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木工程 校企合作 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

研究

摘 要: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经验和成效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本科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必要性;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何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各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教师、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继续存在。劳动保障部对103个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表明,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对高技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

2、2.1。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高技能人才。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各高校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科学、有机地实行“产销”连接。也就是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使高校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弊端

在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养成学生真正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

国家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用人单位就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等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协议书就是用人单位的“订单”,这张“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要在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层面的合作

(1)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与市场

需求良好对接;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并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式教学课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 2.师资队伍培养的合作

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走进来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

3.教科研合作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承接企业加工难题,由教师带领冠名班学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其开发成冠名班教学课题。

4.文化层面的合作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每年请企业有关部门主管为学生做名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的讲座。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管理模式的制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搞好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校企结合,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化素质,即: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含技术、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包含形象、思维、语言;专业化工作操守包含道德、态度、意识。

四、校企合作中的改革内容

1、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

2、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 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3、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最需要的是技能的“好人”,因此,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应以企业用人的标准为准则,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上,学校应根据企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以“能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努力摆脱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改革课程标准。以往,学校在选用教材时,注重内容的体系性,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到的不会做,该学的学不到。企业从现实需求出发,以“能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删减以往教材中繁杂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用“能用”的知识达到“会用”的目的。

(3).以“会用”为标准,改革培养模式,转变评价机制

1)教学模式:变“重理论”为“重实操”。根据“会用”原则和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在遵循高等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学时间进行增加,并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切实加强技能课教学。

2)评价机制:变“学校一方”为“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以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书面考核,而忽视技能和素养考核,因而学校评价产生的好学生往往不是企业所需的好员工。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后,考核主体由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考核内容由专业知识考核变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考核方式由单一的书面考核变为书面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近年来,随着考核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进,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总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清形势,改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2).[2] 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R].[3] 李高海.浅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继续教育,2008(5).[4] 王瑞祥.深化认识、健全机制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土木工程   校企合作   论文
《土木工程 校企合作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