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设计心理学1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4: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以往学者对它所作的界定并不算多。

1、赫伯特.A.西蒙(美国 人工智能专家)

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使设计领域学者与设计师开始关注设计。人造物的学科。(《人工科学》)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他认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 ,将设计(广义设计)当作“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设计思维的角度)

唐纳德· A.诺曼(西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心理学家)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使用的角度)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设计心理学》

重点在于研究如何设计出用户看的懂、知道怎么用的产品

诺曼门,诺曼把手

唐纳德· A.诺曼

《情感设计》2004

神秘、重要的内容——情绪与情感

认为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本能水平:一种人类本能、生物性的反应。对应产品外形。

行为水平:使用者的使用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具有高级思维活动,记忆、经验等控制的反应。对应“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贾克珀·尼尔森(丹麦科技大学)

人机交互专家贾克珀·尼尔森(Jakob Nielsen)

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

“网页可用性领袖”“世界最重要的网页可用性专家之一”

总的来说,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理解设计心理学,关注如何通过借助设计心理研究改善设计,提高设计之物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对同样为设计心理重要一环的设计师的心理基本为提及。

定义: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1.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黑箱: black box

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观察到其内部状态的系统。

大脑工作

凭借研究对象对于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外在行为来推测其心理活动。心脑科技也只能观测大脑电波、生理指标变化推测其工作机制,对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意识、思维)无法直接观测。

设计艺术学活动中的主体类型:

设计主体

设计目标主体:

用户、消费者、使用者

从心理学研究,影响主体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四部分:

1、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与环境基础。即主体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物质条件,以及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外在物质条件。

2、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理念。驱动机制。

3、个性心理:人格和能力。指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素,并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存在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4、心理过程:知(从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或意动)

艺术设计之物,其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在于充分了解消费者(用户)实际需要和潜在需要,并综合其特点和特征,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宜程度;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用户无论在鉴赏、选择、购买和使用设计之物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1.3 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第一类:基于美学、审美心理学或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将设计对象作为审美对象进行研究。 第二类:工业心理学及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与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角度,重点考虑与效果和效能相关的因素。

第三类:早期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1.3.1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德国费肖尔:

1、移情说 :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

2、距离说:审美保持一定的距离。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指的原始驱动力、超我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符号、

自我介于两者之间。

3、集体无意识(含糊、抽象、神秘)(创作灵感)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惠特海姆(Wertheimer)、考夫卡(KurtKoffka)、和苛勒(Wolfgang Kohler)、阿恩海姆

2、主要理论:心理场,视知觉一系列法则: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人本主义心理美学

1、代表人物:马斯洛

2、主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高峰体验”

认知心理学:

物理符号系统,信息输入——加工——输出

艺术史论家的研究

1、里格尔

2、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3、E.H.贡布里希

“图式和矫正”

秩序感

1.3.2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

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将相关的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运用于设计中以优化人与系统表现的学科

2、物理人机工程学;认知人机工程学;组织人机工程学

3、霍桑效应:(物质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不仅改变物理环境有利于提高工效,此外工人情绪、工作动机、工作气氛等影响更大)

1.4现代设计心理学

• 实证研究越来越多。

• 研究领域越来越广,研究课题划分越来越细。

• 研究方法、手段越来越丰富、先进。

传统研究中的调查法、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仍是主要手段,但许多现代电子、数字技术设备被加入到传统的研究方法中。

• 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

• 感性工学

1.4.1 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

可用性工程是一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提高交互产品的可用性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建立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和软件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 可用性工程着重于评估现有设计、原型和系统,在此基础上,以“可用性”原则指导设计,便称为“可用性设计”(Usability design)

可用性:

有效性(effectivene)

效率(efficiency)

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

可用性工程的实施步骤

1、用户需求分析(生理特征、

职业特征、知识与经验背景、

心理特征)

2、设计/测试/开发

3、安装(使用与反馈)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运用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中的心理学常识,提出了以下重要的可用性设计法则:

1)可视性

2)反馈

3) 限制

4) 一致性

5) 启示性

10条可用性设计原则:

• 系统状态的可视性(用户能获得适当反馈)

• 系统应与真实世界相符合(符合用户认知习惯)

• 用户的控制权及自主权(用户能根据反馈作出相应措施)

• 一致性与标准化

• 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和修复错误(容错性)

• 预防错误

• 依赖识别而非记忆

• 使用灵活及有效性

• 最小化设计(避免无关或极少使用的信息)

• 帮助及文档(提供及时、便捷的帮助)

1.4.2感性工学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另外一门新型学科,称为感性工学( Kansei Engineering),即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长町三生:1995年)。感性工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1、将人们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具体进行开发设计。

2、以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为代表人物致力于通过眼睛记录相机、摄像机、计算机、机器人等装置记录和实验,描述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将感性的艺术品欣赏变成了测量的、数字化的结果。

感觉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创造工学

心理学1

心理学1

心理学1

设计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1

高等教育心理学1

1心理学 论述

教育心理学1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
《设计心理学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设计心理学 设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