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6 07:50:1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郊游》使学生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郊游》是二年级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唱歌课,1课时完成。这是一首台湾儿歌,2/4拍,五声宫调式。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

一、三部分完全相同,显得朝气蓬勃;第二乐句因演唱景色变得柔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情绪上显得抒情一些,全曲表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春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内容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为学生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1=C 2|4

12|3-|32|1-|13|21|2-|2-|12|3-|32|1-|13|22|1-|1-||

1、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描绘春天(如:背古诗、唱歌、说成语) 师:快乐的音乐40分又开始了,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轻松一下。我听说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是小诗人呢,让我们以春天为主题,用我们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谁先来试试?

2、谈话揭题

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同学们都想做些什么呢?(生:郊游) 师:今天孔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板书课题) 形象的游戏,锻炼学生气息的集中性.PPT图片展示

(我运用精美卡通图画、鲜艳的背景、可爱的字体,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唤起学生想去郊游的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经过一座音乐桥,桥的对岸景色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对岸看一看呢? 生:愿意。

师:好,但是这座音乐桥上排列许多可爱的音符,只要走对这些音符,我们就能顺利的通过这座音乐桥就能欣赏到美丽景色。(出示节奏卡片)

师:去郊游的过程中不但要经过一座音乐桥,还要跨过一条音乐河,这里流淌着非常动听的旋律,我们在一起感受下。在感受过程中,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才能跨过这座音乐河。(出示旋律卡片)

(通过故事情境、游戏训练,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的训练,旋律的训练做了一个有效的渗透,我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教师范唱歌曲

师: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在这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 (2)出示歌篇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好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地跟着老师唱出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①按节奏读歌词

②再次读歌词,教师弹旋律伴奏 ③小声地演唱 ④歌曲处理

A、第

一、第三乐句:歌曲演唱情感坚定有力,声音要有弹性。师:刚才同学们一路随着音乐,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目的地,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呢?

师:请大家起立、踏步走,有力地演唱第一句,好吗? B、第二乐句:感受旋律的轻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 师:这一回大家演唱进步多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风吹到我们的脸上,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第二乐句:

师:那同学们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应该怎样唱呢? 师:好,让我们用轻柔温暖的声音来演唱第二句吧。

(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及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可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1、教师出示: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方便筷子等)。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这美丽的郊外发现了什么? 师:这一定是来这里玩的人留下的,大家说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师: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要爱护环境。我们可以把废旧物品利用起来,使它们变废为宝,这样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能不能使我们手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打击乐器。

3、分组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制作了这么多的打击乐器,现在就用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吧。(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并再次感受歌曲节拍的强弱。)

板书设计

郊 游

四二拍的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强弱规律:强 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有感情的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3、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加歌曲的表演。

4、对歌曲节奏及歌词的理解既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制成表格性质来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或者是小组可以有小小的奖励或者是表扬。

教学反思: 在《郊游》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总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浓厚,同时我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同时让那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1. 设计理念:

1.1以学为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教学的主线,使“课时”成为“学时”,而不是“教时”。

1.2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凡是学生已会的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活动能学会教师不教。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3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由于开放题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 2.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 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向型开放题,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或位置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 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问题1是由课本例题改造而成的开放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由于问题的灵活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认识,同时在将复杂图形化归为简单图形中,进行了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分层教学与统一教学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问题2是问题1的变式,通过图形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体会几何问题的形成过程,体 1

会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感受特殊与一般的区别与联系。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想、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最后,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它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同时还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和应用。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并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建立1分钟的量感,理解时、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时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性,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拨动钟面等活动,深刻地体会时和分的关系,再次,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时间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容易理解的知识,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并培养学生对1分钟的感知。最后,以生活情景“小明的一天”讲述钟面上几时几分读写的方法。

时间(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3.初步建立1分钟的量感。 4.理解1时=60分的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尝试、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2、初步建立1分钟的量感。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自备一个钟或一块表(机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来猜个谜语?你们能行吗?

生:能。

师:一匹马儿三条腿,

日夜奔跑不怕累。

马蹄哒哒提醒你,

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钟。

师:对了,是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钟学习吧!

(媒体演示)几个漂亮的钟面。

讨论:钟表的相同之处。

二、探究新知:

(一) 钟的认识:

1、师: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课件。

钟面上有( 12)个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 5 )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 60 )格小格,

(二)拨一拨

1、师:我拨动一下时针和分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分针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1分叫做1分钟。 那分针走2小格呢?5小格呢? 师:我拨钟表你能说出是多少分吗? 师拨动钟表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分针走了几小格表示的时间就是几分钟。

2.师:我拨动一下时针和分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时针有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时针走一大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1时叫做1小时。 3.师:再观察钟表当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分针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结:1时=60分

(三)体验1分钟长短。

1.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如:读书、做口算题、写字、把脉等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交流:1分钟里你做了些什么?

3.小结: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事情,让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四) 认识钟面时刻

媒体演示《小明的一天》画面

学生尝试读出钟面时刻,并学习表示时间的方法。

1、请你们根据钟面来说一说、写一写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并且通常习惯读作“几时零几分”。

三.智力闯关 第一关:看谁填的准

1.钟面上有( )针,( )针,( )针; 2.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 )时;

3.分针走( )小格的时间是1分。 第二关: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我和妈妈坐车到姥姥家要1( ); 2.课间休息10分钟( ); 3.爸爸每天工作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第三关:火眼金睛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1时=60分

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1;连一连、画出分针

板书设计: 1时=60分

7:45 7时45分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及相切时切线具有的性质,并为以后的切线长定理奠定基础。相切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重要的一种,切线的证明与性质尤为重要,对陕西近几年中考题的分析来看,2008——2010第23都是对圆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判定及性质等内容结合三角形进行考察,分值8分,其中第1问都是切线的判定,分值4分。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基于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并能初步解决相关

的证明题与计算题。

2.通过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

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圆的切线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

推荐第5篇:圆周角教学设计说明

圆周角教案说明

(第一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册

江西省宜春中学

李明旭

《圆周角》教案说明

江西省宜春中学 李明旭

一、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周角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圆心角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圆周角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之间以及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研究圆与其它平面图形(圆内接四边形等)的桥梁和纽带.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推理验证的过程,有机渗透的“由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因此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本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圆周角定理,并能灵活地应用圆周角定理解决圆的有关说理和计算问题;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既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又要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问题。【情感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讨论的团队精神;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圆周角概念和圆周角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难掌握,难点在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时为什么需分类讨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探究活动一】摆一摆:一条弧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探究活动二】找一找:圆心与圆周角有几种位置关系? 当学生摆出三种位置关系时,教师提问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位置关系,是否有遗漏?当确定只有这三种位置时,做出三个图中的圆心角,并要求学生分三组,每组学生分别摆其中一种图形,完成第三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三】量一量: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 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为突破难点,在学生验证猜想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难点处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思维的最佳时机,相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也正是在学生互相讨论中挖掘出来的。若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证明的途径,教师提示可把第二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一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向学生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整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实现了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引导,环环相扣把难点突破,实现了指导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根据教材本身探究性较强的特点,我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由浅入深,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自制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圆周角的特征,并且为学生如何使用学具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了简便快捷地充分利用好学具,我将学具中的塑料棒改为皮筋。学具的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还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得到了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大显身手的“试一试”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作品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了的自信心,让学生不仅体验数学的乐趣,更感受到数学的美.另外为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作业布置方面我分了几个层次设计,让学生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选做题:“请你利用学具和皮筋编一道题,让本组同学解答。” 当本组同学解题出现困难时,出题人可以帮其分析并共同探讨,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外也互相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推荐第6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性质,体验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学习新知识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其证明要用到辅助线的添加,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以前学生在证明问题时,主要考虑利用全等三角形,也总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虽然涉及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要注意纠正这种不顾条件、一概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

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顶角和底角的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分类讨论、方程的数学思想只能在练习实践中体会。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等腰三角形,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

活动2,学生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观察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 “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活动3,学生受剪纸制作等腰三角形和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的启发,添加辅助线,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活动4,学生从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继续出发、再探性质,顺理成章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

活动5,为学生设计了一组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的题目,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再通过例1,渗透方程的思想。

活动6,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感悟与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达到知识的概括与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活动7,作业以推荐的形式出现,一部分是必做题,另一部分是选做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开放学生的六官(眼、耳、嘴、脑、手、心灵),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探究氛围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索式、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法上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⑴“动静”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开放自己的六官,体验数学发现的快乐,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丰富自己。与此同时,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美,感悟等腰三角形辅助线添加的独特魅力,体会分类讨论以及方程的数学思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奏出数学课堂最和谐的乐章。

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在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给予必要的引导,师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

2.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期望能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应用意思得到锻炼,并能较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能利用性质“等边对等角”进行综合应用。

⑴本节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还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⑶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维、动手能力方面的亮点给予表扬,不足的方面给予帮助、指导和恰如其分的鼓励,能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推荐第7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 程宏

《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是全面构建三角形知识体系的基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了转化、分类和方程的数学思想,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本节课学生借助动手翻折、几何画板等操作性实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对于刚接触系统性证明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综合上述分析,我采用实验法和探究法展开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目标: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本节课我采用“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首先在轴对称的基础上研究等腰三角形,使学生经历“渗透——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其次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借助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思辨这样一

1 个循序渐进的探究性过程;最后在例题、练习的设计中,仍然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对等腰三角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列举出如下常见的例子:**城楼的一角、埃及的金字塔、诺曼底大桥、维也纳金色大厅,让学生欣赏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浓厚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等腰三角形有了简单直观的认识,八年级学生又有较强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相关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等腰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并辅助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学实验: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中的四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借助数据验证等腰三角形两条性质的猜想是成立的。通过构建数学实验,验证几何结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同时这一设计也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启发学生证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证明过程,然后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若学生证明方法单一,则及时启发:你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如果学生已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则师生共同进行补充与完善,并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最后多媒体展示证明过程, 从而用多种方法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三组超链接,根据学生的观点随机选择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也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能力。最后学生跟随屏幕口述性质1的数学符号表述。因为八年级学生刚接触较为系统的文字性命题的证明,并且性质1的证明已让他们充分体验了这一过程,所以性质2的证明我并未采取常规的写出已知、求证、进而证明这一套思路,而是在性质1证明的基础上,以作出顶角平分线为例,启发学生“由三角形全等,我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促使他们形成理性认识:等腰△ABC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垂直于底边,即“三线合一”。类比这种证明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三条结论,从而证明出

2 性质2。最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回答中体会“三线合一”这条性质的符号表述,即在等腰的前提下,知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任意一个条件,就能推出其余两个条件成立,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性质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必须给足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向深层次转化,并辅助教师启发、师生合作、生生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想、说、讲、做“四步合一”。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1、能否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流于形式。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好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平台和空间,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节课的成功就能获得保证。

2、学生之间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学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3、学生对于“三线合一”的理解存在困难。怎样能利用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新知识;怎样能让学生由观察比较到验证归纳,再到推理论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演绎,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性。同时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时,教师如何对“收”“放”“度”充分的把握,合理分配时间?这些方面还值得我进一步去反思、去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期待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人人积极思考,主动展示,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而有效。学生不仅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多点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数学,并能及时给自己和别人以真实客观的评价。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微笑教学”贯穿课堂,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推荐第8篇:三视图)教学设计说明

《三视图》教案设计说明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张奔胜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视图》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第二十九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四课时.本讲是第一课时,让学生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数次接触过“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等内容,对投影和视图的知识已经有初步的、朦胧的了解,只是还没有明确地接触过一些基本名词术语,对有关基本规律还缺乏归纳总结.本章在学生已有的对视图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讨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探索和归纳、总结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视力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并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几何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的学习不论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是对以后学习高中立体几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投影的有关知识,本节课让学生学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的三视图.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的相互关系及三视图中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初中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于具体运演思维甚至是前运演思维,具体经验对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情景引入时,以学生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游戏为引例,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不断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在解答思考题的过程中,打开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视野;在学生画具体几何体的三视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自我纠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如下: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对三视图画法的学习与完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感受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三.教学诊断分析:

在本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学生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物体,所以最大的困惑在于画三视图时各图形的大小以及一些相对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课堂上已基本形成了对知识大胆质疑,合作探讨的学习氛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 教学重点: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和会画简单的三视图.教学难点: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及正确画出棱柱和几何体组合图形的三视图.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

从知识的认知程序上看,老师看问题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却是从局部到整体.本节课尝试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了从生活走入知识,再从知识回归生活的探究过程,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设置了多条成功路径,将学习主体由学生群体转移到学生个体上,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对知识进行自主构建,再生课堂,达到提高认识作用.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为突破知识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了各种几何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明了的认识较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并在课件中尽可能将答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巩固新知的环节中,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互相评价的动机,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教法采用了“一个主题两种教学”的设计模式.一个主题:三视图的画法.两种教学:显形教学(知识能力教学)、隐性教学(情商培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提出新问题,巧借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自我展现的欲望,集思广益,多角度分析问题,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完善知识体系,剖析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突破易错点,尝试自我提高的喜悦,实践两种教学相互促进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开放课堂,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将单一的教师评价转换为学生自主评价和同伴合作评价;将简单的结果评价上升为对过程的评价;将一味的知识评价拓展为能力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显形教学与隐性教学的双重评价,为全面发展学生打下基础.

利用思维的多元性,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实践证明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述方式更能引发学生之间的共鸣,更能达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自主构建新知识的教学目的.作为老师,要以更高的视角从学生的眼中看问题,和学生一起征服尚未被他们所知(甚至是尚未被老师所知)的领域,享受在征服过程中随时可能得到的意外惊喜.不需要害怕学生犯错,因为谬误本身也有它的认识价值,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是看老师怎样正确的引导和评价.设计小结交流的环节,帮助学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在重、难点突破,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等环节,都给学生留出空间,既可以实现课堂知识的再生,又可以为下节课做预习准备;既符合学生探索思维的连续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

预期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节课:

1、让学生在掌握三视图画法的基础上,能够发展学生了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理解空间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独立或合作的找出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方法以及各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三视图的本质认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将“知识问题化”,大胆、合理地提出猜测,通过证明、完善,最终达到将“问题知识化”的目的.

4、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探讨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同伴的优点,学会进行信息整合,能从同伴的发言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第9篇:《江南》 教学设计说明

《江南》设计说明

大丰市万盈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孙加艳

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课文是在刚刚学习了第1、2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能独立用拼音来读课文。因此我设想在教学中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用朗读感悟诗意,用歌声抒发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的美感情绪。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词语、句子以及语言的感悟很少,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都相对缺乏,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的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性差、探究能力有限,合作交流意识也不明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要把知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抽象词语形象化、生动化,在学习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古诗的意境,把诗句读“活”,把课堂变“活”。

附:

《江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丰市万盈镇中心小学 孙加艳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正确书写“叶、鱼”这2个生字。 3.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理解“田田”“间”“戏”,体会采莲的欢乐和游鱼的自由、欢快,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效果。 【设计理念】

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用朗读感悟诗意,用歌声抒发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的美感情绪。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出示词语

可采莲 莲叶 何田田 鱼 戏 间

东 西 南 北

(1)指名读词语,读出美感 (2)齐读词语

(出示多媒体: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

师: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到江南走一走,一起欣赏一下江南美景。 交流感受

师:诗人是这样写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允许学生读得有差异)

欣赏课文动画

板块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美

(1)刚才小朋友读了几遍课文,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读出你的喜欢。能说出为什么喜欢就更好了。

(2)理解出示

一、二两行

师:莲叶长得怎么样?莲叶像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夸一夸莲叶。

师: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又绿又亮的莲叶,心里非常地喜欢,他是这样夸的。

在图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理解“何田田”的意思。 (3)出示诗的后五行

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出示图片,思考:这么美的莲花、莲叶,把小鱼也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指导朗读说话,体会“戏”的快乐。

展开想象,师:小鱼游来游去好象在干什么呢?

你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是游来游去吗?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说话、表演,体会鱼儿游到“东、西、南、北”时的自在。

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4)整体感悟,指导背诵。

欣赏歌曲《江南》,感受美,帮助记忆 板块三: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 “可、西”这两个字。 (1) 观察字形,分析笔画。 (2) 书写时的注意点。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课后作业: 1 背诵《江南》

2请爸爸妈妈帮忙找一篇写荷花的古诗,拿到班上来交流。

(此案例设计获大丰市录像课二等奖)

推荐第10篇:菱形教学设计说明

《菱形》说课材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菱形》第一课时,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二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与处理 2.教法学法与手段 3.教学程序设计 4.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方面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是继矩形后的又一特殊平行四边形,它们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条件而得到,菱形性质的探究需要借助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同时菱形的相关知识和探究方法也为后续学习的正方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章知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及班级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重点、难点 4.教材处理

教材中给出菱形定义后,设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意在巩固定义,并通过观察明确了菱形性质的探究方向,依据学情分析我认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我进行了加工重组,在探究菱形定义后,设置了一个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得到菱形活动,不仅巩固定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为菱形性质的得出已经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在明确探究方向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方面 教法学法与手段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第三方面

教学程序

我将从“类比发现 探究说理 应用实践 反思提升”这四个环节进行阐述。

投影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参与举例初步感知菱形的魅力,通过身边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菱形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增添了色彩,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引出课题《菱形》。

回顾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变化为直角便形成了矩形,接着将平行四边形的边特殊化,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形成过程,直观感受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菱形的定义。

为了深入理解菱形概念,学生进行一个小活动,(读题)

方法预测,方法1:测量法,用刻度尺或圆规量出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得出一个菱形;

方法2:折叠法,(电脑演示),可判定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加上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得到一个菱形。也有的学生会画出一个角的角分线及一边的平行线,也可得到一个菱形。

方法3:重合法,将两个平行四边形纸片重合,可过图形的一个顶点作两条高,由于高相等,面积相同,便可证得一组邻边相等,进而得到重合部分是一个菱形。

学生汇报结束后,我将适时进行阶段小结,不仅对学生的动手实践会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同时也将

揭示以上三种方法,无论你选用的是哪一种,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寻找一组邻边相等,进而判定所得到的图形是菱形。

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它又将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又将如何来研究呢?接下来我设置了活动二(读题)

在活动中,教师将以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并不断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菱形的性质,随着学生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究成果不断增多,教师不急于总结,而是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学生的汇报成果可能比较杂乱,教师再引导学生类比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方法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并证明.现汇报如下:

边: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到菱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再利用菱形定义即可得到四条边都相等

角: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到菱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对角线:有的同学发现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有的小组通过折叠的方式,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我给予鼓励和表扬,相信此时大多数同学都能采用几何推理方式加以证明,例如,有的学生会利用三角形全等,△ABO≌ △ADO,或△ABO≌ △CBO,得到这一结论,也有的学生会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熟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这个结论。如果学生没有想到上述方法,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结构特征,邻边相等可得等腰三角形,加之对角线互相平分,从而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证明方法。教师适时小结,将几种方法归纳整理,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最简洁,不仅达到优化方法的目的,而且初步体会了菱形中转化的思想。

在探究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到其他结论:对角线把菱形分成等腰三角形或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菱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求法等。尤其在求菱形面积时,不仅可用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投影展示菱形的探究成果,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对比发现,一些结论是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隐去相关结论,突出强调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规范其几何语言的描述。

在活动二中,教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获得了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掌握了菱形的性质,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三个问题,前两道意在让学生初步运用菱形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第三道是例题,例题的设置以确定菱形花坛的面积为背景,解决时不但运用了刚刚学习的菱形的性质,同时也运用了勾股定理等知识,有的学生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的同学将其转化成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也有的同学会想到用割补法转化成矩形的面积。此题要求学生进行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不仅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较好地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应用意识。

认知能力的提升,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在“反思提升”这一个环节中,我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如下:

通过投影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第四方面

教学设计说明

1.抓住一个主线.2.实现两个开放.3.重视数学思想渗透.以上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真诚的请您留下宝贵意见,我的教学理念是我是快乐的教,学生是快乐的学,今天我是快乐的,我相信评委、老师们也是快乐的!谢谢!

第11篇:跳绳教学设计说明

《多功能弹力跳绳》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依据郧县“三维互动,五步导学”课堂大改革的思想,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基本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激发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真正实现“小课堂,大舞台。”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到跳绳活动中,掌握跳绳的多种健身用途。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2、提高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功能,发展学生协调、力量、速度、灵敏等多项身体素质。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三,学情分析

小学生模仿力比较强,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越来越重,锻炼时间很少,掌握锻炼的技巧更少。跳绳这项运动在时间、地点上要求很低,学生掌握这项运动技能后,可以随时随地,单人或多人展开,很受到学生欢迎。跳绳这项运动还有利于缓解学业压力,并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四、教学构思

跳绳便宜,携带方便,而且活动场地灵活。适合学生时代锻炼身体,更适合成人健身。本课主要以跳绳为主教材,通过学生课前收集

1 了多种跳法、玩法等相关的跳绳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多种健身方法,还能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跳绳用途来选取自己喜欢的游戏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理感受和展示跳绳创编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个人创编和小组创编跳绳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对自己的影响。提高协调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意识。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围绕学生,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互动”理念。

(一) 热身调动上课情绪,教师采取正面示范和镜面示范,带领学生模仿学习习近平来流行的歌曲《小苹果》健身舞蹈进行热身教学。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跳绳的节奏感和稳定性,在宽松愉悦的过程中开始本课学习任务。

(二) 激发引导兴趣阶段,感受跳绳的乐趣,采用语言激励,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能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感受。(三) 深入激发兴趣。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抓住时机,及时点评。做到让学生能大胆尝试跳绳各种不同的玩法,并且能用语言将自己的玩法描述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四) 实践创新。学生分组合作,创编以跳绳活动为主的游戏。分组

2 练习之后,小组展示,在游戏中体现团队的力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五) 结束部分。放松身心,学生再次在《小苹果》的歌曲中手舞足蹈,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

第12篇:教学设计说明初稿

《类比推理》教学设计说明

河北邢台外国语学校王鑫

新课标教材 人教A版《数学2-2》(选修)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类比推理》为新课标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虽然本节是新增内容,教学时间也不长(1-2课时),但由于它贴近实际生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地位不可小视.在近几年各省新课标高考试题中,本节内容屡屡出现,而且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推理不是数学独有的,它广泛地存在于科学发展的过程、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所以在授课时我旁征博引,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发展史上的、其他科学中涉及的推理,力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架起数学与科学、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本节课是归纳推理基础上对合情推理学习的继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并认识到合情推理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类比,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它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但实际上,学生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通过本节课的系统学习,学生会了解什么是类比、如何进行类比,会感受到数学的创造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图: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通过结合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并掌握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经历类比推理概念的获得过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2)认识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完善正确的数学意识.其中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是重点目标,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教学要求之一.目标解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 ”,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数学水平的分析,在本节新学内容时,有以下几点是初学者不易理解或掌握的:

1.用类比进行推理,作出猜想.这部分中大多数问题是给出具有类似特征的两类对象,由学生根据一类事物的已知特征推测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要弄清楚怎样类比首先应该会明确指出这两类对象具有哪些类似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举到的类比推理的例子和教师给出的小练习,都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先分析:(1)问题中两类对象分别是什么;(2)他们有哪些类似特征.通过寻找两类对象的相似性,将两类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这种相似性出发,从概念、结构、维度、方法等角度出发,由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推测另一类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本节课主要以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类比为载体,因此也特别注意从它们研究的对象出发,建立平面内点、直线、平面图形与空间元素的对应关系.2.确定合适的类比对象

进行类比推理时,合理的确定类比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使类比成为“乱比”.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较高,本节课通过对三角形的特征,尤其是图形蕴含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会寻找类比对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用类比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四、教学特点与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问题串”为主,“讲授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最初定夺本节课教学模式时比较为难,一方面,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另一方面,本节的理论应用难度较大,而且涉及到很多数学的内容,凭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难以完成自主探究.因此,还得需要教师讲,教师的“讲授”成为了无奈的选择.不过好在《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只要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能利用类比推理进行简单推理.因此,最终定下来的教学模式是“‘问题串’为主,‘讲授式’为辅”的模式.

在过程设计方面我很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紧凑性和完整性,所选的例练习题具有典型性,环节之间注意递进性,使得整节课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另一个是注重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设计了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觉知识的亲切感和实效性,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在概念的形成,思维拓展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类比推理的全过程,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完成讨论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学生确实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深化。总之在整个设计中,我作为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过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课堂中,尽量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类比推理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养成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13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说明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从现在开始》是一篇童话故事, 借森林里竞选“万兽之王”这件事, 告诉学生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互相尊重, 才能和睦相处。 学情分析:

进入到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七八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时,我凭借教参,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 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 增强计划性,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使学生达到课内学, 课外用, 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2个生字:“现、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4、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人和谐相处。

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以“朗读感悟,想象体验”为设计理念,并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进行积极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提升经验、理清思路、总结感悟和思考所获,从而使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寻找并发掘新的闪光点,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第

2、4自然段。

2、难点:理解猴子当选“万兽之王”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复习生字

2、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狮子大王宣布要在所有的动物当中选一位新首领。有哪些动物来参加竞选?最后是谁被选上了?(发言。贴图。)

二、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你们喜欢吗? 老师想啊,要是能把这个故事读出感情,甚至加上动作演一演,那多有意思啊!你们行吗?

(一)、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品读词句)

1、过渡:现在,我想请所有的同学跟老师一起到森林中去看一看。想去吗? (屏幕出示神气的猫头鹰画面)这一只猫头鹰够不够神气?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句式训练: 极了

2、猫头鹰不仅样子神气,它还下了一道命令。(屏幕出示: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3、谁能很神气地下这道命令?(感叹号)指导读,范读,齐读。真好!老师有个建议,要是加上你们的动作,加上你们的表情,那不更妙吗?你们同桌试一试,演一演。

现在老师准备请一位猫头鹰大王上台来发布命令,谁来? 请你。在座的都是林中的动物。(指着上台的学生)这位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林中大王。(老师故意仔细看看新大王,说:“呀!好严肃!”)你给动物们下命令吧! 谁能演得更像?

4、动物们,猫头鹰要我们白天休息,晚上摸着黑到外面去做事。你们同意吗? 有什么意见,赶快跟你周围的伙伴说一说吧!

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说个没完没了,咱们书上有一词叫什么来着? (议论纷纷)。它在哪?找到了吗?请你拿出铅笔,把这个词画上。我想请一个同学接着读。

5、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你们,假如你就是那林中的一只小动物,整整一个星期熬夜没有睡觉,你会怎么叫苦啊?

6、你们看,动物们吃了这么多苦,个个都——叫苦连天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第一位上任的猫头鹰大王让动物们像它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动物们个个叫苦连天。

(二)、学习第3自然段。(以读代讲)

1、第二星期,谁上任了? 谁来读下一个自然段? 我听出来,这只袋鼠在下命令的时候,特别地—— 激动。 来,你们来激动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己练读)课件出示: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指导读。

所有的动物有没听从袋鼠的命令,咱们去林中看看。(屏幕演示动物跳的动画。)

动物们都跳得怎么样啊? (生练说)是呀,所有的动物都被折腾得受不了。所以第三个星期,谁上任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表情朗读)

1、小猴子上任以后,它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不出声,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会提问题就说明他会思考了,老师喜欢爱思考的孩子。

动物们担心什么,为什么会非常担心呢? 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因为前两个大王都强迫大家按他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大家很苦,所以,动物们很担心。 担心小猴子命令他们成天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因为它不像猫头鹰和袋鼠一样,用自己的话去要求别人。小猴子 会体谅别人。它不会让人家按自己的要求做,他会让别人都按各自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动物们自由了,再也不用受苦了,你们说它们能不高兴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

真好!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

师: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它表示祝贺。

师:孩子们,对今天参加竞选的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什么?说什么都行。 (板书: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小猴子最大的优点。

(四)、学习第5自然段。(以读代讲)

对,别只顾着自己,也要考虑考虑别人。现在,让我们都来做林中的狮子大王,郑重地宣布。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总结:这节课,大家不仅把课文读好了,读活了,还给故事中的小动物说了很多心里话,有表示祝贺的,有表示遗憾的,有善意的劝告,有很合理的建议,更有美好的希望。小朋友的收获真大!

四、指导写字(现、轮)

1、观察、发现。

2、重点指导“撇”在2个字中的写法。[(1)伸展(2)让]

3、师范写,生练写。

4、展示、欣赏、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14篇:《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

《正方形》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特殊四边形——正方形。是学生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正方形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菱形,因此通过对正方形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知识,正方形具有对特殊平行四边形总结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方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与区别。

3.会用正方形性质、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树立学生自信。 3.通过小组之间交流,渗透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的定义,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及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诊断分析

1、探究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及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动画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及学生相互交流等形式探究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及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学生体验了在探究中学习的快乐,同时避免了课堂的枯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

2、运用新知。在教学设计中学完每个知识点之后都设计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应用,加深了学习的印象。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例题、习题编排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四边形问题化归到三角形中解决复杂抽象的图形通过隔离法分化难点。

课后总结。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课的开头巧妙设计了实验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在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15篇:神鸟教学设计说明

篇1:神鸟教学设计

神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本文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神鸟的聪明,并从神鸟讲的三个故事中得到启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神鸟以及狗、猫、乌鸦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方法:

阅读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 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板书: 狗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板书设计:1 神鸟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教学反思:

篇2:神鸟教学设计

《神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 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拼音,写词语。

línglìbàng wǎnqīng chèbāo fu () ( ) ( ) ( ) āi shēng tàn qì kǒu gān shé zào ( )()

4.比一比,组成词。

历( ) 燥( ) 澈( ) 绒( ) 厉( ) 躁( ) 撤( ) 贼( ) 5.找近义词。

尊贵( )忠实( )吩咐( ) 埋怨( )后悔( )繁茂( ) 6.写反义词。

伶俐( )清澈( ) 搭救( ) 尊贵( )婉转( ) 7.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8.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

归纳板书:

神鸟 狗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篇3:神鸟教学设计

神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善良、忠诚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神鸟是古代各种汉族神话传说中有灵性的神奇鸟类。例如凤凰、朱雀、青鸾、毕方、鬼车、灭蒙鸟、重明鸟、三足金乌等。在中国,有时神鸟一词可以特指凤凰。这些神鸟多被汉族人民认为祥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凤凰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丹鸟、火鸟、鹍鸡。

据古籍所记载,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有五彩色、身高六尺许,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他也是中国汉族民间指的四灵之一(龙、凤凰、麒麟、龟)

一、阅读思考 1.“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2.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生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生字 词语

伶俐 婉转 啼叫 可汗

寒暄 傍晚 吩咐 清澈

包袱 清澈 毒蛇 更夫

粗枝大叶闷头不语

老老实实聪明伶俐

包袱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包” 。

“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指思想负担。

“抖包袱”: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

三、读后答疑

1.全文有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猎人错杀自己的猎狗

★妇女错杀自己的好猫

★阿尔拜把救自己的乌鸦打死了

四、分段导入

学习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你看了什么?(读出决心与信心)

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 学习4—16自然段

(1)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①两人有约定。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五、全文总结

1.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①聪明伶俐、会说话,人们捉不到它。

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

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六、作业温习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完成造句。

3.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4.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16篇:函数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4.1.2 函数

案 设 计 说 明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志华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下构想: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课件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观察分析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通过生活中的函数举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不仅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第17篇: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

《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的设计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几何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中前一个教学内容是“角与直角”,它可以直接应用于长(正)方体特征的探索;后一个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它来源于长方体的一个面,体现了“由体及面”的编排特点。因此它在本学期的几何知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对于长方体的学习,本课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和转折作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达到以下知识技能:通过触摸、滚动、观察等直观操作能够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四种形体。在滚动试验中学会区分平面和曲面。具备了把立体形体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描摹在纸上的本领,初步体验了“面在体上”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贮存比较丰富的长方体的表象,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但是这些更多停留在直观感受、生活化语言表述的层面。本学期再次深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不仅要探究长(正)方体的部分特征,还要推知两者的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抽象程度较一年级有所提高,最困难的是还要打破学生既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列的概念体系,合并建立新的长方体体系。基于二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课要设计多个数学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获得空间认知,理解知识和关系。对于后续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正方形和长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本课的探究模式既能完成经验积累,更能提供技能迁移。

二、立足课标,发展思维的几点做法

1、合理划分课时,分散教学难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在几何知识的编排上遵循了“体——面——线——点”的顺序,体现了抽象程度逐次提升的安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一共有三课时,总的教学目标有:

1、初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知道面、棱、顶点。

2、探究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并能比较异同,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发展空间观念。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要达到的目标是在整体上重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面、棱和顶点;借助探究面、棱和顶点的数量以及面的一些特征来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于棱的特点则分散到下一课时学习。因为相对棱,面更加直观,不仅可以触摸,而且在一年级就有接触。棱比较抽象,在实物上没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教材要求探究出长方体的棱:有的相等,有的不等,继而用“不都相等”来概括,有实践表明即使到中高年级对这个词的理解都有困难。加之,用三维接头和小棒搭建正方体模型还有很多操作上的非本质的困难需要排除。所以决定划分到下一课时,以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2、引导探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新课标”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本课中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就是一个整合性的数学活动,探究的内容细碎、繁琐,必须在探究方法上给予引导。先理清方向:分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再“帮扶”学生经历探究面的特征全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最后学生自主探究棱和顶点的特征。经过聚焦目标,教学方法的引导,学生探究才能有方向,有实效。而基于活动提炼成的基本活动经验也才能指导以后的学习探究。

3、创设活动,在实物与模型间多次转换,发展空间想象。

“课标2011版”指出:发展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重要使命。本课中,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我希望能通过创设多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物与几何形体模型之间多次“往返穿梭”,促使学生形成关于“长方体”的形状、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长(正)方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比如,课的开始由生活中多种物体形状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型,是从实物到模型;在揭示了面、棱、顶点的含义后,要求学生在实物长方体上找一找,以及巩固练习阶段判断生活物品的形状。希望这样双向转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从实物到图形是抽象,从图形到实物要想像”(史宁中,2013)

4、多手段交互使用,初步渗透演绎几何的推理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此类的种属关系,理解得好,对后续的几组类似的关系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会阻碍以后的相关学习。因此,我舍弃了直接告知的做法,采用了演绎几何的推理方式:探究长(正)方体的特征,发现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又是它的特殊之处。此外,我还引进“几何画板”技术,动态演示长方体的形状,及时开展动态想像训练,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长方体表象,还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发现:当长方体的棱调整到一定的程度,长方体就变成正方体。从而理解包含关系。当然,介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这仅仅是初步的渗透和积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实现,所以本课中充满了观察和操作,力图通过这些直观化的途径和手段达到培养空间观念的效果。以上是我在设计上的几点想法,错漏之处万望指正!

第18篇:教学实验楼设计说明

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教学实验楼设计说明

第一章 建筑专业

一.项目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有着辉煌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北京工商大学现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选址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中部,紧邻中央设施区,东与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相邻,北与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相望。占地面积为914.5亩,属北京市房山区管辖。本次拟建教学实验楼位于良乡校区中部,用地东侧为高教园十六号,紧邻良乡高教园区中央景观带;东侧为良乡东二环路,与一期教学组团相接,北面为高教园八号路,与一期宿舍区相望,西面为高教园十一号路,正对二期的体育活动场地。项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通达便利。

二.设计目标:

1.教学实验楼群从校园总体规划的目标出发,充分考虑组团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使其和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建筑、绿化、道路、广场等融为一体。保持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与建筑空间的延续性。

2.教学实验组团内部的空间通过单体的组合形成富于变化而又有节奏的院落空间,充分反映校园建筑的特色,构筑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办学方针。方案设计上要贯彻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方针。

3.为学生提供各层次的学习、交流空间。 4.体现北京工商大学特点的建筑形态及色彩设计。

5.教学实验组团要有较高的先进性,要充分考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网络、电视、监控和远程教育系统。

三.总体布局:

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教学实验楼共包括食品学院大楼和理学院大楼两大部分。总平面充分考虑校园总体规划布局特点,采用院落式空间布局,既能充分的利用教学实验区面积,又能形成半围合的空间,给整个教学区在现代化气息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种传统的院落感,从而赋予建筑本身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归属感,使建筑本身有了生命。

各建筑单体及建筑群体采用严谨、对称的布局手法,从而达到建筑稳重、大气的效果,并与一期工科教学组团布局形式相一致,同时也是对良乡校区总体规划中“文圆工方”规划理念的一种体现,突出了北京工商大学人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 教学实验楼群根据院系特点共分为两个组团,每个组团各自围合成一个院落,同时两个建筑组团又围合成一个大的组团。教学楼呈南北向布置,局部东西向,每个组团各自形成一个半私密的交流空间,是学生交往、交流、聊天的场所。两个组团间设一公共的交流空间,是整个教学实验区的中心。各组团交流空间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渗透。

四.景观绿化设计:

教学实验组团结合学生步行道、校园主入口广场及预留用地设纵横三个景观轴,并将组团绿地与景观轴相串联,组成“串”字形景观系统,使学生在运动行走中产生步移景移的视觉感受。教学实验楼东侧校前区广场设喷泉水系、雕塑小品,增加了教学区景观、文化的气质。绿化系统除设必须的步道铺地外,最大化地布置草坪及种植树木,使庭园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草木芳香,学生置身其中,会忘却城市的喧嚣,产生思想的冲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实验区空间组织以校前区广场和教学实验楼群为核心组织。景观规划设计力求营造聚散有致,纯静清雅的环境特色。绿色校园的设计意念,是将校园布局因地就势,处处成景,建造错落有致的生态校园。进入校园主入口,通

过简捷明快的校大门,以严谨、庄重的绿化空间为引导,来到大门前开敞的广场,与拟建教学实验组团遥相呼应,为“北京工商大学”之象征;教学实验楼呈对称布局,庄严稳重。透过连廊,远处造型简洁的图书馆隐约于山水之间,步入教学楼内部空间,绿化、小品相映生辉,富于变化和节奏。绿地、小品和建筑相互结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

绿地、小品依次存在于个教学实验组团中间,镶嵌于幽幽学林中,既丰富了校园地景,又使学生生活环境更纯静、优雅,透出淡淡的山川田园风情。教学区用地南侧为良乡大学城中央景观带,通过教学区内的生态绿轴和景观绿轴,与校园绿化融成一体,呈现生态校园的完整的空间形态。

另外,建筑布局中的庭院空间、院落空间,强调环境的意境,尺度上怡人,功能上合理,从小处着手,以植草砖铺地为主,点缀草坪、观赏树种,配以灯具、座椅,塑造绿化空间的实用性、人文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交通组织:

由于校区外围城市交通干线与学校活动相互影响较大。教学实验区的对外交通中注重与周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合理设置出入口,减少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干扰、亦降低城市交通对校园的影响。教学实验区环绕建筑用地规划一条环路,包围教学实验区,同时将校前区广场、预留用地、行政楼等紧密相联。用地南侧面向大学城中央景观带设礼仪性出入口,标志性大门,通过开敞绿地向城市展现工商大学形象。西侧设教学实验区对外交流出入口,北面和东面设辅助性出入口。

整个教学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将机动车道设置在教学组团外围,不影响其内部的宁静,设计中也力图减弱其形式上的几何性。强调其功能

性与最佳通达性。整个路网系统,在秩序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秩序,骨架系统在传统基础上更趋于合理性、人文性、生态性。

各建筑单体的主要入口沿主环路布置,从而创造更多空间,设置中央景观带,为教学区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环境。教学实验区在入口处结合学生人流走向设自行车停车及机动车停车出入口,并保证其最佳的位置和与教学实验楼的便捷联系,机动车停车主要布置在教学实验楼的地下,避免了机动车停车给教学区内景观、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加强了校园内部交通的安全性。自行车停车主要布置在教学楼的西侧和中间,既方便了学生们的停车,也缩短了停车后步行去教学实验楼的距离。

教学实验区路网结构高效便捷,行人、机动车分合适度,形成总体布局的关联性。确保校区结构线性骨架之弹性生长,分步实施,具有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路网结构的合理性还在于其对于国家有关交通、消防、卫生防疫等相关法规规范的充分尊重与满足。规划建筑以六层为主,所有建筑外围均设有消防车道。

六.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采用框架结构,结构形式布局灵活,可以自由分隔,方便使用,利于形成大空间的分区,利于现代化的教学需求。

教学实验楼共包括食品学院大楼和理学院大楼两大部分。食品学院大楼位于地块南侧,理学院大楼位于地块北侧。各建筑单体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既方便了各院系师生的学习交流,又避免了各功能使用空间之间的相互干扰,各建筑单体均设有有独立的出入口。

平面布局摒弃了传统的单走廊、两面布房的格局。 增加为双走廊,内设景观天井,极大提高了教学使用的舒适度。各建筑单体在转角处设学生活动、交流空间,该空间同时作为交通核上下联系,由于设于转角,获得了极佳的视线景观,成为师生在课间休息享受景观、交流、聊天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公共楼梯的位置进行了精心的推敲,即考虑了交通联系的方便,又考虑了较好的景观和上下楼梯的空间感受。各楼层平面功能布局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对各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以充分利用有限空间。

在单体设计过程中,充分研究了原有工科院系的功能需求与布局,并结合现有拟建各院系的实际功能需求,在单体的平面布局中都将每层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大功能分区,分别布置教室、办公、实验等功能,并统筹考虑。同时又为了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及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在东西两侧以入口大厅为连接体,从而形成半围合空间,用以布置景观,创造良好的

教学环境;在南\\北侧

四、

五、六层部位加连廊相连,形成一个共享平台。各功能分区同时围合出更加私密的院落空间实现景观共享。

在功能使用方面,将实习工厂,报告厅等大型公共空间放在首层,减少人流聚集对建筑的荷载压力。二层结合工科专业性质,主要布置教室,行政办公室,公用仪器中心,教工之家及部分实验室、研究室等,教室分为小教室和大教室,满足了方便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空间需求。食品学院大楼三到六层分别为各系教学、实验、办公空间,设计中将各系教学研究房间布置在每层的北侧,办公空间位于东西两侧的连接处,方便了与各分区的联系,南侧作为实验室,避免了实验室对教学环境的影响。理学院大楼

三、四层北面为全校公用教室,南面作为各专业实验室,同样也避免实验室对教学的影响,东西两侧连接处作为学生交流休息的空间,并且每隔两层打通,为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课间休息活动环境。

七.建筑立面与色彩:

简洁、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着自然、实用的概念,造型突出教学楼建筑特点,立面简洁大方,静止的形态与流动的空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局部的空中连廊将建筑划分成几组尺度合适的形体,并与转角处的透明楼梯形态凝固成永恒。一座纯粹的校园建筑,宁静深远,与绿树、水面融为一体,并时刻保持相互间的默契和对话。

深灰色的外墙,银白色的横线条,赋予教学实验楼轻盈、简洁的建筑形象,塑造出质朴淡雅的校园生活,反映出工商大学特有的质朴、坚韧的远大内涵。

在设计方法上,沿街立面采用玻璃窗与主墙面的虚实对比,结合立面横、竖向的线条体现建筑的生长。在建筑颜色上采用灰色为主色调,与一期建筑风格相一致,同时结合大面积的玻璃窗,极富现代气息。建筑本身尽显高雅,充分体现建筑的标志性。

由于教学楼使用要求的制约,教学楼楼不可能太高,但是本案通过建筑线条的装饰以及连廊处的断开把一个狭长的板式建筑通过虚与实,以及立面竖向的穿插组合等建筑手法创作出丰富的建筑形象,极富现代气息。

在正立面设计上,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构件横竖划分,结合窗户的样式变化,丰富建筑的立面效果。大片的玻璃与主墙面的虚实对比,使整个建筑既有丰富多彩的立面变化,又不打破建筑色彩的协调统一,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建筑立面效果。

沿街立面,首层着重体现教学气氛,体现其应有的标志性建筑的品味与效果。

教学楼在外墙色彩的选用上,以灰色为主,辅以各种简洁的现代建筑构件,通过色彩与质感的对比使其突出性格特征,使建筑显得挺拔有力。在外立面的设计上,大胆采用横、竖向线条来点缀和充实普通外墙砖,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筑物色彩谐调、脱俗。整个建筑通过建筑公共空间有效地组织人流、车流以及与城市道路的对景关系,体现出新旧建筑的对话与呼应。

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简洁、顺畅、空间有序,空间尺度得体而不夸张。通透、明亮、高雅的教学空间气氛,体现了教学实用、庄重、不豪华的设计原则。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融会贯通,协调一致。

建筑细部设计: 1)建筑材料

地域个性、文化传承是校园场所精神的主要方面,是师生们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一个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校园将成为师生终身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力图以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材料来延续北方传统建筑的意境,既尊重北京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的特征。建筑造型稳重大方,细部丰富,既有北方建筑的挺拔大气,又有南方建筑的流畅细致。教学实验楼等以仿粘土砖的劈离砖作为外墙主要材料,表达了对周围环境以及传统的呼应,同时大量运用的槽钢、玻璃砖、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体现着时代的气息,这种传统和现代材料的对比产生摄人的力度,比单纯的使用传统材料更能表达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继承。

2)玻璃幕墙的设计

东西立面作为各单体的主要出入口,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实验楼的形象,同时创造了拥有良好景观的建筑内环境。外立面采用通风模块,在当代的幕墙技术条件下,大开间幕墙间距即最大限度成功满足办公者观景要求,又保证了幕墙造价的经济合理。

同时每一个办公空间,拥有1-2个通风模块,这样的尺度的通风模块即满足了各个房间的舒适的自然通风量,又便于开启关闭,使得使用者可以轻松灵活的控制自然通风的效果。

这种玻璃幕墙模块的灵活组合在立面肌理效果上充分体现了数字化现代化教学、办公的理念。

3)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南北立面采用简洁的开窗形式,但是纹理上与其他立面保持一致性,不破坏建筑的整体效果。

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72737.6m2 总建筑面积:

80800.7m

2其中:地上部分: 63191.7m2

地下部分:

17609m2

教学实验楼建筑面积: 74937.6㎡

其中:食品学院大楼: 37647.9㎡

理学院大楼:

37289.7㎡

行政办公楼: 5863.1㎡ 建筑基底面积: 11651.4㎡ 容积率: 0.87 绿地率:

46.49% 建筑密度: 16.02% 机动车停车数:

491辆

第二章 结构专业

2.1设计依据

本工程依据的国家和北京市现行设计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 GB 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 01-501-9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1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 003G101-2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04G101-4 (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06G101-6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 03G329-1 框架结构填充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结构构造 02SG614 2.2 基本风压: 0.45kN/m²(50年一遇)。 2.3 基本雪压: 0.40kN/m²(50年一遇)。 2.4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2.5结构选型

行政办公楼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体系。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各学院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宿舍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6基础选型

首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上的独立柱下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其次考虑采用复合地基。

第三章 给排水

概况:

因本项目与外围城市道路联系较紧密,故本项目工程分别从相邻的市政给排水管道引入管线,服务整个校区。

设计依据

2.1由校方提供的市政给排水管线现状资料 2.2我院建筑专业及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3相关国家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 给水系统设计 1.给水水源

由校区内现有设计的生活给水管网供给。 2.生活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分为变频调速加压供水和由市政直接供水两部分,低区(1-4层)由市政直接供给,高区(4层以上)由校园环状给水管网供水。教学实验楼(理学院大楼)及教学实验楼(食品学院大楼)生活给水最高日用水量均约为80 m3/d,

3.生活热水系统

生活用热水,由校内锅炉房提供。 4.中水给水系统

本项目设计中水给水系统。供水方式与生活给水相同,中水来源于良乡卫星城新建污水处理厂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

5.消防系统设计

各建筑单体分别引两条干管接室内消火栓系统。

市政给水管与室内消防加压管分开设置,拟在校园内设置一座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泵房内设全自动气压消防给水设备。泵房内的设备应采用两路电源供电,消防备用泵可采用柴油机泵。

地下车库消火栓管道系统采用电伴热,以防止冬季冻结。 地下车库采用预作用式自动喷淋系统。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L/S。 喷淋用水量8L/M2²min 车库消火栓用水量20L/S

发电机房等不宜采用水灭火的建筑及部位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排水系统设计

本工程排水管网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1)污水经管道收集后经校园各区内污水处理装置简易处理后再分别排入就近的市政污水管网。

(2)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校区污水管网,再排入就近的市政雨水管网。1.生活排水系统

2.污水量(最高日污水量约72 m3/d)。

3.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隔油池处理,实验含油污水经二级生化处,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4.雨水系统:雨水经校内管网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管材选用及其他

室外各给水系统均采用钢丝骨架PE复合管,室内生活给水采用内嵌入式钢塑复合管。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系统采用热浸镀锌钢管;热水采用铜管。室内雨、污水采用PVC-U排水管;室外雨、污水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中空缠绕结构排水管。

各系统管道间距见综合管线布置图。 管道综合

管线综合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平面布置。平面布置尽量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尽量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各管线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严格按照管线与管线及管线与建筑物设施的最小水平间距、垂直间距等相关规定布置。

管线综合避让原则如下:小管让大管;压力流管让重力流管;可弯曲管线让不可弯曲管线;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检修次数少、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不方便的。

第四章 暖通专业

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 01-621-200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²动力》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锅炉房设计规范》 (GB 50041-9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 采暖系统

已建部分建筑由美国地热技术公司生产提供的地热电缆设备提供采暖,未

能很好地解决冬季采暖问题。

因此新增规划在校内设燃气锅炉房,为新建建筑提供冬季采暖热源。锅炉房提供95/70℃热水做为采暖热源。教学实验楼(理学院大楼)及教学实验楼(食品学院大楼)采暖热负荷均约为2600KW。

采暖系统接院区低区供暖系统,系统由锅炉房供热设备(循环水泵,稳压装置,补水装置)提供循环动力。

室内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单管同程式采暖系统,供水干管敷设于顶层屋顶下,回水干管敷设于暖气沟内。

建筑内部采暖主要采用散热器采暖(有洁净度要求的实验室,不采用散热器采暖,采用洁净空调净化空气及空气调节),当空间高大采用散热器采暖效果较差或采暖困难时,考虑采用大空间采暖设备采暖,当有较高舒适性要求时,可采用地暖系统采暖。

室外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为方便管理及整个采暖管网调节,在热力入口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热计量装置。

空调通风系统

1.VRV分体空调系统

根据节能和使用要求,为降低工程造价,本项目不设集中中央空调,教学科研建筑采用VRV分体空调系统,学生宿舍、附属用房以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不采用VRV空调系统,部分安装使用分体空调机。

空调负荷经逐时空调冷负荷计算确定,教学实验楼(理学院大楼)及教学实验楼(食品学院大楼)估算均约为4500KW。

2.有洁净度要求的实验室,单独采用洁净空调进行空气系统调节,有恒温恒湿要求的实验室采用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负荷具体根据实验室要求经计算确定。

3.新风系统

(1)报告厅等建筑由于人员密集且在使用时需相对封闭,故需安装新风系统,为降低造价和保证使用要求以及从节能方面考虑,采取加装新风换气机的方式。新风量30M3/时²人

(2)有排风要求的实验室,为保证排风效果,设计送风系统,送风量以保证实验室负压要求确定。

3.机械排风系统

(1)卫生间排风:卫生间设置排气扇,由风管连接排至屋顶,并在屋顶设置了屋顶排风机进行排风。

(2)食堂操作间内产生油烟的设备设带有机械排风和油烟过滤器的排风罩,油烟通过排风竖井排至屋顶,排风换气次数按40次/时计算。

(3)散发有毒、有害、余热、余湿、刺激性气体的实验室,为保证上述物质稀释到无害状态做机械排风系统,若物质不发生反应,可合用排风系统,若合排会发生反应,则单独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同时设置机械进风系统保证排风效果。

4.车库防排烟系统

(1)地下车库,平时做为车库使用,战时作为物资库,平时做机械送排风系统。地下车库均为单层停车库.建筑上为一个防火分区,超过2000平方米防火分区又用挡烟垂壁划分为两个防烟分区。本设计采用固定式挡烟垂壁,建筑装修时在图中所画挡烟垂壁位置上作出从顶扳垂下500MM ,且用非燃材料制成的固定挡板.设机械送,排风兼防火排烟系统。通风量:排风按4次,送风按排风量的 80%计算。排烟量按6次,送风按排风量的50%计算。送风管穿过机房隔墙时设70°C自动关闭防火阀,排风(排烟)风管穿过机房时设280°C自动关闭的防烟防火阀,并能连锁排风机的关闭。排风口的布置保证至车库任何角落的距离均小于30M。

(2)本设计地下车库战时为6级人防不燃品物资库,设一次换气的机械送排风系统。系统与土建消波扩散室连接,并设有人防密闭阀,可实现战时的清洁式通风。物资库单元同时设隔绝式通风,隔绝时间2小时,CO2浓度不大于3.0%

战时风机和风管与平时风机和风管共用。

燃气系统

在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用地内设有天燃气调压站,低压燃气直接供应到各用气点。将利用原天然气主干管线和调压站进行增容扩建改造解决燃气锅炉房和教工食堂炊事用燃气的问题。

防排烟系统

当建筑内部疏散内走道、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地下室等部位不满足规范自然排烟要求时,采用加设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等设施进行加压送风、机械排烟。

第五章 电气专业

5.1 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G16-200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2001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8-9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0、

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5.2 设计范围:

1.10KV/0.4KV变配电系统; 2.电力配电系统; 3.照明配电系统;

4.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5.弱电系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电话、计算机);会议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 汽车库管理系统;消防系统。

6.人防工程。

5.3 10KV/0.4KV变配电系统: 1.供电电源:

从附近开闭站引来两路10KV高压电源,双回路供电。引入本工程变配电所。采用环网供电方式。

2.负荷分类:

所有消防用电设备、应急照明弱电机房等为一级负荷;生活水泵、排污泵等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3.容量:

实验楼:(40W/平方米)

设备容量:40x75000=3000(KW) 地下面积:(15W/平方米)

设备容量:15x20142=310(KW)

预留设备容量: 700(KW) 小计:4000(KW)

4.变配电所:

变配电所设于二期教学区教学楼地下一层,选用4台户内型干式变压器, 容量为4x1000KVA;

变压器接线为D,Yn11,UK=6%,变压器负载率为80~90%。

变压器选用SCB10型干式,设强制风冷系统,并设有温度监测及报警装置,保护罩由厂家配套供货。变压器应有防止电磁干扰的措施,保证变压器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

高压配电柜选用KYN柜。

低压配电柜选用GCK抽出式开关柜。 5.高低压配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 高压为单母线分段运行,设手动联络开关;

低压为单母线分段运行,联络开关设自投不自复及手动开关,主进线开关与联络开关之间设电气连锁。

6.10KV侧继电保护:

采用三相定时限过流保护及电流速断保护、零序保护;变压器10KV侧单相接地信号装置,温度保护及信号装置。

7.计量:

本工程设高压计量,低压按不同用户分别进行计量。 8.功率因数补偿:

于变配电所低压侧设功率因数集中补偿,使功率因数不小于0.9.5.4 电力配电系统:

1.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方式。对单台较大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一般负荷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方式供电。

2.消防用电设备、及弱电设备采用双电源供电,末端互投;生活水泵、排污泵采用双回电源供电;空调、厨房设备等采用单回路电源放射式供电。

教室供电系统与展厅供电系统分开,各教室供电系统应将照明电路与设备电路分开,且教室要保证有较大的电容量。

5.5照明配电系统:

1.照明分一般照明、事故照明及应急照明,另在公共区域、大厅、商业活动区、走廊和主要出入口设疏散照明(带浮充式蓄电池,断电后持续照明时间不小于2小时)。

2.变配电所、水泵房、楼梯间、消控中心、弱电机房等区域设100%正常照度的应急照明;大堂、商务区域设50%正常照度的应急照明;地下车库设15%正常照度的应急照明;高层公寓及办公区域设10%正常照度的应急照明。

3.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支路供电,所有插座均设漏电断路器保护。4.照明光源采用高效节能型灯具为主要光源。照度标准将按照现行国家规范确定。并满足照明功率密度的要求。

5.门厅、临时性展厅等场所的照明将结合室内装修设计进行统一设计。6.照明控制:

(1)车库及大面积场所采用集中控制并纳入BA系统。 (2)一般场所为就地控制。

(3)疏散及应急照明在消防等紧急情况下有电源强制切换。

(4)室外灯由本楼管理室集控并纳入BA系统,采用光电自动控制集中管理。5.6防雷、接地系统:

1.综合楼年雷击次数=0.063>0.06,为二类防雷建筑,其余为三类防雷设计,与建筑其他接地系统共用接地。

2.建筑物屋顶接闪器选用避雷带形式,防雷接地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内的两根对角主筋(>16),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自然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如实测结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室外增打人工接地极。

3.综合楼超过45米以上每隔1层沿建筑物四周圈梁外侧水平主钢筋焊接成环并与避雷引下线连接,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与防雷装置连接。

4.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

5.高出屋面的金属构建、金属管道等均与避雷带连接。6.四周引下线于首层高于地面0.5米处做测量端子板。 5.7电涌保护:

1.在变电所低压受电屏上装设电涌保护器;

2.在消控室、光纤机房、电脑房、和向电脑供电的配电箱内装设电涌保护器;

3.建筑屋顶上广告照明和彩灯的配电箱内装设电涌保护器。5.8安全保护:

1.配电采用TN-S系统,全部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干线采用三芯或五芯电缆。

2.凡正常不带电而当绝缘破坏有可能带电压的一切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穿线金属管、电气安装构件、电缆支架、桥架、室外路灯灯杆、金属接线盒等均应与保护线可靠连接。

3.在变配电所设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将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金属构件、接地干线等均与总等电位端子箱有效连接。

4.在消控中心、弱电机房、电梯机房、浴室等处做局部等电位连接。5.在末级照明配电箱内插座回路选用单相二极过电流漏电断路器(30mA,0.1S)。

5.9 通讯系统:

根据学校电信特点,在学校中心区设程控交换机,由电信局光缆接入。在校区内沿干道埋地敷设电信电缆,各主要区设电话交接箱。

5.10有线电视系统:

电视信号来自市有线电视网,光缆接入。由前端设备、干线、放大器、分支分配器、支线及用户终端等组成。系统采用(860)MHz邻频双向传输,电视信号分配网络拟采用分配—分配形式,各用户终端电平为87±4dB。

5.11独立扩音系统、公共音响广播系统:

有线广播系统由音源、扩声设备、控制设备、传输线路、音量控制设备及末端扬声器等组成。广播机房与消防控制室合用。系统采用120V定压输出方式。要求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的线路衰耗不大于1dB(1000Hz时)。

5.1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AS):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由传感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传输线路、网络控制器、集线器、执行器、显示器等组成。空调制冷、供暖通风、给水排水、热力、柴油发电机系统、公共区域照明系统等均纳入 BAS系统进行监控或监视。变配电所设置独立的变配电管理系统,预留与BAS系统联网的网关接口。

5.13安全防范系统:

本工程的安全防范等级为 二 级,安全防范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实施。设保安控制室,负责安全防范控制。保安控制室对所有报警装置及视频摄像机进行监控。在本工程各出入口、电梯厅、电梯轿箱内等场所设监视摄像机。

安全系统配置 数字记录器,能连续地记录摄像机的数据(每天24小时,一个月),以便记录所有监视区的活动情况,并使画面随时再现成为可能。配置录像磁盘将被重复使用,当摄像机的探测装置探测到异常情况时,录像磁盘上所录下的在异常情况发生以前15S的那一段将会被保持,以便保安人员追踪事件的全过程。

5.14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将语音信号、数据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范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上。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水平布线子系统、主干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及建筑群子系统组成。

5.15会议系统: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可以将计算机、电话机、录象机、收音机、CD、VCD、DVD、话筒、大屏幕投影、灯光控制、电子地图和电子白板等设备集成在一起。

设置多媒体设备接口,如:墙面留有电子白板接口及幕布控制接口,屋顶留有投影机接口、电视共用接口和培训实验独立的共用电视AV网络。

5.16汽车库管理系统:

汽车库管理系统入口车道设备包括出票机、读卡机、内部电话、摄像机和档杆。出口车道设备包括读卡机、费用显示器、内部电话、收费亭和档杆等。通过验证出入卡,票和图像识别等,识别各进出车辆,从而防止车辆被盗。

5.17消防系统: 系统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消防专用电话系统; 电梯运行监视控制系统; 消防漏电报警系统;

应急照明控制及消防系统接地。 5.18人防工程系统: 1.设计范围:

人防工程照明、动力配电及接地保护系统。其中照明利用平时的照明系统,战时转换。

2.配电系统:人防战时电源由所属战时区域电站埋地电缆经室外的防爆波电井引入,平时电源由配电所应急母线段引来。

3.负荷分类:

应急照明、重要通信、报警设备为一级负荷;一般照明、重要风机、水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对单台较大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一般负荷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方式供电。

4.动力、照明系统及设备安装: (1)战时每个防护单元防化值班室内设通风方式控制箱,对人防三种通风方式(清洁、虑毒、隔绝)进行转换控制,高度1.2m明装。风机房、防化值班室及主要出入口最里一道防护密闭门内测设有显示通风方式的音响和信号装置。高度门上0.1m明装。

(2)战时人员主要出入口防护密闭门外测,设有防护功能的呼叫音响按钮,高度1.4m。

(3)车库选用荧光灯,过道用节能灯或白炽灯。

(4)防护区灯具采用链吊或线吊,不得采用吸顶、壁装或其他硬连接方式,若平时有特殊安装需要,战时须改装或加防掉落保护网措施。

(5)从人防内部至防护密闭门外的照明线路设独立回路,或在防护密闭门内侧处,单独设置熔断器做短路保护。

(6)战时专用配电、控制箱屏均于临战前安装。 5.电缆、导线选择及线路敷设:

(1)所有穿过围护结构、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的电气管线及预留各种穿线管,采用镀锌钢管,并作防护密闭和密闭处理。

(2)在每个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靠侧边上方预留SC50管2根作为战时三防信号线穿越防护时使用。

6.接地:

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配电采用TN-S系统,凡正常不带电而当绝缘破坏有可能带电压的一切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等均可靠接地

低压电缆进线处设重复接地。

第六章 概预算

工程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教学实验楼,分别为:理学院大楼37289.7㎡和

食品学院大楼37647.9㎡,建筑面积共为74937.6㎡。

编制说明:

1.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生活区和教学科研区规划设计方案

2.北京地区该类工程相关的工程造价估算资料及价格信息

3.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相关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及资料汇编等4.工程量依据相关专业的图纸、材料表和说明,根据该类工程计算规则计算

估算内容:

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一:建筑安装工程费

1.土建工程:含基础工程和结构工程 2.装修工程:含内装修工程和外装修工程

3.设备安装工程:含室内给排水及消防工程、消防报警/广播工程、采暖工程、空调工程、电气工程、弱电工程、电梯工程

4.园林景观绿化工程:

5.小市政配套和室外工程:包括:变配电工程、自来水和消防给水工程、雨污水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道路工程、电信/网络/卫视工程、公共广播/安防工程、广场/围墙/路灯工程、绿化工程、三通一平工程

6.大市政建设费用分摊: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和高教园区管委会的规定,北京良乡高教园区占地范围内的大市政基础设施即“八通”的建设中,部分费用由园区开发商投资,学校进行部分分摊。

二:工程建设其他费

包括:前期工作咨询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单位管理费、招标代理服务费、招投标交易服务费、工程设计费、施工图预算编制费、建设工程监理费等。

三:预备费

预备费用于整个项目建设中某些费用不足的补充。考虑到本项目目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工程其他费之和的8%计算。

其他说明:

此为投资估算书,一些具体设计细节需等施工图阶段完善明确,会有一定的改动量。

投资估算各表见下:

第19篇:教学设计说明反思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刘 艳 萍

一.教材简析:

《四个太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作者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这样的课文有景,有情,有境。在写法上采用并列的形式,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儿童情趣,从训练角度来看本文是对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熟记语言,创造训练语言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生字词语,会写“园、因”两个字。 2.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 3. 感悟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在画太阳、表达心愿中产生对他人的爱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同时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感受四季的美好,体悟小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

三.教学流程

由于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在学生确实掌握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为——“复习引入”。主要采用指名读和摘苹果游戏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第二个教学环节为——分组读课文,体会美好心愿。因为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小男孩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同时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太阳图片,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让孩子们获得课文整体上的印象,在视觉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组读课文,再次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主线条和大致轮廓的印象。

品读课文,感悟美好心愿——这是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精华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按课文顺序与四季顺序来进行教学,而是首先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个太阳,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喜欢哪个太阳就先指导学生研读好那一个自然段,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同时由于本篇课文在写法上采用的是并列的形式,根据教材特点,我又把写秋天的这一自然段确立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课文,说演结合等方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小画家心愿的美好。孩子们的年龄正是充满想像的时候,当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全面理解之后,我就启发孩子们说“我画了怎样的太阳送给谁”一句话,培养锻炼孩子们说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另外,板书是一节课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因此我在本课设计的板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有利于复述课文。

四.反思

1、对孩子朗读的评价,还不够到位。虽然读的学生不少,但是我并没有很好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整堂课下来,孩子的情绪始终没能调动到最高点,朗读有所欠缺。如果在指导感情朗读的同时,我能提醒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再次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相信学生会读得更好。以后,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

2、这节课,我抱的期待太大,总希望孩子们能得到了训练更多一点,但是反观事实,过多环节,任务太重,导致课堂节奏太快,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尴尬境地了。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是空虚了。

第20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 李军

教学设计说明:  目标确立  学情分析  教材处理  教学设计  教学实施  资源整合  教学反思

一、【目标确立】

1、认知目标:了解溢流阀的结构;掌握溢流阀的工作原理;理解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根据溢流阀工作过程的演示和探讨,能够独立分析溢流阀及其它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溢流阀的动态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相关的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职业中学机械机电专业学生 知识储备:对单向阀有了较深的理解

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过程。

三、【教材处理】

1.教材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兰建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第一章第四节液压控制元件中的压力控制元件。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液压传动的基础;本节是液压传动系统基本组成中的难点,压力控制阀中最基本的阀,同时也是单向阀知识的延伸,其它压力控制阀的基础。 3.教法分析:

①观察法:根据本节课的结构特点与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把知识点变成“发现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对知识点进行联系并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并得出结论。

②探究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找结论。

四、【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 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 课堂小结总结新知  布置作业温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看一看〗 单向阀的图形符号 〖说一说〗 单向阀的工作原理

复习单向阀的图形符号,了解单向阀的结构,观察单向阀工作原理的动画。当油液从P2流进时,液压力和弹簧力合力将阀芯压紧在阀座上,油液无法从P1流出;当油液从P1流进时,液压力克服弹簧力推动阀芯,油液从P2流出,体会

液压力与弹簧力之间的关系。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说一说〗

直动式溢流阀的结构 〖做一做〗

学生说压力值,老师操作,输入不同的压力值。 〖看一看〗

师生互动共同观察直动式溢流阀演示的效果 〖讲一讲〗

①直动式溢流阀是依靠压力油直接作用在阀芯上而与弹簧力相平衡; ②调节螺母改变弹簧预压缩量,从而调定溢流阀的工作压力; ③通道可以排掉泄入弹簧腔内的油液;

④阻尼孔可以减小油液的脉动,提高阀工作的平稳性; ⑤该阀用于低压系统,最大调整压力2.5MPa 〖想一想、练一练〗 ①调节螺母的作用是什么?

②当油液作用力小于弹簧力时,进、出油口是否相通? ③当油液作用力大于弹簧力时,进、出油口是否相通? ④直动式溢流阀中的阻尼小孔什么作用? ⑤直动式溢流阀一般适用于什么场合?

教师引领学生识读直动式溢流阀的图形符号并逐一识读直动式溢流阀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课件可以输入油液压力,让学生自定压力值,点击演示效果时课件发出提示声音、出现大字号文字并伴有油液流动的动画。观察当压力较小时,阀芯在油液作用力与弹簧力二力的直接作用下处于最下端,溢流阀关闭;当压力上升使得油液作用力大与弹簧力时,阀芯向上移动,溢流阀口开启,实现溢流稳压作用。师生合作围绕直动式溢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得出相关的结论,师生共同探究调节螺母的作用,二力作用下进、出油口的关系,阻力小孔的作用,得出直动式溢流阀的应用场合。

〖说一说、比一比〗 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 〖做一做〗

学生操作,输入不同的压力值 〖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察先导式溢流阀演示的效果 〖讲一讲〗

①先导式溢流阀中先导阀调压、主阀溢流;

②利用主阀芯两端的压力差所用成的作用力与弹簧力相平衡来进行控制; ③先导阀打开后,阻尼小孔的作用产生压力差;

④调节螺母可调节先导阀弹簧压紧力来调定系统的压力; ⑤该阀用于中压系统,最大调整压力6.3MPa 〖想一想、练一练〗

①先导阀未打开时,阻尼小孔的上、下腔的油压相等吗? ②先导阀打开后,阻尼小孔的上、下腔的油压相等吗? ③先导式溢流阀打开时,先导阀、主阀谁先打开? ④先导式溢流阀中先导阀的作用?主阀的作用? ⑤先导式溢流阀一般适用于什么场合?

教师引领学生识读先导式溢流阀的图形符号并逐一识读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比较直动式溢流阀的结构,探究两者之间的结构差异得出先导式溢流阀由先导阀和主阀组成。让学生自定压力值,点击演示效果时课件发出提示声音、出现大字号文字并伴有油液流动的动画。观察当压力较小时,液压力小于先导阀调压弹簧的弹簧力,先导阀关闭,主阀芯两端液压力相等,主阀芯处于最下端,主阀溢流阀口关闭;当压力升高,使得液压力大于先导阀调压弹簧的弹簧力,先导阀开启,在阻尼小孔的作用下主阀芯两端形成压力差,主阀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克服稳压弹簧的弹簧力向上移动,主阀溢流阀口开启,实现溢流稳压作用。师生合作围绕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得出相关的结论,师生共同探究调阻力小孔的作用,先导阀、主阀打开的先后顺序,先导阀和主阀的作用,得出先导式溢流阀的应用场合。

3、【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想一想、议一议〗

如图所示的溢流阀工作原理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右图所示溢流阀属于什么类型的溢流阀? ②系统压力P由溢流阀中的哪个弹簧来进行调节?

③当先导阀打开时,主阀的压力上、下腔的压力关系相等嘛? ④主阀中的阻尼小孔的作用是什么?

⑤如果主阀中的阻尼小孔钻得太大时,溢流阀将会怎么样? ⑥如果主阀中的阻尼小孔钻得太小时,溢流阀将会怎么样?

通过溢流阀的图形符号,溢流阀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的识读,围绕溢流阀的类型、油液作用力与弹簧力的二力关系、压力变化、阻尼小孔等方面进行练习、讲评。

4、【课堂小结总结新知】 〖说一说〗

①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1)直动式溢流阀 (2)先导式溢流阀 ②直动式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③先导式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总结得出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分直动式、先导式,推导出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五、【布置作业温习新知】 【课后思考】

溢流阀一般接在液压回路的什么位置? 【课后作业】

1.直动型溢流阀怎样维持系统压力近于恒定?又怎样调节系统压力? 2.与直动型溢流阀相比较,先导型溢流阀有哪些优点?

留置思考题为下次授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次课堂上的知识点。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的学习,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努力。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尽可能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充分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一些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讨,在自我发现和认识问题中解决问题。在学生获得成功时适时给予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机械基础的快乐。

五、【教学实施】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所以本节课倡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过程。

六、【资源整合】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2.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与课程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动画,提高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对溢流阀有了清晰的概念,学生基本能说出溢流阀的工作原理,这部分掌握得不错。但对于阻尼小孔的作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要想使学生们掌握好我认为对观察一些应用实例,只有抓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就不难理解了。

2、学生看到溢流阀的态工作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书本上原本枯燥的图形变得生动起来,更容易接受。说明只要针对学生的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车间实践,通过观察实物强化直观性,并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软件说明:

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s 2000以上版本;制作软件为Flash 8.0以上版本,也可以使用Flash播放器播放。主背景采用白色,使得界面清晰,突出了讲解的重点,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溢流阀的结构采用较鲜明的色块加以区分,即简化了结构,又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

课件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积极组织者和指挥者,教学过程中应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所需的知识概念体系。

1.课件所使用的软件选择要恰当。考虑到不但要将工作原理图中的油液、阀芯由静变动,而且阀芯要随油液推动而移动,所以我选择了Flash;

2.整体上的设计要有综合性。有效的把文字、挂图、录音、摄像、投影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知识点,围绕重点、难点,简明扼要,恰到好处,深度和广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界面设计要具有趣味性、人性化,便于人机交互、师生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件中内容的表达要准确。制作该课件使之具有较好的扩展性,易于他人进行二次开发。控制设计简单易控,有利于该课件的推广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