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5: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的特点。

2、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3、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4、掌握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二、材料作文的概念界定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三、材料作文的特点

近年来,材料作文命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被称为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1、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材料的大概内容是鲸为了追捕沙丁鱼陷入海滩,而沙丁鱼却逃生了。我们首先看巨大的鲸是怎样陷入沙滩的,因为它只看到沙丁鱼,没有看到险境沙滩,才会落得沙丁鱼没吃到,反而陷在沙中动弹不得的结局。其次,在巨大的鲸眼中,沙丁鱼太渺小了,不足畏惧,只要逮住它,就是一顿美餐,哪里想到小小的沙丁鱼会引它入险境。再来看沙丁鱼,它与强大的鲸相比微小而处于劣势,但它能利用身体小、灵活、需水少的优势向浅水奔逃,得以逃生。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人应该怎样对待诱惑和弱小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处险境怎样才能战胜强敌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可以选取主旨的一个方面立意,于是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立意: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把目光放远,才能避免跌进陷阱;藐视弱小,等于自掘坟墓;身处险境,冷静思考,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强敌。

小结: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2、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或故事; 引用一段或几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3、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解析】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不幸的是一场山火烧毁了他的森林。一天,十分伤心的保罗走到一条街上,看见一家店铺门口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取暖的木炭。他眼睛一亮。回去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烧焦的树木加工成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他用卖木炭得来的一笔不小的钱在第二年春天购买了一大批树苗,终于让自己庄园又新绿滚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很多时候,埋没或毁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很多时候,埋没或毁坏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进行立意:

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自己挽救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立意参考: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初。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 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把关守节当慎初

我们要小心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一定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掌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1、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如: (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觉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成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题目有三则材料,要求中明确的提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找准角度,就是要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这三个材料讲的故事都与发明、发现有关,而这三项发明发现都与他们个人的人生遭遇有关,都是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坎坷或难题促使他们产生了破解的想法,经过主人公的一段努力探索,终于破解了难题,带来了新的发明和发现。因此材料包含的机理是:矛盾的发现解决——问题的出现探求。面条供不应求和污渍洗不去,都是矛盾、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方便面和干洗机的发明就是矛盾和问题的最终解决。这就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以写生活的需要是科学发明发现的原动力,当然还可以写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如果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可以写矛盾的相互转化,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抓住转化的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变不利为有利。同样的困难,同样的难题,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遇到,但为什么我们不是那个发现者呢?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转化的契机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就会有新发现。

还可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情包含大道理、机遇与挑战并存等。 另外,3个小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看你是否能抓住机会,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善于思考,善于问为什么,善于求知求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并且付诸实践,这是成功人士的基本能力。

2、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如: (200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两则材料都说的是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没有学会帮助别人。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学会了帮助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

3、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精彩。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4、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想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如: (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第一则材料写一条热带鱼,点明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第二则材料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写的是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围绕“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三个方面分别立意,分别谈三者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也可以把材料看做一个整体,谈人才成长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方面,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

以上几种方法,往往要综合使用,因为材料的组合关系有时往往几种兼有。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 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在审读上面的材料时,首先要审明材料蕴涵的观点、态度。“我只在春天开放!”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只在春天”隐含着与“春天”相对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既然此话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那么,“夏秋冬”就代表“不美”的时期。分析到此,“玫瑰花”的生活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在美好的时候开放,而在不美的时候就不开放。换句话说,象玫瑰花这样的人只有在优越的条件下才能快乐地、幸福地生活,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而“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说,只要“我”开花,外部环境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秋天或冬天,在“我”看来,它都是美好的。说得更明白些,象日日春这样的人,只要他生活着,不管生活怎样,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以物喜,以己悲”。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就明确地显现了出来:消极、悲观、低沉和积极、乐观、向上。两种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命题人的观点,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由命题人的观点态度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生观决定人生命运。以各个角度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引出很多话题,如:微笑、态度、心态、命运、乐观与悲观、幸福与痛苦、心态与生活等等。

2、(200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的中心形象是兔子,中心事件是大家对兔子游泳事件的评判,立意的角度就此展开。对兔子游泳事件,材料中的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野鸭认为兔子好长时间没有学会游泳,是因为它的主观努力不够,反言之,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兔子就会学会游泳,在这里,野鸭强调的是,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观点。青蛙认为与其训练兔子去游泳不如训练兔子的奔跑,强调的是发挥特长,扬长避短的观点。仙鹤则从生存的角度,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克服弱点也要发挥优势的观点。三种观点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可供选择和挖掘的角度很多。 野鸭,青蛙,仙鹤,三个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选作自己立论的角度,比如说选野鸭的角度,可以谈抗震抗灾谈奥运,只要有汗水,就会有希望,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如果选青蛙,可以谈兔子不会游泳就不要跑到河边,跑到适合自己弹跳的地方,就不会被狼追到。如果从仙鹤的角度来谈的话,可联系现实,技多不压身,多一种长处,就多一种生存的本领,在竞争激烈就业难的今天,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要克服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或者,三合一,把三种观点综合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优势要发挥,弱点要克服,还要付出主观努力,但一定要注意,观点一定要集中,不能多而杂乱。

3、(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有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材料中可作构思的角度有如下几种:

① 从《格林童话》的价值,可以得出: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② 从格林兄弟的不得不放弃,可以得出:舍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③ 从朋友的偶然发现,可以得出: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④ 从柏林出版社的结集出版,可以得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⑤ 从格林兄弟付出的努力,可以得出:要勇于探究;要持之以恒。 ⑥ 从假设与结论的背离,可以得出: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⑦ 从格林兄弟的放得下,可以得出:急功近利者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名师教你五大技巧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审题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三、同异互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四、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五、反弹琵琶法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2》相关的文章。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33、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1]1

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快速审题立意

中考作文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