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区分写作手法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8: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中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分

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这里的景或物实际上都是个载体,都是为抒情言志服务的。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作者通常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机,从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梅”的孤高、坚贞和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都属于比较,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

(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中。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是哀情,一是乐景,这里用的就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极力渲染,用这种乐景反衬梦醒后自己处境的无比凄凉。再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也是用乐景衬悲情,更显其悲。对比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霑泥,鳞鳞居大厦。”前后两种人在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结果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俞的《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肖像描写(相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

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等。

3、诗歌表现手法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考诗歌鉴赏时,最令学生头疼的是艺术手法的鉴赏这一部分:第一,好多学生不知道都有哪些艺术手法;第二,术语的不同使得学生不知如何区分。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下面我就《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部分古诗(7——9年级)简单地谈谈常用的艺术手法。

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以“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落红”、“沉舟”、“病树”等自喻(《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以“最高层”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登飞来峰》)等;《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过零丁洋》颔联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的政治命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望岳》中“造化钟神秀”,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景。

2.引用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名吻合,也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的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的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窦宪北击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其它如李白的《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引用了典故。 3.以小衬大。《次北固山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清王夫之说其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看,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的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的小景。通过小景与大景的互相映衬,诗人描写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图画。

4.以小见大。《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由一个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以“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的命运。可谓是“以小见大”。

5.曲笔。《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指责歌女,实则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座中的欣赏者——那些达官贵人。

6.虚实相生。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诗画同理,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像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写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后两句想像他日重逢,两人剪烛西窗、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实写虚,用具体可感的 “丝缕” 比喻抽象的“愁”,形象地表现了“愁思”的纷繁、难以解开。

7.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借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所有写景诗共有的特点。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很多,但并非是没有头绪的,只要我们掌握规律,勤于练习,就一定能得心应手。

是雨露,就纯洁无暇,晶莹剔透;是小草,就生机盎然,萌发绿意;是阳光,就洋溢温暖,灿烂耀眼;是月亮,就细腻柔软,轻盈诱人……恰似生活中的角色,各具风韵。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变成他日常扮演的那一个角色”。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区分写作手法
《区分写作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写作手法有哪 手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