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发布时间:2020-03-02 21:1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 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电镀、线路板等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编制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编制程序、预案内容、文本格式等,主要适用于电镀、线路板等重金属污染企业(以下简称“重金属污染企业”)。 3 基本要求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等规定;

(2)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

(3)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

(4)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5)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6)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7)预案基本要素完整,附件信息正确;

(8)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 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 1 —

企业可自行组织力量编制应急预案,也可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编制工作。预案编制小组成员的专业可包括环境保护、安全工程、化学工程、应急管理、工程技术、医疗卫生等。 4.2 制定工作计划

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明确预案编制任务和时间安排,确保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3 基本情况调查

4.3.1 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从业人数、产品等。 4.3.2 企业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收集企业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企业近五年发生过的火灾、爆炸、泄漏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 (3)国内外同类单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资料; (4)地理与气象资料;

(5)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外部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

(6)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危险化学品贮存与使用场所分布图; (7)污染物种类;

(8)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清单;

(9)周围的环境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等。 4.3.3 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1)企业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岸边); (2)受纳企业废水的水域;

(3)区域内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如1km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人员聚集区、学校、医院和车站、码头等;

(4)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 4.4 环境风险分析评估

环境风险分析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可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种类及有效预防措施; (2)火灾与爆炸事故的最大影响范围; (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 2 —

(4)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可能的影响区域;

(5)应急组织机构的模式、职责、权力和义务、相关工作程序; (6)报警方式、方法; (7)有效通讯方式;

(8)自身应急能力和具备的资源; (9)可用的外部援助资源及联系方式;等。

环境风险分析过程中,可以采取直接经验法、对照法、事故树分析或危险性预先分析等方法,将企业潜在的紧急事件识别出来。

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应急资源、处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不足并采取改进措施。 4.5 应急预案编制

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信息报送、现场处置、应急保障、预案管理等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与地方政府环境应急预案、上级主管部门及企业其他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基于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保证预案整体协调以及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可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三个层次,即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

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业应当编制综合环境应急预案。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

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企业应当根据存在的重要环境风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编制相应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环境风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如生产废水(废气)超标排放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应急预案、火灾次生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等。

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企业应当编制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环境风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具体操作上,对于小型电镀、线路板企业,可将三个层次的环境应急预案合并编制;对于大、中型电镀、线路板企业,可将专项预案与现场处置预案合并编制。

— 3 —

4.6 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备案

预案编制完成后,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

预案经评审完善后,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后30日内按规定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 4.7 应急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及设施的建设,强化应急工作责任制,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5 综合应急预案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阐明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目的,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时能高效应对,从而降低环境事件风险”等内容。

5.1.2 编制依据

除依据本《指南》外,还应依据国家、地方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要求,一般应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和标准。 此外,省、市、区环保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也是重要的编制依据。 5.1.3 适用范围

明确环境应急预案适用的单位和地点。

— 4 —

5.1.4 工作原则

应急工作原则应体现企业的环境应急理念和指导思想,一般应包括:

预防为主 以人为本 统一思想 快速响应 属地管理 依法办事

5.1.5 单位概况与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阐述本单位的概况、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敏感点。

本节的作用是让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事先熟悉和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的有关情况,以利于保证应急行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明确应急行动的主要保护目标。

单位基本情况包括:

(1)单位基本情况概述。包括本单位的地址/地理位置、产品与规模、从业人数、主要生产设备与产污环节等。

(2)单位的空间格局。包括本企业各部门的平面布置、主要道路、疏散通道、紧急集合区等(可附图)。

(3)污染防治设施基本情况:① 生产废水处理站的工艺、处理规模;② 生产废气净化工艺、运行状态、分布和规模等;③ 危险废物的产生与贮存环节;④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贮存区域。

描述企业周边环境保护目标,主要说明本单位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对于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如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区、医院等。 此外,还应说明周围的主要环境风险源(即周边可能对本单位产生不利影响或

— 5 —

危及本单位安全状态的危险源)情况。 5.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应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响应、结束、保障、善后处置等环节的领导机构、现场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必要时,对于外部应急/救援力量的基本情况亦应阐明。

(1)领导机构

企业环境应急领导机构通常称之为“应急指挥部”或“应急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包括:

① 日常应急工作中,负责决定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制订和管理应急预案,配置应急人员、应急装备,对外签订相关应急支援协议等;

② 突发环境事件时,负责应急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包括就是否需要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做出决策。

应急领导机构通常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内部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组成。 应急领导机构可下设日常办事机构,如“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领导机构的日常事务,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对外联络,应急物资的贮备管理等。

(2)现场指挥机构

明确现场指挥机构,通常称为“现场指挥部”。紧急情况时,可以将单位的应急指挥机构自动转成现场指挥机构。

(3)工作机构

应急工作机构依据实际需要设定,是紧急情况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作机构的名称通常称为“现场处置组”、“应急保障组”、“信息联络组”、“应急监测组”、“安全保卫组”等。

① 现场处置组:主要负责污染控制、污染消除等工作。

② 应急保障组:主要负责应急物资供应,如应急处置所需物资、设施、装备、器材等。

③ 信息联络组:主要负责对内、外信息报送和指令传达等任务。 ④ 应急监测组:主要负责现场污染物的快速监测,及时提供监测数据。

— 6 —

⑤ 安全保卫组:主要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安全救护等。 (4)专家组

专家组为参谋机构,由应急管理、工程技术、危险废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为现场应急处置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5)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时可能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及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支持能力,装备水平,联系人员,联系方式,抵达时限等,并定期更新相关信息。联络列表应当将第一联系单位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对象。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 ① 上级主管部门;

② 地方政府环保、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主管部门; ③ 专业环保公司。

为确保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制定应急预案时,企业应同有关外部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说明,了解他们的应急能力和人员装备情况,介绍本单位有关设施、危险物质的特性等,必要时签署互助协议。 5.3 预防与预警机制 5.3.1 环境安全制度建设

企业应建立、实施和保持适用的、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化作业规范。以下经营活动需要制定环境管理作业规范:

(1)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2)环境监测和日常检查制度; (3)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操作规程; (4)污染防治设施安全操作规范;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危险废物堆放场所环境安全管理; (7)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制度; (8)环境应急预案;等。

— 7 —

5.3.2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控制措施 5.3.2.1 环境风险辨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最大可信火灾爆炸事故及次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2)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大面积泄漏的概率和严重度;

(3)环境事件的触发条件,如操作错误,管理制度缺陷,设备老化,暴雨、雷击、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周边环境安全事件,社会风险(如停电)等;

(4)环境事件隐患,包括设备、设施的缺陷和管理制度、认识方面的缺陷。辨识环境事件隐患即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过程。

环境风险辨识的方法有:① 事故树分析;② 头脑风暴法;③ 环境风险事件类比分析法等。

5.3.2.2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依据,包括但不限于:

(1)适用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废水、废气法律、法规、标准; (2)相关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3)国内外同类单位环境污染事件资料; (4)地理和气象资料;

(5)科学的环境风险辨识与评价结论。 5.3.2.3 控制措施

隐患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教育措施。 5.3.3 预警分级

企业根据实际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分级。

目前国家没有对环境事件的预警设立统一分级标准,企业可自行设定。如企业可将环境事件的预警设定为I级(完全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外部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Ⅱ级(有限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企业的整体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Ⅲ级(潜在紧急状态,只需要动用企业的局部力量就能处置的事件)。

关于I级、Ⅱ级、Ⅲ级的分级标准详见5.4.4.1的描述。 5.3.4 预警发布或者解除程序

明确环境事件预警发布人;明确预警解除的条件和发布人。 5.3.5 预警响应措施

明确预警发布后,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行动措施。包括预告应急工作机构、领导到达现场指挥、通知外部相关方应急机构等。

— 8 —

5.4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包括应急预案启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污染控制与消除、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 5.4.1 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如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以下事件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1)工业废水出水水质超标。如:重金属浓度超标、COD超标、氨氮超标、排水总量超标等;

(2)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大量泄漏; (3)火灾爆炸事故;

(4)废水处理池、废气净化塔、隔声罩等受限空间作业发生有毒气体中毒、窒息或死亡;等。 5.4.2 信息报告

(1)内部信息报警

规定单位内部发现紧急状态时,应当采取的有关报警或报告等程序、方式、时限要求、内容等。

报警有两个目的,即动员应急人员和提醒有关人员采取应急响应行动和防范措施。报警方式包括:呼救、电话(包括手机)、报警系统等等。

(2)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告

明确哪些状态下应当报告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如政府环保、公安消防、安监、水务、卫生部门及环保公司等),请求支援。

向外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①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②发生事件的单位名称和地址;③事件发生时间或预期持续时间;④事件类型;⑤主要污染物和数量;⑥当前状况,如污染物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是否会影响相邻单位及可能的程度;⑦伤亡情况;⑧需要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3)向邻近单位及人员发出警报

明确哪些状态下(如事件可能影响到邻近单位或人群的情况下)应当自行或协助地方政府向周边邻近单位、社区、受影响区域人群发出警报信息以及报警方式。

(4)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

— 9 —

向政府主管部门报送环境应急信息,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 初报是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通过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初步判定的污染影响范围和严重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是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通过网络或书面随时上报(可一次或多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在初报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原因、污染影响范围和严重度、处置过程、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效果等基本情况,必要时配发数码照片或摄像资料。

处理结果报告是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处理完毕后以书面方式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在初报、续报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5.4.3 先期处置

紧急状态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

(1)第一发现者确认事件发生后,首先立即警告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人群(如操作人员),同时报告所在部门负责人。必要时(如事件明显威胁人身安全),立即启动撤离信号报警装置等。其次,如果可行,应控制事件源以防止事件恶化。

(2)事件所在部门负责人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做出初始评估(如事件性质,准确的事件源,危险物品的泄漏程度,事件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等),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向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建议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果需要外界救援,则应当向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建议。

(3)应急工作机构接到报警后,应当按应急预案的要求启动相应的工作。 5.4.4 现场污染控制与消除 5.4.4.1分级响应

事件的实际级别与响应级别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第17号令)关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的分级是事件级别,不是响应分级。

重金属污染企业可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响应级别分成如下三级: — 10 —

I级:完全紧急状态;Ⅱ级:有限紧急状态;Ⅲ级:潜在紧急状态。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取决于危险化学品泄漏规模、火灾爆炸强度、工业废水超标情况、事件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即时影响,事件对外界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事件单位自身应急响应的资源和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I级:完全紧急状态

事件范围大,难以控制,如超出了本单位所辖场所,使临近的单位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次生出其他危害事件;或危害严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极端威胁,可能需要大范围撤离;或需要外部力量,如政府派专家、资源进行支援的事件。例如: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导致大量污染物流向敏感地表水域;生产废气失控导致大面积污染社区。

Ⅱ级:有限紧急状态

较大范围的事件,如限制在单位内的现场周边地区或只有有限的扩散范围,影响到相邻的生产单元;或较大威胁的事件,该事件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潜在威胁,周边区域的人员需要有限撤离。例如:危险废物存放区域受暴雨威胁、生产废水个别污染因子在短时间内超标等。有限紧急状态事件通常通过使用单位的整体力量能够得到控制。

Ⅲ级:潜在紧急状态

环境事件可以被第一发现人或所在部门力量控制,一般不需要外部援助。除所涉及的设施及其邻近设施的人员外,不需要额外撤离其他人员。事件限制在单位内的小区域范围内,不会立即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例如:可以很快扑灭的小型火灾;可以很快隔离、控制和清理的危险化学品少量泄漏等。

I 级完全紧急状态下,企业须在第一时间内向政府有关部门、上级管理部门或其他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警,请求支援;并根据应急预案或外部的有关指示采取先期应急措施。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同单位一起处置事件。

Ⅱ级有限紧急状态下,需要调度单位专业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必要时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请求援助。

Ⅲ级潜在紧急状态下,可完全依靠单位或所在部门的应急力量处置。 发生环境事件时,往往会出现次生事件或衍生事件,甚至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盐酸储罐的密封泄漏,可能从很小的泄漏到每分钟泄漏几升,泄漏液体会加速对该区域的污染,这样就会出现事件级别的变化。若应急救援行动采取了不当的

— 11 —

措施,同样极有可能导致事件升级,使小事件变成大事件。因此,在实际处置事件时,需要应急协调人随时判断形势的发展,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5.4.4.2 现场处置措施

明确各事件类型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

(1)危险区隔离、安全区设定、切断污染源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操作程序; (2)控制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的紧急措施;

(3)控制污染事件扩大或恶化(如确保不发生大范围污染,不重新发生或传播到其他单位,不扩大中毒人员数量)的措施;

(4)污染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对措施,有关现场应急过程记录的规定; (5)废物的安全转移等。

现场应急处置行动方案应当经专家评估,避免因前期应急行动不当导致事件扩大或引发新的污染事件。例如,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方案,应当考虑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特性、堵漏措施、污染消除及个体防护装备,防止人员中毒。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重点包括:①迅速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事件继续扩大。②采取拦截、收容、隔离、固化、启动备用设备和电源等措施,及时处置污染物,消除事件危害。③必要时停止生产操作等。 5.4.4.3应急监测

明确紧急状态下各类污染物(包括监测消防水污染因子浓度、生产废水排放污染因子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和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案。有关监测数据必须提供给现场应急指挥人员,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应急设施和个体防护装备。

环境监测方案可包括事件现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测方案等。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范围,采样布点方式,监测标准、方法、频次及程序,采用的仪器和药剂等。

制定环境应急监测方案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事件可能出现的污染物类型。②监测仪器设备,优先采用可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③应急监测方法可选择既定的方法,或从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库查得的方法等。④监测的布点,可根据污染物的源规模、扩散速度、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等参数,模型计算预测污染物可能的扩散范围,科学地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一般建议要尽量多地布点监测。

实际发生环境事件时,若已知污染物类型,则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监测方案;若污染物类型不明,则应当根据事件污染的特征及遭受危害的人群和生物 — 12 —

的表象等信息,判断该污染物可能的类型,确定应急监测方案。对于情况不明的环境污染事件,则可临时制定应急监测技术方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判明污染物的类型,进而监测其污染的程度和范围等。监测的布点,可随着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布点数量和检测频次。在进行数据汇总和信息报告时,要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综合分析污染的变化趋势,预测污染事件的发展情况,以信息快报、通报的方式将所有信息上报给现场应急指挥部门,作为应急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5.4.5 指挥与协调

应急处置行动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现场总指挥担当处置调度和协调各方力量的责任。

可能时,各应急组织机构应建立A、B 角制度,即明确第一负责人及其各配角,规定有关负责人缺位时的各配角的补位顺序。重要的应急岗位应当有后备人员。

应急预案应列出所有参与应急指挥、协调活动的负责人员的姓名、所处部门、职务和联系电话,并定期更新。各级联系列表均应当将首要联系人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人。 5.4.6 信息发布

根据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处置状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政府环保部门报告,并按程序向媒体发布信息。

应明确事件的新闻发布责任人、负责处理公共信息的部门,以确保提供准确信息,避免错误报道。 5.4.7 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的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污染或危险已经解除; (2)监测表明,污染因子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经基本消除且无继发的可能; (4)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的安全健康免受再次危害,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5.4.8 安全防护

明确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受影响区域群众的安全防护措施、疏

— 13 —

散措施及患者医疗救护方案等。 5.5.后期处置 5.5.1善后处置

明确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结束后的现场工作内容。如组织进行后期污染监测和治理,包括处理、分类或处置所收集的废物、被污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清理事故现场。 5.5.2调查与评估

事件的调查与评估也是环境应急预案的重要环节,企业对事件调查与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

(1)调查污染事件的诱因和性质,评估污染事件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影响和损失评估、遗留待解决的问题等。

(2)应急过程的总结及改进建议,如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应急队伍能力是否需要改进,响应程序是否与应急任务相匹配,采用的监测仪器、通讯设备和车辆等是否能够满足应急响应工作的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是否得当,防护装备是否满足要求等。 5.5.3 恢复重建

明确恢复生产前,一般应确认以下内容得以实施:

(1)生产设备设施已经过检修和清理,确认可以正常使用;

(2)应急设备、设施、器材完成了消洗工作,足以应对下次紧急状态; (3)被污染场地得到清理或修复; (4)采取了其他预防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5.6 应急保障 5.6.1 人力资源保障

(1)明确对应急工作机构的培训和演练。一般应当针对事件易发环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应急工作机构主要靠培训和演练来实现应急响应技能的提升,演练的内容包括报警、现场污染控制、应急监测、消洗、人员疏散与救护等。

(2)明确对应急指挥机构的培训和演练。主要使应急指挥人员熟悉应急工作 — 14 —

程序,提高指挥技能。

(3)对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特别是新员工)的事件报警、自我保护和疏散撤离等应实施培训和演习训练。 5.6.2 财力保障

明确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 环境事件隐患整改、环境风险源监控、应急机构建设、应急物资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 5.6.3 物资保障

明确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包括应急物资的种类、储存量,应根据环境风险状况决定。

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制度,防止失效和丢失。 重金属污染企业常见的应急物资包括:

(1)消防设施:集中监控装置、消防栓、灭火器等。

(2)个体防护装备:如自给式空气呼吸器、过滤式呼吸器、轻型防化服、防护眼镜、而腐蚀手套等。

(3)应急监测装备:便携式有毒气体监测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COD鉴定仪、水质快速监测管等。

(4)应急控制装备:沙包、轻型吸污泵、隔膜泵、手动工具(如铲、镐、桶等)、应急池、鼓风机、胶带、铁丝等。

(5)污染控制药品:中和剂、絮凝剂、解毒剂、吸收剂等。 (6)通信装备:手机、对讲机、电话、扩话筒、报警器等。 (7)辅助装备:应急照明、临时发电机等。 5.6.4 医疗卫生保障

环境事件通常会对人员产生伤害。因此,应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伤员现场急救、安全转送、人员撤离以及影响区域内人员安全防护等方案。

应规定在员工集中的办公、休息等重点区域张贴位置图,标识本地点在紧急状态下可选择的撤离路线以及最近应急防护装备的位置。

关于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要具体。对于有毒有害气态污染事件,重点明确呼吸道防护措施;对于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污染事件,重点明确阻燃防护服和防爆设备;对于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污染事件,重点明确全身防护措施;对于不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污染事件,重点明确隔离服防护措施等。

— 15 —

对外来人员必须安排专人在进入本单位危险区域前告知注意事项,以及紧急状态下的撤离路线。 5.6.5 交通运输保障

明确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物资供应的路线、车辆等。 5.6.6 治安维护

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紧急状况下进行治安维护。 5.6.7 通信保障

明确在事件应急期间,主要的通信保障器材。 5.6.8 科技支撑

针对潜在的环境安全风险,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以解决潜伏的事件隐患。 5.7 预案管理 5.7.1 应急演练

明确演习的内容和形式,范围和频次,组织与监督。应急演习应当把典型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作为重点内容,密切结合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安全事件的场景,重点演习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处置方法。演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可联合有关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共同进行。 5.7.2 宣教培训

应急培训可采取课堂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目的是培训员工的环境应急意识,普及环境应急知识和法规知识。 5.7.3 责任与奖惩

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 5.8 附则 5.8.1 名词术语

必要时,对预案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释义。 5.8.2 预案解释

明确预案解释的部门 5.8.3 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

明确预案修订的时机。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应急预案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当 — 16 —

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1)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设备或技术发生了较大变化;

(2)相关单位和人员发生变化或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

(3)周围环境或者环境敏感点发生变化的;

(4)环境、安全应急预案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发生了变化;

(5)应当适时修订的其他情形。 预案应明确实施日期。 5.9 附件

(1)本单位和相关单位通讯录

列出本单位承担应急职责人员和外部应急救援单位的联系方式。每个人或单位至少应有两种联系电话。

(2)环境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图 给出本单位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简图。 (3)应急物资贮备清单

明确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清单应当包括种类、名称、数量以及存放位置(附各装备的位置图)、规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以利于在紧急状态下使用。规定应急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

具体应急物资名称参见本《指南》5.6.3。

(4)专项预案清单

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环境安全应急专项预案包括,但不限于: ① 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应急预案 ② 火灾、爆炸应急预案 ③ 受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

④ 自然灾害诱发环境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⑤ 停电应急预案

⑥ 工业废气超标排放应急预案

⑦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应急预案 (5)标准化格式文本

— 17 —

① 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修订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② 目录 ③ 预案内容 ④ 附录 ⑤ 附加说明 ⑥ 文本要求 使用A4 白色胶版纸。

正文采用宋体小4 号字,1.25 倍行间距,两端对齐。

— 18 —

6 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框架要求 6.1 总则 6.1.1 目的

阐明专项预案的目的。 6.1.2 适用范围

阐明专项预案的适用对象。 6.1.3 职责

明确企业应急组织架构中,各应急工作机构在专项应急行动中的具体职责。 6.2 环境风险分析

阐明特定事件的各种类型,诱发条件,评价可能的环境影响范围、严重程度。 6.3 预防措施 6.3.1 制度建设

明确预防特定突发环境事件的制度建设,如污染治理措施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制度等。 6.3.2 隐患排查与整治机制

针对专项应急预案的对象,建立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机制和隐患及时整改的整治机制。

6.4 应急处置程序与措施

本要素是专项预案的重点环节。

6.4.1 针对特定的环境事件提出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

6.4.2 明确特定环境事件的现场处置措施。如废水处理站超标排放废水的应急处置措施、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置措施、盐酸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无机废气超标排放的应急处置措施等。 6.4.3 扩大应急的措施

明确特定环境事件次生其他类型污染事件的响应办法;本特定事件超出企业自身应急响应能力时的应急响应办法。 6.5 保障措施 6.5.1 物资保障

针对特定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提出所需的应急处置物资清单。 6.5.2 安全保障

— 19 —

针对特定的突发环境事件,提出应急处置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装备与安全注意事项。

— 20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精)

潍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重金属污染事件

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