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不可轻视的道德风尚建设课题,更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其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素养,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影响。此文较详细地论及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引言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强调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品德影响品德,人格影响人格,因此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师德建设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高校师德及师德建设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一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全民对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的思考。

(一)高校师德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引导者,其主流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但是,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教师政治责任意识淡薄,还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糟粕,少数教师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网络上“高校教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道德败坏行为,也许有些事件有所夸大,然而媒体扩大报导这些事件,正是因为高校教师在众人眼中是高素质的体现,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正在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强烈冲击,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在许多高校中,尤其是综合实力靠前的高校,已经注意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一些高校为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其他方式诸如建立师德建设奖惩制度,建立教师监督机制,举办师德建设讲座等,都对师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现有的各色制度和方法,很大部分存有漏洞,甚至是形式主义,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作用是有限的,要真正强有力地建设成高校师德长效机制,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指导高校师德建设,其思想基础是正确的,那么这条路就不会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成建设高校师德的目标旗帜,可以让高校师德建设不偏离目标导向,不偏离社会各阶层的总体利益。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增强教师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教师能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日常工作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肩负起教师应当肩负的历史重任,积极地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是师德建设的主旋律,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育、建设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行者。在师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师树立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才能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倡导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以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道德规范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博大深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师德观,将高校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促进高校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建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坚持已形成的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前文已提到,很多高校已经为师德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有一些漏洞,其作用与影响并没有预期的大,但是毕竟对促进高校师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建立高校师德长效机制的时候可以对其有所借鉴、有所保留,取其精华而去其槽粕。

(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1.把高校党建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在党的先进性中突出师德建设的要求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中不仅党员的比例比较高,而且党员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的状况,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立。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在党的先进性中突出师德建设的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在信息社会时代,互联网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等信息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以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师德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注重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注重发挥受教者的主体性。第三,注重构建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过程。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互联网具有的丰富形式和内容,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空间。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师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创师德建设的新局面。

3.把完善学生评教及信息反馈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 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是实现高校教学质量自我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激励的作用,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够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4.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强领导保障。师德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行政及高校领导。高校要把师德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完善师德建设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学校及院(系)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要把学校各级组织开展师德建设的工作纳入整体工作之中,实行师德建设工作领导问责制,把开展师德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加强物质保障。如教师学习培训、征订购置师德建设学习资料设备、邀请专家作师德建设报告以及师德模范、“三育人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等,都离不开经费和物质的支持与保障。所以,高校要设立师德建设专项经费、为师德建设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

5.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督导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教师自我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网络构成的外部压力与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约束力的有机结合,促使高校教师认真地践行高校师德规范。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尤其是高校教师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以进一步弘扬正气,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和荣誉感。

6.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有效机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对于师德行为高尚者可以从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岗位津贴、课时酬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其获得实惠,使其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加继续前进的动力;对无视师德规范的教师,应坚决给予处罚,以产生警示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依据。改革用人制度,取消教师职业终身制,不断淘汰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准都不高的教师,使优秀教师不断得到补充。通过不断地清理与沉淀,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益求精的高校教师队伍。

(三)建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要着眼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项主要职能,促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上质量、上水平为出发点,增强教师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高校师德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总体要求,同时,又应该体现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结合高校师德的时代内涵和现状,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包括:

1.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

增强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教师职业特点决定教师必须讲政治,特别要注意“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严肃课堂纪律。各级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尤其应当关注教师思想上的进步。只有教师自身有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才能引导青年大学生讲政治,关心时事,心系祖国。

2.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时刻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学生。高等院校教师个人自由度较大,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和灵活性。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各种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约束,更需要依靠教师自觉的劳动,需要教师默默地奉献。

3.进一步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由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持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个人的范例、教师的思想品行对青年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道德行为上的示范性,用他们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出品学兼优、求真务实、为人正直、勇于进取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结语

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校的上级领导同志真正从战略的高度和视觉来审视和认识师德建设的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师德建设置于以德育人首位,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建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为培养千千万万的民族事业继承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1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20- 25.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建设高校辅导员长效机制

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心得体会

师德长效机制

师德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意见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