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一作文训练之记叙的顺序学案[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0:5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贵有恒,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高一作文训练之记叙的顺序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等有关常识。

二、掌握叙述的顺序中顺叙、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记叙文叙述几种叙述顺序。

二、倒叙和插叙的使用。

【学习流程】

模块

一、知识准备(课前完成)

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定义: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1、请同学们回忆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⑴⑵⑶⑷⑸⑹

2.请同学们回忆填空

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

你了解的叙述的顺序有哪几种?写下来,与别人交流一下。

模块

二、名家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四种叙述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是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例如《背影》中,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地叙 1

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看《背影》文末:„„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就做到了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的顺序往往是复杂的,各种叙述顺序常可以综合使用。 模块

三、佳作范例

泥土情怀

吴昊馨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

不得偷懒。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点评:这是原来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以倒叙为表达方式的文章。

你要好好的

向方朦

晚自习下课后,慢慢地收拾起东西,下楼,推车,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我故意留到最后走,是想一个人静一静。【写情绪伏下文故事】

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误会,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一时间,心里被这些烦恼充满了,堵得喘不过气来。【简省,轻描淡写极见笔力】

出校门口,迎面来了一个老师,应该是某个送学生下晚自习的主任吧。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老师再见”,主任似乎略有惊讶:“哎!你好!”——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就在

我经过他的时候,他突然很亲切地说:“要好好的呀!”这样一句熟悉的话让还沉浸在烦恼之中的我产生了幻觉,仿佛那一刻,我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孩子。我心头一颤,忙回头想看清楚他是谁。昏黄的路灯下,他只留给我一个柔和而亲切的背影。【此处语言形象,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也许他只是看天色太晚,我一个女孩子又没有人结伴回家,有点担心,就关心了一下。但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让我感动到想流泪。【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记得读幼儿园、小学时,学校离我家不远,我都是自己去学校。每天出门前,妈妈都会叮嘱一声:“要好好的呀!”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只当是“再见”之类的告别语,并无多少感觉。

到了这儿来上学,妈妈不在身边了,外婆在这里照顾我。由于我骑车技术较差,跑车又难控制。刚开学那一阵子,我三天两头出状况,外婆很放心不下,每天早上出门前也总叮咛一句:“路上小心,要好好的啊!”现在我自以为技术过硬了,就没把这句放在心上,有时甚至觉得烦。但外婆每天都不忘说这句话。

其实,家里最唠叨的人是爸爸。他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我。有时实在没话讲,关心两句后竟然问我有没有事要跟他讲,每次我都绞尽脑汁找话题,痛苦得很,以至于后来听到电话响我就想躲起来。但是,我忘不了的是每次爸爸打电话给我最后一句都是:“在那边要好好的啊!”听到最后我都没感觉了,就三个字:真麻烦!

也许我就是这样,习惯了别人的关心,从而忘记了感动,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

也是到现在,我才明白,一句“要好好的啊!”实在包含了太多。

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和人相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好好的”,那点小矛盾、小误会、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阵晚风吹来,我顿觉神清气爽,忙加快了速度,外婆一定还在灯下等我呢。【首尾呼应,自然收束】

总评:一句话,一片情。一个不经意就感动了自己和别人,文章取材于真实的校园学习生活,本无很强的故事情节,故用最自然的开头,第二段是个插叙,这使得文章的情感真实有据,并且增强了情节的张力。于是有了下文小小的情节深深的感动。

从一句看似无心的话语回溯到从前,又满载感动和感悟从往事中轻盈的冲出,中间三段叙事是典型的插叙,而三段叙事本身则采用顺叙方式娓娓道来,自然成文毫无重复累赘之感。妈妈叮嘱的亲切,外婆叮咛的固执,爸爸唠叨的无趣,声声入耳,句句关情,都被“你要好好的”这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轻轻串起。这正是插叙的成功运用。

一阵晚风吹过,插叙结束,故事又回到原点,情绪豁然开朗了,通过插叙,文章骨肉丰盈,情绪饱满。读者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

真情和自然是优秀记叙文的不二法门。这是一篇满分的考场作文,成功的记叙文永远都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百转千回的故事,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痛苦情绪低落是经常有的事情,孩子出门前家长轻轻关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温馨记忆,而和家人通电话,与老师在校园中相逢致问候的场景也很普通,如此寻常的素材,经过用心构思,在叙述顺序上有精巧的安排,便写成了打动人心的作品。

模块

四、文题布置

请以“记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至少要用两种叙述顺序。

记叙顺序

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高一作文训练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练习

高一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记叙文中抒写真情)

8初中作文之情感训练 学案

高一下学期作文训练之论证方法

高考作文训练之文采 学案

高一作文训练之记叙的顺序学案[全文]
《高一作文训练之记叙的顺序学案[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