出没。 b.热爱人民的解放军战士。 我们热爱人民的解放军战士。

热爱人民的解放军战士向我们走来了。 c.参加会议的代表中青年居多数。

中年和青年是社会的骨干力量,所以这次参加会议的代表中青年居多数。 因为代表的资格要求在25岁以下,所以参加会议的代表中青年居多数。 d.奶奶的故事讲不完。

奶奶的故事讲不完,她会讲很多很多的民间故事。

奶奶的故事讲不完,她走南闯北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传奇故事呢。 e.请同学们在十八号前来报名。

我们只安排了一天的报名时间,请同学们在十八号前来报名。 报名时间从今天起到十八号止,请同学们在十八号前来报名。

语法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解释和举例各2分)

1.词尾 :词尾是附加在词的末尾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例如doing中的ing,就是词尾。 2.词组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例如“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其中“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祖国”都是词组。 3.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电”、“人”、“看”都是单纯词。

4.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单位在相互组合时产生的关系意义。例如“give me a thing”,其中me位于give后,做宾格,产生了格的语法意义,形式相应发生变化。

5.语法范畴是通过词形变化所产生的语法意义的归类。例如英语“I wrote a letter”,动词write改变了形式,产生了过去时的语法意义,就属于时的语法范畴。

语法自测题参考答案

二、填空(20分,每空2分) 1.聚合规则 2.词根 3.派生词 4.主谓 5.修饰关系 6.语法手段 7.词类 8.体 9.异根

10.附加词尾

三、判断正误,说明理由(20分,每小题2分)

1.不对。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词缀不能单独构词。

2.不对。词干是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包括词根个词缀,不包括词尾。 3.不对。派生词是指以词根和词缀结合构成的词。 4.正确。汉语中词缀不多,合成词以复合词为主。 5.不对。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 6.不对。“发指”是陈述式合成词,“发亮”是支配式合成词。 7.正确。“生活美好”的语法意义是陈述关系,“美好生活”的语法意义是修饰关系。 8.不对。语法范畴指通过词形变化所显示的语法意义的归类,不包括其它语法意义。 9.正确。比如一个词语的变化形式是进行体,就不会是完成体。

10.不对。孤立语缺少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

四、综合分析题(20分)

1.指出下列合成词的结构方式(4分,每词1分) a.中肯 :支配式

b.老板:前附式 c.月光:偏正式

d.月亮;陈述式

2.分析下面多义词组的结构层次(6分,每种分析各3分) 非常热爱 人民的周总理

非常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正 |__||__||___||_____|

|__||_______| 偏

|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形态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所属的语法范畴(4分,每小题2分)

a.knows:单数第三人称,属于人称的语法范畴; my:表示所有格的语法意义,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b.books:语法意义是复数,语法范畴是数;her:语法意义是宾格,语法范畴是格。 4.按照要求变换句式(6分,每小题2分) a.The house is being built by many worker.b.我们要尽快改良品种,不然的话,产量就难以提高 我们要改良的品种,不然的话,产量就难以提高。 c.那件衣服被我买回来了。 我把那件衣服买回来了。 我买回来了那件衣服。

五、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语法范畴有三个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2.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都是词的形态变化的形式。附加词尾就是在词的末尾加上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尾,例如在名词后附加s表示复数。内部屈折就是通过词的内部音素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异根就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

3.级是英语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英语的级分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原级用词的原形,比较级是附加词尾er,最高级是附加词尾est。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表示级的意义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如用“较、比较”表示相当于比较级的意义,用“最”表示最高级意义。 4.“精彩故事”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精彩”修饰“故事”。“故事精彩”表示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义,“精彩”表示陈述,说明“故事”的属性,“故事”是被陈述的对象。二者的语法意义的差别主要是通过词序语法手段表示的。

推荐第7篇:将相和重难点

《将相和》教学难点突破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

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推荐第8篇:客观题(重难点)

重难点:

1、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都 )适用我国法律。

3、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国家元首职权由(国家主席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

4、公文具有其他任何文献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是(权威性)。

5、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6、查办、催办都是带着(监督性质)的管理活动。

7、一般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构成文种(决定)。

8、中国共产党最早规定民主集中制为党的指导原则的文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9、被称之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技术是(新材料技术)。

10、被称之为“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11、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 )。

12、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倾思想曾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危害,下面哪些运动或主张是“左”倾思想的反映(:A.全线出击,御敌于根据地之外B.“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运动)。

13、政府机构的精简程度是由(行政权力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的。

14、属于公布性文件的公文有(公告、通知)。

15、王充与范缜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人的精神与肉体相互依存)

16、可以用于下行文的一组文种是(通知意见通报批复)

17、我国的领导制度中,属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有(办公会议制度、集体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 ) 。

1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经验,提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主张把实践中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0、(银行冻结存款)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吊销许可证执照)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21、目前发现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2、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23、核电站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

24、函正文的结尾处:请尽快函复为盼、敬请予以大力支持、请即函复、特此函告

25、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前沿是指(新材料使术、生物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6、清退的文件包括(绝密文件、有重大错漏的公文、明令撤销的公文)

27、存在就是被感知。X

28、行政处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前提。X

29、在资本运动中不仅能占有剩余价值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产业资本 )。

30、防止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X

31、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是(政治核心作用)。

32、邓小平同志——总设计师

33、中国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国)。

34、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关系的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

35、非歧视待遇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

36、新《刑法》规定读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罪、行政执法人员初私舞弊罪)。

37、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停止执行、变通执行)。

38、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依法处分的权利)。

39、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一类是(法律行为 )。

40、为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对过高收入要进行调节,调节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恢复征收利息所得税)。

41、我国行政领导体现在(1982)年以前一直是委员会制。

42、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4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出自?出自《反对本本主义》

44、一般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45、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是阿基米德

46、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首长负责制。X

47、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这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48、不属于法律实施的是(立法)。

49、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案件实行(合法性审查原则,但也有例外)。

50、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应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增长速度)。

51、引导外资投向,关键在于(扩大投资领域)。

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

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梁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

54、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人)。

55、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应予以(废止)。

56、党组不是一级领导机关或权力机关,也不是机关党的基层组织。( V)

57、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要对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行检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8、《廉政准则》规定,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实施和执行本准则的情况,应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其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59、《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

60、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61、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党员和党组织相“分离”,党组织与应由其领导的其他各种组织相“脱节”)。

62、党的十七大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6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 (依法治国)

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65、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目标模式: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

66、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

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

加强基层组织,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67、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

68、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69、坚持党管人才主要是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70、(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71、(农村金融 )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7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7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快速发展)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

74、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在法的适用上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75、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是(2001年12月11日)

76、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7、行政组织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推荐第9篇:篮球教学重难点

篮球教学重难点

行进间曲线运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 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步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曲)

重点: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难点:运球时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运球的力度。

推荐第10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 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 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隐含目标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将隐含目标在教案中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产生混乱,以至于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科了。

如: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等。这是要求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细雨无声地,灌输给学生的。

如果写出来,每一节课都差不多一样,不但是违反了教学目标的唯一性原则,还会写大了、写多了、写偏了、写远了。有可能就成了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了,如:政治学科、哲学学科等。

隐含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还要能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隐含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如: ①图形图像课中,对比今昔**广场全景图的技术实现。

②电子表格课中,判断刚刚设计、输入的公式对错与否,不是某一个,某几个学生、老师的判定的,也不是什么民主投票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行一下,就知道了!

③声音信息感觉媒体课上,举例音乐的曲调和歌词的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效果时,举例“日本鬼子投降后,曾克林帅部入关,在沈阳火车站唱《国际歌》”“抗日时期,冀中平原夜间老百姓让门外来人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设计有对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等的评价分数,如:百分制的5分。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教师的很好的引导和思考。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善于联系联想。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联,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知识融为一体。三要联系教师自身的学习感悟。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传导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11篇:公路工程重难点总结

路基工程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土质路堤地基表层的处理要求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其中各相关百分比及比例的具体数据是命题者比较喜欢的命题素材,应重点掌握。

2.填方路基施工的填筑要求及方法是重要的命题点,今年一定会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

3.路基雨期施工地段的选择及其施工技术要求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

4.路基冬期施工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出题者可以适宜与不适宜在冬期施工的具体工程项目及冬期施工的技术要求为命题素材来出题。

5.各类路基工程排水设施的施工要点是重要的命题点,重点掌握其相关的具体数据,命题者一般比较喜欢以此来出题。

6.路基防护与支挡的类型、适用条件及功能的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比较容易出题。

7.路基最佳含水量测定与压实度检测的试验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

8.常用的几种路基弯沉值测试方法的特点及其中贝克曼梁法的测试步骤可作一般命题点。

9.路基施工测量方法的相关内容,一般不作重点考核。

10.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相关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今年也一定会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

11.膨胀土路基施工部分的内容一般不作重点考核,稍作了解即可。

路面工程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路面粒料基层(底基层)与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部分的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其重点是其所包括的内容与适用范围及其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与施工,今年会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出现。

2.沥青路面面层施工对原材料的要求及施工技术要求是重要的命题素材。

3.沥青路面透层、粘层、封层施工技术的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应重点掌握其作用、适用条件及一般要求,今年一定会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

4.水泥混凝土路面原材料施工技术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其中水泥混凝土的优缺点与用途及混凝土外加剂的特性与分类是比较重要的考核内容。

5.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其各步骤的具体施工方法的内容是很好的命题素材。

6.路面防、排水施工部分的内容可作为一般命题点。

7.沥青玛碲脂碎石SMA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及SMA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可作为一般命题点。

8.SAC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土工合成材料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的内容一般不作重点考核,稍作了解即可。

9.路面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测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

10.路面马歇尔试验检测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压、抗折强度试验检测的内容一般不作重点考核,稍作了解即可。

桥涵工程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桥梁的组成和分类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其中桥梁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桥梁的具体分类依据及分类是很好的命题素材,命题者一般会以此来命题。

2.桥梁基础施工部分的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其中各类基础的适用条件及施工步骤与技术要求是重点考核内容,今年一定会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

3.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要点及施工方法是很好的命题素材,可作为命题点。

4.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命题点,应重点掌握先张法预制梁板与后张法预制梁板的施工要点与易出现问题的防治措施,及支架与逐孔施工的技术要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注意全面掌握,考核的可能性比较大。

5.涵洞的分类是很好的命题素材,命题者常会根据各不同的分类依据来出题。

6.涵洞的施工部分的内容应重点掌握各施工工序及施工要求。

7.桥梁施工测量部分的内容可作为一般命题点,其中测量的工作内容及三角网基线的设置中的相关数据应重点掌握。

公路隧道工程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隧道的分类及隧道组成结构的类型与其体构造是很好的命题素材,可作中等重要的命题点来进行掌握。

2.隧道的施工方法中的新奥法是很重要的命题点,考核的可能性比较大。

3.隧道围岩分级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命题点,其中围岩或土体的主要定性特征与围岩基本质量指标或修正的围岩基本质量指标是主要的考核对象。

4.隧道施工测量的相关规定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

5.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复合式衬砌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是很好的命题素材。

交通工程及农村公路施工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交通安全设施构成与功能部分的内容是重要的命题点,应重点掌握各种交通安全设施 的功能及其构成。

2.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要点一般不作重点考核,稍作了解即可,但其中的具体数据的要求,命题者还是有可能以此来命题,应多加留意。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实务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本章所考核的案例分析题需要运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和《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基础理论,结合公路工程专业的施工管理知识,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现场管理等进行分析。

2.每套试卷中会有4个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每一案例分析题会设置3~5个问题,每一问题的分值为4~8分,在阅卷时主要是根据所需回答问题的要点来给分的,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列举要点。

3.命题时所有的命题素材主要包括: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工程质量检验、公路工程安全技术要点、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原则与方法、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目标考核、公路工程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管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及防治等内容。

4.案例分析题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应试者解决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在答题时要结合实际工作对其进行分析。

5.案例分析题的采分点也会涉及到公路工程技术和公路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内容。

6.考试试卷中的案例分析题的命题点有时也会从考试指定教材中列举的案例分析题里提取背景材料。

公路工程法规及相关规定

本章的命题规律主要体现在:

1.公路工程交工和竣工验收程序的内容是很好的命题素材。

2.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条件也是重要的命题点。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

4.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有关要求的内容可作一般的命题点。

5.公路工程二级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重点考核公路工程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与执业范围。

6.公路工程二级注册建造师签章要求的内容是中等重要的命题点,重点考核公路工程注册建造师施工管理签章文件目录、签章文件根据管理性质与管理程序的分类。

第12篇:散步重难点分析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4、《散步》一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5、《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6、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典型细微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发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个\"摸\"的动作,生动的表现出\"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爱。一家人互谅互爱,愉快和谐的亲情就在这细微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三、请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 )

(2)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分歧(qí) 委屈(qū)

鱼塘(tánɡ)

熬(áo)过苦日子 B.拆散(chāi) 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nèn) C.粼粼(lín) 蹲下来(dūn) 毕竟(jìnɡ)

水波(bō) D.稳当(wěn) 责任(zé)

习惯(ɡuàn) 铺着(pū) 2.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分歧(岔道)

B.熬(忍受)

C.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D.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3.《散步》的作者写的是(

A.一次舒心愉快的散步

B.一次小小的家庭矛盾 C.一家互相支持的三代人

D.一种挚爱深沉的亲情

4.读下面这个句子,选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母亲的性格(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A.尊老爱幼

B.舐犊情深

C.富于理智

D.知错就改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

5.文中空格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还

强壮

早已

高大 B.早已

高大

强壮 C.早已

强壮

高大 D.还

高大

早已

强壮 6.给文中两个加粗字注音。 歧(

粼(

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怕儿媳不高兴,又怕儿子为难,所以只好这么说 B.母亲知道儿子为难,疼爱儿子迁就地说

C.母亲知道儿子疼爱他的孩子的心理,只好委屈自己而这么说

D.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而老祖母慈祥,很自然让孙子高兴,所以这么说 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妻子是中年人,家庭负担很重 B.“我”和妻子是中年人,感到身上压力很大

C.“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D.“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背负着家庭的希望 9.在第二段中对“我”主要用的描写方法是 (

) A.语言

动作

B.景物

心理 C.心理

语言

D.环境

动作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妈妈的手

“啊,太凉了!”妈妈用双手□□着我的脸颊,因为妈妈的手冰凉冰凉,我禁不住高声喊了起来。? 妈妈一面仍然用手挨着我的脸,一面□□地说:“妈妈的手确实很凉啊!一到冬天,不仅肿得老高老高,还特别粗糙呢。”?

我几乎对妈妈的□个地方都喜欢,只讨厌一个地方,□就是这双冰凉的手。妈妈的手既粗大,又满是雏纹,还脏乎乎的,简直像老祖母的手。? “妈妈,您为什么有这样一双手呢?您不能让手变得纤细白嫩些吗?”每当我指着妈妈的手这样说的时候,妈妈总是推开我的手,爱抚地看着我,笑着说:“这双手既是做父亲的手,又是做母亲的手!因为这双手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重,根本不可能变细变白啊!”? 我拼命地思考着:到底怎样才能使妈妈的手变得又纤细又干净呢? 10.在□处填上恰当词语。

11.从文中找出妈妈“为什么有这样一双手”的原因。

12.为什么说妈妈的手“简直像老祖母的手”呢?

1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4.“我”喜欢妈妈的手变得“纤细白嫩”,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三、试一试 15.下面具体场合中你认为女主持人应该怎样说才能解除尴尬。

文艺晚会帷幕徐徐拉开,女主持人从台阶上不小心跌倒在舞台上,观众席中一片哗然。这时女主持人从容站起,面带微笑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场内顿时掌声响起。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B 5.C?6.qí

lín 7.D 8.C 9.C

二、10.抚摸

和蔼

那? 11.这双手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重。? 12.既粗大又满是皱纹。? 13.手? 14.“我”对妈妈的爱。?

三、15.女主持人说:“刚才,我是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

莫怀戚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第13篇:初中数学重难点

初中数学重难点

一、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初二学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刚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困惑,很多学生在此丢了分。二次函数在初三学到,是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的,因此要求一次函数一定要掌握好。二次函数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难点,在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均会出现,且知识点多,题型多变,学生如果在这一环节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代数的基础,对中考的分数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圆:

包括位置关系,圆心角与圆周角,切线,扇形弧长及面积,这章节知识也是在初三学习的,是初中几何的重点和难点,同函数构成了初中数学的两个重难点。圆在中考中占得比例很大,穿插在各个题型当中,学不好圆的知识,中考丢分会很严重。

三、三角形(全等、相似、角平分线、中垂线、高线、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是学好几何的基础,在初一就学到了,学好了三角形,后面的四边形乃至圆的证明就容易理解掌握了,反之,后面的一切几何证明将无法进行。

四、应用题:

包括列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种题型。应用题是以小学应用题理解为基础的,要求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很强,同时对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有很大的要求,这三种方程是初中学习解方程的重点,不会解方程计算题就得不了分,应用题更是无法去完整解答。

五、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科学计数法及分式化简都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中考不会以大题形

式出现,但却是解答题完整解答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后面的重难点就无法进行了。

六、解三角函数题:

这个知识点在初三上册第一章学习,是以直角三角形为基础的,在中考中会以船的触礁、楼高、影子问题出现一道大题。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而且在以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会将此知识点挖深,拓宽。成为高考的一个重点,因此,初中的同学们应将此知识点熟练掌握。

第14篇:)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

(2013.06.10)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文本)

石蕾:大家好,今天的教学活动正式开始

今天的主题是重难点辅导,今天我们会就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逐章逐节进行辅导,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 国际私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私法基础知识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征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涉外民事关系是指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者之一具有涉外因素的,即为涉外民事关系。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特征 1.涉外性。 2.广泛性。 3.国际性。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抵触。

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具体内容大家自己看教材,但是第三个原因涉及到法律的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之间的冲突。什么是域内效力和什么是域外效力也就是什么是属地效力和什么是属人效力也是国际私法上的很重要的概念,同学们要重点看一下。

三、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冲突法调整:又称间接调整。采用的方法是制订一个冲突规范,在冲突规范当中指出怎么来适用法律,从而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这个法律称之为准据法。这里涉及到经过冲突规范的指引就产生了间接性。

(二)实体法调整:制订统一的实体规范,直接适用这个直体规范。这种方式也称之为直接调整。 第二节 国际私法的范围和定义

一、国际私法的范围

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范围有大、中、小国际私法之争论。 我们认为,国际私法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

(二)冲突规范;

(三)统一实体规范;

(四)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我们采用的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属于中国际私法的范围。

第三节

国际私法的渊源

国际私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私法规范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定的法律渊源。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国内惯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一、国内立法

国内立法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表现形式,迄今为止仍是国际私法最主要的渊源。其具体表现为:散见式、专章专编式、法典式。

二、国内判例

国内判例是一国法院审理某一案件作出的判决及该判决确定的法律原则对以后的司法审判具有拘束力。我国不承认判例具有法律拘束力。我国承认判例是国际私法的渊源。

三、国际条约

没有什么具体强调的内容

四、国际惯例

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确定的内容,为世人所共知的行为准则。国际惯例的适用,须国家同意、当事人选择。

五、学说作为国际私法渊源问题 第二章国际私法发展史 第一节

国际私法学说史 对于一个学说,主要从四方面把握,即背景,创立(创立年代、创立人、创立方式),内容,评价。

一、意大利法则区别说

二、荷兰的国际礼让说

三、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四、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

一、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史

中国唐朝《永徽律》最先规定国际私法规范。

1756年《巴伐利亚法典》、1794年《普鲁士法典》规定了冲突规则。

1804年《法国民法典》关于国际私法的规定对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产生过巨大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国际私法的立法由法典中的国际私法条款转为法典式立法。

二、国际私法的国际立法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国际私法统一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93年至1951年,这一时期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临时性的国际会议,而非国际组织。1951年通过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规约》,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成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第一届海牙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发起人。

第三节

我国国际私法的历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宋、元、明承袭唐制,明末、清发生逆转,采属地主义立场。 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际私法法典《法律适用条例》。 1953年中国台湾颁布《涉外法律适用法》。 第三章冲突规范 第一节

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与冲突规范的结构和类型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冲突规范是指对特定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指出应适用哪一国法律作为准据法的规范。 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

1.冲突规范不直接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只指出该民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 2.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冲突规范的结构

冲突规范在结构上有范围和系属组成。范围是指冲突规范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系属是指调整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

三、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联系起来的一种事实因素。连接点反映着特定的民事关系与一定地域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连接点多以国籍、住所、居所、营业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等客观标志确立,现在连接点的确立,除采用客观标志外,还采用主观因素与客观标志相结合的方式确立连接点,如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四、冲突规范的类型 单边冲突规范 双边冲突规范 选择型冲突规范 重叠型冲突规范

五、系属公式

双边冲突规范的系属又称作系属公式,其种类有:

(一)属人法

(二)物之所在地法

(三)行为地法

(四)法院地法

(五)旗国法

(六)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

(七)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二节

准据法及其确定

一、准据法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时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实体法。 准据法有两个法律特征:

1.准据法是经冲突规范指引所援用的法律。 2.准据法是能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

二、准据法确定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区际法律冲突与准据法的确定 1.区际法律冲突的概念 2.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3.我国区际私法的特征 第三节 先决问题

一、先决问题的概念

先决问题是指涉外民事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以另一个问题的解决为条件的,这另一个问题就是先决问题。

二、先决问题的法律地位 先决问题具有独立于主要问题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起源

概念。识别是将涉外民事案件的事实情况或有关问题进行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

起源。1891年德国法学家卡恩在《潜在的法律冲突》一文中首次提出识别问题,1897年法国法学家巴丁在《关于法律关系性质的确定》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识别问题”这一概念。

二、识别的对象 识别的对象是事实情况。 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

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三、识别的法律依据 石蕾:第四章 第四章

冲突规范适用过程中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致

一、反致的概念

1.广义的反致和狭义的反致 2.反致、转致、间接反致的概念

二、反致制度的产生

1.反致制度产生于1878年法国法院审理的福尔果继承案 2.反致产生的原因

A.客观原因。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系属。 B.主观原因。法院把冲突规范指向的国家的法律理解为包括实体法和冲突法在内。 C.与同一涉外民事案件相关联国家之间的法律存在致送关系。

三、各国反致的立法与实践 1.接受反致、转致 2.接受反致、不接受转致 3.不接受反致、转致 第二节 法律规避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与起源

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本应适用的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以便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国家的法律得以适用。

法律规避起源于法国鲍富莱蒙离婚案

二、法律规避的构成条件 1.当事人存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2.当事人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改变了连接点,或者规避了各国法律中规定的连接点。 3.当事人规避的是强制性法律,而非任意性法律。 4.当事人实现了规避法律的目的的。

5.当事人规避法律后,仍与原国家或原地区保持某种联系。变更连接点的几种情况。法律规避产生的原因。

三、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法律规避是独立的法律制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四、法律规避的范围

法律规避仅指规避一国的实体法,还是包括一国的冲突法。 法律规避仅指规避本国法,还是既包括本国法,又包括外国法。 第三节 外国法的查明

一、外国法查明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外国法的查明是指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冲突规范应适用外国法,如何确定该外国法是否存在及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内容。

二、查明外国法的方法

1.英美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负责举证。

2.大陆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法官负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3.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法官查明,必要由当事人予以协助。 4.秘鲁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当事人查明,当事人不能查明时,法官采 取措施负责查明。

三、外国法内容不能查明时的解决方法

1.以法院地法代替应适用的外国法。我国法律亦作了相同的规定。 2.类推适用内国法。

3.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 4.适用一般法理。

四、外国法错误适用的司法救济 第四节 公共秩序保留

一、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与涵义 公共秩序保留是指法院依本国冲突规范指引应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外国法的内容与本国的冲突规范相抵触,则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1.公共秩序保留与公共秩序 2.公共秩序保留的历史沿革 3.公共秩序保留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五章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一节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国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在内国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二、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历史发展 1.敌视主义时期 2.贱视主义时期 3.差别主义时期 4.相互主义时期 5.平等主义时期

三、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

(一)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指一个国家给与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不低于给与本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国民待遇的特点。

(二)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他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第三国的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特点。

(三)优惠待遇

普遍优惠待遇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性的、非互惠性的关税优惠制度。

第二节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国籍

(一)国籍冲突 1.国籍的概念 2.国籍的取得方式 生来取得 传来取得

3.国际冲突的形式 积极冲突 消极冲突

(二)国籍冲突的解决 (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

A.当事人所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时,内国国籍优先,只承认内国国籍,不承认外国国籍。

B.当事人所具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都是外国国籍,其解决方法有: (A)以当事人最后取得国籍为其国籍。

(B)以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所地以及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国籍为其国籍。 (C)由法院确定其国籍。 (2)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 (A)以当事人住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以当事人居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 (B)由法院确定其国籍。

二、自然人的住所

同学可以比照国籍这几个方面学习。冲突: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冲突的解决方法与国籍差不多。

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 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行为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法人

一、法人的国籍 1.法人国籍的概念

法人对一个特定国家的属性就是法人的国籍。 2.法人国籍的确定 A.成立地 B.管理中心所在地 C.主要营业所所在地 D.实际控制标准 E.复合标准

二、法人的住所

各国确定法人住所的作法。

四、外国法人的认许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概念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方式 A.特别认许制 B.一般认许制 C.相互认许制 D.分别认许制 第六章 第一节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 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 第二节 代理

一、涉外代理的概念与代理的法律冲突

二、涉外代理的法律适用

(一)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准据法

(二)被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法律适用公约 第七章涉外物权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

涉外物权中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权的主体和客体

(二)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三)物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

(四)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

(五)物权的保护方法 第二节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一、物之所在法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产生于13世纪的法则区别说。当时的物权主要指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不动产,而动产适用所有人住所地法,其原因是动产数量太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力的发展使流动资本增加,动产的比重加大,最终导致动产和不动产物权都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二、物之所在地的确定

(一)有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二)无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三、物之所在地的适用范围

1.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客体的范围。 2.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3.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4.物之所在地法决定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 5.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保护方法

四、物之所在地法原则适用的例外 1.运送中物品的法律适用

2.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法律适用 3.与人身关系密切的动产的法律适用 4.外国法人财产清算的法律适用 5.无主土地上的物的法律适用 6.外国国家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八章涉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第二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原则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一)专利权的法律冲突

(二)商标权的法律冲突

(三)版权的法律冲突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适用知识产权原始国法律

(二)适用保护国法律

(三)原始国和保护国法律兼用

(四)有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与国际组织

一、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六个公约的缔结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主要原则,内容。 第四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建立

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顶国际会议上签订了《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该公约1970年4月生效。1974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我国1980年6月3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90个成员国。 第九章涉外合同之债的一般法律适用原则 第一节

涉外合同法律冲突与解决方法 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同一论与分割论

同一论主张将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适用一个法律。 分割论主张对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以分割,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 第二节

涉外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1.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 2.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3.意思自治原则的范围

无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选择法律不受限制,但要合法、善意。 有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合同准据法的选择必须与合同有一定的联系。 4.意思自治的方式

明示的意思自治,要求当事人对合同准据法的选择明确的表示出来。

默示的意思自治,法官根据合同中的一些因素推定当事人已默示同意适用某一国法律。

二、客观标志说

客观标志说是指法院依照“场所支配行为”的原则以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为依据, 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在各国的立法与实践中,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主要有:

合同订立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国籍或住所、物之所在地、法院地或仲裁地。

三、最密切联系说

(一)最密切联系说的概念与特征

1.最密切联系说是指某一法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

下,法院依据这一原则,在与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自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律特征:

(1)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种新的法律选择方法。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核心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 找与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最密切联系联系的原则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合同中最密切联系因素的判定方法 1.美国的合同要素分析法

2.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性履行说。特征性履行是指法院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何方的履行最能体现合同的特性来决定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二、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三、强制适用中国法原则

四、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五、适用国际惯例原则

第十章 几种具体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重要) 1.签定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 2.公约的适用范围 3.公约的适用依据

4.我国加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

二、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惯例

1.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文件(2000年惯例的特色) 2.常用贸易术语:FOB、CIF、CFR(重要) 第二节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一)班轮运输合同 1.提单及提单的法律职能 2.调整提单运输的国际公约

1924年《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1968年《修改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

(二)租船运输合同 概念和种类

二、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公约名称重要) 1929年《华沙公约》 1955年《海牙议定书》 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铁路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铁路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其中我国加入的公约。 第三节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冲突规范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二)适用国际惯例。第四节

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适用

一、票据及其法律适用

(一)票据的概念与种类

(二)票据的法律冲突及其两大票据法体系

(三)票据法律适用原则

二、支付方式及其法律适用

(一)支付方式及种类

汇付、托收、信用证。各自概念和类型。 信用证的法律特征

(二)支付方式的法律适用 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第十一章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侵权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的责任基础(涉外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基础):一般采用过错原则,推定过错原则和特殊案件采用无过错原则。

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以及这种情况下的法律选择 第二节

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传统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地法

(二)法院地法

(三)重叠适用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

二、当代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自体法

(二)有限意思自治原则

(三)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 第三节

几种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发生在公海上的侵权行为(船舶内部、传播碰撞的法律适用)

(二)发生在领海内的侵权行为(停泊或行驶在领海内发生侵权行为、撞坏港口设施或排放有毒物质的法律适用)

(三)我国法律对涉外海上侵权的法律规定(海商法里的规定)

二、空中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三种情况(航空器内、航空器碰撞或与其他物体碰撞、航空器事故致使旅客受伤或受损)下分别的法律适用。

调整空中侵权行为的三个国际公约:华沙公约、海牙议定书、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四、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五、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第十二章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 第一节

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结婚的法律冲突

二、结婚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 1.依婚姻缔结地法。 2.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3.混合制。

三、婚姻形式要件法律适用 1.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2.适用当事人本国法 3.适用属人法或婚姻缔结地法 4.领事婚姻。 第二节

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及其法律适用

一、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 1.以住所或居所为标志的管辖原则

2.以国籍为主,住所或居所为辅确定管辖权原则

二、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 1.适用法院地法 2.适用属人法

3.选择或重叠适用属人法和法院地法 3.适用有利于离婚的法律

三、关于离婚法律适用的国际公约

1902年6月12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了《关于离婚及别居管辖权与法律冲突公约》,该公约在离婚及别居法律适用上采用一种所谓“双重隶属原则”,即采用重叠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和法院地法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海牙会议试图协调当时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国家不允许离婚只许别居,而另一些国家只许离婚不许别居这两大制度的结果。 第三节

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关系主要分为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部分。

一、夫妻人身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二)适用行为地法

(三)适用有利于夫妻人身关系效力确定的法律。

二、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

(二)关于分割制还是单一制确定准据法的问题。

(三)属人法。

(四)关于准据法的不变主义与可变主义问题 第四节

亲子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父母与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二、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五节

收养、监护和抚养的法律适用

一、收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收养成立要件的法律适用

(二)涉外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收养关系形成之后,在确定收养效力时,应适用的法律。

二、监护的法律适用 涉外监护的法律适用

三、抚养的法律适用 抚养的法律适用

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遗嘱继承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

(二)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1.采用区别制,不动产适用遗产所在地法,动产适用其他法律。

2.采用单一制,不分动产和不动产,统一适用立遗嘱人本国法或立遗嘱地法。

二、立遗嘱人能力的法律适用

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遗嘱中涉及不动产,一般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三、遗嘱内容的法律适用 1.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 2.动产遗嘱适用被继承人属人法 3.适用遗产所在地的法律

4.立遗嘱人在一定范围内指定所适用的法律 第二节 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一)区别制 概念及内容。

(二)同一制 概念及内容。

(三)遗产所在地法

(四)合并制

以属人法为主,兼采财产所在地法 第三节 无人继承财产

一、无人继承财产的概念

二、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四节

关于继承的国际公约

一、1961年《遗嘱处分方式法律冲突公约》

二、1973年《遗产的国际管理公约》

三、1988年《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 88年公约很重要

第十四章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第一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与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了解一下) 第二节

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民待遇制度 概念和特征。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能力

民事诉讼能力包括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概念以及我国确定外国人民事诉讼能力的立法与实践。

三、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概念

四、诉讼代理

(一)概念

(二)律师代理与领事代理。

(二)我国关于诉讼代理的立法与实践

(三)外国人可委托律师、公民作为诉讼代理人

(四)外国人在我国委托律师作代理人的必须委托中国律师

(五)我国承认领事代理

五、国家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概念与内容 1.司法管辖的豁免。 2.诉讼程序的豁免。 3.强制执行的豁免。

(二)绝对豁免原则和限制豁免原则 二者的概念。 第三节

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

一、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概念

二、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种类

(一)属人管辖原则

(二)属地管辖原则

(三)协议管辖原则

(四)平行管辖原则

(五)专属管辖原则

三、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四、我国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法律制度 第四节 司法协助

一、司法协助的概念

(一)概念

(二)内容 1.司法文书送达 2.域外取证

3.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

二、司法协助的机关

(一)中央机关

(二)主管机关

(三)我国的司法协助机关 第五节 域外送达

一、域外送达的概念

二、送达途径

外交送达、领事送达、中央机关送达、法院送达、邮寄送达、个人送达、公告送达

三、我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立法与实践 第六节 域外调查取证

一、域外调查取证的概念

二、域外调查取证的方式

(一)直接调查取证 1.外交或领事人员取证 2.特派员取证

3.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取证

(二)间接调查取证

依据条约和互惠关系通过请求书委托外国主管机关代为取证。 第七节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概念(承认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二者分立与结合的概念都要掌握)

二、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第十五章国际商事仲裁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

三、国际商事仲裁的分类 第二节 仲裁协议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及形式 仲裁协议的形式有: 1.合同中的仲裁条款。 2.仲裁协议书。

3.能证明仲裁协议订立的有关文件。

二、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1.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2.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3.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4.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依据

三、合同中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重要) 第四节

我国的仲裁立法及仲裁规则

一、我国有关仲裁的国内立法

二、我国加入的有关仲裁的国际条约及双边条约的仲裁规定

三、仲裁机构 第五节

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仲裁裁决的确定 领域标准、非内国标准、混合标准

二、承认与执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的概念(参照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概念理解)

三、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法律制度 安建兵:国际私法 - 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民事关系,可以称之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作为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点:具有涉外因素。具体体现在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广义的民商事关系;是会发生冲突的涉外民事关系。

石蕾:这也是个重要内容

石蕾:今天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参与。祝节日愉快,下次再见。

第15篇:自动控制原理重难点

2014年 自动控制原理重难点

本课程的章节划分以及各章节重点、难点说明如下。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本章学时:2)

第一节 一般术语及定义[3]

第二节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1]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3]

第四节 对控制系统基本要求[2]

第一章的教学中,从介绍专业术语入手,使学生重点掌握该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有: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反馈的基本控制作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等,从而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本章学时:8)

第一节 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2]

第二节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1]

第三节 传递函数[1]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1]

第五节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1]

第六节 典型环节及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2]

第二章教学内容的安排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系统。考虑到与基础课程衔接,安排了

第一节与第二节。其它各节为本课程基础内容。关于物理系统,以电学系统与力学系统为主。

本章教学的重点:传递函数与结构图。

本章教学的难点:一般物理系统传递函数求取和结构图化简。

关于拉氏变换的数学基础内容,在先修课程《积分变换》中解决,本课中只将结论与应用公式以应用的的方式予以重复。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本章学时:12)

第一节 典型控制过程及性能指标

第二节 一阶系统分析[1]

第三节 二阶系统分析[1]

第四节 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3]

第四节 高阶系统分析[2]

第五节 稳定性与代数判据[1]

第六节 稳态误差分析[1]

第三章内容安排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一阶系统分析,二阶系统分析,稳定性与代数判据与稳态误差分析。

本章教学难点:在掌握一阶、二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进行高阶系统分析。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本章学时:6)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2]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

第三节 根轨迹图分析[2]

本章主要介绍根轨迹条件方程,绘图基本法则和根轨迹图系统分析。

本章教学重点:为根轨迹草图作图。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绘图基本法则,完成控制系统根轨迹草图的绘制。并在作图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

本章教学难点是:绘制根轨迹草图。

第五章 频率分析法(本章学时:12)

第一节 频率特性[2]

第二节 对数频率特性[1]

第三节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1]

第四节 开环频率特性作图[1]

第五节 频率域稳定性判据[1]

第六节 闭环频率特性[3]

第七节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闭环响应[1]

本章内容为反馈控制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作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控制系统的频率法分析要点。

本章教学重点:波得图绘制,频域稳定性判据和开环频率特性系统分析。

本章教学难点:开环频率特性系统分析以及时域、频域的对应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专业性较强,历来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的难点。所以,可适当加强习题课与习题训练。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本章学时:12)

第一节 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与校正作用分析[2]

第二节 频率法串联校正[1]

第三节 频率法反馈校正[3]

第四节 参考模型法校正[1]

第五节 控制系统的复合校正方法

实验四 系统校正实验

本章讲解自动控制系统频率法综合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为频率法串联校正与参考模型法校正。本章教学重点:频率法串联校正与参考模型法校正。

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各节内容侧重可以灵活。

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本章学时:4)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分析[2]

第二节 相平面及相平面作图[1]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相平面运动分析[3]

本章重点讲解非线性系统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之一,使学生在掌握了反馈控制的基本理论之上,了解一些非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为本课程的非重点内容。

第八章 采样系统分析(本章学时:8)

第一节 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2]

第二节 信号复现与零阶保持器[2]

第三节 脉冲传递函数[1]

第四节 采样系统的性能分析[2]

本章主要介绍采样控制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的性能分析等。关于采样系统分析,重点为稳定性分析。关于采样定理的讲解,视相关课程而定。

本章教学重点为系统离散化,脉冲传递函数和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

第16篇:考研各科重难点

货币银行学 国际金融

数学三

书籍:《高等数学》(同济6版)《线性代数》(同济5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大四版)

复习教材:《高等数学18讲》(张宇)、《李永乐复习全书》、《李永乐660题》(今年直接命中数三选择填空)、《10年真题试卷》(试卷集,套题训练的)、《李永乐模拟400题》(上下两册,每册5套试卷)

高数的上册必须重视!!!高数上册涵盖了微积分基本原理,尤其是

1、

2、

3、

4、5章,之后都是微积分的应用。例如2013年数学三考察了无穷区间中的罗尔定理,必须要把无穷大极限转化成一个确定的数值,就用到了极限描述语言(第一章),否则一个大题几乎是没分的,而高数第一章很多人以为就是算极限,那就错了。高数第一章是高数部分最难的,也是整一个考研数学最难的地方,需要掌握极限描述语言、极限的基本性质、无穷大小的定义、极限的基本运算(次之)、极限基本定理(介值和零点定理)、闭区间连续函数有界定理等等。每一个都可能是选择题和大题里的关键步骤。高数第一章的所有定理证明必须一一过关,对照教材答案反复操练,直到弄清原理,找到数学的感觉。得第一章者得考研数学。

三本教材看完后,《高数18讲》和线性代数、概率论的视频,三者同时进行。《高等数学18讲》被誉为是海天里考研数学的圣经,我在参加考研时,几乎90%以上的高数题在18讲中均有题型,尤其是泰勒公式的运用,今年张宇老师命中了原题,中值定理证明中开闭有别的证明法则的论述尤为精辟,每一个例题都要做下去,不会做就抄着做,弄懂,回头不会的题做第二遍,那本书挺薄的,做做挺快。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我用的是海天的视频,跟着老师做笔记,很快就能拿下。

差不多5月开始就要进入复习全书的状态了,复习全书我只做了一遍,但是要精做,每一道题会做的直接过,不会做的,找原因,找考点,做批注,学会总结解题思路。我记得复习全是我一共做了4个月,而有些人1个月就能做完,所以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做复习全书的同时配合做李永乐的660,660都是选择和填空,难度较大,很适合数三的童鞋,也一样要精做,弄懂每一个选项的出题思路。

9月份起开始练真题(当然也要配合复习全书看一看、知识点过一过,不过此时的重点已经不是复习数学了),我记得一开始做真题时因为真题相对比较简单,但成绩并不好,我大概每一个星期做1套左右,给自己限时3个小时,除了11年的141分,其他都在130左右徘徊。有些同学会问已经能考这么高了么?实际情况是只要你按照前面步骤踏踏实实,肯定可以。原因其实是在于计算能力不过关,因为考研数学评分标准里大题的一个小题一般是5分,而答案的正确与否占到2-3分,在北京这种批卷相当严的考区中,答案错就全错。大概到10月底左右,数学的测试结果基本在135左右。

11月开始真题停,开始做李永乐400题(上),这套题难度相当大,当时我被打击的体无完肤,不仅对概念的理解需要相当深入,计算量非常大,同时一个题融进了3-4个考点,当然不是3个小时做的,而是每天做半套试卷左右。差不多上册练完的时候,再把错题做一遍,计算量大的做一遍。之后再做真题,有了质的提升,除了06年140-之外,其余都是140+,高的有147,150都出现过。

12月真题一般停了,然后开始做李永乐的400题(下),难度和上册差不多,也是一样的方法。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做完了。然后回过去再过真题,这次做真题是要做有疑惑、做错的、思路和答案不相符合的。因为真题的出题思路每年都差不多,今年考完后很多同学在说1

3年的完全不按常规,实际上是基础不扎实,没有踏实的复习所有的知识点,形成不了知识体系而已。真题是个很好的工具,在自己不会的题上写思路、做批注。有些经典的题反复做。 接着就上考场了,其实考研数学三的正常完成时间是在2个小时-2个半小时,所以速度一定要放慢,肯定来得及,我有点心急,每次都做的太快,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数学

一、二要满打满算的来做,今年一个数一的136分(对数一来说很高)的考生就是满打满算做了3个小时。考试的时候轻松点就好,就是在杭州考天气不太好,太冷了,考前稍微运动一下,热身也很关键,否则进去人会跟冰块一样。

下面是给2014同学的几个关于考研数学的疑惑和误区:

1、要不要报班?

关于考研数学我认为没有必要报面授班,买视频就可以,提高效率。

2、报班后考研机构发的资料要不要看?

大致过一下就行,没必要多看,浪费时间,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和张宇老师的18讲上全都有,就算题目变,题型也是一样的,老师有明确说重点的再做一做就行。

3、复习全书是否要做2遍以上?

没必要,按上面精做就行,一遍通关。否则浪费时间。

4、教材不重要?

高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非常重要,其它顺利过下来就行,我当初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随便过了一下。高数下册直接没看书,因为都是计算的,但是级数那边还是要做做题,建议级数把判敛和幂级数求和精做。一定要控制时间。

5、求极限用罗比达法则?

一般考研数学命题组出的试卷,求极限用罗比达都是错的,或者是求不出的,参照《高数18讲》第一讲,泰勒公式的求极限,可以让你口算大题极限。今年有原题命中,说明该书的确是圣经。

6、应用数学可以忽略?

绝对不可以,数学

一、二侧重物理应用(这个不太懂)、数学三侧重经济应用,一般数学三的经济应用参照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第五章成本论的课后习题就行,需要知道价格需求弹性、收入需求弹性、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边际利润、平均利润、总利润、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这种题目都是用拉格朗日数乘法做的,一般不需要提前判断函数的拟凹性,相对比较简单,是送分题,但是基本概念不知道就会乱来。填空题考察弹性较多,求解弹性的题要熟悉全微分的知识。偏一点的话会涉及差分方程,不过只要知道基本计算就可以。

7、数学不用背?

当然,靠理解为主,需要背的我说一下:求导公式、积分公式、微分方程的求解、差分方程的求解、基本函数的泰勒展开式、统计量及其性质,能背下来的就不要去推导,否则浪费时间。

8、重视高数,轻视线代和概率?

线代和概率重在计算,但是线性代数前后衔接慎密,秩这个概念可以联系正本书的知识点,所以线代中对秩的理解尤为重要,并且学线代的时候要会举一反三,一般性质都有很多条,一个定理的背后可能涉及行列式、向量组的秩、特征值、二次型等性质都是有可能的。概率重在计算,一般大题会出二维离散、二维连续、参数估计三种题型,每年基本不会变,但是计算量却年年增加。

9、考研数学哪些技巧?

求极限的泰勒公式运用、(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不过这个是靠练出来的,自然会有感觉,有奇偶变换、全局替换、三角换元、分部一类换元等等)。好像没了,我记得自己考试的时

候只有泰勒公式这个勉强算作技巧吧,其它都是再基础不过的概念和计算了。

10、考研数学的时间是不是要花很多?

前期即6月份前,大量投入!6月后逐渐减少,9月后一般在上午,做真题的话就三个小时,不做的话1-2个小时就可以了。

考研复习讲求的是效率,没时间给你去做无用功,什么看几遍,做好几遍全都是没用的,一遍过关就行,古人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想而知多做几遍会牺牲其它科目的时间!最后祝2014年的童鞋们取得好成绩哈,复习好好加油!

数学基本题要多练,熟能生巧缩短做题时间

1, 基础阶段:7月之前全面复习,打好基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书用大学

用书就行,书后面的练习题不用全做,做教材上的例题,以及章末的习题,李永乐的《数学基础过关660题》

2, 强化阶段:7—11月底,把握整体,形成体系,总结主要内容,常考题型,方法,重点,

难点,《数学复习全书》李永乐,《数学考研历年真题分类解析》

3, 冲刺阶段:12月开始,实战演练,查缺补漏《李永乐数学最后冲刺6+2》《历年试卷》

第17篇:六年级课文重难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体分析

第一单元 (描写大自然)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13);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章中写景的境界,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学习课文中用修辞手法和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文体上,四篇课文都是描景的记叙文;语言上,运用

修辞和联想;表达情感方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描景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运用修辞方法和联想等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确定写景的对象和描写的顺序;

2、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优美、生动。

难点:

1、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形、色、味、状(动、静),按照一定顺序写优

美。

2、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具体、生动。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当中写景的优美文段来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写景的顺序、写景的修辞方法和联想的方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2、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总结归纳写景的方法和表情达意的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3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单元四篇课文都围绕 “祖国在我心中” 这个专题,

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读后感。

能力目标:学会概括主要内容,找准“感点”,突出中心谈感受;

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

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爱国的名言,让学生充分感知爱国情怀

2、提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第三单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5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学习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抒发真情的写作方

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

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环境描写

表达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

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来分析环境烘托的描写方法,如《穷人》这课第一自然段的描写

2、列举课文中重点段落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生举牌选择并分析其精到之处。

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摘抄感受较深的段落。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情感目标: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

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针对珍惜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能力目标: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运用建议书的常用语言来写。

有条理地写出建议书,富有感染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环保献一份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

2、具体讲述环境恶劣或者资源浪费的现状

难点:

1、针对珍惜资源或者环境保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2、语言富有感染力。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利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资源浪费或者环境恶劣的现状,利用实例更有说服力

2、运用名言警句(课文P73)如“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给文章添色。

第五单元(认识并了解鲁迅)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境界,能够阅读鲁迅的作品。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

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将故事续写完整。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续写具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重点分析课文段落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等的语句,概括出描写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老师出示例子引导讲解续写的基本知识,结合例子讲解续写的方法。

3、老师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方能引人入胜。

第六单元(轻扣诗歌的大门)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一些要求背诵的诗歌。

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学习各种诗

歌类型。古诗词、现代诗均有。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首童诗

能力目标:体会本单元的诗歌语言,把诗歌写优美;运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写诗的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联想等,把诗歌写生动;

情感目标: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

第18篇:重难点村材料

苍南县全力抓好重点村难点村换届选举工作

www.daodoc.com2011年02月25日 09:50:59来源:中共苍南县委组织部字体:大中小

苍南县把重点、难点村换届选举工作作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重点来抓,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顺利完成换届工作打好基础。

一是摸清选情。综合运用村级班子满意度调查结果,突出做好村级组织涣散、“三宗势力”影响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黑恶势力影响较大等7类村的排摸工作,确定重点村、难点村183个。在此基础上,采取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党员群众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重点村、难点村换届选举的“症结所在”,为解决换届选举问题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落实责任。建立换届选举重点村、难点村工作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直接抓、负总责。实行包干联系制度,每个重点村、难点村都分别确定1名以上乡镇领导干部负责联系。对其中问题特别突出的29个村,确定29名县领导进行联系包干。把抓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作为乡镇党委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对在解决重点村、难点村换届选举中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得力的领导追究责任。

三是分类指导。根据重点村、难点村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办法,逐村制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使每个村都有措施、有责任人、有目标期限。对“三宗”势力影响较大村,通过乡镇领导或住村干部提前找宗族、宗派的代表人进行谈心,邀请参加“两推”,多方征求意见,在村班子预备人选确定上注意房族之间的平衡等措施进行解决。对信访历史遗留问题村,采取工作组进驻,形成合力加以解决。

四是动态管理。各乡镇每周召开1次会议,研究部署和梳理分析重点村换届工作,并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联系重点村的乡镇领导干部定期汇报重点村指导工作的情况,逐一写明到点的时间、开展的活动和帮助解决问题等情况。县领导小组建立了抄告单制度,帮助重点村解决问题。同时,联系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帮助指导重点村化解遗留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重点村选举日,指派工作人员到场配合,帮助维护好选举工作秩序,处理好突发事件。

址山镇委加强对全镇换届选举工作领导——镇主要领导亲自挂钩

重点村、难点村

作者:址山镇党政办 文章来源:鹤山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3-31 9:50:02

3月28日上午,在址山镇换届办成员、相关的驻村领导、驻村组长陪同下,镇委书记吕建威亲自到址山禾南、四

九、东溪这三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工作调研和指导。

吕书记首先向各村干部传达了市有关换届选举工作的会议精神。在调研过程中,各村委会书记、委员等都汇报了目前换届选举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如,有部分较大的自然村提出要求增加副村长职数,使自然村事务决策过程能够听取更多的意见、获得更多支持、做好相互监管工作,吕书记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说明了在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农民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强,其参政、议政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吕书记要求各村委会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当前各村的主要中心工作任务是搞好村级换届选举,要实行“人力、资源、时间”三个集中,各村要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要深入群众中去了解并掌握情况,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处理问题,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的事件要以政治敏锐性进行看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大局,注意方式方法;三是要保证选举过程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特别强调要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贯穿于整个选举过程的始终,同时对村民强化,共产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意识!

禾南村委会是我市“支部双直选”四个试点村之一,也是址山唯一一个试点村,吕书记在该村调研时对其总体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作为鹤山市的试点村,这既是禾南村委会的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是上级对该村村支部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吕书记寄语村委会要扎实开展工作,在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支部直选工作。

自04年村委会合并后,四九村委会一跃成为址山人口最多的村委会,同时也是鹤山市第二大村,人口超过5200人,合资格选民达到4195人。吕书记在调研中指出,目前四九村委会选举形势比较稳定,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磨合,四九村委会干部能够团结一致,发挥较强战斗力,开展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下阶段要在规定时间、要求内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因为顺利完成址山最大村委会――四九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对址山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东溪村委会是址山经济发展最快的村委会,吕书记在调研中特别提出,村干部是肩负两种使命,一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积极带领群众奔康致富;二是要确立立党为公的思想观念,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要求东溪村委会干部要团结一致,放下一切包袱,集中精神,在镇委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难点村”、“重点村”排查登记和矛盾化解工作的通知》

民办函„2005‟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

自1998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普遍进行了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部分省份已进行了三次。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但每次换届选举结束后,各地都有一些村因各种原因,经多次选举仍然选不出村委会或者根本无法组织换届选举,个别村甚至从来没有组织过换届选举,引起群众不满和上访。这些村虽然只是极少数,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巩固村委会换届选举成果,维护农村的和谐与稳定,确保落实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调查研究,对“难点村”、“重点村”分门别类进行排查登记

换届选举工作已完成的省份(含200

3、2004年度进行的省份),要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一次认真清理、总结,对全省统一届期结束后尚未进行换届选举的村或多次组织选举,但至今没有选出村委会班子的村,认真进行摸底排查,分析解剖,并逐一登记造册,由县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签字盖章后逐级上报,由省民政部门统一上报给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换届选举工作正在进行的省份,以2005年9月30日为界,把上届未完成换届选举工作的“难点村”、“重点村”以及本届列入“难点村”、“重点村”范围的村名单一并报送。各地要按照行政区划排序,逐村列明未组织换届或多次选举未选出村委会班子的“难点村”、“重点村”名单,注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调研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难点村”、“重点村”存在的问题

各地要针对“难点村”、“重点村”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和帮助“难点村”、“重点村”化解矛盾,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工作责任制。县、乡党政领导分片包村,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帮助“难点村”、“重点村”制定工作方案,力争做到一村一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及时帮助和督促县、乡党委和政府派出精干的工作指导组,进驻“难点村”、“重点村”,帮助开展工作;要以解决“难点村”、“重点村”换届选举问题为契机,及时调整和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可以先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建立健全村党组织,然后再选举产生村委会班子,也可以先选举村委会,把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按照党内选举程序推选为村党组织成员,实行村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工作,凡属群众关心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释和答复,消除群众的疑虑,化解群众的不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制度建设,研究把握解决“难点村”、“重点村”换届选举问题的规律

多数“难点村”、“重点村”矛盾积累日久,有些村矛盾显现在村委会选举时,但深层原因则暴露出平时村内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管理混乱,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各地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难点村”、“重点村”问题,坚持政治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创造性,帮助各村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制定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干部分工、财务审批、公章管理、廉洁自律等各项工作制度;要做好“难点村”、“重点村”村干部的思想工作,乡镇干部要主动找他们谈心,打消其顾虑,支持、鼓励他们放手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善于总结解决“难点村”、“重点村”换届选举问题的经验教训,从偶然中寻找必然,从特殊事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做到成熟一个解决一个,解决一个带动一片,用抓选举带动管理,用规范管理巩固选举成果,进一步提高村委会选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请各地于10月30日前将“难点村”、“重点村”名单及调研报告报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天台县五项措施抓好重点村、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

为顺利推进改革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天台县在从五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村务管理薄弱、村情复杂、家族势力影响大、原任班子威信不高、干群矛盾突出的“重点”、“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目前,该县村级党支部换届工作已全面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教育宣传,为换届选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有效载体,面对面的向广大群众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让群众领会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帮助消除宗族、派别等不良影响,对干预换届选举的宗族、帮派,坚持正面教育、多方疏导,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牢牢把握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权。镇主要领导通过交心、谈心,加强对原任村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选举,正确对待个人的去留,确保换届期间思想不乱,班子不散,工作不断,为换届选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畅通民情渠道,为换届选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采取驻村干部与村干部联村包户的方式,进行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收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放征求意见表,全面了解掌握“重点”、“难点”村存在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村务管理薄弱的村,由镇农经办牵头,组织村民代表、“三老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审查。对村情复杂、干群矛盾较多、家族势力影响选举的村,派驻工作组先行整顿。通过对村财务审核、集中整顿,一方面及时调解矛盾,另一方面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把党的有关农村政策传达给群众,拉近党群关系,不让群众带着问题选举,带着意见投票,为换届选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3、严格考察考核,为换届选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对个别班子威信不高群众意见大的村,镇党委对村干部工作进行届满考核,采取座谈了解、发放民意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了解原任村班子成员的执政情况、领导发展、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情况,为班子成员的留任、调整、充实等提供决策参考。对受家族势力影响提名的候选人,镇党委严把考察审核关,把党性强、作风正、善管理、有能力、乐于奉献等作为选拔条件,真正把优秀的候选人选拔出来,为换届选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4、加强督查指导,为换届选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对新当选的支委成员和全镇机关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使每个成员都成为懂法、知法的行家里手。每周五召开换届选举联席会,了解换届选举工作进度和“重点”、“难点”村的情况。换届督查组及时深入各村,采取看、听、问、访的方式,看选举程序是否规范合法,应急措施是否到位,财务是否公开。并及时总结推广先行换届村的成功经验,提醒“重点”、“难点”村防止在操作过程中每个阶段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每个“重点”、“难点”村成立由已退离岗位的老干部、有一定威望,并具代表性的村民组成选举工作监督小组,全过程跟踪监督换届选举,及时纠正个别干部群众存在的模糊认识,化解矛盾,消除负面影响,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5、严格选举程序,为换届选举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在选举过程中严把“五关”,确保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程序都严格依法进行。一是选民登记关。做到不错、不重、不漏,保证每个选民都有行使权利的机会;二是候选人提名关。经村民会议或村小组会议召集选民无记名投票,预选产生正式候选人,公开唱票、计票;三是选举组织关。严格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选举,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项程序不丢,完全按程序操作;四是村民代表推选关。通过召开全体村民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提名推荐村民代表;五建章立制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新一届村委班子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黄源乡“五到位”切实做好重点村、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

[ 2008-08-04 ]

一是责任落实到位。明确乡党政主要领导是重点村、难点村换届选举工作第一责任人,住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责任人要全程跟踪、指导、督促重点村、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将换届选举工作与干部的年度考核挂钩,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

二是宣传引导到位。把加强宣传引导作为重点村、难点村换届选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开辟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选民的宣传引导,提高选民的认识,转变选民的观念。同时,对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一些“关键人物”,由乡、村干部组成“攻坚小组”,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

三是问题排查到位。对前阶段排查出重点村、难点村,密切关注,提前介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做好群众来电解答和来信来访处理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确保换届选举期间的社会稳定。

四是督察检查到位。成立换届选举工作检查组,对重点村、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实行全程监督和指导,重点检查换届选举各环节工作程序是否合法,操作是否规范,并通过检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要求住村干部每周向检查组汇报换届选举工作进展情况,时时掌控工作进度。

五是分类指导到位。采取“一村一策”、“一事一策”的方法,对重点村、难点村进行专项指导。对班子软弱涣散的村,积极物色人选,培养后备干部;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及时公开审计结果;对存在遗留问题的村,着力理顺各种关系,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对竞争激烈的村,侧重加强交流引导,做细具体工作。

金华乡“难点村”来唐营村整治情况汇报

作者:吴春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11-5 8:47:15

宛城网讯 金华乡来唐营村位于乡政府东南6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74人,耕地面积3330亩。自1996年以来,该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里群访上访多,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主心骨,宗族势力干扰村务,村务公开基本流于形式”的“四难村”,也是2005年全区4个未换届村之一。几年来,乡党委、政府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 “难点村”来唐营村进行治理。目前,该村两委班子建全,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加强,管理不民主或假民主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建立机制

(一)充分认识治理“难点村”来唐营村的重要意义。治理“难点村”是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造福“难点村”群众的需要;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需要;是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

(二)认真查找来唐营村成为“难点村”的形成原因。据我们调查,来唐营村成为 “难点村”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该村干群矛盾突出,部分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计划生育、水费征收、秸秆禁烧等常规性工作很难推进;二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新农合等惠农政策落实困难,是历届党委、政府的老大难村;三是该村因两委班子多年瘫焕,干群关系紧张,宗族、派系突出;四是原村委班子不健全,群众基础差,威信低,缺乏号召力;通过对“难点村”产生原因的分析,为全面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特别是为治理工作找到了切入点。

二、抓好村班子建设,推行“阳光政务” 在2008年第六届村两委换届之际,为切实做好该村两委换届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维护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群众个人的真实意愿出发,在争取该村党员、部分群众代表、原村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该村两委换届时,采取以下做法:

(一)抓好村级班子建设。(1)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鉴于来唐营村的特殊情况,金华乡党委对该村的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当前换届工作的重点来抓,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党委会及党政班子会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周军同志任组长,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李立恒同志为副组长的来唐营村村委换届工作专职领导小组,下设信访组、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明确周军为第一责任人,集中精力,明确职责,做好指导。同时,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抽调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安、司法等工作人员40余人,进驻该村。借鉴其它村的经验,并通过前期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分析选举过程中已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是充分宣传,广泛动员。换届选举工作开始以后,乡、村两级都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会,印发选举政策资料等办法,通过宣传车、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唐营村宣传《组织法》、《省实施办法》以及信访条例、职务犯罪等法律法规条文,教育引导村民坚持候选人任职标准,坚持任职条件,排除个人恩怨,克服宗族宗派势力干扰影响,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投好神圣一票。 (3)是严格程序,民主公开,把握关键。来唐营村换届选举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民意,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选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选民能够独立行使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求公开的必须公开,要求上墙的必须上墙,使选举全过程在阳光下运作,并邀请市、区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监督。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严把“五关”,即:把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立关;把好选民登记关;把好外出选民委托关;把好选举办法确定关;把好投票选举关。重点是把好了投票选举关。为此,乡来唐营村换届领导小组在该村村部设立了中心会场、秘密写票处、代写处,要求选举当场领票,当场写票,当场投票;并在村部集中清点,集中统计,集中封存。由于指导工作堵疏结合,选举依法依章,公开透明,有效地保证了该村换届选举的质量。 (4)是做好信访接待,确保社会稳定。该乡在充分调查了解,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的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好该村的信访接待工作,确保大局稳定。换届选举工作开始以来,共接待该村来访来电50余起,有询问政策的,也有反映问题的。对此,信访接待组都一一进行了妥善处理,对询问政策的,耐心向群众做好解答工作;对反映问题的,认真接待受理,一一进行记录;对群众提出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帮助落实;对不合理、无理的要求,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有效地防止了矛盾激化,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最后,瘫痪12年的来唐营村终于选举成功,有了健全合法的村委班子。(5)选派大学生村干部任支书。来唐营村委选举成功后,该乡党委及时选派年青有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敢闯敢干,有事业心责任心的机关干部李大军同志到该村任支书,主持村支部全面工作。

(二)强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1)规范公开内容。除了乡党委、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2008年,我们还下发了《金华乡村务公开目录》,要求所有村级事务都必须按照“目录”公开,不留死角。(2)创新公开形式。除在全村各自然村普遍建立规范的村务公开栏外,还要求向村民送达“明白纸”公开、涉及村级重大事务要求在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等。(3)加强督查。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乡党委对来唐营村每半年督查一次,每季度抽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搞好监督。该村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制监督、纪律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相统一的监督体系。

三、是抓沟通,化解了宗族势力,确保村民当家做主。 针对宗族势力大的现状,村“两委”主动与宗族长辈进行沟通和联系,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为他们谋取正当利益,解决实际困难,对其中表现好的及时吸收进党组织。通过村干部的努力和感召,这些宗族长辈都自觉把自己当作村民中的一员,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并通过自身影响,及时化解宗族势力的干扰,真正实现了村级事务由村民自己做主的目标。

四、是科学运用“4+2”工作法决策村级事务。 2008年换届成功后,该村两委班子务实为民,一心想改善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方努力争取到了2.6公里“村村通”指标。村党支部关于修建2.6公里村道水泥路配套款筹集的提议一经提出,得到了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的积极支持,村“两委”商议、党员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顺利通过。仅仅用了7天时间,18万余元的配套款全部收齐,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问题。

今天的来唐营村,正积极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阔步迈进。一是村内矛盾明显减少。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通畅,基层矛盾化解迅速,信访量明显减少。二是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村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逐步增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明显增多。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治理后“难点村”村级经济增长良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68元,同比增长14%。我们坚信,有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保障,来唐营村的明天会更好。

张溪镇 “难点村”坦埠村整治情况汇报

2010-05-14 10:59:20| 分类: 选派工作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张溪镇坦埠村位于东至县东北角,濒临升金湖,查吴公路穿越而过,与贵池区唐田镇相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总人口2711人,17个村民小组,村干部4人,现有党员97人,由原坦埠村、燎原、英山村合并。正因合并三村群众老干部本位思想严重,债务不平,帐目混乱,致使村里群访上访多,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主心骨,村务公开基本流于形式,直到2008年换届选举,镇党委、政府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难点村”坦埠村进行了治理,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加强,管理不民主或假民主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建立机制

㈠充分认识治理“难点村”坦埠村的重要意义,治理“难点村”是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造福“难点村”群众的需要;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需要;是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

㈡认真查找坦埠村成为“难点村”的形成原因,一是三村合并,群众干部本位思想严重,部分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计划生育等常规性工作很难推进;二是三片债务不均,致使惠农政策落实难;三是合并后领导班子、群众基础差,威信低,缺乏号召力。

二、抓好村班子建设,推行阳光政务 在2008年第六届两委换届之际,为切实做好该村两委换届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镇党

委、政府高度重视。

㈠抓好村级班子建设。⑴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鉴于坦埠村的特殊情况,张溪镇党委对该村的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当时换届工作的重点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党委会及党政班子会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章海峰同志任组长,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马进龙同志为副组长的坦埠村村委换届工作专职领导小组,明确章海峰为第一责任人,集中精力,明确职责,做好指导。同时,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抽调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安、司法等工作人员20余人,进驻该村。借鉴其它村的经验,并通过前期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分析选举过程中已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⑵是充分宣传,广泛动员。换届选举工作开始以后,镇、村两级都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会,印发选举政策资料等办法,通过宣传车、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来村宣传《组织法》、《省实施办法》以及信访条例、职务犯罪等法律法规条文,教育引导村民坚持候选人任职标准,坚持任职条件,排除个人恩怨,克服宗族宗派势力干扰影响,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投好神圣一票。⑶是严格程序,民主公开,把握关键。坦埠村换届选举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民意,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选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选民能够独立行使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求公开的必须公开,要求上墙的必须上墙,使选举全过程在阳光下运作,并邀请县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监督。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严把“五关”,即:把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立关;把好选民登记关;把好外出选民委托关;把好选举办法确定关;把好投票选举关。重点是把好投标选举关。为此,镇坦埠村换届领导小组在该村村部设立了中心会场、秘密写票处、代写处,要求选举当场领票,当场写票,当场投票;并在村部集中清点,集中统计,集中封存。由于指导工作堵疏结合,选举依法依章,公开透明,有效地保证了该村换届选举的质量。⑷是做好信访接待,确保社会稳定。在充分调查了解,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好该村的信访接待工作,确保大局稳定。换届选举工作开始以来,共接待该村来访来电50余起,有询问政策的,也有反映问题的。对此,信访接待组都一一进行了妥善处理,对询问政策的,耐心向群众做好解答工作;对反映问题的,认真接待受理,一一进行记录;对群众提出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帮助落实;对不合理、无理的要求,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有效地防止了矛盾激化,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瘫痪4年的坦埠村终于选举成功,有了健全合法的村

委班子。

㈡强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⑴规范公开内容,要求所有村级事务都必须按照“目录”公开,不留死角。⑵创新公开形式。除在全村各自然村普遍建立规范的村务公开栏上,还要求向村民送达“明白纸”公开、涉及村级重大事务要求在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等。⑶镇党委对坦埠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㈢常抓沟通,化解了本位思想严重的老干部、老党员及宗族势力,确保村民当家作主。

针对本位思想严重的老干部、老党员,宗教势力大的现状,村“两委”主动与老干部、老党员及宗族长辈进行沟通和联系,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为他们谋取正当利益,解决实际困难,对其中表现好的及时吸收进党组织。通过村干部的努力和感召,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及宗族长辈都自觉把自己当作村民中的一员,积极支付村“两委”工作,并通过自身影响,及时化解宗族势力的干扰,真正实现了村级事务由村民自已做主的目标。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民为实事

2008年换届成功后,该村两委班子务实为民,一心想改善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经过多方努力争取修建了里外江、英山、汪张村“村村通”水泥路10公里。得到了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的积极支持,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问题,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完成了英山林场、英山养殖场砂石路建设工程,总长3.6公里,共投资15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镇党委、政府将根据《张溪镇“难点村”整治方案》向“难点村”派驻以镇党委副书记章海峰任组长,镇民政所副所长梅少南、坦埠中学校长章永祥为成员的工作组,在市委统战部和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和指导下,一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财务收支等活动。注重培养优秀后备干部,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时间和程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的作用,引导村民群众规范有序的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三要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村干部权力运作,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四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以农村社会管理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第19篇:近现代史重难点解析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但也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二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问题。

二、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中国自身暴露出的落后性和愚昧性问题。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社稷家园的斗争,其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正是这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才避免了中国被瓜分、被彻底殖民而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伟大意义。诚然,在反对外来入侵的斗争中,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确实表现出了难以回避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但决不能因其表现出了落后性和局限性就否定这种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落后固然要挨打,但落后不等于就应该挨打,否则就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就是为殖民主义张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这“应该”与“不应该”的分野,人类才有了善与恶的观念,才有了野蛮与文明的区别,人类也才有了进步的希望。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落后与挨打是现实,可正是中国人民不屈服于这种现实而英勇拼战,流血牺牲,中华民族才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才有了求发展、求复兴的可能。至于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滞后性和愚昧性,那是一个需

要我们逐步总结经验教训,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逐步克服的问题,而与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无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重点难点解析

一、评价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

第二,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

第三,其他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乡官制度。在太平军的区域内摧毁了各级地方封建政权,建立起农民的革命政权。凡县一级以上的负责人,一般都由革命军将领担任。地方乡官由贫苦农民担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选举,“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对于妇女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也有一些进步的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在宗教上,妇女和男子都参加拜上帝活动。还提出禁止缠足和买卖婚姻。这样,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妇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在婚姻上,规定“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了把妇女当作商品的买卖婚姻。太平天国发给男女自由结合的结婚证书——“合挥”,上面登记着结

婚人的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还盖有龙凤图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评价:

第一,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个天国理想的宏图,是它立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第二,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第一,《资政新篇》的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

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第二,《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二、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

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所谓近代化,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由其社会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作为落后国家的中国近代化,除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动力之外,还是对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国际环境迫使中国中断自己的历史发展程序,从西方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变更或改造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即推资本主义之陈,兴资本主义之新。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而经济近代化则包括工农业的生产关系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革和生产力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在中国最早窥其崖岸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师长之说”付诸实践的,则是以一批满汉军政要员为中坚的洋务派。洋务派前期的首脑是李鸿章,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包括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内的洋务派,是由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并利用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为杠杆,“借法自强”,他们从传统的“道体器用”观出发,归纳出“中学为体,西方学用”的理论模式,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他们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而促使中国国防从传统迈向近代化,促使中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蠕动,促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近代科技体制。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时,洋务派们为洋务运动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为体;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目的是为了巩

固封建统治。因此当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洋务运动本身冲击到封建统治体系(这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也会本能地维护封建统治。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免受外国凌辱,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他们的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在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宣传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文化,因此,它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超过了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的效用。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五.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维新运动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虽然康、梁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进大批知识分子的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维新运动的失败也使大批爱国志士放弃改良转向革命。

五、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新旧力量对比悬殊。戊戌维新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经济力量非常弱小。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社会基础薄弱,没有严密的组织,不掌握军队,不掌握整个官僚机构,只是一度得到没有实权的皇帝的支持,他们面对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多数官僚属于守旧阵营,只有少数同情维新运动。

第二.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政治上,维新派过分迷信皇帝的权威。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的主张在维新期间也没有坚持。

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虽然为救亡奔走呼号,但对帝国主义充满。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在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又幻想英、美、日的干预。

第四.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维新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是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而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以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

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他相关的法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进行的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他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了政党,提出了政纲,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又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革命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为辛亥革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不能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

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认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新文化运动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中国进而有效地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运动回避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第三,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的。第四,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一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 200 余万人。五四运动具有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说,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

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

“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二,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三,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四,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五,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

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二、中国何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一,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准备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的八年中,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作战。中国这个广阔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可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

日本帝国主义为取得北侵苏联和南下太平洋的战争基地,与德、意在欧洲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相呼应,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抗日军民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克服困难,奋勇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第二,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一直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战略协同计划。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战场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打乱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的“南进”侵略步伐,从而打乱和粉碎了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

“北进”侵苏,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称霸亚洲和称霸世界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未能变成现实,一是因为苏联本身注重加强远东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在击退日军挑衅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拖住了日本

的后腿,完全打乱了其侵略计划,致使日本的计划一再推延实施。

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战场始终牵制住了一百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毙、伤、虏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60%以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中国的持久抗战为同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普遍承认和尊重。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尊重,为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

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国首脑聚会埃及首都开罗,于12月1日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的活动。后来,中国参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4月的旧金山联合国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各盟国并肩作战,共同赢得了胜利,同时中国也赢得了大国地位。战后,百年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基本得以废除。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为维护人类正义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三、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

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

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

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国内在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上,流行着两种错误论调: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等;一是速胜论,对抗战前途盲目乐观,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就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等等。还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又不甚了解。这些都妨碍着抗日的群众动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与阐明。他首先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抗日战争的性质和时代特征决定了,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不如敌之强,但处于进步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和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能唤起全国的团结,得到国际上的援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他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速胜论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他们都是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者和机械论者。

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在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科学地预见到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毛泽东给这三个阶段描画了一个轮廓。第一阶段,日军依仗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和交通线,但由于兵力不足,中国的游击战争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士气开始颓靡,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内部开始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

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基础。总的来说,到“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总的特点是,敌人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中取战略守势,但敌强我弱的形势仍未发生根本转变,所以中国尚难举行战略反攻。这时,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组织伪政府,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刮东西。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将是相当长的,战争将是残酷的,中国将会遇到严重的破坏。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以及国际援助。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抗战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毛泽东预见到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根据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状态,断言: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毛泽东在论证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持久战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为什么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之后。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何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以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等问题。第一,他首先正确地阐明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普遍深入的全国人民总动员,等等。第二,毛泽东进一步探讨了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原则。第三,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又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一般认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游击战争只有战术问题。那末,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即: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第一,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第二,由于中国的进步,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一整套的东西发生了;第三,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于是根据地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些情况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重点难点解析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从根本上看是国民党失去人心的结果。首先,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建国主张是维护国民党的***,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按照这个方案,中国将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建立和平民主国家的愿望背道而驰;其次,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官员们贪污受贿、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在大后方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初曾经对国民党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由于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很快对它感到极端失望;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还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其三,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

的内战政策,挑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战争,试图武力消灭共产党。同时,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武力镇压人民民主运动,拒绝社会改革。其四,国民党执行亲美外交政策,依附美帝国主义,坐视美军在中国胡作非为,损害中国主权与尊严。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党派成立之际,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也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积极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各民主党派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原因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

大时代。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里,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的许多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将领,都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没有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斗争,堆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胜利的;胜利了,要巩固,也不可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些国际友人还直接参加的中国的革命斗争。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

者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之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四、“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但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第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第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所以,“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应当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呢?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其实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中华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的资本不过区区20亿人民币(还不到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总投资额的1/38),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诚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客观上亦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如果选择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话,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国就可能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最终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这样的道路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意选择的。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命前,俄国也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其开始工业化的起点也比较低,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 因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即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中心任

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落后是旧中国国弱民穷,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走向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只有加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增加社会产品、促进商品流通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破坏统一的国民经济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一面。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应当说,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支力量,但是,由于其经济力量弱小,劳动生产率低,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它们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们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当时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它们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更加重了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性,事实上,它们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的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变得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有计划的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使这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个体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

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也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水利并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必然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同时,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在土改后,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要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的。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道路,是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立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这种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呢?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的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是,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因此,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1、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重点了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功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包括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庐山会议,以及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等。

3、社会主义探索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主要有,一是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是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难点: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不断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这包括,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后党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以及党和毛泽东的纠“左”的努力。

2、认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这一错误的性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

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人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没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就造成把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政策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来坚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迷误当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所谓继承和发展,把党

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当作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

性质: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并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并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它所提供的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错误和挫折并没有摧毁中国共产党。它能够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这个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我国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1945年9月,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同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显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整肃党、政、军,开始经营台湾,以便使台湾成为国民党生存、发展之地和反攻大陆的后方基地,继续维持着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

统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美国又继续援助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而对新中国采取鼓励、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推行“扶蒋保台”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援助。美国“扶蒋保台”政策的推行,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的肆意情略。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帮助已近崩溃的国民党稳住了阵脚并得以长期盘踞台湾,与大陆对抗;另一方面,阻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军,从而延缓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施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时期。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在1950年“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的任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即所谓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12月2日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至于美国的保护沙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于12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1955年1-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6年,在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

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鉴于美国政府一直逼迫蒋介石撤出金门、马祖,以造成海峡两岸“划峡而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即第二次台海危机),有力地打击美国策划“划峡而治”的图谋。

炮击金门后,中国共产党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许多重要原则。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需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是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1978年以后,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战略转移、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及台湾问题上,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公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提出寄希望台湾人民,也寄希望台湾当局,并肯定“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提出通过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告台湾同胞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一位教授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

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完备、充实。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的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就表明,“一国两制”已载入中国的根本大法。1984年5月,“一国两制”构想写进了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模式,也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更加突出地摆到中国人民面前。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后来被称为‘江八点’),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行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八项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有利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为遏止“台独”分裂势力,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对台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给台独分裂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之后,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后,“小康”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概念,所描绘的是一种与“大同”社会相对的社会状态和理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阐述。千百年来,“小康”或“小康之家”成为普通百姓表达对殷实、宽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一个通俗词汇。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赋予“小康”这个概念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同时使用了“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等表述方式。以后,邓小平又使用了 “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表述方式。其中,邓小平在1984年3月25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曾经三次提到“小康社会”。研究者认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则是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之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党的十三大,都对小康社会作了设计。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实现小康社会正式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此后,奔小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

1995年,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制了我国跨世纪发展蓝图,强调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还是处于小康阶段”。从而表明,小康不仅是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终点,而且是以此为起点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1997年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五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并且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及其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次提出了21世纪前半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总体规划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各方面的要求和任务。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们普遍得到实惠,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正是基于对中国目前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2020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完善,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第20篇:经济法重难点0

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重难点归纳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代理权;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第二章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第三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比例和期限;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额转让;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第四章 公司法

公司法人财产权;股东权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利润分配;公司发起人、股东的法律责任;公司的法律责任;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证券法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增发股票;股票的上市与交易;公司债券的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公司债券的交易;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信息披露的内容;信息披露的事务管理;禁止的交易行为;上市公司收购。

第六章 企业破产法

破产申请的受理;管理人的资格与指定;破产撤销权与无效行为;抵销权;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破产债权申报的特别规定;重整计划的制定与批准;和解协议的效力;别除权;破产财产的变价与分配。

第七章 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

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和考核;关系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

第八章 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变动;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

第九章 合同法律制度(总则)

合同的相对性;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的生效;效力待定的合同;代位权;撤销权;保证;债权转让;解除;提存;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第十章 合同法律制度(分则)

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三章 票据法律制度

票据法律关系;票据行为;票据权利与抗辩;汇票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追索权;本票的出票、见票付款;支票的出票、付款、准用汇票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商标权;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查核准;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第十五章 竞争法律制度

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经营者集中及其法律规制。

教案重难点模板
《教案重难点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