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段婧

发布时间:2020-03-02 20:56: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拓东二小:段婧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同时在课堂中还是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上完课后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后,没有像往常一样,有个别学生马上说出结论呢?

2、为什么这次实验活动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3、在全班交流中,为什么先研究反例,这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起什么作用?

4、怎样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任意”一词的关注?

(一)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关于三角形同学们已有初步认识,都知道是三条围成的图形,但是关于三角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学生感到亲切、好奇,但问题没有明确指向,“先知”的学生不能随口说出。接着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不加思考认为“能”,在仔细一想“不一定”。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的愿望。

(二)适时组织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激起学生疑问后,教师适时组织数学实验来“解释”,这时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来参加数学活动。教师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明确,步骤清楚,特别是表格的设计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操作。这个活动需要分工合作,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学生水到渠成地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间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这些操作、交流、探索、发现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神贯注。

(三)练习设计步步递进,体现了拓展应用

第一个练习,根据一组小棒的长度,判断是有否组成三角形。第二个练习摆长棒,从另一侧面深化理解自己发现的规律。第三个练习给出两根小棒的长度,如果想组成三角形,必须找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摆一摆。三个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具体有有以下几点:

1.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中,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用几根长度不同的吸管来围三角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吸管比较粗,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某些情况下(特别是两条边等于第三条边的时候),学生对于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产生矛盾。如果在这个环节中将吸管的两头剪成尖的或者用细的竹棒代替,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2.在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的环节,对于学生的回答未能恰当处理。当有学生回答“较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该未对该结论做及时的肯定与评价,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说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其实学生说出来的是当三条线段都不相等时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单判断方法。这个学生其实是聪明的,但是如此妙的回答却因为我在教学设计时未对这样的情况做预设与处理而抹去了他的出彩点。这个部分我觉得主要还是自己对教材还没有真正分析透,课前其实就有点小疑问:为什么教材里出现的三边关系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而不是“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其实后面那句对于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就不适用,所以教材才用了前面那句作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更能概括所有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由此我更加感觉到作为新教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间,对于不能很好理解透的教材内容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段婧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段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