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曾国藩家书家训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分为家书和家训两卷,共904封书信。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6岁读书,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曾国藩虽然以儒教的卫道士自居,但他兼取各家所长,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伦理思想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讲究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勤俭刻苦、严守孝悌、清廉奉公。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人处世、做学问、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精神,正因为其中有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所以《曾国藩家书家训》魅力历久不衰,影响较大。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关于曾国藩如何“治国平天下”,也不是关于他如何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而是他的修身齐家之道,他的家族观念和维持家庭关系的理念,而这些引起了很多值得我思考的、关于家庭和家族的一些问题。

家族跟家庭不是同一个概念,家庭只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直系关系,而家族包括爷爷的兄弟、爸爸的兄、以及自己的兄弟等等,家族是由家庭构成。大家觉得现代家族相对于传统家族有哪些特点?现代家族跟传统家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革命和地主阶级的消灭,以及现代化、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越来越多家庭从家族中独立出来,尤其是现代的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家庭的体系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家族与传统家族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家族成员是一起生活,依靠土地、劳动或是官职来维持家族生活,以家族制度、家族礼仪、族权,以及三纲五常来规范家族成员。而现代家族是由各个独立的家庭构成,家庭生活由每个成员各种劳动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来维持,而家族成员在一起生活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家族成员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约束他们的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

中国家族的组织、功能和作用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现在的家族本身已经从封建社会的权利共同体(三纲五常、族权、父权、家族礼仪、规范、制度)转变为现代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自由、独立)。中国古代是儒家传统所主导的社群主义社会,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每个人又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从一些研究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族在一些地方有复活之势,但是,传统家族组织的权能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现实家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复兴的话,那么,或许这正是因为在这个剧变的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化也加深了人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而家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家族认同、血缘关系给人们以某种心灵上的归宿和寄托。现在我们的家族生活更多是我们在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与寄托。可能我们现在还年轻,我们只能感受到家庭是我们的归宿和寄托,可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当一个家庭脱离了家族而独立出来的时候,当家里的最老的那一辈与其他同辈都失去联系的时候,他们是否会觉得失落?。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两个问题?你所理想中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你觉得有没有必要重构家族?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惟可耻可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家族观念是很强的,曾国藩的家族只是一个小小的地主家庭,不是那种“良田万亩,奴婢成群”,并且其他亲戚族人的家境“日渐衰落”,只有自家是走上坡路,曾国藩作为长子,比其他四位弟弟都大9岁以上,最小的弟弟比他小17岁,所以整个家族更多地是依靠曾国藩一个人维持、来团结亲戚族人。曾国藩非常敬重和孝顺祖父母,遇到需要祖父母裁夺的事情,都会与祖父母商量,不敢自己擅自做主。凡是关于亲戚族人的一些礼节或是人情世故上的事情,例如族人之间谁家有困难,曾国藩会请祖父母出面帮助;又或是家里受了谁家的礼、欠了谁家的人情,曾国藩也会请祖父母替自己还人情。有一次曾国藩寄一千两回家,其中六百两用来家中还债和零用,与祖父母商量其余四百两用以馈赠亲族,他向祖父母解释道:“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如何。赠人之举,今日不为,后必悔之。”因为那时家中还欠人许多债务未还清,所以馈赠亲族之事受到弟弟的不满,弟弟写信给他到“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不必为此慷慨”,而曾国藩收到信后非常生气地回信到“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然后说了很多关于以前自己家境怎么困难,哪些亲戚族人以前有恩于自己,这些亲戚族人如今家况却又日渐衰落,以此告诫诸弟要“同胞之爱,视为一家”,要知恩图报、慷慨待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家族中能够有如此高的威望。这种威望不是来自于自己身居高位,而是在平日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直慷慨(P87,“情愿人占我便宜,断不肯我占人便宜”)。常有族人向家里借钱,而曾国藩也写信告诉儿子:“凡有借我钱者,皆光景甚窘之人,此时我虽窘迫,亦不必向他人索取。”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曾国藩有喜必报,有忧亦会提及,但是凡是提到担忧之处,他总是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安排。我从曾国藩身上看到的并不是封建知识分子的那种愚孝,因为他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主张、有想法,同时又非常懂礼节、懂人情世故的人。曾国藩还非常关心四个弟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经常跟父母建议和商量关于如何督促与提高诸位弟弟的学习。可以说在教育四个弟弟的事情上,曾国藩所花的心思不比他的父亲少,他是尽到了为人兄长的职责。对于兄弟,曾国藩不仅起到了为人兄长的榜样作用,也有“长兄如父”的担当,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曾国藩都尽心尽责。在他看来,“长兄如父”并不是用威严来限制和压抑弟兄,更不是处处威严紧逼,而是凡事以身作则、循循善导,在生活和精神上都给于很大的帮助。在这些书信中,曾国藩主要是向诸位弟弟传授一些为人处事和勤俭持家之道,以及读书作学问的方法(如P28,“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也经常拿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来与弟弟们交流或是分享学习心得,有时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弟弟存在的问题,坦然地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本书P38页的一封信中曾国藩的六弟评价其:“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屈致其情”;如本书P23页因为四弟想到外面找个离家远、安静点的地方学习,曾国藩则批评到:“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除了批评,其实曾国藩更多的是激励他们用功进取,苦口婆心,并时时不忘团结兄弟、消除嫌隙(P31,“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得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P35,“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还经常告诫诸弟,要慷慨待人、团结亲戚族人和左右邻居,切忌倚势凌人、恃才傲物(P66,“而诸弟亦常存敬畏,勿谓有家人作官,则遂敢于悔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恃才傲物。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用曾国藩家训中的一条来总结曾国藩的家庭观念:四字诀,即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里)。

年轻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归宿。而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家族是每个家庭的归宿。所以当我们在感慨一个家族的兴衰无定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如何建构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家族,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对家族命运的一种思考,没有任何一个让人羡慕的家族是自然形成的,家庭也一样。

我有一个理想,在那块地上,建起围墙,四合院内,石桌一张,浓茶一盏,任它世间繁华,世态风凉。

曾国藩家书家训摘抄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