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旅游景区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案例

更多案例请见世界遗产专题学习网站案例库:

http://course.jnu.edu.cn/151/sjyc/analysis.asp

案例1: 张家界的黄牌警示

作为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两份遗产,一份是祖先在千百年的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另一份是天然造化的神奇自然。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先后通过了《雅典宪章》、《美洲公约》等。为了进一步保护好这两份遗产,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专门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并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实施公约的一系列指导方针、遗产的题名、确认、保护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中的第四条规定:公约的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第五条规定:为保证、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应该努力采取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原则:一是保护性的控制作用,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在绝对保护区内,不能建任何建筑,破坏任何地形、地貌。二是保护和利用的协调性,对于开发的地方和开发的内容都要符合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处理好长远和眼前的管理利用,通过规划使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地发展。在旅游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这些基本的原则,作为世界遗产的张家界得到的黄牌,就是违背这些原则的一个沉重的例子。

1992年5月,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托,世界遗产高级顾问桑塞尔和鲁卡斯博士来到张家界武陵源进行实地考察,在遗产验收的评估报告上,两位专家给了武陵源风景区极高的评价:武陵源在风景上可以和美国西部的几个国家公园相比,如布依斯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但是武陵源的海拔较低,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同年12月,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遗产证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

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上百万的游客,使得这个在20年前还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湘西山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到了1998年,作为我国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出示了黄牌。究其原因,是源自“设施泛滥”大多数个体老板对世界遗产名录的意识非常淡漠,大批游客的到来,使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风景区目前已经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登山索道,观光电梯,全市现有饭店400多家,床位总数达3万多张。申报成功后,政府急于招商引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办旅游。忽略了在扩建旅游设施、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加大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力度。景区建房时,当地居民只办了土地使用证和建房许可证,除此之外,政府再没有任何的规划和建议。

最后联合国遗产委员会限令在今年国庆后全部拆除。张家界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在旅游核心景区张贴出拆迁通告:黄金周一过,景区的房屋拆迁工作就将开始,面积达19万平方米的建筑将全部拆除,3年内拆迁安置完毕,拆除物总价值超过2亿元。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违背规划原理的一个教训。

问题:

我国有一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得到“金牌”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又大搞破坏性开发,不仅破坏了资源,同时也断掉了资源长远开发的后续之路,中国是世界上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结合该案例的教训,谈谈中国的遗产如何来永远远离“黄牌”。

提示:

1.运用科学的规划,处理“遗产保护”与“设施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

2.要放弃狭隘的地方利益,从遗产的长久着眼。

案例2:黄果树心中永远的痛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

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我国每年申请世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众多,但大多都与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景区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时候没有遵循规划的基本原则--旅游规划的保护性的控制作用,从长远的角度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在绝对保护区里,不能建任何建筑,动任何地形、地貌,同时建立完善的环境生态保障体系。黄果树瀑布1991年申报世界遗产的失败就是他在开发与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个原则。

黄果树瀑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题,素有“天下奇景”之称。这一带是典型的岩溶地区,长期的河道变迁,暗河塌陷,河流下切,致使河床级级跌落,形成了多样的瀑布。景区共有地表瀑布18个,地下瀑布14个,可以说是一巨大的瀑布群。这些瀑布中黄果树瀑布是白水河上九级瀑布中最大一级,是我国最大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不可胜数,但像黄果树这样集中,姿态各异的瀑布群,则为我国独有。1991年,国家建设部推荐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委托贵州人民出版社张克主编申报书,并组织地质、植物、景观、摄影、录像等专家小组赴现场突击进行考察和拍摄。完成了约13万字的申报书、120多幅照片、30多张幻灯片、20分钟的录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尽管如此,但黄果树失败了,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生态环境差、森林覆盖率低

在黄果树瀑布开发建设的20年中,景区森林覆盖率仅从1980年的3%上升到15.6%,因为毁林开荒,原生植物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及景区喀斯特发育的薄层石灰土地质条件差,使得绿化造林工作举步维艰,景区周围近10万亩的荒山仅仅被一些次生类植物所覆盖。因此,景区的绿化成

为相当紧迫的问题。有学者甚至指出,黄果树景区如果再不加强水土治理和植树造林工作,大瀑布50年后将不复存在

二、人工痕迹过重的影响

1988年修建的缆车,虽然已经被拆除,但仍然象一道“伤口”盘在黄果树瀑布美仑美换景致上。1991年缆车正式运行,1992年专家组对该项目提出了看法,认为严重影响景观质量,这是黄果树申报失败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景区附近的旅游城镇的建筑太商业化,和当地的环境不协调。当地一些小型电站的存在也影响了瀑布群中一些瀑布的景观。在中心景区到天星岩景区的黄天公路上串连了一个叫滑石哨的布依族村寨。现在这里的一棵有2000年历史的大榕树独木成林,蔚为壮观。村寨脚下一片绿浪层层的梯田映衬着瀑布群中滩面最大的———螺丝滩瀑布的美景。而这样的景观一年中却只有4个月的时间可看,上游堵水发电的“黄果树电站”及农业引水使瀑布一年中很长时间裸露出难看的“钙华滩石”。而且,拦河大坝对自然地形的改变也极碍观瞻。在我国有着许许多多像黄果树这样在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无疑也是展示当地面貌最好的\"名片\",依托这些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经济,更可以为塑造当地形象、吸引投资创造美好的环境,因此保护和发展这些风景名胜区已是迫在眉睫。想起这些,我们无法不为黄果树的明天担忧!

问题:

黄果树申报世界遗产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生态保护体系薄弱,造成了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差。同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控制的作用没有发挥,造成了在保护区中的人工痕迹过重的影响。假如黄果树瀑布还有一次申请世界遗产的机会,黄果树应该从那些方面加以补救,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可以在开发和规划的时候从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生态保障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建设;在保护区中对过多的人为痕迹造成的破坏给予修复或者搬迁等方面来给予说明。 案例3:桂林为何还没有世界遗产?

宪章根据:

尽一切可能避免破坏历史性城市和地区。

来自《威尼斯宪章》原则和目标第十一条

如果必须建造新建筑物,它们的特点和尺度必须与它们周围建筑物协调。

来自《威尼斯宪章》原则和目标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构成历史园林整体组成部分的永久性的或可移动的建筑、雕塑或装饰特征,只有在其保护或修复之必要范围内方可予以移动或替代。任何具有这种危险性质的替代和修复必要根据威尼斯宪章的原则予以实施,并且必须说明任何全部替代的日期。

来自《佛罗伦萨宪章》

第十四条 历史园林必须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之中,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所有这些适用于基础设施的任何方面(排水系统、灌溉系统、道路、停车场、栅栏、看守设施以及游客舒畅的环境等)。

来自《佛罗伦萨宪章》

案例内容: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山水城市,它追求的是整个城市的生态和谐,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城市穿插分布在山水之中,青山,秀水,奇洞,美石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山水绮丽,景色与城市建筑互为因借,城市处处可见奇峰碧水,到处是景,到处是园。这样的城市不

仅国内绝无仅有,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桂林这个城市,是以山水扬其名,以自然之美甲天下而又有名胜古迹增其色。如果说苏州是“城中园”,杭州是“半壁江山半壁城市”的话,桂林则是“山水中的城市”。但是桂林这样一座绝无仅有的山水城市,至今没有一处世界遗产。现在每年的节假日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桂林的各大风景区,使得风景区极易患“节假日综合症”,导致风景区内的植被、水、大气和土壤超负荷使用,很容易造成破坏。比如,著名的芦笛岩风景区因游客的大量涌入,人群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影响了岩洞的发育。还有一个例子是漓江的机动船对河岸的破坏,可能再过几年,美丽的漓江就会被掏空。

还有,漓江沿岸盖饭店、挤占城市绿地建宾馆、征用良田作高尔夫球场、耗费巨资建人造景点(美食城、四美园等),毁坏古迹修马路、在公园岩洞中展出妖魔鬼怪、让商家经营阳朔风景道、在市场出售钟乳石工艺品,最近还要在漓江景区筑大坝,在七星山上建索道,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违反国家上述原则规定的,都属于破坏性建设,应当进行清理整顿。

桂林自然环境的破坏根源可能不仅仅是旅游带来的,更多的则是桂林人自己带来的。最明显的就是漓江河段上的挖沙问题和森林砍伐问题。

问题:

风景秀丽的桂林为何还没有世界遗产?

怎样处理对桂林的破坏性建设?

怎样协调桂林人对桂林自然环境的破坏?

怎样让游客和桂林人自觉自愿的保护环境?

观点:

在景区内的建设看似为了游客服务,实质是对资源的破坏性建设。资源的保护需要游客和居民的合作。

问题:

景色秀丽的桂林为何还没有一处世界遗产?怎样看待对桂林的破坏性建设?

提示:

世界遗产要求申报点都应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原样。不能对景区有破坏性建设的行为出现。

一、参考文献:

《景点开发与管理》 约翰·斯沃布鲁克 著 张文 等 译 中国旅游出版社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邹统钎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旅游规划案例》 保继刚 等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旅游标准汇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

《活动项目策划与管理》 Lynn Van Der Wagen 著 宿荣江 等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英)史蒂芬·佩吉 保罗·布伦特 等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二、目前已经具备的多媒体资源库名称及内容:

(1)“主题公园研究网”专题学习网站:http://.cn 美国环球影城 美国六旗公园

中国华侨城

深圳世界之窗

深圳锦绣中华.cn 广州长隆欢乐世界

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cn 北京欢乐谷bj.happyvalley.com.cn 北京世界公园

杭州宋城

旅游景区教学案例

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

武夷山精品旅游景区营销案例

龙湾风景区旅游景区管理策划案例

信锐旅游景区典型案例_0818

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区典型案例

温州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商业

旅游景区管理

旅游景区教学案例
《旅游景区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