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汉语典故

发布时间:2020-03-02 18:00: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碧血

出处:《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解释: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 释义: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用来比喻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足下

释义: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典故:春秋时代,晋文公在介之推的辅佐下取得了政权,介之推功成身退,隐居深山。文公令人放火烧山,意在请他出仕,不料介之推宁死不从,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文公为纪念他用此树之材作了一双木屐,着此木屐时常悲叹:“足下,足下!”。后世因将“足下”用作对友人的敬称。

悼亡

释义:顾名思义是“哀悼亡故者”,但实际是“死去妻子”的意思。

出处:因为晋朝潘岳丧妻后作《悼亡》诗,后人因称丧妻为悼亡。现代也可指悼念妻子。

东床

释义: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历史典故

1.《世语新说·雅量》“坦腹”

郗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后称人婿为“令坦”或“东床”,本此。 2.《晋书·王羲之传》“东床”

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

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皇帝的女婿也有称为“东床驸马”。

东道 释义

1、请客的主人或接待别人的人(当东道)。也叫“东道主”。如做东道、略尽东道之谊。

2、邀请并招待客人的事儿或义务。如做东道、打个东道。

相关史事:春秋时期,晋国联合秦国共同进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于是郑国国君派烛之武前去游说秦国国君,通过拉拢秦国来保全自身,烛之武不负使命,用利害关系成功说服秦国国君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还说郑国甘愿成为您(秦国)东道上(郑国在秦国之东)的主人,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东道主”。后来多以“东道”或者“东道主”来指称接待宴客的主人,指请客的人。

附骥

蚊蝇附在好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比喻依附名人而出名。也说附骥尾。 一般用作谦词。

例: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王褒《四子讲德沦》

割席

基本解释: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读书时两人合坐一张席,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人品,把席割开分坐。后世指跟朋友绝交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典故: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读书时两人合坐一张席,但后来有一天,他们在读书时,华歆看到街上很热闹,就连忙放下书跑去看热闹,管宁看了觉得华歆读书太容易受外界影响了,很看不起他,所以把席割开分坐。后世指跟朋友绝交

与割袍断义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指断交,断绝以后的往来断绝交情。

瓜代

出处: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左传 庄公八年》)

释义:春秋时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两个人去守戍葵丘地方,那时正当瓜熟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 后来就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推敲

典故: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担任京兆尹(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没有停止做推敲的手势。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与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矛盾

出处:语出《韩非子难一》。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知音

出处: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能赏识自己的人。

月老

月老即月下老人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

出处: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文据《太平广记》,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鹊桥

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能顺利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大家的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后来此一名词便引申为能够连结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 出处:语出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权德舆《七夕》诗:“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又名乌鹊桥。

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

观止

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明湖居听书》 详细解释

称赞所见事物好到极点。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倘有龙门令抱策而续至焉,知当以观止谢之矣!”

清 黄遵宪《纪事》诗:“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老残游记》第二回:“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胡鄂公《北方实录》:“迨至歌声磅礴,舞剑划鸣„„于是 得山 叹曰:大哉,壮士之歌也,吾於此观止矣。”

鸡肋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进兵不取胜,进退两难之际,一日食鸡肋,谋士杨修见之,认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便传言主公要退兵了,结果被曹所杀。 释义: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乔迁

解释: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用语,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出处:《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

染指

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典出《左传》: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公子宋,郑国贵戚)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

入门 出处

1.进门。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 唐 杜甫《草堂》诗:“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疎。”冰心《寄小读者》十八:“只觉得游了六七个地方,都是上楼下楼,入门出门,一点印象也留不下。” 2.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宋 陆游 《跋》:“观《兰亭》当如禅宗勘辨,入门便了。” 清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妇人读书习字,所难止在入门。”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调到这里还不满两个月,对钢铁生产还没入门。”

3.指为初学者指示门径的书。

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再将 洪武 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又如“医学入门”、“摄影入门”。

4.指妇女嫁到男家,成为男家的一员。

唐 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 韩氏 族大且贵,又太尉 刘公 甥,内外尊显,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我入门来多少闲枝节,做丈夫的把我来迎门儿逻惹,做婶子的把我来劈面儿相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叹了一口气道:‘侄少爷,我自从入门以后,虽然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养不住。’

寿桃

典故:相传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十二年,那年的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岁生日。”于是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望母亲。师傅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桃带回去给令堂上寿。”

孙膑回到家里,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 寿桃,齐白石 作

桃给母亲。没想到老母亲还没吃完桃,容颜就变年轻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

送寿桃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晚辈对老前辈的孝敬,,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而旧时人们认为老人吃了寿桃会变年轻进而长寿。

黄泉

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谓黄泉。 详细解释

1.地下的泉水。

《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唐 元稹 《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一说为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问鼎

典故: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 释义: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或指在某方面取胜。

一斑

出处:晋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尝观其父门生聚赌,见有胜负,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晋书·王羲之传》。释义:意谓如从竹管孔里看豹,只能见到一点斑纹而已。后因以“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鱼肉

1.鱼和肉。泛指荤腥之食。

《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唐 李商隐《杂纂》:

“皭残鱼肉置盘上。” 宋 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诗:“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2.比喻受侵害、欺压者。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吾属前已残暴蜀民,今一旦束手,便为鱼肉。” 3.比喻欺凌,残害。

马王堆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臣止于勺(赵)而侍(待)其鱼肉,臣□不利于身。”

金瓯

1.金的盆、盂之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妇以金瓯、麝香囊与婿别,涕泣而分。”

2.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南史·朱异传》:“﹝梁武帝﹞尝夙兴至武德閤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3.酒杯的美称。 元本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春花明彩袖,春酒泛金瓯。”明沉采 《千金记·夜宴》:“碧月照金瓯,银河灿珠斗。”

神州

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旧雨

释义:比喻老朋友。 出处:(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人就把“旧”和“雨”联用作老朋友讲)

临池 典故:《晋书·卫恒传》“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释义: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螟蛉 出处:《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 释义:用‘螟蛉’比喻义子。

请缨

释义:缨:拘系人的绳子。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出处:《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典故: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请您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会把南越王绑来送到您的殿下。”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

桑榆

1.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因以指日暮。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3.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文选·曹植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李善 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 4.喻指隐居田园。《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 夸 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桑梓

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典故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识荆

“识荆”这是书面语上的一个敬辞,指初次见面或结识。该词出自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韩荆州,指韩朝宗,当时为荆州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

说项

出处:唐杨敬之器重项斯,作《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 项斯 。”

其意约为∶几次看到项斯的诗文,都觉得非常美好,等见到项斯本人后,才发现项斯的风范和人品更好。我一辈子都不懂得把别人的优点隐藏起来,因此我到处见到人就说项斯的好话。意谓希望别人也都能欣赏项斯。亦作∶逢人说项;为人说项;代为说项;代人说项。

后世谓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为“说项”。

哄堂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指大家都笑。

出处 :唐·赵璘《因话录·徵》:“唐御史有台院、殿院、罕院,以一御史知杂事,谓之杂端。公堂会食,皆绝笑言。惟杂端笑而三院皆笑,谓之哄笑,则不罚。”

涂鸦

从字面上解释:涂(随意的涂涂抹抹);鸦(泛指颜色)。“涂”和“鸦”加一起就成了随意地涂抹色彩之意。 街头创意涂鸦。

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多用作谦辞)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镜花缘》

也指艺术上的各种颜色交融,以抽象的感觉描绘出一种色彩的特殊风格。 出处:唐·卢仝:《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因以“涂鸦”比喻书画或文字稚劣。多用作谦词。 席地

原指在底墒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卧):~而坐。 席地而坐出处:

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旧五代史·李茂贞传》

效颦

颦:皱眉头。

典故:即“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出于《庄子·天运》:“西施(即西子)病心(心口疼)而膑(同“颦”,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以之为美),归亦捧心(用手按住心口),而膑其里。”

后人称故事中的丑人为东施。将机械模仿者叫做“东施效颦”或“效颦”。

续貂

释义: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 1.晋赵王司马伦专朝政,封爵极滥,冠饰所用貂尾不足,至以狗尾代充,时人谚曰:“貂不足,狗尾续。”见《晋书·赵王伦传》。后因以“狗尾续貂”、“续貂”喻封爵之滥授.2.喻指滥竽充数的官吏。 明 刘基 《夜坐有怀呈石末公》诗:“雄豪窃据皆屠狗,功业舆台緫续貂。”

3.比喻续加的不及原有的,前后很不相称。常用作自谦之词。 宋 曾巩 《寄留交代元子发》诗:“倚玉讵应公论许,续貂还恐邑人非。” 4.用作讥讽语。《平山冷燕》第十一回:“﹝平如衡﹞因想道:‘ 燕 诗自有了时大本与袁凯 二作,后来从无人敢继,怎么他亦想续貂,不知胡说些甚么。”

逐鹿 典故:“逐鹿”是用来作竞争天下的典故,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裴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后因以“逐鹿”喻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争夺统治权。

铸错

出处:宋·方岳《旧传有客谒一士夫题其刺》诗:“铸错空糜六州铁,补鞋不似两钱锥。” 明·张煌言《岛居》诗之三:“计疎凭铸错,道废漫书空。”铸成大错。

捉刀

词义:原指执刀护卫,后用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①,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②,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①形陋:形象丑陋

②代:代替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

左袒 出处:《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死,太尉 周勃 谋诛诸吕 ,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 左袒。”军中皆左袒。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夺取吕氏的兵权,就在军中对众人说:\"拥护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 释义:后来管偏护一方叫左袒。

西席

释义:即“老师”。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还经常尊称为“西席”。

典故: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先河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唐代传奇开后代小说的先河。

释义:后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在现代的用法中,也可以解释为:领先的,总在前面的。

萧墙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释义:萧,通“肃”。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萧墙,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 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祸”,或称为“祸起萧墙”。

行藏

1.指出处或行止。 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引申为攻守;出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

3.行迹;底细;来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那红娘对生一一话行藏。”

殷鉴

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亦作“ 殷监 ”。 出处:《诗·大雅·荡》:“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 殷监”。 玉兔

1.指神话中月亮里的白兔。 出处:晋 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擣药。 2.指月亮。

出处:唐 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来历: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触犯玉帝的旨意,于是将嫦娥变成玉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

金乌

释义: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或称三足。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出处:《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黄粱梦

典故:在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有记载。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

释义:黄粱:小米。现在多用于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君子国 出处: 1.在《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者让田畔,

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这个国家的国主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2.《山海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

君子国在其(奢比尸)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奢比尸的北边是君子国。君子国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都吃野兽,身旁总有两只大老虎。他们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君子国有一种植物,名叫薰华草,寿命极短,早晨生长,到晚上便会死。

苦肉计

释义: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周瑜曰:“今日痛打黄盖 ,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兵马。

五里雾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处:《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逐客令 释义:“客”,指客卿,古代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逐客令”本为驱逐客卿的命令,后来,指主人对来客不欢迎时,用明说或暗示的方式,催客人离去。 典故:战国末期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王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后被秦王察觉,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阻逐客,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最后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哗,不独耽误娇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

破天荒

释义: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宋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语法:动宾式;作宾语、定语。

空城计

释义: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在街亭失守后,司马懿进军诸葛亮大帐所在地西城,

诸葛亮兵力单薄,用疑兵之计大开城门,派人洒扫街道,司马懿疑有伏兵,引军后退。现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群英会

释义:也指各种有才能的人的集会。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载,赤壁之战的前夕,在东吴文官武将的一次宴会上,周瑜说:“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管中窥豹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典故: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却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越俎代庖

释义: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守株待兔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典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

典故: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溱为之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节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释义: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壮烈地死去,不愿苟且偷生、委曲求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天保时诸元帝室近者多被诛戮。

典故: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典故

典故

典故

典故

典故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

典故取名

三国演义典故

英语典故

汉语典故
《汉语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汉语成语典故 汉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