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0: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市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积累一些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法学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二、资料助读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四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学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找出课文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孤塔耸起:一座孤零零的宝塔高高地直立起来。 (2)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3)碧瓦飞甍:碧绿的瓦片,高高翘起的屋脊。 (4)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5)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清明。 (6)一切乌有:一切东西(景象)都消失了。 (7)直接霄汉:高与天接。 (8)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节奏分明,有感情。

3.感知内容:本文写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试谈谈其起止。 讨论并归纳。

(1)初生阶段: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始悟为山市”。写宝塔、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从“未几”到“城市依稀而已”。写城市的出现。 (3)高潮阶段:从“既而风定天清”到“遂不可见”。写危楼的出现。

四、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五、小结及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二、探究想像

1.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2.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三、探究质疑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初生阶段宝塔、宫殿的出现一段。

讨论并归纳: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高高耸立起来,直插青天,(大家)我看你,你看我,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哪儿来的宝塔呢?不一会儿,又看到几十座宫殿,全是碧绿的瓦片,高高翘起屋脊。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山市蜃楼的出现。

2.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一段。

讨论并归纳:不一会儿,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一段。

讨论并归纳:过了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指着数上去,楼房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而楼上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会儿,楼渐渐变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了。

4.为什么那时的人们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讨论并归纳:因为古代人们不懂得“山市”生成的科学原理,以为是鬼变化成的,所以称“鬼市”。

5.你能讲讲“山市”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吗? 讨论并归纳:“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产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即山市的初生阶段:从孤塔耸起到宫殿出现;山市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山市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尾照应开头。整篇文章无论是大笔勾勒,还是工笔描摹,都曲尽甚妙,给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附: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初生阶段:宝塔、宫殿出现 发展阶段:城市出现。 高潮阶段:写危楼出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山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山市

七年级语文上册 《山市》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山市》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