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

与网友聊天,谈到一首诗,网友对之大加赞赏,却又说不具体。在他的指点下我找到了这首诗。这首诗2015年6月26日发表于某论坛上。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准备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看得出,作者心情激动,热血沸腾,适时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表达了缅怀先烈,庆祝胜利的赤子之情。

我看诗,历来是只注重内容,不看格律。因为人家可能用的是古韵,我不懂,即使是新韵,由于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在平仄方面我也不具备可靠的辨别力,至于拗救我也只知道基本的东西,所以为了藏拙,我总是对格律不置一词,只看内容。我不喜欢过于古奥费解的,不喜欢风花雪月的,也不喜欢无病呻吟,牢骚满腹,指桑骂槐,闪烁其词,空洞说教的,当然满纸标语口号也算不得好诗。

看这首诗,觉得很对我的胃口。诗写得大气凛然,豪气冲天。我先大大地点了个赞。然而平静下来,细看,却觉得颇有几点可商榷之处。老朽不揣冒昧,略说如下。

先把原诗抄录下来:

七律·战宛平

悼念二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

七秩轻弹一指间, 卢沟喋血忆当年。

大刀闪闪云空落, 壮士潇潇马裹还。

永定桥头狮怒吼, 宛平城下鬼嚎天。

忠魂傲骨今何在, 林海松涛听杜鹃。

先看首联:\"七秩轻弹一指间, 卢沟喋血忆当年。\"卢沟喋血发生在1937年,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距今年(2015年)是78年,不是七秩(七十年)。七十年是抗战胜利至今(2015年)的年数。虽不确,但因为是写诗嘛,可以用约略数。卢沟喋血忆当年是倒装句,实际是忆当年卢沟喋血。倒装是诗家语一大特点,会读诗的人不会误解为\"(今天)卢沟喋血(了才)忆起了当年。\"问题较大的是\"轻弹一指\",这是错用。错用来自于误解。

作者本意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弹指间七十年过去了。问题在弹指,弹指有好几个含义,读者自己可以百度一下。然而轻弹一指,那弹指显然是动作,而轻弹一指是说动作轻盈,轻快。武侠小说里常用来描写某高手武功高强,举重若轻,好整以暇,一击而成。

当弹指用来表示时间短的时候,弹指是名词,而且是专有名词,这一概念出于佛经,弹指是一个时间单位。

以下一段是百度来的:

(弹指是)梵语之意译。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於印度,弹指有四义:

(一)表示虔敬欢喜,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二)表示警告,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三)表示许诺,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四)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於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菩萨处胎经卷

二、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

八、祖庭事苑卷三〕(参阅「一弹指」7

8、「刹那」3731)

换算:

一日一夜=30须臾=1.2万弹指=20万眨眼=24万瞬间=480万刹那;

一日一夜为86400秒,

一\"须臾\"为2880秒,合48分钟,

一\"弹指\"为7.2秒,

一\"眨眼\"为0.432秒,

一\"瞬间\"为0.36秒,

一\"刹那\"为0.018秒。

以上皆为佛教用语,多为音译。

请注意第四个意思,弹指是时间单位,是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不能分开来用的,分开用就不是原意了。比如马力,一马力不能说一马之力,焦耳不是烧焦了耳,牛顿,安培、欧姆,海里、卡路里也都不可分开来用的,但约定俗成,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简化。但也不可随心所欲,任意简化。你不能把公斤简化为公,简化为斤也不可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早已想起毛主席的那个名句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里老人家究竟用的是哪个意思,行家们莫衷一是,我们也不必深究,反正毛主席怎么用都是对的,都说得通。老人家并未把弹指拆开来用。如果拆开,无论你写成:弹你一指,弹他一指,虚弹一指,遥弹一指,弹出一指,弹了一指,还是轻弹一指,重弹一指都是一样的,弹指都是动作,不是时间单位。

再看颔联,\"大刀闪闪云空落, 壮士潇潇马裹还\".诗的副标题是悼念卢沟桥抗日阵亡二十九路军将士,应该是倾向写实的。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赫赫有名,大长中华民族志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将士们的大刀闪闪自云空落下,虽然豪迈,却让我有神话的感觉,是人太高了还是云太低了?大概是抗日神剧看多了,也是神来之笔吧?这还可以,可以算是夸张,至于夸张得是否过度还可以讨论。可是\"壮士潇潇马裹还\"问题可就不小了。潇潇形容刮风下雨,如风雨潇潇;形容小雨,如潇潇微雨。而萧萧形容马嘶声,或风吼声,如大家熟知的荆轲的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姚雪垠在其长篇小说《李自成》里有一篇的回目就用了\"雷鸣虎吼马萧萧\".马萧萧,风萧萧都有人用,可萧萧不等于潇潇。所以壮士潇潇绝对不行;壮士萧萧也不好,意象不雅,含义不明。马萧萧行,萧萧马不行;马潇潇不行,潇潇马更不行。\"壮士潇潇\"什么意思?怎能如此搭配?\"马裹还\"又是什么情况?壮士被马(群)裹着回来了?如果你想用\"马革裹尸还\"的意思,那么革不可省略!马革,革是主体,是核心,马是修饰成分,所以,马革可以简化为革,不可以简化为马。我想,作者听说过\"马革裹尸还\",却没有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马革即马皮。军人战死沙场,同伴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营帐或运回家乡安葬。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该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战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所以是\"马革裹尸\",不是\"马裹壮士\".另外,\"云空落\",\"马裹还\"也不对仗。

以上几处知识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事先翻翻字典,查查百度就可以了。现在有一些人心情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赶时间,追风头,造成创作上粗枝大叶,知识上不求准确,似是而非。我认为,知识上出了错是必纠的,知识上的准确是必究的。辛苦一点,认真负责才是正理,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再看颈联,\"永定桥头狮怒吼, 宛平城下鬼嚎天。\".狮怒吼对鬼嚎天对仗不工。怒吼是壮谓结构,嚎天是动宾结构,结构不同,这是对仗的大忌。

尾联问题不大,\"忠魂傲骨今何在, 林海松涛听杜鹃。\".尾联紧密扣题,悼念二十九路军抗日将士。那些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你们的忠魂傲骨都在哪里呀?青山林海的松涛声中传来杜鹃的阵阵哀鸣。这里隐含着\"杜鹃啼血\"这一典故。

(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

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

反正,杜鹃是种悲鸟,含着伤感。)

以上括号中的表述摘自百度。

由此可见,杜鹃悲鸣,杜鹃啼血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表达悲伤、哀怨的心情。

这一意象,悲则悲矣,愤则不足,忿和奋则无有。用来表达我们悼念抗日先烈的心情尚差强人意。道理不言自明:悼念正常死亡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用\"杜鹃悲鸣\"也就足够了。悼念先烈只悲哀、悲伤和悲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悲壮、悲愤、悲忿和悲奋。从而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先烈的精神,团结奋起,不怕牺牲与敌人做殊死的斗争。

2015年7月16日

宛平南路周计划

上海市宛平中学科技教育计划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

军民协作平战一体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