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白鹿塬地貌学实习报告

旅游与环境学院

时间:20

11、

11、3

地点:白鹿塬

指导老师:周亚利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白鹿塬黄土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黄土地貌剖面结构;

2、河流地貌的特征;

3、认识典型的地貌类型;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区地理概况

白鹿塬位于西安东南,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塬,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塬。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塬”。

白鹿塬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黄土台塬,此塬位于浐河与灞河之间,由河流切割黄土高台地形成。位于黄土高塬南部,是西安——渭河断线盆地。海拔高出西安100-200米。

三、地貌形成条件

白鹿塬的崛起,与浐灞两河息息相关。白鹿塬在即将形成时,由于白鹿塬上千万年降水径流在低洼处,汇流侵蚀地面,并沿塬坡侵蚀流下,有的塬坡地还出现大小不等的细沟壑,有些细沟壑在不断流水的侵蚀下会逐渐向塬面内部伸长加深,荆峪沟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浊下形成的大冲沟壑。白鹿塬黄土地貌是有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

四、实习内容

黄土地貌

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于第四纪的大气粉尘堆积物,颜色灰黄或棕黄,成分相对比较均一,黄土颗粒主要以粉砂为主,粒径在0.0005-0.05mm之间,沉积物多孔隙。主要分布在沙漠外围、冰积物外围和海岸附近。首先来到的是头道塬(也就是白鹿塬顶部),这里的黄土剖面层次非常明显,由上倒下可以分三层,分别是L0,S0,L1。其中L0表示黄土,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的,当时处于干冷环境,也就是右图所示的最上层,颜色较浅。S0表示古土壤,是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前发育的,当时处于暖湿环境中间颜色较深的一层,呈红褐色。L1为最低层,颜色偏白。第四纪气候是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在冰期发育的是黄土,间冰期发育的是古土壤。

冰期和间冰期一个旋回是十万年,也就是说,形成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所需要的时间是十万年。在这个剖面中,黄土层发生了明显的脱K富Ca过程,在S0上层L0下层有Ca结合,表现为粉霜状或假菌丝状的白色碳酸钙结合,这是因为土壤剖面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发育,土壤发生钙化过程时,易容性盐类(CaCO3,MgCO3)沿着垂直节理淋溶,并在此淀积形成的。S0和L1是马兰黄土(0.1Ma以来形成的,也就是晚更新世)。古土壤有垂直节理和裂隙,造成CaCO3淋滤,形成白色菌丝状的碳酸盐沉积,且底层的CaCO3高于顶层,土壤颜色偏红。

一般来说,黄土的成因有三种:⑴风成,一般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黄土分布在沙漠外围;⑵水成(河流阶地黄土);⑶残积说(风化壳母质上发育而来)。而此处的黄土地貌是南边比较厚,北边比较薄,南边比较低,北边比较高,黄土台塬多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此可以判断白鹿塬的黄土地貌是风成的,由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土层土质疏松,土壤具有典型的团粒结构;中部黄色土壤距今1200-900年,即中世纪暖期或唐朝暖期。在土壤剖面上有很多根孔、虫孔,碳酸盐淋滤,垂直节理发育,黄土层颗粒粗,古土壤层颗粒细,具有湿陷性,有机质含量多,所以S0偏灰褐色。

第二站去的是孟村,沿着村子里的小路一直往北走,看到了小麦田。有黄土碟(黄土地区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径10米左右。它主要分布于沟头上方或平缓的地面上,由于局部积水,黄土碟冲沟黄土层内部受潜蚀、湿陷、下陷而成,它是陷穴冲沟发育的标志。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还有黄土埝(即黄土陡坎)。

一直往北走,站在白鹿塬头可以看到灞河(就是灞河断裂带),灞河流向自东向西,河流右岸发育了六级阶地。一般阶地面倾向河床。而白鹿塬东北高西南低,所以白鹿塬并不是灞河的阶地。因此灞河左岸无阶地,右岸有阶地,左岸边坡陡峭,右岸有堆积,河流侵蚀左岸。

白鹿塬北坡易发生滑坡,由于前一段时间降雨比较多,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滑坡。这里形成的滑坡有滑坡臂、滑坡体、滑动面,在滑坡体上发育有醉汉树,如果滑坡形成已有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型,形成马刀树。滑

坡臂向下移动时,在斜坡顶部形成

陡壁,它的高度表示垂直下滑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不断向下走,可以看到黄土的几层沉积,具有明显的层理。依次是 L

1、S1 、L

2、S

2、L

3、S

3、L

4、S

4、L

5、S5 .下面对它们分别作介绍:

L1中间一些有一些白白的碳酸钙,有弱古土壤(FM3阶段三所发育的),北大西洋深海O同位素。

S1红褐色古土壤,碳酸盐发育强,有白色碳酸盐胶膜,远比S0强烈,有团粒结构。气候比S0更为暖湿,生物活性大,风化程度强。发育的时间是13.6万年-7.8万年。

L2颜色发白,碳酸钙沉积层,从上面淋滤下来,一般都为土壤的上层黄土的下层。碳酸钙结合相对比较致密,比较坚硬,发现的蓝天人头盖头就是在碳酸钙层。

S2和前面看到的S1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也有碳酸钙角膜、团粒结构,发育这层土壤的气候条件和现在南京的气候相似的,南京属于长江以南,这个地方是比较暖湿的气候。秦岭是南北分界线,所以秦岭当时隆起的高度还没有这么高。有构造运动,样子板块运动。构造运动一直在活动。

L3表面没有碳酸盐胶膜,已经到下面了,不是很发育。 S3气候比S

1、S2更为暖湿,降水量更大.L4 S3之下就是L4.S4 黄土在万年尺度上是连续的,在千年尺度上是不连续色,S4有非常清楚的间断面,土壤在发育的时候有个间断的构成,中间的过渡层已经缺失.

S5中间有一层红褐色古土壤,在洛川以南都发育了三层,特别是洛川明显发育了三层,叫红三条。是黄土地层里面的一个标志层。如果上下底层缺失,你能找到中间这层,就是S5,可以给他上或者是下底层确定出具体的层位,具体的层位对应的就是具体的年龄。一层黄土一层古土壤是十万年,那么这个位置就是50万年的位置,在这个地方,没有再往下挖,下面两层看不到。这层红的就是S5,三层古土壤中间加了两层黄土,实际上是5层。

古土壤有32层,黄土有32 层,年龄320万年。在这个地方既有第四纪的沉积物出露,还有第三季的红粘土。

黄土台塬的表层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洪积、冲积、湖积砂砾石,上部为第四纪风积黄土,其间夹有约20层古土壤,总厚度达100~150米。台塬表面较为平坦,坡度不大,土壤疏松,适于耕作,海拔高度一般450~750米。台塬边缘以陡坎峭崖与冲积平原、河谷平原相接,相对高差50~300米,形成特殊的台状地貌。因受秦岭、骊山隆升的牵带,黄土台塬多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较大的台塬往往呈明显阶梯状倾斜。

黄土台塬虽然地面平坦和缓,土层深厚肥沃,但地下水位较低,灌溉较为困难,俗称“旱塬”。近40多年来,西安市以兴修水利工程为重点,加强对这一地貌区域的开发利用,多数台塬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基地。 河流地貌

一直往东走,站到白鹿塬上俯视灞河和辋川河,别有一番风味,一切风光尽收眼底。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灞河和辋川河的走向,以及这两条河流的特征。再往近了走,来到河谷处,可以清楚的看到辋川河河谷地貌。

两条河流介绍:灞河是中国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在高陵县汇入渭河,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已北,秦岭北坡

辋川河又名辋水,也称辋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山区,系灞河第二大支流,河流长56.7公里,流域面积534.1平方公里。辋川河由东西两条峪发源构成,东采峪发源于葛牌镇,西采峪发源于玉川乡,两采峪至两河桥相汇形成辋川河。水流含沙量较少,水量较丰。辋川河百分之八十的河段河床开阔,河滩平直,水流稳定,行洪集中。河谷阶地发育良好,河床地质构成多为基岩,稳定性较好。 河谷发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

河漫滩 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发育比较典型的河漫滩按其表面地势起伏及沉积物结构可分为:河漫滩滨床部分、中央部分及近谷坡部分。其组成物质由滨河床部分到近谷坡部分逐渐变细。这是因为洪水经过凸岸河槽时因挟沙能力减弱,携带的较粗颗粒在滨床部分沉积,当水流漫溢到近谷坡部分时,水流速度和挟沙力都已经很小,沉积的泥沙自然都是些细颗粒。

下图所示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

该河漫滩包含三期,是由水动力变化引起的,具有典型的水平层里,还有典型的“尖灭点”和“透镜体”,两边薄中间后。河漫滩上的砾石磨圆度好,分选不好,倾向河流上游。 河流阶地是河床两侧的多级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形成的。由河床向两侧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河流阶地一般是有间断延伸的,且两侧常常不对称,往往凸岸发育而凹岸被侵蚀掉了。居民房屋一般建在阶地上。河流阶地又分为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灞河的一级阶地高出河床,上面有农田、一些永久性建筑等,比较连续。

五、实习体会

通过为期一天的地貌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看到了许多地貌类型,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使知识之间能够融会贯通。走到自然界中,亲自去观察这些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我真正的掌握了黄土剖面每层的结构特征,了解黄土和古土壤的区别(包括形成环境、形成年代、土壤质地、碳酸钙含量等等),每走几步就是一个十万年,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了力量。在几百万年以前,自然界这位勤劳的大师就开始了发育土壤,经过地质环境的剧烈变化,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层黄土、一层古土壤交替出现这种典型的构造。在风的作用下,土壤经过搬运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白鹿塬,成为百姓生活的一片沃土。

站在白塶塬上看灞河,给人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一切尽收眼底,漫漫河水就这样流淌着。辋川河是灞河的支流,在此处恰好汇入灞河。灞河的右岸有河流阶地发育,在河流阶地上有农田、房屋、建筑等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其上还有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左岸无阶地。进入河谷,看到了河床、河漫滩、砾石,和课本理想化的模型相比,每条河流都有其独特之处。

地貌学把一个真实的自然界呈现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每一个简单的地貌都有复杂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同时,自然界也是很脆弱的,经不起人类的折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永恒的主题。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仅要把课本上的理论和模型掌握,还要学会把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当看到一个地貌类型时,能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特征、发育环境等等。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