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二第五次考试 历史试卷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二第五次考试 历史试卷2014.3 一 选择题(共 6 0分 每题1分)

1.古代雅典政治制度演变的正确顺序是( )

A.民主制——共和制 B.君主制——共和制

C.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D.贵族制——民主制——帝制 2.雅典贵族制时期的议会是

A.战神议事会 B.执政官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3.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

A国王与贵族 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 D国王与平民 4.梭伦改革中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的阶级基础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D成立四百人会议 5.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主要是指

A.提倡节俭,减轻平民的经济负担 B.废除平民的债务负担 C.实现公民经济地位的平等 D.进行新的社会等级划分

6.梭伦改革时期创立的新机构是 ①战神议事会 ②执政官 ③公民法庭 ④四百议议事会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8.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 B.其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

C.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 D.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民主典范。 9.克里斯提尼时期,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举措是 A.陶片放逐法 B.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C.抽签方式选举代表 D.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 10.伯里克利时期实行津贴制的目的是

A.改善平民的生活条件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证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 D.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 11.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政府学习中国文化的领域有 ①政治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律令 ④“易性革命”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

① 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② 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③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④ 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 ③ B、② ④ C、② ③ D、① ④

13.日本大化改新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经济基础是

( ) A.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封建土地国有制

( )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氏族土地所有制

14.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15.今天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7.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18.下列哪一地区在元朝时成为省级行政区

A.西域 B.琉球 C.西藏 D.澎湖 19.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20.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 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2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 蒙古贵族的劫掠 C 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 社会矛盾尖锐

22、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行无阻,张居正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

A 严肃纲纪 B 设立驿站制度 C 创设颁行考成法 D 控制内阁

23、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 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 密切了满蒙关系 D 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24、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

A 没有关系 B 阻碍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有关系

25、下列有关土地赋税制度,因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的是( ) ①方田均税法 ②均田制 ③两税法 ④一条鞭法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④

26、明代张居正税制改革最大的影响是(

A 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B 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

C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27、“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状况是

( ) ①工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雅典没有公职人员 ④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很高 A.①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28、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因为(

A 明神宗的反对 B 改革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C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D 张居正的去世

29.伊拉斯谟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A.教士和僧侣的腐化荒淫 B.天主教会残酷迫害进步人士

C.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D.教士政治上享有特权

30.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31.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 A.上帝的权威

C.因信称义

B.因行称义 D.先定论

3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3.“决定一切宗教的辩论,审查一切会议的教令、古代作者的意见、世人的教训和私人的灵感,并下最后断言的至上裁判者,除在圣经中说话的圣灵以外,别无其他。”这说明西欧宗教改革者认为人们唯一的神圣权威是( ) A.上帝

B.教会 D.教皇 C.《圣经》

34.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建立新的教会组织 ④创立的加尔文派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C.①②④

35.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是( ) ①都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都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④都有利于王权的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C.①②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6.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王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37.彼得一世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②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③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 ④实行重商主义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38.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39.在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 A.推行学校教育 C.实行征兵制

B.生活习惯西欧化 D.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40.“给我20年,我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决不生气!俄国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B.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41.公元7世纪,是日本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日本的一次飞跃。这一时期,推动日本文明不断进步的外在因素主要是

A.日本优越的地理条件 B.中华文明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 C.西方技术的传入

D.日本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4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B.减少变法阻力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4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45.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46.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7.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4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4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50、(2004年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5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52、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53、上海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54、(全国卷)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55、(上海文综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56. 关于梭伦改革前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这不能反映出梭伦改革前 ( ) A.平民处境艰难 B.奴隶处境艰难

C.债务奴隶制威胁平民自由

D.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颁布“解负令”

57.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后,凭借自己的私有财产,跻身于城邦政权,极大地冲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是 A.贵族

B.下层平民 D.奴隶

( ) C.工商业奴隶主

58. 某学习小组编排了一段历史剧,主要场景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的户主。在一次决定国家大事的会议上,他参与了激烈的辩论,这次大会用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预定的议案。该历史剧的标题可能是

A.公民——城邦的主人 B.法律——贵族的工具 C.希腊——穷人的天堂 D.商人——君主的奴仆

59.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既有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有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 C.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60. 梭伦改革是古代雅典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它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的原因有

( ) ①他的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经济发展 ②政治机构改革 ③“解负令”的颁布 ④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材料题(

共40分,每题20分 ) 61.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 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 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0分) (3) 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 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 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62.。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评价不同的原因。(4分)

(2)材料三中俄国人看到的“文明”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的?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课”对俄国历史的影响。(12分)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

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历史考试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优秀)

高二第五次考试 历史试卷
《高二第五次考试 历史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