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试卷分析范文历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8 21:08: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卜素坤

焦安静

(一)基本情况

纵观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1、选择题部分:第

2、

6、

8、14题,是平时练习中已经做过的题,但是失分率还是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有些题是对书本知识最简单的呈现,但学生还是审题不清发生错误;不注重与现实思想观念相联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完善,不能灵活使用。例

7、

15、23题。有些学生看不清题意,最简单的问题也出现失分,如第

12、

17、25,学生答题出现错误,可见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完全;对于曾经做过的题不能保证较高的得分率,换个形式考查知识时学生就容易犯错误。

2、材料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理解不够,导致答非所问,出现较多的是32题对材料理解不准确,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改进:

1、从教师方面:对于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注重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习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并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等。

2、从学生方面:从思想上重视历史,不能因为分值低和开卷考试而放松自己对历史的学习;订正作业时要做到理解,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准备一个错题集,避免出现做过的题一错再错;做到主动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出来,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规范答题;学会思考,提供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家长方面:同样家长也要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平时作业时要做好监督工作等。

推荐第2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5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14分)

1.原始农耕文明遗址“河姆渡村落的干栏式建筑” 2.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唐朝开放的具体表现“实行科举制度”

4.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5.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具体措施“金奔巴瓶掣签” 6.(26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史(23分)

1.清朝反抗侵略的战争中“驳斥放弃新疆,挥师收复新疆”的人是左宗棠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重点是“军事技术”

3.红军长征经过的重大事件“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的雪山”

4.毛泽东赴蒋介石的鸿门宴“重庆谈判”

5.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6.(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名称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会后中国爆发的运动“五四运动” 8.(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辛亥革命”的名称和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什么?

9.(28题2分)从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辛亥革命”你得到什么认识

三.中国现代史(22分)

1.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2.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3.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大增

4.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5.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6.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现阶段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万隆会议”名称和中国在会议上发挥的作用

8.(27题2分)根据材料“中国派遣维和部队”写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9.(29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列举两次著名战役

四.世界古代史(6分)

1.(26题2分)看地图写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和古印度”

2.(26题4分)列举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事例“马可波罗来华”,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过去的辉煌而灭亡,阿拉伯文化因为交往而发扬光大”谈谈得到的启示

五.世界近代史(21分)

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 2.三角贸易中黑人在运输船上的悲惨情景

3.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是“章西女王”

4.近代文学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5.(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英国用什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

6.(28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改造方面的努力 7.(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化学武器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态度 8.(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建立联合国是那一次会议确定的

六.世界现代史(14分)

1.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2.20世纪50年代,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3.1947年印度独立到1959年古巴革命看出“亚非拉的独立和奋起”

4.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5.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第三次科技革命”

6.(29题4分)根据“德国意大利扩张图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图”写出战争形势“吞并了西欧”,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对策

推荐第3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1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2

推荐第4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为了总结得失,寻找差距,找准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现作试卷分析如下:

一、试卷题型、难度及成绩汇总介绍

这次考试从整体来看成绩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年级均分40分左右,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选择题情况介绍:

选择题含盖了必修2八个单元的内容,在命题时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难度系数较大。总分50分,年级均分40分左右。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如第

10、

10、

11、

13、14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很明显,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颇为欠缺,如第

3、

6、

8、

9、10题等,正确率50%都不到。另外,从客观题正确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5道选择题,没有一题是正确率达到100%的,哪怕是很简单的基础题,说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差异较大。

2、主观题情况介绍:

31题是一道问答题,针对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的变化涉及到了

1、

3、4三个单元的知识。满分13分,平均得分在7分左右,学生对于考过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等理解不清楚,造成答题时张冠李戴,失分较多。12题:材料分析题,本题由于涉及到了必修一的知识而且材料大容量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满分10分,平均得分在12分左右。13题涉及到第六单元,因为平时对该知识点讲的多练的多,所以该题得分率较高,满分8分,均分6分左右12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的把握,满分7分,均分5分左右。

13、14题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9题、10题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几题满分多,低分也多,说明学生自身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今后的复习计划

1、紧扣教学要求,以课本为主、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新一轮复习。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看书。期末考试基础题

仍然会占相当比重,这是奠定总均分的关键,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打牢学生的基础,不管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能力强的能力弱的学生,这一块都可以争取过来。

2、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教学的重点已经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了。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是近几年常见的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来源于课本又远高于课本,它仅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考查学生的一个切入点或载体,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解这类题就不能是光靠死记硬背了。

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我认为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另外要加大对学生的习题训练量,循序渐进,层层加深,让他们在训练中自己体会解题的思路,掌握典型例题中所蕴涵的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卷面书写规范化的习惯。这是历次考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错别字、病句、字迹潦草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申屡犯。这一点只能从平时抓起,督促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做起,时时刻刻当作一个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学生。

推荐第5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武威十九中学 张宏平

历史试卷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其主要目的既为学生提供考查能力的机会,又为教师提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前进方向。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8小题: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稍低,这是由于学生对华佗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

7、

10、

11、

12、

16、20、21,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如30小题(2)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民族融合”之类的话!失分十分严重!还有26题: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为代表的班集体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失分严重。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关内容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

- 12 -

推荐第6篇: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010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山湾子中学

于国友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等。

2、试题引用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经济全球化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奥巴马当选总统。

从试卷范围来看:现代史占大部分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列举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现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卷44%是客观性试题,只要学生学习努力,落实到位,就容易完成,照顾了大面积的学生。比如选择题的

11、

13、

19、20题,材料分析题25题的第二个问题,26题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这些试题学生都要通过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答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困难一些,容易失分。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26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填空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

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答卷中的可取之处。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3题第5问的问题,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期末阅卷过程中,各组题目阅卷的老师都发现了学生答题中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错别字严重。

答案错得是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也有的关键字词,学生用同音字代替,如《权利法案》答成《权力法案》,说明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得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如材料23小题第4问,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答得不完整,随意发挥,说明没有认真审题。又如问答题25题第1问中的“美国黑人祖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内容,结果有的学生,审题极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材料题23小题第3问,答出当今政治格局是这怎样的,学生就答出了“多极化”和“多极化趋势”的概念是模糊的,混淆的。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初中新课改的步伐已经迈开了,高中新课改也即将开始,做为新一代的教师,只有迎着新课改的步伐前进,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立足于教师之林。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素质。这次考试命题符合新课改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搬到试卷上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搬到答卷上来,从选择题灵活而非直接的问法,从文字题谈认识,概括特征,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看来我们按照传统的“教教材”的办法教学是不能应付当前形势的,只有实施“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完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其实新课改并非我们想象的,就一句话而已,它已经真实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不欢迎它都不行!

2、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考试,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都离不开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哪次考试都一样,都得考基础,这次考试大多数也是考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上本上的基础知识。

而初中历史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一周两节课堂外,其它是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的,老师上课就像与时间赛跑一样,时间非常紧!但是考试与其它学科要求又是一样的,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得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而不是等到要考试的时候才要求他们去记忆。

当然,要帮助学生课堂上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并非易事,虽然比不上难于上青天,但老师是要费一些精力的。如果能灵活驾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好办一些。根据这次考试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上课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或者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写易错的字词;学生多动,代替老师多讲,请学生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或者请学生设计问题训练他们思维能力,或者请学生讲讲课,或者请学生自己找找知识的相似点、不同点等等,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轻松了。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

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老师的眼中是很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对好多学生来说是难以记忆的,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比如什么对比记忆,熟读记忆,谐音记忆等等,在平时上课时有意无意的灌输,学生自然就跟着这样去记忆了。考试是老师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每次考试后,都做针对性的评讲,适时给学生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4、教学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们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材,教材本身是系统完整的。每上完一个主题,要适当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一本书上完了,又要对知识全面梳理,不一定很详细,大的基本线索应该让学生清晰。

推荐第7篇:历史试卷分析

峄庄中学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本次历史试卷难易适中,紧扣课本、试题容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上册所有重点内容。题型多样、新颖能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但优秀人数较少,两级分化严重。

本次试卷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

2、

8、10题

2、不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题27题:“向莎翁致敬”是谁?学生联系不到文艺复兴所学的具体内容。再如:28题:“烧水顶开壶盖”的是谁?等,导致失分。

3、不认真审题,走马观花地读玩就答,粗心大意以致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也出现失分现象。

如21题及材料题26题:第一问有两问,个别同学只回答了一问。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28题:第三问:“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不分。

5、分析问题、组织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如26题:第五问:

针对上述问题,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

一、夯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突出重点,多提问,尤其多检查背诵问答题,注意知识的落实。坚持讲练结合,做到堂堂清。

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审题。从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成为影响历史成绩的一大因素。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年级:七年级

科目:历史

学校:峄庄中学

本次期中检测试题满分100分,从总体上看难度不太大,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份不错的试卷。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两大类,各占50分,符合我们经常要求的复习比例。试卷整体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题目紧扣教材,难易适中,即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能照顾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第一题共25个小题50分,全年级的满分的不多,其中第

5、

6、11、

17、21小题错误率较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第二题材料分析题共50分,第26题第3 小问对墨子和孟子对战争的态度易混淆,把他们写反。第4小问学生不理解题。第27题第一小问材料出自何人之口?学生把“商鞅”两字写错。“何时开始变法?”时间写错,有的把公元前的前漏掉。第28题第二小问写出这10年指哪10年?写错的较多。

下一步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精讲多背,提高课堂效。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

4、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推荐第8篇:历史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

2、

3、

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选择题第9题和第12题,材料解析题第

25、26有二幅图,并能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

5 9 12 13 15等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1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4题、第5题 第9题、第16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材料分析题第22题第(2)小题“上述三种宗教产生最早的是?材料三中自己指的是谁?”学生做错很多,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第24题的第(3)问“从材料二 三所体现的人权有何共同点?体现了近代史上哪一进步思潮 ”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总体来说,其它填图题 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另外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萨拉热窝”的“萨”好多学生写成“沙”,“耶稣”的“稣”误写成“酥”,《权利法案》的“利”误写成“力”,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建议及构思:

(1)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翻书抄书,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2)本次试卷虽然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比例不太合适,古代史占的比例较大,应多侧重近代史;重点不太明显: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推荐第9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统考是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全册内容,分值50分,试卷由判断题、单择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构成。试卷内容覆盖全面,难易适中,结构合理,形式新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时代热点。试卷中很多题目都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如第10题中学生报名培训班被侵权;第12题和13题子女与父母的交往;18题(2)学生在网络空间转发分享信息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同时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全国交通安全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网络安全法的颁布等。

2.重视能力立意,兼顾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核理解,既紧扣教材重点,又不照搬教材。如第2题未成年人的含义;第11题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20(1)四大保护的辨别等。但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如20(2)结合情境二,分析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

3.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德育功能。试题中利用文字、漫画、图片、故事等内容,创设情境,如

13、16题的漫画;19(1)的图片;20题围绕七年级学生李强“上学的一天”创设连续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4.开放试题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试题形式别出心裁,具有开放性,如19(2)让学生从三则故事或者名言中选择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谈理解和思考,展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更大的答题空间。19(1)选取传统哲理故事以及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品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值得肯定之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答题素养初步形成,这从学生的卷面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材料和设问上都或多或少留有痕迹,这说明学生比较注意审题和审材料,简答题的答题规范比较好,条理清晰。学生能合理安排和分配政治和历史考试的时间,来不及做的情况有所减少,答题的心理素质有所改善。

2.需要改进的地方

(1)基础知识尚不牢固。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误解,以为开卷考可以查书,知识点不太熟悉没关系,致使做题时仓促应战,要么不分析题意狂抄一气,要么偏离书本知识。如第

2、

3、11等题,考查未成年人的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识,明明是书本上的原话,却有部分学生出错,说明对书本知识不熟悉。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如20(1),请学生判断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些特殊保护,然而部分学生不会区分四大保护。第10题的错误率较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2)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审题时,学生往往忽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第7题,题目中强调“学生”这一主体,所以要注意排除下列选项中“非学生”的做法。第10题和第15题都是逆向选择,题目中强调选不正确或者错误的,部分学生误选成正确的。18(1)失分比较严重,题目要求“运用行为与后果关系的知识,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这题需要先论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然后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意义,而很多同学要么漏答原理,要么漏答意义。19(1)要求将材料编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部分同学填成文字。

(3)答题角度比较单一。答题要点随意化,更谈不上全面性,考虑问题缺乏辩证性,容易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面,以偏概全。如18题(1)中,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如对国家、对犯罪分子、对公民等,而学生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论述,造成失分。19(2)中,对故事和名言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多角度,而有的同学草草几句,角度单一。20(2)中,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部分同学只写一个角度。

(4)答题规范技巧不足。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没有序号,缺乏条理性。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轻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心态,可以从其作为中考科目的重要性角度来论述,也可从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的角度等等。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认真领会新课改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身边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2.强化知识点的落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必定没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能是简单机械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清知识点的本质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探究,把知识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

3.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手边的练习资料或者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提高训练的效益。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在练习讲评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每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提醒学生严谨答题,语言要精炼,用词要准确,尽量使用政治术语,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提倡答简答题前心中要有提纲。

推荐第10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闭卷试卷,共两大题,总分5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九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1---5课的内容。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立足课本。

此试题紧扣课标,贯穿了“试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思想,强调对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的识记和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的理解,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查,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占90%。从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历史试题不偏、不怪、不难,难易适中。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题难度比例7:2:1材料题问答题能激起学生思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

5、

7、

8、和材料分析题

二、三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 462人,最高分50 分,最低分0 分,平均分

31、25分 ,优秀率40、24 %,及格率6

1、3 %。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1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如第19题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之处,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容易出现错误,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关键词。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22题失分较多,原因是不能理解。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属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故答案为A。

四、今后教学方法、措施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3、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4、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11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每题2分,20个题共40分;第二部分历史诊断题四问共10分,侧重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部分读图回答问题四问共11分,;通过四幅图说明四个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侧重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四部分材料分析题通过相关文字材料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10分,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第五部分探究题讲求活学活用,有两个主题共19分,第一个主题9分考察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个主题10分侧重考察辛亥革命相关内容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分析能力的考察。总体来说难易程度适中。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参与考试的班级共有三个,总体而言三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都差不多。具体而言,80班参加考试的37人,达到及格的人数为23人,优秀的人数为10人,特优人数为1人81班的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8人,及格的人数为22人,优秀人数为,特优人数为3人,及格率为,特优率为;82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6人,及格的人数为21人,达到优秀的人数为15人,特优的人数为6人,及格率为优秀率为,特优率为、三个班中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

三、学情分析

在平常的学习表现来看,三个班中82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欲望较强,能够比较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能较及时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相比82班,其他两个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有效利用课上45分钟时间,课下又不能进行有效复习,所以成绩稍差一些。但是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可取,比如81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81班的学生整体性格比较开朗,上课氛围较好,而且有很多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对历史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两个班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

四、收获和进步

通过期中考试可以看到,尽管学生的成绩还有些差强人意,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挥,在授课的同时,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授课之余还加强了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检查,这一点82班落实的比较好。今后应在其他两个班级加强落实。

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有些同学存在一种心理,认为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要提醒学生这种心理要不得,每门课程都要认真对待;

2.还有些学生认为副科关键在于考试前的突击背诵,上课听不听都行。提醒学生要向45分钟要质量,功夫下在平时;

3、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班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不知道去学;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兴趣的引导;

4、在课下检查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是为了应付差事去背,半天背不出一个字,有的背出来也是断断续续的不流利,不注重课后复习;

5、期中考试过后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课下紧抓学生的背诵,做到四勤:勤走动、勤督促、勤检查、勤反思。

6、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对优秀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稳中求提高。

7、继续把教学工作落实

①认真备课,注意重难点的分析,侧重单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②继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③认真上课,针对不懂学生群体机动灵活的落实教学; ④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⑤以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让学生能灵活运用;

⑥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阅读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的表述能力。

第12篇:历史试卷分析

唐山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学科卷面分析

班级:九年级

1、

2、5班

教师:刘振印

2010年1月15日

一试卷情况: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16课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

2、

3、

6、20题。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玻利瓦尔”的“利”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前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第13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命题依据及试卷特点

七年级的历史期中试题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有关教学评价的相关理念,在充分考虑一线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既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检测,又突出了教学方向的引导。从历史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角度看,本套试题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强化基础:试题紧密围绕《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检测要求,依据现行的历史教材,注重考查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最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力争达到覆盖面广,突出重点,不出偏怪题。

2.突出能力:试题在强化基础知识考查力度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运用正确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表述历史的能力也都通过不同试题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检测。

3.注重创新:为增强试题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和热情,每一道试题尤其是主观性试题都力求在经典成题的基础上有新的改变和创新,注重了内容的丰富、素材的鲜活、设问的灵活以及图文的并茂。

4.侧重感悟:改变了以往单纯考查学生记忆死知识的弊端,注重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并着重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自主地分析、评价及得出结论。

二、成绩情况与答卷分析

(一)学生成绩总体情况

这次历史七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的学生成绩较为理想,平均分在72.35左右,及格率在86.1%左右;优秀率达到了45.1%,如此看来平均分及“两率”都很高,多数学生的分数集中在了70分以上。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答题能力都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也很扎实、到位。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第一大题是选择,共计4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的得分率在80%左右,命题中我们针对期中测试的检测进度,涉及了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及秦朝和两汉4个时期的相关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重要的历史知识,在12课的检测内容中几乎每一课都至少有一个考查点,试题覆盖达到了100%。由于这类题型考查的是基础,所以相对于其它主观性试题来说,难度系数较小,学生自然答的也比其它题好,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但个别同学依旧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准和跨学科知识联系弄不明白的现象,例如

6、

14、15题的错误率就较高。

第二大题是非选择,共计55分,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由于学生水平的不一,结果得分及丢分现象也各有不同。但总体看,出错率较高的是材料分析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表现有:

① 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有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多,字迹模糊,语言表达不顺畅。

②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欠佳。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部分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的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③ 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普遍。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丢分。

④ 学生答题缺乏灵活性。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强,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三、改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读史料,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自主读书、自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以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答题。

4.加强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5.深化学科教学思想的渗透。历史教师一定要以学科教学思想为核心有效地进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科思想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目的。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试 卷 分 析

王 正

2013 .11 .8.

第14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1学年度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 2011-7-21 13:53:00 | By: aijiyouhuo ]

0

本次月考是对课本的最基本的考核。试卷难度并不大,遵循学校对本次命题的要求进行的测试。

一、试卷内容分析:

1、选择题,每课知识点都有体现。包含了2个单元的内容。

2、非选择题:

31题考查的是第一单元第5课内容,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对比唐代城市与宋代城市的区别。以及第6课内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2题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第8课内容,海外扩张与殖民掠夺。了解殖民主义的罪行,奴隶贸易的影响,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的认识。

33题考查第二单元第

10、11课内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学会分析近代企业性质、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以及民族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成绩分析:

三班:优秀1人、良好7人、及格35人、不及格34人。及格率:50.72%,不及格率49.28% 四班:优秀0人、良好9人、及格25人、不及格41人。及格率:37.88%

不及格率62.88%.

三、问题分析:

选择题

问题多集中在第

6、

7、

8、

9、

10、

11、

15、

22、

23、29.第6题这道题,选项AB很容易混。没有弄清楚黄道婆的贡献在棉纺织技术上。选错由于马虎,或记忆混淆。

第7题在课堂上多次强调,但是还有学生选错。主要在于头脑中没有历史时间感,对时间线索不敏感。

第8题是知识的灵活应用。唐代的城市实行坊市制,贸易在专门的坊、市中,而居民区不能做生意。此题没有理解,所以选错。

第9题问题在于没有理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而商品经济对应的是自然经济,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理解。

第10题对重农抑商政策掌握的不牢固,在中国古代这种思想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存在,只是每个朝代对这项政策态度有松有紧而已。

第11题问题是: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选项。先要知道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一点弄清楚就知道了。

第15题问16世纪被认为世界历史重大转折时期,学生选错主要是时间的记忆错误,认为是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到19世纪。

第22题近代史的一道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带来的社会影响。此题有一定难度,对中国的影响要客观的分析,既加重农民负担,也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29题考查近代生活,报刊的功能。时间是清末。学生没有理解当时的言论是有一定限制的。例如:苏报案。

非选择题:

第31题第一个问:通过图例,考查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朝代。这是教材中的原图,但是学生们没有留心。没有答出来,或答错。主要是没有记住唐代长安城的特点,

第二个问比较唐宋城市区别,这道题学生都能说出一些,但是不全面。 第三个问回答的比较不错。

第32题主要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答案,所以容易得分。

第33题,问题多出现在判断企业性质上。对于企业性质的判断,要理解4种经济形态。第一个容易判断出是民族工业,但是第二个,材料没有读懂,所以,误以为是外资。

回答材料题存在的问题是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对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语言组织能力差。

概括突出问题

1、教材熟悉程度不够。

2、图文理解偏差。

3、历史概念把握不清。

4、归纳概括能力不强。所以,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细节,要学生对教材多熟悉。

第15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

11、

12、

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3)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不能理解特区作用。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

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

33、

34、35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20**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27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34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

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

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

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

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16篇:历史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十二中陈玉冬

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现将八年级历史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纵观整个试卷,难易程度适中,题型很符合新课标要求,注重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平均分59.8分,及格率52.9%,优秀率23.53%。选择题一部分同学做的还可以,40分以上的有二十几人,4.6.7.10.13,16题错的同学较多。综合题中26.28.题学生得分较高,29.30题失分较多。分析学生失分较多的原因,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还不牢靠,反思自己平时教学,还是过于对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思想认识过于自负,学情分析不够,总认为这么简单的知识,学生掌握没问题,可事实不这样,八年级学生今年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很多知识属于陌生,导致了答题时候很多很容易的问题学生不会,尤其是综合题,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在这方面我平时训练还不够。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自己,认真备好教材,深入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多找一些材料题让学生做,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争取在下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每到学期期末,学校都会对学习或习惯养成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表彰。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仅供参考。

学校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伴随着岁月匆匆的脚步,承载着勤奋耕耘的喜悦,我们圆满结束了本学期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回顾过去这一学期里,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也感受了许许多多。时光在流逝,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你们的表现,老师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今天,我们武邑聚英学校的全体师生相聚在这里隆重召开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结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爱校如家、刻苦学习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大会旨在总结各班、各位同学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表彰一学期以来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和优秀班集体。

我想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但羡慕和欣赏别人,都不如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追求中进步,在拼搏中坚强,在沉思中成熟,在磨练中成长。请让我们多一些“起舞弄清影”的乐观;多一些“根株浮沧海”的达观;多一些“星垂平野阔”的宏观;多一些“人闲桂花落”的静观。你们的求学之路就会更宽;你们的考试之路会更顺;你们的青春风采就会更亮丽;你们的人生世界就会更精彩。

我们是武邑聚英学校的希望,校园因我们的存在而生机勃发,岁月因我们的存在而多彩多姿,时代也因我们的存在而光辉灿烂!

本次参会的领导有: 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宣布:武邑聚英学校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结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本次活动共有八项议程:

第一项:宋主任宣布期末考试表彰决定

第二项:郭主任宣布获奖学生名单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学生代表发言

第五项:教师代表发言

第六项:郜主任宣布《关于“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的表彰决定》

第七项:张主任宣布学生获奖名单

第八项:陈校长作总结讲话

下面进行 第一项:请宋主任宣布期末考试表彰决定

第二项:请郭主任宣布获奖学生名单

第三项:颁奖。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获奖同学和班级表示祝贺!希望获奖的同学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其他同学在新的学期里,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顽强拼搏、刻苦努力、奋起直追、争创佳绩。我坚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第四项:(学生代表发言)

请学生代表, 年级 班 同学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老师们、同学们: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洗礼,更显青松巍峨。 同学的发言,激情四射,倍显青春活力,为我们迈步新征程,坚定了信心。我坚信,接下来的初中岁月,同学们定会奋力拼搏,一路风雨,一路豪情。明天的辉煌定将属于你们!同学们,加油!加油!

第五项:(教师代表发言)

有请教师代表 老师做精彩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 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话。同学们,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是老师与我们风雨同舟,朝夕相处,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和默默无闻的耕耘,才使我们拥有了今天成长的快乐!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是心血、是智慧;他们逝去的是容颜,是青春。没有老师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成绩。谢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辛勤工作的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第六项:请郜主任宣布《关于“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的表彰决定》

第七项:张主任宣布学生获奖名单 第八项:(陈校长作总结讲话) 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校长作学校工作总结讲话。

请陈校长作总结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赵主任对这次期中考试进行了全面总结,望各个班级、各位同学也要认真总结,扬长避短,努力拼搏,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

一句简短的誓言代表了我们的决心,一句简短的誓言代表了我们的态度,让我们释放出心底最坚定而呼喊: 丁校长的讲话客观公正,希望我们全体师生,以这次期中考试为契机,查漏补缺,再上一个新台阶;各班主任要组织科任教师开好联系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把后期工作做得更好!

老师们、同学们,陈校长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讲话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全体师生以这次表彰会为契机,用心领会陈校长的讲话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与学上。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求实的作风、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请各班级有序退场。

学校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转眼间,本学期已经过了一个月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召开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大会,这既是一次总结大会,更是一次加油大会!首先,让我们对莅临会场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们是梁校长、胡主任、张主任,同时,对呕心沥血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阵阵掌声道出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的心愿,发展我们学校需要我们积极地努力,我们的努力必将为我们实现新的跨越注入新的生机、新的活力、新的希望!

现在,我宣布:我们学校第一学期期末总结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一)、大会进行第一项,请全体起立,唱校歌(脱帽)。

(二)、大会进行第二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张主任讲话。

总结:我们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都离不开领头雁。张主任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振奋。同学们,让我们认真学习和落实于主任的讲话精神,拿出你“我行,我一定能行”的信心。拿出你“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毅力,拿出你“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从现在开始,努力在今朝。以辛勤的汗水去描绘人生最美的彩虹!

(三)、大会进行第三项,请多何老师宣读被表彰同学名单。请被表彰同学上台领奖。

(四)、大会进行第四项,学生代表发言。

先请七年级总分第一名,七年四班单科五科第一名、七年级单科三科第一名的同学上台发言(大家欢迎!)有请八年级总分第一名,八年三班单科五科第一名、八年级单科四科第一名的同学发言。(大家欢迎!)有请九年级总分第二名,九年三班单科三科第一名、九年级语文第一名的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总结: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

暴雨洗礼,更显青松巍峨。同学的发言,

激情四射,倍显青春活力,为我们迈步新征程,坚定了信心。我坚信,接下来的初中岁月,同学们定会奋力拼搏,一路风雨,一路豪情。明天的辉煌定将属于你们!同学们,加油!加油!

(五)、大会进行第五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优秀教师杨老师发言。

总结:谢谢——杨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话。同学们,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在

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是老师与我们风雨同舟,朝夕相处,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和默默无闻的耕耘,才使我们拥有了今天成长的快乐!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是心血、是智慧;他们逝去的是容颜,是青春。没有老师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成绩。谢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辛勤工作的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六)、大会进行第六项,有请教务处德育干事谢老师发言。„刚刚谢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那就更优秀了!

(七)、大会进行第七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校长作重要讲话。

总结: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校长为我们全体师生提出了新的期望,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师生认真领会,不断反思,明确目标,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用智慧和汗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人生添彩,为学校争光!

老师们,同学们,“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确定目标,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在我们学校这块教育的沃土上汲取成长的营养,那么,学校飞跃,指日可待。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

梦想成真!祝愿各位领导和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天天快乐!谢谢大家!

(八)大会进行第八项,

我宣布:今天的大会到此结束,请领导和老师先行。然后,各班级听体育老师指挥,有序退场。

学校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赶超先进;为激发斗志,鼓舞士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争取辉煌的业绩,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高一年级700多名师生齐聚在这里隆重举行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大会进行第一项,为获奖班级和同学颁奖。

由于时间关系,所有获奖的同学就不一一上台领奖了,三等奖奖品由各班班长到教导处处领取,在班内发放。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全体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其他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振作精神,奋起直追,争创佳绩。

大会进行第二项,请获奖同学代表 班 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进行第三项,有请教师代表 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感谢杨老师的精彩发言!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像杨老师一样扎实工作的老师,你们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我提议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辛勤付出的教职工们表示感谢! 大会进行第四项,请教导处 主任就本次期末考试和下阶段安排进行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进行最后一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校长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刚才, 校长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讲话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全体师生以这次表彰会为契机,用心领会 校长的讲话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与学上。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求实的作风、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各班级依次有序退场。

第17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套试卷难度中等偏上,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迁移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分析:本次考试试题总的来说,试题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 1.题目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2.试题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5题、7题、18题等试题的难度系数接近中考,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只是学生没有经过综合训练,所以成绩不是很理想。

3.命题形式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形式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如11题、16题等考查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的应变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总之,这份试题有一定的分量,加上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所以总的来看,分数不是很高,不及格的学生接近一半,但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2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5分左右。出错较多的是

1、

3、

11、16几个小题。

7、

12、15这几个题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

(三)材料解析题

第21题,该题2个材料该题满分7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分左右,学生出错的原因还是不能认真读题,所记忆的知识不牢固,容易混淆,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全面。

第22题,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不牢固,造成失分现象严重。 第23题,题考查学生对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的准确识记和理解。学生得分不高原因还是不认真审题,(3)小题是开放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

第24题,历史小论文,这样的题型也是中招考试的重点,题型新颖,学生失分最严重的地方。语句不完整,组织能力差。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从落实知识做起。对于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反复记忆,重视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去;应重视对知识的查缺补漏。 2.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3.加强专题复习;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

4.提高答题技巧;复习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夯实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平时学生学习关注微观的多,用功在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复习时,应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3.注重历史特征的把握。

近两年中考很注重对事件特征的考查,此次考试也不例外,如选择题1 ,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

4.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规范答题。减少错别字等失分现象。

2015--2016九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仙台镇初级中学

王晓萍 2015.03

第18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北店头中学

马文志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28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分值比为50:28:22。1—2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6题18分,综合考查了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容;27题10分,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28题为探究题,22分,综合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美国内战,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本试卷内容均为世界近代史。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

命题紧紧围绕教材,以历史新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试卷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较灵活。

(2)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体现在材料分析及探究题上,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如第

8、

10、14小题。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如25题、26题第一问、28题第一问。

3、不能充分利用材料,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一般在材料当中,但学生往往不注意材料,或者说根本就不读材料,看见问题就答,结果导致解答错误。如26题第二问。

4、不能活学活用。学生对课本知识学得较死,一旦脱离课本(虽然在课本中不能直接找到,其实很简单)的内容,就无从下手、胡乱作答。如第4题,利用排除法很容易解决,但学生在课本中找不到结果导致答错,而且这个题也是本卷中出错最多的题。

5、所学知识不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26题第三问,通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8题第三问跟时间之间的联系。

6、不少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4、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2013年10月28日

第19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

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

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

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

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

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

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

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

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

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

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

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

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

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

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

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

度。

第20篇: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3-2014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何店中心学校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材料解析题,不是单纯的材料,而是图、文、表格材料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尽管只有9题道选择题,和3题材料分析题但涉及范围比较广,考查知识点比较全,每个单元每一课,只要是中考考点范围内的都涉及到了,考点以外的一律不出,一改以往上学期总有超出中考范围的毛病。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历史的信心。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如材料分析题32题是改革(革命)与进步把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工业革命,社会主义改革融在一起;33题把两次世界大战归在一起;34题把美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串在一起。这样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4)得分情况分析:选择题第18题20题失分较多,18题学生没有抓住1941年来审题,20题其中“2002年欧元在全欧洲使用”书本正文上没有,学生没有学会用已知的来排除未知的答题技巧,而是猜,所以失分。材料分析题得分还可以,但也有部分女同学失分多,究其原因是平时自己孤陋寡闻没有积累一点世界历史常识,上课时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试时生搬硬套,所以出现国家和事件张冠李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半年急着赶新课进度,学生没有复习好,特别是对于时间完全记不清。总体来说,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大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错别字较多。

5、建议及构思:

(1)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2)本次试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只涉及到大范围的“点”,落实细节的“面”太少,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试卷分析范文历史
《试卷分析范文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