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曾国藩家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1 18:01: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读 书 心 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在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交友、个人修身、处理家庭关系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阅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曾国藩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他认为早起为人接触一天的开始,若人一开始就便显得疲惫不堪,何以应付繁琐的公文和自我学业的充实,所以早起也是人有朝气的象征。

曾国藩以善待亲族邻里为居家法宝, 可见他深知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不仅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在他做官后,仍然坚持读书。因此,他在读书实践中,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古人把读书与习字作为读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两者不可懈怠。曾国藩以书信的方式,先是为弟弟们,后为他的儿子们传授读书的方法。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

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曾国藩对习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弟弟们:“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习字,也是古人读书的必修课。书法也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国藩在给沅、季两个弟弟的信中说:“沅弟的字骨劲秀丽,得力于你的天份,写得极稳。归之于你的练习。”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他个人品质、修养来说,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我读曾国藩家书之后认为,“修身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教子之道”、“为政之道”等等,都是来自他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许多“劝学”之言,读书,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诚意,乃是身体力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对人、对事乃至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朴实的认识。

他在劝告兄弟相处之道时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不是兄弟。”

这段话告诉我们,兄弟间要讲友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帮,此外,在家族中,不应有愚蠢和贤能之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取长补短。曾国藩是在劝告兄弟,也是在警告自己。

曾国藩又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这段话谁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怀,这是兴家之道。如今,我国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不也有这样的观点吗?

曾国藩把做事要谨慎,对人要谦谨,作为人生载福之道:“凡动口笔,厌人之俗,谈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讨厌他人的俗气,嫌弃他人的鄙薄,议论他人的短处,揭露人家的失败,这全来自骄气。骄者必败,这是做人必须时刻注意与警惕的大问题。骄气乃人生大忌也!

曾国藩告诫各兄弟:“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人人都谋升官发财,人人都唯权势追逐银两,在贪婪、搜刮百姓的

官吏处处可见的封建时代,曾国藩却立志,不以做官发横财,俸禄有余用来接济穷人,着实可敬。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忠实地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忠实地效力于封建皇帝的权力。但他也有另外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品德,并把它传承给他的家人乃至后代。正像他说的那样:“余生平略涉儒家先人之书,且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又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品德修养的典范。仅就曾国藩个人品质来说,仍有许多过人之处。要想树立品德,得先要去掉奢求之心;要想造福,得要去掉嫉妒之心。这也是当代人应该加强的一种修养。

推荐第2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3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中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的《家书》,但是总因为一些事而搁浅,今年暑假,得偿所愿,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品读一番。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

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读《曾国藩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邓小平同志晚年提

出的诸多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容乐观。 现在不少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做出哪些贡献,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平天下”?

掩卷深思,曾国藩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倡导洋务运动的先锋。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或许也可以看到他成功原因的端倪。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想要成材确实不易。以前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他所讲的很多为学修身之道是不带有任何历史色彩和阶级特性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成材帮助很大。最后,我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并不是长篇大论,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充满朴素人生哲理的书,因为从它当中大家肯定可以淘出属于自己的黄金。

推荐第4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 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 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推荐第5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百家讲坛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百家讲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 百家讲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 百家讲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 百家讲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治家篇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治学篇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础。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篇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从政篇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推荐第6篇:曾国藩家书

0131163011 冯雪

《曾国藩家书》 读书总结

在选择阅读书目之前我早就对“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有兴趣,一直想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连毛主席都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智者。这次读书活动给了我很好的契机,所以在我的提议之下我们组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因为虽然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存在争议性,但是《曾国藩家书》是人们公认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拜读。

曾国藩其人

在读书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提前查阅了有关曾国藩的具体介绍与评价,得知,曾国藩从小发愤苦学,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誉为晚清第一重臣,一部家书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但是曾国藩同时又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在历时2个月左右的时间后,我终于把深奥晦涩的《曾国藩家书》通篇读完。看完后,久久沉浸在那位传奇人物身上。并且深深为他的处事哲学所吸引。

我们读的是《曾国潘家书——传忠书局刻本》虽然文言文有些晦涩,但是我们借助各种工具书还是将其中的内容读完并且理解了,并且感觉读这本书还真的就应该读文言文版的,这样才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家书的亲切感。

家书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弟弟们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总共有258页,共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养生篇、军事篇9个部分,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内容丰富饱满,透过日常琐事,巧妙折射真知良言,有极强烈的感召力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书?还是那种古文式的,按照很多时髦同学的标准来看,家书嘛,没什么刻意复杂的行文结构,也没有现代感的写作文字技巧,娓娓道来亲切可感,仿佛就是接到的写给自己的信,平平淡淡到白开水地步的166封家信(精选出的经典部分)而已。可是,可是当我耐性的读完,没有哪一回读完一本书有如此的感怀,且又有如此的语塞,在名家著作面前,自己的文字的力量显得十分孱弱,怎样下笔写这篇读后感呢?通读下来之后我发现《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这里我主要讲讲我以一个学生和即将面临就业走上社会的学生的角度谈谈我从书中得到些什么。

修身治学

作为学生,以十多年来的学习经历,对自己学习方法与目的和中国教育制度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作为即将独自走上社会,进入职场,所以我个人对修身治学的哲学思想更为关注。再来看曾国藩关于治学的态度,又可从另一个角度受教并也可窥见其思想特点。对于修身治学多是出于他写给自己弟弟的书信中。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尤其在学习方面,大哥也是给予了弟弟们莫大

0131163011 冯雪

的鼓励与指导,谆谆教诲,循循善诱。

他在《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中讲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讲到君子应该有大志向,即要有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内圣外王的事业(对外强势对自己家人亲和有度),对父母孝敬恭顺。这三句话基本囊括了一个人的做人基本准则。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其实正是需要这种志向与气度,可能有人认为我自己并不适合有心天下也不想去关心天下民生大事,但是这句话里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要每个人去做毛泽东,做范仲淹,而是在告诉我们去爱你周围的人关心你的国家爱你的国家,遵守准则不做人民民族的敌人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么你就做到了“有民胞物与之量”;其次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最欣赏的就是“有内圣外王之业”,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一个人有傲人的事业不难,但是衡量事业真正唱功与否我认为还是要以这句话为标准,我应该注重自己的培养与提升来吸引别人,使其乐意与我们合作乐意为我们服务。

对于学习是要广多涉猎呢,还是应该少而精?曾国藩在劝学篇提到“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曾国藩主张学习不应贪多而不精,他认为那样反而会一事无成。这就涉及到10个10%和一个100%的讨论,我认同曾公的看法,一个人博学多才固然好,人们往往也喜欢那些多面手,但是这只是建立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假使时间有限学习能力有限,那么我们还是应该选择专于一项或几项自己能力可以照顾到的地方。在某一方面做精做强同样有价值,反之,如果涉猎过多反而会囫囵吞枣哪一项都不会令人满意也不会创造出任何价值。

对于弟弟们心性的引导,他主张做人要善良厚道。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总体来说,曾国藩对自己弟弟们的教导真诚而且恳切,常常援引自己的经历进行劝导,“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我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交友用人

一个人的成功不单单来源于他的聪明才智,更来源于他与周围人的关系,说到交友用人多少和人的情商人格魅力有关了。在这方面,我们尤其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内涵,对今后的生活工作绝对大有裨益。

曾国藩不仅有才,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曾自己也确知此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扬长避短,才是正途。能够认清自己并且正确评价别人,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在

0131163011 冯雪

团队合作和领导团队合作中都异常重要!

作为晚清重臣,能够明智安排下属,识得人才为己所用非常重要,在这里他就做的很好。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很有心得。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在《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中他提到“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这次他又提到了“专”,即何事情都贵在专一,求师不专,那受益

也难步入堂奥,求友不专,那是大家都亲亲热热而没有至交,心里有专一的宗旨,而见 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却大错。有好多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人缘颇好,似乎知心好友一大堆,然而真正关键时刻能够帮她的朋友并没有几个,或者是真正可以说知心话的很少甚至没有。其实原因就在于他交友虽广但是没有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投入很多精力,没有专心的对待别人,所以换不来真心,只有表面上的寒暄与热闹。在这里,我自己的的交友看法是做人一定要真诚,还有像曾老爷子说的要老实(老实并不是软弱,而是真诚实在靠谱)。我一度认为自己内向交友对于我来说很困难,很是羡慕那些外向活泼的、见面就熟的“交际花”。但是后来我发现往往人们眼中的“交际花”并不一定知心好友成群,反倒是我,多年来由于自己的真诚与付出赢得了许多铁杆朋友,这成为我的最大的财富。

他还教导弟弟们“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交友须勤加来往”“切勿占人便宜”“患难与共勿有遗憾”此等种种都体现了他的老庄哲学,与人为善。这些来自大哥的教诲都成为了弟弟们无价的财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子女家庭,很难可以像曾氏兄弟那样得到像兄长之类的过来人的教诲,所以我们更加要勤于读书,从古籍经典中汲取古人前辈的教诲。

官场为政

一个从半耕半读家庭走出来的无权无势、资质平平的农家子弟,凭着自己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逐渐变成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士,变成一个创建湘军并率领湘军建功立业的大统帅,直至封侯拜相,不可谓不传奇。也难怪,曾国藩被人们尊称为晚清“第二号皇帝”和“第一名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后来,又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内圣外王”、“官场楷模”有人说为官不得不读曾国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为政之成功。

从家书中,在与父亲的信件往来和对弟弟的劝导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他即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断自我修正。到1858年他再次踏入官场的时候,在处事作风上便一改往日的做法,逐渐得心应手。曾国藩知道单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改变官场习风的,所以他就努力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调整心态。

其次,言行谨慎,中庸处事,不碰风头,不逆风行事。曾国藩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在给其弟的信中说:“兄昔日自负本领甚大,可曲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即1857年~1858年)大悔大悟,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他还给在家的四弟说:“开口议人长短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他的这两种态度在今天还是比较受用的。一个善于适应自己所在环境的人,会很快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工作走上正轨,也不易被排挤出境。对于即将走入职场的新鲜人类,刚刚走出学校这个象牙塔,更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适应环境不代表与他人一样,不代表向一些腐朽的世俗低头,学习“老人”的一切做派,一个环境一定有他的

0131163011 冯雪

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我们首先是要保证自己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那就需要适应,同时要葆有自己最初的纯洁与初衷,从而当自己有能力时可以反过来改变我们所在的环境。谨言慎行不是不言,而是适时而言有根据而言。如果没有分寸,不分对象场合胡乱说话那就是愚蠢的行为了。尤其是像曾国藩身处高位,官场人际关系复杂,往往祸从口出,不得不外加小心谨慎。

而且曾国藩是克己奉公的楷模,在他的家书中处处可见其廉政、勤政为民之心。朱镕基总理亦十分推崇他,且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过:“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事关国家兴衰。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并把廉洁放在第一位。首先是廉政,其次才是勤政,没有这两点,就根本对不起人民。”

并且他非常有处事的智慧,曾国藩认为,花一旦盛开就意味着要谢了,月一旦圆了就暗示着要缺了,他主张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正是他多年苦学深思悟出来的大道理,即使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在事业达到巅峰时刻,在他一度成为“第二号皇帝”的关头,他及时停止了继续前进的步伐,他坚决地制止了幕僚们全力支持他“改写江山”的疯狂想法,果断冷静地选择了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从而击破了“善始不能善终”的神话。他深深了解古往今来帝王家的心思,做到及时退隐。

今后我们可能不会为政,但是曾国藩官场上的一些道理看法也是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与职场的。

总结

《曾国藩家书》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慢慢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品读,书中揭示的许多的处事为人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与回味。对于曾国藩本人,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一事上,但是我的理解是这只是他“报国尽忠”的传统观念,他勇敢挑起重担,历时14年之久,不惜耗尽所有心血,终于结束动荡,使社会重新纳入封建正轨,让人们重新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而且太平天国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失败是必然的命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为人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曾国藩家书》也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拜读的。

推荐第7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甚多,我读过他的家书的篇数屈指可数,但是我受益匪浅,包括学习、孝心、交友等。虽然背井离乡,谋职在外,但是心始终牵挂着家人,在家信中,他提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诸位弟弟的求学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自己学习的心得,还有教导诸位弟弟如何交友等。

在修身篇中,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全家老幼的身体以及诸位弟弟的学习情况,对于弟弟们的读书,观察其领悟过程,已有所体会,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导方面,他有以平等的身份去教导他们,虽然他们时常向他倾诉读书所遇到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鼓励兄弟奋发图强,如果真心求学就不会在乎学习的环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谈及自己读书的心得,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地学习,必须要学会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读书要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体现,知一句,行一句;他时时自我反省,对于过失,问题虽小也要惩戒,告诫诸位弟弟要立志读书,学有所成,提升自己的德行,为国效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自己的老师亲如兄弟,不能骄傲自大,“骄傲使人落后,灰心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才会成就未来。是的,他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堂,我如饥似渴地吸取其的日月精华,如同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他的精髓,同时它使我陷入了沉思.....

我问我自己,背井离乡的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那时候,曾国藩还没有电话,交通不便,他都会时常给家写信,关心全家上下,当收到家里送来的家书时的那种喜悦,体现了他孝敬父母,关心兄弟;而且现在通讯方便,我为什么拿去电话给父母打个电话呢?虽然我非常牵挂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但是我没有亲口给他们说,他们是否能体会到呢?由于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我日渐变得更加沉默,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而父母也是只会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我们没有过多感情上的交流,我没有跟父母当面说过一句关心祝福他们的话,虽然我很想说,但是我没有勇气说,哪怕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唯一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我很在乎他们,关心他们胜过关心自己,我敬爱的双亲大人,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体会到我对你们的爱是如此的深,我虽然没有直接跟他们说,但是我会通过一些行动去体现这一切,我立志读书,用成绩来回报他们,虽然在求学的途中,我遇到了很多坎坷,有时跌得遍体鳞伤,但是我还是拭干眼泪继续前进,没有退缩,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与孤独相伴,与黑夜搏斗。高尔基在《海燕》中写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有时候,我也会急于求成,以致一片狼藉,是他教会了学会耐心去对待,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就问心无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放松过,每天都给自己找来很多额外的作业已及书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用心去体会,行动去体现。虽然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虚心请教,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用人篇中,曾国藩善于观察人才,关心下属,体恤百姓。他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下属,读书时要心平气和,才会有所体会,否则一无所获,做事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要善于虚心请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取长补短;治理军队要有合理的办法,学会与下属患难与共,才能赢得军心,得民心,否则一无所有。他那种宽阔的胸襟,爱民如爱子,为百姓着想,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于利用人才,才能成就了他的一生。是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人才,不善待百姓,怎么能赢得人心,又岂能成就大事呢?只有善待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爱戴,才会成就自我。

在交友篇中,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朋友,求师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无所获,懂得亲近良师益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待朋友如亲兄弟。是的,友谊就

是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培养,用行动去巩固,友谊如同一坛酒,越酿越醇香。我只喜欢深交,不喜欢泛泛之交,因此,我的朋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好朋友很多,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用真心去浇筑,用行动去巩固,心心相印,只有默默地付出,才会博得朋友的尊重,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利益而损坏我们彼此的友谊。

读过曾国藩的几篇家书已经让我体会了不少,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推荐第8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白 拉 群

2015年6月

推荐第9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治学之道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近日阅读了《曾国藩家书》,对其中提到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深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包括曾国藩27~60岁34年间给他长辈、兄弟、孩子等的1000多封家信,其中给孩子和兄弟的信中讲述的治学之道,道理深刻,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在针对其第以为家塾不清净而不宜读书的信中,讲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是啊,如果真的有坚定的意志,那么外界的环境又怎么能影响的了我们呢?我们平时学习时也会因怕苦怕累,或玩心重而找各种借口,将学习计划一拖再拖,这时我们为何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呢?如果一味找借口,借口是无穷的,拖到最后便一事无成。只有先确立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才能不因琐事而困,最终到达终点。曾国藩的几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许多人学习时的问题。

在他的信中还提到:“《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为以博学自居,而是能明白事理,审时度势。作学十余年,仅学会几个公式,以后用处不见得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心智成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身素养。若只抓知识表面而忘记探寻内在的规律和道理,可谓本末倒置了。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不能死记知识,要抓住其内在规律,深刻理解,以求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曾国藩的教导,帮助在黑暗中摸索的读书人找到了方向。

治学需要立志,同时又少不了技巧。如果你对学习有了困惑,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吧,相信它会带给你一些启迪。

推荐第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一直不愿读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毕竟这是段国势日渐衰弱、列强虎视眈眈、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屈辱历史,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边书,竟然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现代人有多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心烦,有多少人为家庭事务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读读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没有古代汉语的生涩难懂,并且尊重历史,把曾国藩家训的精髓剖析的深入浅出,最适合我们这些古代文学功底薄弱的大众阅读,现代教育专家的各种教育理论,各种家教方法,原来我们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总结。感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读书改变命运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晚清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二、自省的力量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有谁能望其项背?这种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三、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国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是他治家的宝典。曾国藩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的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努力学一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 我们现代人学习曾国藩,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

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

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5-25 字数:1074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14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

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

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

四、

五、

九、

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

六、

七、

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第1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今天一根烟也没抽!开始着去坚持以后的每一天也是如此!每天上下班工作外,还得有个努力的秘密,还有着要坚持着每一天抽两小时来看书,学习新的知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今天电脑的网速较慢,《曾国藩家书》在网上有些卡不出来了,所以呢就到书店去买了本《资治通鉴》,我这人看书的习惯就是前言,目录,一个字不漏的看过去,生怕遗漏了什么精彩的内容。而且是自己花了钱买的书,花钱买书不看或看不懂,不用心去看的话就是浪费资源了,《曾国藩家书》讲的是曾国藩在考科举的时候落榜了,然后外出游走,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正好是一百两银子,当时的知县一年的薪水也才30两吧!是曾国藩他爹曾祾书的世交一个知县叫易作梅的人,也就是曾国藩的世叔借曾国藩100两,刚好借了100两买了套二十三史回到家中生怕他爹说他,就在曾国藩烦扰的时候曾祾书出现在他面前告诉曾国藩借钱买书没什么要紧的,只要不忘借钱买书的初衷就好了,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想到这曾国藩励志要读懂二十三史,~~~~~~~~~~~有好多还没看文化水平有限啊说不来了,等看完了曾国藩家书后再给《曾国藩家书》写个读后感吧,现在的我只能聊了到曾国藩小的时候也是个笨小孩,不然他的故事开篇就是谁来拯救笨小孩撒!无一日不读书撑起两根穷骨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最败人的两个字,小家里的大智慧,养活一团春意思,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咱这点还真有点着了你的道了,在情感上就是如此,也不见有撒子效果撒!亏你曾国藩的真理一直被我当作偶像,学习的人一样。不过有这点自我感觉有时候还真是好事),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用人必先知人(还没看,自我先理解下大意该是知人善用吧!),用人四部曲,育人才以图自强,无愧于兄弟,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目前刚曾国藩家书的一章。也还没心里准备去写曾国藩背岳阳楼记呢!!!等咱再学习学习,水平提高的时候一定再写对曾国藩的感慨撒

第16篇:曾国藩家书观后感

《曾国藩家书》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酒店组织的《曾国藩家书》视频,看后感受很多。

一个人越处在人生事业的顶峰,越容易骄傲自满,自我膨胀,因此,紧接着伴随而来的,就有可能是人生跌入低谷,事业一落千丈,多年辛苦付之东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越高摔得越惨”。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曾国藩在教育子弟的时候,曾经感慨的说过一句话,“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功名声望这个东西,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为什么呢?这个东西有是好事,但是,一旦你依赖它,它立刻就转化为坏事了。声名,当你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名利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它会导致盛极而衰,甚至导致你人生功亏一篑。所以古人说了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所以,曾国藩这个地方很自嘲地,也是很豁达地说了一句,善始者不必善终,就是说,像我也难免,所以我不想那个善终的事,我只要把开始做好了就行。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曾经提到过,“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当时身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已经取得了极其显赫的成就,功勋卓著,因此难免招致朝廷猜忌、同僚嫉妒。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却不慌不忙,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举措,从而化解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危机。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面对下属之间的矛盾,你会如何处理?即使你不是领导,面对亲朋好友间的矛盾,你又该如何处理?曾国藩的家训非常独特,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教育对象,不仅教育他的子女,还有他几个弟弟也是他重点的教育对象。他经常会探讨一些当一个团队,碰到突然的困难的时候,危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处理、保持团队的和谐,比如说团队里碰到人事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解决,在他的家训里都有论述。曾国藩深谙人事艺术,非常懂得团队管理,他曾经在家书中提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意思就是说,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过失,要私下里去纠正规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能够扬善于公廷,在公廷去扬别人之善,你就能够使得自己的胸襟,渐渐扩大。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身方法。所以曾国藩曾经总结说,一个人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信息部 于凌涛

第17篇: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

《曾国藩家书家训》,分为家书和家训两卷,共904封书信。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6岁读书,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曾国藩虽然以儒教的卫道士自居,但他兼取各家所长,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伦理思想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讲究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勤俭刻苦、严守孝悌、清廉奉公。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人处世、做学问、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精神,正因为其中有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所以《曾国藩家书家训》魅力历久不衰,影响较大。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关于曾国藩如何“治国平天下”,也不是关于他如何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而是他的修身齐家之道,他的家族观念和维持家庭关系的理念,而这些引起了很多值得我思考的、关于家庭和家族的一些问题。

家族跟家庭不是同一个概念,家庭只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直系关系,而家族包括爷爷的兄弟、爸爸的兄、以及自己的兄弟等等,家族是由家庭构成。大家觉得现代家族相对于传统家族有哪些特点?现代家族跟传统家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革命和地主阶级的消灭,以及现代化、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越来越多家庭从家族中独立出来,尤其是现代的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家庭的体系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家族与传统家族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家族成员是一起生活,依靠土地、劳动或是官职来维持家族生活,以家族制度、家族礼仪、族权,以及三纲五常来规范家族成员。而现代家族是由各个独立的家庭构成,家庭生活由每个成员各种劳动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来维持,而家族成员在一起生活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家族成员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约束他们的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

中国家族的组织、功能和作用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现在的家族本身已经从封建社会的权利共同体(三纲五常、族权、父权、家族礼仪、规范、制度)转变为现代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自由、独立)。中国古代是儒家传统所主导的社群主义社会,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每个人又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从一些研究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族在一些地方有复活之势,但是,传统家族组织的权能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现实家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复兴的话,那么,或许这正是因为在这个剧变的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化也加深了人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而家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家族认同、血缘关系给人们以某种心灵上的归宿和寄托。现在我们的家族生活更多是我们在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与寄托。可能我们现在还年轻,我们只能感受到家庭是我们的归宿和寄托,可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当一个家庭脱离了家族而独立出来的时候,当家里的最老的那一辈与其他同辈都失去联系的时候,他们是否会觉得失落?。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两个问题?你所理想中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你觉得有没有必要重构家族?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惟可耻可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家族观念是很强的,曾国藩的家族只是一个小小的地主家庭,不是那种“良田万亩,奴婢成群”,并且其他亲戚族人的家境“日渐衰落”,只有自家是走上坡路,曾国藩作为长子,比其他四位弟弟都大9岁以上,最小的弟弟比他小17岁,所以整个家族更多地是依靠曾国藩一个人维持、来团结亲戚族人。曾国藩非常敬重和孝顺祖父母,遇到需要祖父母裁夺的事情,都会与祖父母商量,不敢自己擅自做主。凡是关于亲戚族人的一些礼节或是人情世故上的事情,例如族人之间谁家有困难,曾国藩会请祖父母出面帮助;又或是家里受了谁家的礼、欠了谁家的人情,曾国藩也会请祖父母替自己还人情。有一次曾国藩寄一千两回家,其中六百两用来家中还债和零用,与祖父母商量其余四百两用以馈赠亲族,他向祖父母解释道:“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如何。赠人之举,今日不为,后必悔之。”因为那时家中还欠人许多债务未还清,所以馈赠亲族之事受到弟弟的不满,弟弟写信给他到“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不必为此慷慨”,而曾国藩收到信后非常生气地回信到“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然后说了很多关于以前自己家境怎么困难,哪些亲戚族人以前有恩于自己,这些亲戚族人如今家况却又日渐衰落,以此告诫诸弟要“同胞之爱,视为一家”,要知恩图报、慷慨待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家族中能够有如此高的威望。这种威望不是来自于自己身居高位,而是在平日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直慷慨(P87,“情愿人占我便宜,断不肯我占人便宜”)。常有族人向家里借钱,而曾国藩也写信告诉儿子:“凡有借我钱者,皆光景甚窘之人,此时我虽窘迫,亦不必向他人索取。”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曾国藩有喜必报,有忧亦会提及,但是凡是提到担忧之处,他总是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安排。我从曾国藩身上看到的并不是封建知识分子的那种愚孝,因为他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主张、有想法,同时又非常懂礼节、懂人情世故的人。曾国藩还非常关心四个弟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经常跟父母建议和商量关于如何督促与提高诸位弟弟的学习。可以说在教育四个弟弟的事情上,曾国藩所花的心思不比他的父亲少,他是尽到了为人兄长的职责。对于兄弟,曾国藩不仅起到了为人兄长的榜样作用,也有“长兄如父”的担当,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曾国藩都尽心尽责。在他看来,“长兄如父”并不是用威严来限制和压抑弟兄,更不是处处威严紧逼,而是凡事以身作则、循循善导,在生活和精神上都给于很大的帮助。在这些书信中,曾国藩主要是向诸位弟弟传授一些为人处事和勤俭持家之道,以及读书作学问的方法(如P28,“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也经常拿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来与弟弟们交流或是分享学习心得,有时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弟弟存在的问题,坦然地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本书P38页的一封信中曾国藩的六弟评价其:“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屈致其情”;如本书P23页因为四弟想到外面找个离家远、安静点的地方学习,曾国藩则批评到:“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除了批评,其实曾国藩更多的是激励他们用功进取,苦口婆心,并时时不忘团结兄弟、消除嫌隙(P31,“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得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P35,“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还经常告诫诸弟,要慷慨待人、团结亲戚族人和左右邻居,切忌倚势凌人、恃才傲物(P66,“而诸弟亦常存敬畏,勿谓有家人作官,则遂敢于悔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恃才傲物。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用曾国藩家训中的一条来总结曾国藩的家庭观念:四字诀,即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里)。

年轻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归宿。而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家族是每个家庭的归宿。所以当我们在感慨一个家族的兴衰无定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如何建构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家族,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对家族命运的一种思考,没有任何一个让人羡慕的家族是自然形成的,家庭也一样。

我有一个理想,在那块地上,建起围墙,四合院内,石桌一张,浓茶一盏,任它世间繁华,世态风凉。

第18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

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第19篇:曾国藩家书翻译

下册:P401 P45 P225 原文:

1、谕纪泽纪鸿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毋贪琐物而花途费。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置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著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馀,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早岁久宦京师,于教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稗益于诸弟。余兄弟妹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叔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候、沅甫两叔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附忮求诗二首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手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已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已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已无好闻望,忌入文名著。已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由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春灾汝躬,轻如减汝诈。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团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太。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擦。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右不求)

点评:这篇家书是曾国藩前赴天津查办天津教案时写的。天津教案是自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王朝签定《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地痞、恶棍入教,因强占民地,拐骗人口等事激起民愤。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教会所办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焚毁法领事署及法、英、美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逞威。清王朝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天津查办。

其实曾国藩写这个家书已经当遗书来写了,此去天津也许不会活着回来。信中提到自己很感激老九对家族的贡献。还提到自己的文学文件不要刊登出来,只供子孙浏览,可是他也知道这无法实现,所以自己的诗歌,杂著甚至日记都抱着会刊登出来的心态完成,里面没有任何的关于私人或是国家机密的事。后来也是他的子孙后代没有遵循他的遗嘱还是把他们都公布于世,这对我国的文学研究也做了一大贡献。

原文:

2、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沅弟左右:

专人至,接来信,城池未克,而遽索犒赏之古文,未免揭盖太早。湖南主考放王昉、胡家玉。毛公之奏停,系听胡恕堂言浙江之失,由先年借办江南乡试,招引奸细大城云云。兹将毛信抄寄一阅。虽不免士子之讥议,而为慎守省城起见,毛固不失为贤者耳。润公专人守候,余因作《箴言书院记》,勉强交卷,文不称意,抄寄弟阅。四伪王究由宿松至怀、桐否?查明见告。日内闻池州之贼已退,不知确否?即问近好。

再,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惬。

公牍中须有一事实册,将生平履历,某年中举中进士,某年升官降官,某年得罪,某年昭雪,及生平所著书名,与列祖褒赞其学问品行之语,一一胪列,不作影响约略之词,乃合定例。望溪两次获罪,一为戴名世《南山集》序入刑部狱,一为其族人方某(忘其名)挂名逆案,将方氏通族编入旗籍,雍正间始准赦宥,免隶旗籍,望溪文中所云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今欲请从祀孔庙,须将两案历奉谕旨一一查出,尤须将国史本传查出,恐有严旨碍眼者,易于驳诘。从前入祀两庑之案,数十年而不一见,近年层见迭出,几于无岁无之。去年大学士九卿等议复陆秀夫从祀之案,声明以后外间不得率请从祀,兹甫及一年,若遽违新例而入奏,必驳无疑。右三者,公事之不甚惬者也。

望溪经学勇于自信,而国朝巨儒多不甚推服,《四库书目》中于望溪每有贬词,《皇清经解》中并未收其一册一句。姬传先生最推崇方氏,亦不称其经说。其古文号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近十余年,亦别有宗尚矣。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右私志之不甚惬者也。

点评:这篇家书是为了九弟而作,九弟曾国荃还是不忘功名科举,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仍然让哥哥曾国藩批改指正自己的古文,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曾国藩也曾写了一篇《箴言书院记》,并称自己的文章受桐城派影响,可是对九弟想要将安徽籍贯的桐城派始祖方苞入祀圣贤祠却不同意,信中说:“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可见他学问上推崇顾炎武、王念孙,经济上推崇陈宏谋。希望暂缓祭祀望溪。

原文:

3、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七日 沅弟左右: 三日未接弟信,不知弟身体何如?接吾十二暨十四五六日各信,不更加焦灼增疾否?余闻昌歧言弟精神完足、小恙无碍而放心,闻曾恒德、刘高山言弟病势不轻而悬念,见弟信劝科一乡试,字迹奇润而喜慰,见弟信言贼米日发一斤四两而忧灼。春霆过此,其于吾弟感激钦佩,迥异寻常。厚庵于弟亦契合无间言。故余十五日与少荃之一咨一信,惟愿弟之速送,又惟恐弟之径送,反复无定,为弟所笑,亦必为弟所谅也。

今日命纪泽赴金陵省视老弟。余于六月初间亦必往,兄弟畅叙。届时少荃若到,余即在彼,不避回皖。如少荃不到,余即坐轮船速归。总之,弟以保身为主。无论少荃与余会剿与否,于弟威名微减,而弟之才德品望毫无损也。顺问近好。

点评:写这篇家书的背景是曾国藩知道老九的阵营没有攻克江宁城,并且毫无进展,自己很担心老九的身体。曾国藩想请李鸿章帮助老九一起攻克江宁城,可是就怕老九不同意,且外面谣言议论声此起彼伏,朝廷上也对江宁久围不攻很着急,批评老九贪功拒援。以“同战金陵于弟才德品望无损”一直劝告老九。也可以看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私心。

第2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