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作者通过这一例子指出了还原主义方法的缺陷:还原主义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研究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在宣传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其本身却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论。因此作者主张采用系统方法,在阐明系统方法是什么的之后将其与分析性的方法相比较。分析性方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体还原为分离的个体,然后检验各部分的性质和彼此间的联系,而对整体的理解是通过对处于相对简单状态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联系的观察得来的。作者指出分析性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存在或是异常微弱的情况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而倘若结果不仅受到变量性质以及彼此联系的影响,那就应该采纳系统方法。

作者将系统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也就是说系统一方面要含有一个结构,另外一方面要含有互动的单元。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塑造了行为体和机构,并促使行为体和机构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运作出同质的结果。结构不是政治机构的集合,而是他们的排列。不同方式的排列和组合的单元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互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作者通过对三个被认为是系统理论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分析,批评了过去流行的几种系统方法。对于理查德.罗斯科兰斯的理论,作者认为缺乏一个系统层级的概念,只构建了一个框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理论。斯坦利.霍夫曼理论的问题则在于将结构定义为一个诸多项目的集合,由此导致了原因的混乱以及原因结果的混淆。作者重点分析了卡普兰的系统理论,认为卡普兰混淆了国际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同时也难以确定国际系统的特性,再者卡普兰未能将系统的特性与系统的环境以及该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清晰的区分开来,从而严重制约了其理论的解释的范围。

理论解释行为的规律性,使人们预期互动单元所产生的后果将发生在某一限定的范围之内,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要对这些不确定的行为加以解释。行为主义方法通过建构关于国家行为互动的命题来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然而,单元层次的论述并不能解释在系统层次观察到的现象。由于国家行为者及其行为的多样性无法与结果的多样性相对应,因此,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因而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是必要的。作者所说的系统理论能够描述既定系统内国家行为和互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范围,显示这一预期范围如何随着系统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结构系统回去产生、施加什么样的压力,提供何种可能性。

作者认为不管在有无政府状态下暴力总是存在的,无政府状态也并不等同于混乱、毁灭和死亡,这适用于国际系统。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武力,而在于结构的不同以及二者处理暴力的组织模式不同。在这样一个自助系统中,每个单元都要花费部分精力来发展自卫手段,而非用来促进自身福利,即使国家置身于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之中(或者说合作之中),但因为在自助系统中,对安全的考虑仍然会迫使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利益。此外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而改变。作者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就会盛行。国家的首要关注不是权力最大化,而是维持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即国家谋求权力制衡,而非权力最大化。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大国数量减少时,相互依赖也倾向于随之减弱。作者以美国经济为例论证了经济相互依赖随着大国规模变化而改变。又以美苏为例解释了系统中只存在两大强国的优点,即两极世界优于多极世界。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国际经济法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读书笔记

国际广告作业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政治理论心得体会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