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健康知识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0: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1世纪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1)身体健康。指人体结构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

(2)心理健康。指智力正常,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情绪安定,有自信心,能适当评价自己,言行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等。

(3)社会适应良好。指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应对日常活动、工作中的压力。

健康是上述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其基本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和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机体功能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思想与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互相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思维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人际关系融洽。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5)适应能力良好。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总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怎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3.为什么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和生理因素互相影响。当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身体有病时,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而当面临重要情境而紧张焦虑时,则会食而无味,胃口大减,失眠,易疲劳。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主宰健康,强烈或持久的负性情绪,如烦恼、忧愁、焦虑、怀疑、恐惧、失望等。最终会导致疾病。

(2)人体的身心健康互相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观察敏锐,心胸宽广,兴趣广泛,情绪良好,健康的心理反过来又使人认识到身体健康的可贵,从而正确指导身体锻炼,自觉地调节睡眠,休息与活动的时间比例,使身体各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1

此外,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成才的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其余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心理因素。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质量高。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10各方面来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转台。

(1)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家人的健康、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安全有足够的自信。如果没有安全感,会因担心安全而产生严重的惶恐、抑郁、焦虑等心理。

(2)自我评价恰当。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恰当的判断。如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常会勉强做超出能力的工作,从而力不从心,影响生理或心理的健康。

(3)生活目标符合实际。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物质生活的追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及家庭财富积累相适应。如果设定的生活目标严重脱离实际,必然会导致失败或挫折,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4)紧密联系社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保持良好的、紧密的联系,及时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个性完整与和谐。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能正常发挥,各种心理特征完整、和谐而统一,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能较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6)具有学习能力。自己具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不会因学习困难而落后于他人。

(7)人际关系良好。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等生活、工作中有关的各类人群,基本都能和谐相处,不会因为种种难以理清的因素引起人际关系紧张,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8)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体验,应当予以正常的表达,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即控制情绪。表达情绪的程度,应与对应的事、时、人、势等相适应。

(9)合理发挥才能与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必须以不妨碍他人利益、不损害团体利益为前提,否则,徒增烦恼,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人际纠纷,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合理获取个人利益。要在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利益,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

5.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人的心理会受到生物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应对和综合平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因而有必要了解、掌握和综合考虑一切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努力促成各方面因素间的良性互动。

(1)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例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心理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2)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例如心

2 理负荷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

(3)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文化、环境等。例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都极有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

6.怎样区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确实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心理问题不等同于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指那些持续时间较短,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多是由人主观上与环境间的不适应造成的,多为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同年龄段人群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儿童的任性、青少年的自我封闭、中年人的焦虑、老年人的孤独等,都属于心理问题范畴。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通过自我调适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指一些初始反应就很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心理障碍多由人生重大事件引起,如家庭变故、婚姻危机、工作受挫、人际关系冲突等事件造成的暂时情绪波动、失调引起不良心境、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及亲朋好友、心理医生帮助等途径,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如果心理障碍长期持续得不到合理的调适和治疗,可导致心理疾病。

(3)心理疾病。指人由于各种精神因素,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道。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有明显的社会功能缺陷,不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心理疾病包括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类型。重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患者常有幻觉、妄想,并且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大多数患者需靠药物治疗。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现实生活中,绝对的、完美的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正常人也会出现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以下10种“异常”心理现象如果持续的时间短,且程度较轻,均属正常。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娱乐即可消失。

(2)焦虑反应。人们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而作出的一种反应方式。例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前,会有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的紧张焦虑感,等活动过后,相应感觉立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焦虑反应。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做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4)强迫现象。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早晨出门,明明锁上了门,可心里还在嘀咕:煤气阀关了吗?灯关了吗?门锁好了吗?转身又回去检查一遍。一般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做事认真的人易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持续时间不长,且对生活、工作无碍,可以不必过分在意。

(5)恐惧感。当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惧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且不在继续,可视为正常。

3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如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后能够接受医生的劝告,可视为正常。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挂倾向,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独处时,有些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会自言自语,有时会边说边露出笑容,但能选择场合、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生活,可视为正常现象。

8.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类型?

心理障碍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适应性障碍。由于环境原因造成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害怕,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碰上一点小事,就会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不知所措,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心悸、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表情呆板 ,总以“灰色”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为不幸、苦闷、无助、无望、甚至厌世。

(4)恐惧性障碍。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惧、动物恐惧、社交恐惧等。其中社交恐惧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在众人面前脸红,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说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

9.如何自我判断是否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准确诊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大致的自我判断。

(1)持续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每种心理障碍在临床诊断上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的限定。每种心理障碍达标的时间长短不同,比如,抑郁症为2周,广泛性焦虑症为6个月,而慢性抑郁低落心情则要持续2年才会达到诊断上的时间标准。当异常状况已经 4 持续了一段时间,应予以充分重视。

(2)功能紊乱与失调。它是指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上的失常。例如,当听到朋友的亲人过世了,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窃喜,这不是一种符合常理的情绪反应。如果最近茶饭无味、夜不能寐、记忆力减退、易怒、感觉肌肉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等,这说明心理、机体功能已经失常。

(3)悲痛与忧伤感。心理障碍会引起自身或者他人明显的不适感及痛苦感。比如,强迫症患者经常在难以压制的自我矛盾中感到内心强烈的痛楚。而偏执型人格障碍虽然自身感受不到强烈的痛苦,却让周围的人感到很不舒服。总之,很多心理障碍都会令当事人感到痛苦,且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4)文化不适宜性。指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他所在国家、种族的常态文化。当然,文化的适宜性要依据国家、种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来具体判断。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穿着裙子的男士,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人不正常。但是在苏格兰,则是很正常的行为,因为那是他们的民俗。再如,看到一位身着三点式的女士招摇过街,心中恐怕也要画一个问号,甚至怀疑她可能是个精神病患者,而这种穿着在海滨浴场就是正常的。

以上4点可以为心理障碍的自我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当感觉心理不适需要寻求帮助是,建议选择正规的医院,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单纯依靠自我判断,或在网上搜索信息,寻求帮助。

10.情绪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类型。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如高兴、振奋、兴奋、喜悦、情绪稳定、对生活无限热爱、对事业充满信心、对前途无比乐观等;后者对人体健康有消极影响,如抑郁、沮丧、消沉、愤怒、悲伤、焦虑、痛苦、仇恨、恐慌、嫉妒等。

(1)积极情绪对健康的积极作用。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的机体各部分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一项关于长寿的调查显示,长寿者普遍性情开朗、情绪乐观、热爱生活、精力充沛、生活情趣盎然。

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情绪乐观,心情愉快的人,往往身体健康;一些有病的人,如能通过自我调节,发挥良好的情绪作用,也可以使某些疾病自愈。

(2)消极情绪对健康的不良作用。有专家说:“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恐惧、贪求、怯懦、嫉妒和憎恨等。”一般来说,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

心、脑血管系统对情绪反应极为敏感,当人的情绪抑郁时,心律减慢,心排血量减少,血流速度减缓;当人的情绪紧张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可能造成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

消化系统也易受情绪的影响。人在焦虑、愤怒时,胃液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膜充血,容易形成溃疡。人在悲痛、恐惧时,胃粘膜变白,胃液分泌量减少,胃酸度下降,常导致消化不良。

癌症与情绪的关系密切。具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尖锐的心理矛盾、长期的情绪压抑、持续有不安全感的人,容易罹患癌症。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危害,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册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