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乐在其中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3: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乐在其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思考1:本章重点提到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请说说孔子具体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要求?

明确: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和居处,他在做事方面应该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够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思考2:孔子教导我们在做事和说话两个方面,应各有怎样的方式?在今天是否还完全可以按照这些方式行事?

孔子说做事情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信口而出,要想好了再说。“慎于言”不是不要说话,而是要经过大脑思考再说,这样不容易出错。做事认真,做人诚实,是任何时候都受人欢迎的。 但是今天与人交流,不妨更直率一些,只要不讲假话,善于推销自己,表示自己的观点态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思考:“贤哉,回也!”一前一后两次出现,这个句子和一般的句子语序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颜回的“乐”在哪里?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这个句子突出了谓语部分“贤哉”。在一段中前后两次出现,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因为颜回的生活状况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般的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的,但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 思考: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孔子将求学做事分为“知之,好之,乐之” 三种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当作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厚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灵动,仁厚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

思考:如何理解“知者”和“仁者”各自的特点?

孔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概括抽象的哲理,以山、水不同的物性(注意点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静不同的物理,来说明“知者”与“仁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特征。聪明的人,通晓于事物的千变万化,喜欢在事物发展中把握时机,自然也爱好川流不息的自然景观;仁厚的人,坚守道义信仰,喜欢在平静中思索真理,自然爱好岿然不动的高山。聪明人在追求新事物、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得到快乐;仁厚的人,不管碰到什么风雨,都能处变不惊,给人安全感,自然也就稳重长寿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译文】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思考:孔子在听了《韶》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请问为什么?

1 明确:《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说明他欣赏古乐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的音乐造诣高深。这也表明了孔子在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抉择中首选精神。另外在孔子看来,虞舜天子的位置是从尧禅让而来的,因而是“尽善尽美”的。从孔子对《韶》效果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对《韶》乐极尽赞叹,是因乐中蕴涵着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思考:“乐亦在其中矣”中的“其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其中”具体就是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颜回的例子。 思考: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是:可以追求,但对待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应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能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这就是孔子多次强调的“非义不取”。苏轼也有名言:“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把精神上的追求看得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坦然处世,真实做人,讲求仁义,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甘之如饴,怡然自得。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善良的行为就如同赶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这节中,孔子讲到了几种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几种人有什么不同特点?孔子更赞赏哪一种?

明确:两种。一种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人,这种人是爱憎分明、有坚定的道德信念、积极向上的正人君子。另一种是避世隐居,以求全其志、洁其身的隐者。 对第一种,孔子说“见其人”“闻其语”,言外之意就是说,这种人能够做到;而对第二种人,孔子却说“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言外之意是说,这种人其实做不到。很明显,孔子赞赏前者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得已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目的。 思想观点小结:

这篇课文共从《论语》中选了七则,围绕“乐”展开,分别从求学、生活、兴趣、追求等方面论述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如果在生活方面过分追求安乐,就会贪图安逸,失去意志。但是,如果只有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呢?孔子告诉我们,要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快乐,可以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用了这种精神,就能笑对任何艰难困苦。 艺术鉴赏:

1.用对比、对照的形式,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

第四章很典型,其他章节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义而富且贵”,“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都有同样的效果。

2.说明问题用渐进的方法,步步深入,前后内容相连相关,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从而表现出水到渠成的合理性。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四章的“水-动-乐”、“山-静-寿” 。 3.贴切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把音乐享受比作“三月不知肉味”,把智者比作水,仁者比作山,把“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等等。

2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故事

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