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苦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8: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杨静

第一次听到《文化苦旅》这个名字,我就感到厌倦。“苦旅”,读起来一定很苦。可是,一接触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便被迷住了。

看了《文化苦旅》,我才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磨难重重的。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片段,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层层历史。 读完《道士塔》,我震惊了。原来在荒凉的敦煌戈壁滩上,竟然发生过一起最不公平的交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考古学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可是对于文物的的流失,我们能仅仅责备王圆箓吗?或者,我们仅仅能责备那些侵略者吗?显然不能。文物流失,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落后就要挨打,再文化上,亦是如此。正是有了这种莫大的耻辱,我们才能反省和进步,才不能被时代所抛弃!

看完《牌坊》《寺庙》《信客》这三篇,我最初有些不解。既然是“苦旅”就要写“旅”。而在这三篇中,“旅”体现在何处?然而细细品味却惊奇的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没有一点问题。虽然这些都是作者回忆的往事,但我们又可以将其定义成一次“心灵的旅行”。而在这次心灵之旅中,也不乏漫溯着文化的步伐

。他们正在走向成熟。

看完“文化之痛”,我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在“*”灾难中,全中国冤屈至死的人难以计算。其中,身份最为显赫的,当然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刘少奇平反后,他的夫人王光美女士却平静地说:“那些事情,体现了一种文化。”这让我大为吃惊,可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是啊,“*”正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虽然它是一个政治事件,却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把政治引向文化,不是降低了,而是升高了。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发生。这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为之惊叹。

合上本书,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全书都在讲“文化”,而大部分内容是在讲中国的文化。余秋雨先生进行“苦旅”的场所,多是一处一处的废墟。这样,就折射出一种文化——“废墟文化”。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历来让人心惊肉跳。在当今的文坛,无数“诗人”、“作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社会的向阳面倾泻地淋漓尽致,而那布满灰尘的一面,则被永久的埋葬了。幸而有了余秋雨,不然,整个中华民族都将在美丽的幻想中重蹈灭亡的覆辙了!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那一寸寸荒凉的“废墟”,其实并不可怕。有了废墟,我们才能反省,我们才能进步。

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文化苦旅 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