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名著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3: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威尼斯商人》作品简评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节选)。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鲍西娅: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活泼、开朗、大方、幽默的人

安东尼奥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公 爵:稳重慈祥

《失乐园》

《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鲁宾逊漂流记》

小说讲述了英国青年鲁宾逊不安于中产阶级的安定平庸生活,三次出海经商的故事。因遇海盗被摩尔人掳住,做了几年奴隶后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在去非洲贩卖黑奴途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小说主要写他在岛上28年的生活。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终于战胜自然,改善了生活环境。在第十七年救了一个土著,经训练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后又获得新的居民,成为该岛的统治者。最后乘英国商船回国。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冒险进取的精神,在歌颂人和自然界斗争的同时又极力美化殖民掠夺行为。鲁宾逊成为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英雄典型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1]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Lilliput (Lilliput)小说第一卷中所描绘的小人国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国的缩影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Nag (Brobdingnag)(大人国)游记。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Le Puy him than Spengler large cone, Japan小说的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代英国哲学家科学家评论家和历史家等。 第四卷:慧駰国游记。小说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连串问题而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不择手段以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等。

《格列佛游记》政治倾向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 慧骃国国王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类。 小人国王后 小气,贪慕虚荣

a red, red rose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啊,我的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在六月里苞放;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啊,我的爱人象一支乐曲,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乐声美妙、悠扬。

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 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So deep in luve am I; 我爱你那么深切;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一直到四海涸竭。

Till a´ the sea gang dry, my dear, 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

And the rock melt wi´ the sun;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融!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只要生命无穷。

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 再见吧,小别片刻;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Tho´s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即使万里相隔!

《傲慢与偏见》简介: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 这位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出身富贵的达西经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不已。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从而,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一段美满的姻缘也就此最终成就。姐妹们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西风颂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 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2 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 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 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3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 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 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 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 4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5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大为科波菲尔》简介 :

本书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大卫是个孤儿,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经过刻苦学习,艰苦磨炼,最终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当时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

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坚韧不拔

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呼啸山庄

19世纪,在英国约克郡一个阴沉的荒原边上,名叫希斯克利夫的一个吉普赛男孩,被迪恩先生带到咆哮山庄。他得到主人之女凯西的钟爱,凯西在爱的同时,又无法拒绝自己想过优裕生活的愿望,而能提供这种生活条件的,却是邻居艾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无意中得知后,悄然离去,凯西在愁苦心情中嫁给了林顿。 几年后希斯克利夫风度翩翩地回来了,林顿的妹妹伊贝拉爱上了他,他买下了咆哮山庄,他与伊莎贝拉结婚以后,希斯克利夫的冷淡无情使伊莎贝拉很快枯萎掉谢,凯西也因为悲伤过度而濒临死亡。希斯克利夫在凯西弥留之际来到她身边,把她抱到窗前姚望那方岩石——童年时代那曾是他们的“城堡”凯西说她等待着,总有一天他们会团圆,然后死去。 希斯克利夫心神错乱,在哀悼凯、期待死亡中捱过了20年。他对周围一切人都极端轻蔑、百般折磨,直到凯西的幽灵在一个严冬的雪夜把他召唤到他们最喜爱的荒原上某个地方,在死亡中重新聚会……

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人,他似乎代表了野性和自然力量,但常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和对社会有危害的。 凯瑟琳的思想夹杂着女性的弱点和倔强,它们互相渗透和影响着。凯瑟琳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角色。她既有开放的思想,又有反抗的精神,虚荣心和阶级偏见。这种双重的性格决定了她既是反叛者又是妥协者。 埃德加·林顿-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里的英雄形象,他有所有的品质,比如坚定,温和。

这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复仇故事揭露了人性的弱点:憎恨,猜忌,犹豫。当面对虐待和压迫时,人会为了自由和尊严而斗争反抗。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爱与恨,将人性扭曲。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认真的重要性》内容提要

《认真的重要性》是王尔德最为成功的剧作之一,也是他最成功的喜剧。剧情的关键在于人名的双关:“Earnest”既是人名,又意味着认真。剧中讲述的是杰克和阿尔杰农两个花花公子,皆化名“认真”向各自女友求爱的故事。杰克是住在乡下的治安官,每动游兴,便声称他城里名叫“认真”的兄弟病了。进城后,他就自己化名“认真”,乐得开心,并吸引了朋友阿尔杰农的表妹格温德林。阿尔杰农每要去乡下游玩,便声称自己的挚友“邦伯里”病了。杰克和格温多林的爱情受到女方的母亲、阿尔杰农的姨母,布拉克耐尔夫人的反对,她因为杰克是被人遗弃在火车站的弃婴而不同意他们的婚事。阿尔杰农听说乡下有个女孩塞西莉受杰克监护,便也化名“认真”来到乡间,并和该女孩一见钟情。格温德林此时也来到乡间要与杰克成婚,与塞西莉不期而遇,既然两位男士都冒名“认真”,两位小姐都只爱叫“认真”的人,难免引起种种误会。误会澄清后,两位花花公子都为了爱情而要重新接受洗礼,改名“认真”。不料,布拉克耐尔夫人跟踪追来,得知塞西莉家产颇丰后,同意阿尔杰农与塞西莉立即结婚,但却不同意杰克和格温多

林的婚事。恰在这时,布拉克耐尔夫人认出塞西莉的家庭教师普里斯姆正是自己家当年弄丢自己妹妹孩子的人,原来杰克是阿尔杰农的哥哥,他原来的名字正好就叫“认真”。一番曲折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公爵夫人与珠宝商》是沃尔夫夫人的短篇佳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财富和地位吸引的伦敦大珠宝商。他非常富有,事业有成,然而总是无法摆脱对童年贫穷生活的回忆,因此愈发渴望得到尊贵的地位,于是与公爵夫人进行了一桩桩交易。虽然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读者仍然能够一窥沃尔夫夫人的意识流手法。故事发生在某天上午的一小段时间内,但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读者了解到他的童年生活、成长经历乃至今后的打算。让表面的活动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而让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时间无限扩展,这是沃尔夫夫人处理时间的一大特点。

这篇小说除了成功地体现心理活动外,对情节的描写也很有特色,作者把读者的视、听、嗅觉全都调动了起来。小说中有一大段和另外几处突出描写培根先生的鼻子,并把他对名利的索求比作公猪嗅松露根,逼真地刻画出贪婪精明的珠宝商形象。文中两次提到从培根先生又暗又静的私人房间里听到庞德大街的喧嚣,这与富有的商人独自品味自己的成功和财富时的惬意心境正相符。此外,文章中对光的描写就更多了,光是“闪光的”就有十几处之多。所有这些闪动的光彩渲染了财富和地位的诱人耀眼之处。读者在读这篇小说时,会感到不仅是在读书,而且也是在嗅气味、听声音、看光彩,十分生动。

富兰克林

霍桑・生平简介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写作。曾两度在海关任职。1853年任美国驻英国利物浦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1860年回国专事创作。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他抨击宗教狂热和教会虚伪,又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他记叙新英格兰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同时又对社会改革、技术进步和废奴运动抱怀疑、抵触情绪。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但往往带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罗曼史”,故文学史家则常把他列为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小说通过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离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写祖先谋财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孙的长篇小说《带有七个尖角楼的房子》(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1851),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1860),揭示人人都有隐秘罪恶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和表达作者正面理想的短篇小说《石面人像》(The Great Stone Face)等。

艾德加·爱伦·坡(1809-49)生于波士顿,父母为流浪艺人。一八一一年父母双亡,由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富商约翰·爱伦收养。爱伦夫妇把他带往英国,一八一五至二○年在英国读书。返回里士满(Richmond)后与爱伦反目,始终没有和解,后者一八三四年逝世时,遗嘱中对坡只字未提。曾入佛吉尼亚大学,未几辍学,投效美国陆军,升为军士长,后入西点军校。故意犯过被开除后,在巴尔的摩、里士满、纽约与费城以卖文为生,受雇于若干期刊,其中包括《南方文学使者》。一八三六年和十三岁的表妹佛吉尼亚·克莱姆结婚,十年后妻子死于肺病。其后精神日益失常,终至于神智昏迷,死于巴尔的摩一沟渠里。出版过三本诗集∶《帖木儿》(Tamerlane,1827),《艾尔·阿拉夫》(Al Aaraaf,1829),《诗集》(Poems, 1831)。后来的大部分作品──诗、短篇小说、评论文章──均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最初收入《述异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1840)里,余者收入《故事集》(Tales, 1845)。其他作品尚有研究创作心理的文章《我得之矣∶一首散文诗》(Eureka: A Prose Poem, 1848)与《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1838)。

海明威

 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於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是医生,

母亲爱好艺术.1923年出版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1924年在巴黎另一个集子《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 包括

18个短篇.次年同名的集子於美国出版, 包括13篇短篇小说和夹在各篇故事之间的16篇插章.1926年发表了他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英国版题名《节日》, 1927).小说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 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人说过: ”你们都是迷悯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由於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 《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悯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 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其中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和《杀人者》.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1929年, 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旧译《战地春梦》)出版, 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 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 电文式的对话, 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 托讽於有意无意之间, 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 构成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自1927年离开欧洲后, 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 后迁至古巴.他常去各处狩猎, 还曾登上他的”皮拉尔号”游艇出海捕鱼.30年代上半期他发表的作品有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 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Winner Take Nothing)(1933), 从他的经验在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的伟大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0年) ,其中详述了事件的战争中,主张人类博爱。他的中篇小说的老人与海( 1952年)庆祝一往无前的勇气岁的古巴渔民。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有小说《有的和没有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 1937年)和《过何如林》(Acro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0年)。追授出版物包括:《不散的筵席》(A Moveable Feast)( 1964 ) ,回忆录巴黎在1920年代的小说:《海流中的岛屿》(Islands in the Stream)( 1970年)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英文简介

中外名著简介

中考名著简介

政治学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
《名著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