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的是《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本节内容的复习,是学生在复习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两个专题之后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表示方法进行的归纳、总结和复习。通过前面两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化学基本观念——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分类观和构成物质的微粒观。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和造成物质多样性的原因,知道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并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本节课重点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构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为顺利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始终围绕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通过问题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归纳总结、课堂检测、巩固练习等学习方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了解学情。

本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复习的重点知识,对本单元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了解学情,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促进学生对“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依据课标,设计学习目标。

人生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学习更是如此。为实现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达到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的目的,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学习目标。并把“掌握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微粒的方法,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

三、依据学情和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依据学情,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为培养学生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科学物质观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掌握重要的科学方法,用化学符号描述或表征物质的技能,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四

1 个主要学习活动。

1、问题启发,明确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该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三种物质:水、铜、食盐,让学生养成“当看到一种物质时,就要想这种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以及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的组成,如何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该物质微粒”的科学思维方式。

再通过水、铜、食盐、二氧化碳等物质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当看到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时,就要联想这种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2、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化合价及其规律。

该学习活动主要通过4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的合作讨论,自主寻找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其中问题1和2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寻问题实质的能力。问题3和4让学生知道化合价的重要应用。最后通过跟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化合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化合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关系。

3、通过对代表性物质,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进一步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该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微观上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微观上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都可以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正确书写。微观上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可分别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方法的归纳及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微粒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4、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及用途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化学是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组成 2 和微观构成上去认识物质,更要知道如何科学地应用物质。

通过该学习活动,主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因此我们在应用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科学应用物质,趋利避害,用化学丰富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深刻体会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形成化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四、盘点收获,能力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通过让学生畅谈本节课在知识上、思维方法上和化学观念上的收获,实现思维共享,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五、课堂检测,查漏补缺。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检测和反馈矫正,检查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目标达成情况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六、设计作业,促进提高。

作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立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紧扣学习目标和实际学情,体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层次性等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对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数量进行自主选择,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作业对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设计以下作业。

1、做学案上的课后练习题。

2、请自己或小组合作在笔记本上构建本单元和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并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以自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记入化学学习档案袋中。

3、拓展作业:

从学过的物质中分别选取5种以上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教案

物质的组成表示方法(计算)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参考教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教案分析

《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组成教案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