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领导干部素质的历史素养(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9: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领导干部素质的历史素养

2011 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在伟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能够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中受益、得到启迪,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历史素养。对领导干部来说,历史素养是其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就无法担当历史的重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历史素养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所谓历史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历史知识阅读的宽度和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深度,以及对历史所秉持的态度的综合。换言之,历史素养是一种历史的意识和自觉。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是否具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历史素养源于对历史重要性的感悟。关于读史、知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故,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也就是说,无论是“兴”还是“废”,历史都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史就是兴国,亡史就是亡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中国古人对历史认识的最深刻概括。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历史。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曾说:“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历史是一座桥梁,是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人类就无法向前迈进。

历史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要学习。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发生在20 世纪中国的两件大事。前者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后者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前,领导干部尤其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进一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学习历史的三种境界。

历史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三种境界。

其一,掌握历史知识。

懂得历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一个人如果懂得历史,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就会变得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坦然面对得失成败。尤其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从司马迁所列举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众多历史事例中吸取力量,那么,他就会把磨难当作一种财富,当作走向成功的阶梯。

懂得历史会给人一种从容的心态。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有些人存在浮躁情绪。其实,如果我们懂得近代中国以来的历史,就能正确看待这些矛盾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才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从沉沦到崛起,从落后到复兴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代中国人必须付出比前人更多的努力。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让我们经历了社会变革的阵痛。要想在这短短的30 多年时间里走完、甚至赶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时间所完成的事情是不太现实的。同样的道理,人们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全部解决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懂得这些历史,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其二,辨别历史真伪。

对历史不能正确认知,也就无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无法认清历史规律,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辨别历史真伪,还原历史,弄清楚历史真相。

但还原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许多历史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要想还原十分困难,需要做十分艰苦细致的求证工作。此外,当下关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书籍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书籍不乏精品,既告诉读者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又给人以历史启迪。但也有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戏说历史,态度极不严肃,或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或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这些作品粗制滥造,不仅起不到任何资政育人的作用,反而把读者引入歧途,所以,领导干部读史一定要小心谨慎,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一些所谓标新立异的提法和“揭秘”等字眼所迷惑。

还原历史之所以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认识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党性原则体现为两点:一是实事求是精神。无论是指导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忠于事实,忠于历史; 二是人民的立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做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正错的。这些也正是科学性的主要内核。由此可见,党性与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需指出的是,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三 ,总结历史经验。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从自己发展的正反经验中学习,就没有希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科学总结党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帮助领导干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领导干部培养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

学习历史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历史上。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对建设一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历史,要把着力点放在把握历史规律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因为“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犹今日之国情。”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学习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谁能代表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谁就能执掌政权。一个政党有没有感召力,一个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得民心。历史一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治国铁律,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主线。靠什么得民心?为民谋利、执政为民是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与亡朝都无不证明这一点,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政权易手的事实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执政地位。

学习历史,要把着眼点放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真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把着眼点放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来。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等正朝着多样化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日趋凸显。领导干部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就是要从历史王朝的兴替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执政党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地履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中去。

基层领导干部素质要求

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素质测试题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培训会议记录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学习心得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学习心得

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

浅谈领导干部素质和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干部素质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素质的历史素养(版)
《领导干部素质的历史素养(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