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白鹿原小说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2 09:00: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微小说简介及介绍

微小说——随时随地的灵感

简介:

微小说即140字以内的超短篇小说,与小小说不同的是,它有严格的字数上限。微小说是以微博为主要发表平台的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微小说是微文化诞生的基础,由此衍变出了微剧本、微电影等微型文化作品。微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

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读内容很长的文章,而微小说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总是出人意外,超乎常人的想象,具有新意,既能节省读者的时间,也充满乐趣,而且每个读者看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回复,参与讨论,进行互动,因此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有了大众的支持,有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微小说应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以简短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打动人心。

微小说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大众参与的微生活杂谈,微小说门户包含微小说精选、唯美分享、博客笑侃、影像杂谈、好音乐分享、美文珍藏、微电影影评、大话人生、笑看浮尘、图画、文字、游戏等各方面内容…… “热爱生活,传播美好”,内容以感动、温暖、分享的生活态度为主旨,阅读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给我们以人文、哲学甚至是信仰的思考……

新浪微博也曾连续举办微小说大赛,吸引了许多人参加,也产生了一些系列优秀的作品。

主要特点:

1、字数在140字以内。在字数上有一定限制,从这点上说应该是更短的小小说。

2、结局总是出人意外,超乎常人的想象,具有新意。

3、随时与读者互动。因是在网上,读者可以随时参与讨论,作者也可以随时回复读者,与读者讨论。

文体分类

穿越微小说,描述穿越时间和空间,有着天马行空的小说形式。

耽美微小说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

瓶邪微小说,来自故事中的小段子,或是小说爱好者的改编。“瓶邪”一词,来自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中“闷油瓶与吴邪”的简称。

触动心脏的微小说,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文体,只是一种令阅读者在欣赏微小说过后,触动心弦的文章。

爱情微小说,是小说中不变的旋律,微小说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亦有甜美如歌的动人爱情。

BL微小说。BL意为:Boy Love。这是男孩间的微小说的集合,在阅读的同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恐怖微小说。这里收集一些引人入胜的鬼怪神奇小说,部分微小说另人毛骨悚然,欢迎胆子大的读者进入阅读。

不管“微小说”能否给予读者阅读的乐趣,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文学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总要随之变革,我们也只能期待这种新型文体能够“取精华,弃糟粕”,成为对文化事业发挥作用的工具。

“微小说”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和补充还让无数网友和评论家眼前一亮,纷纷欣喜于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逼迫写手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有网友精辟地总结道:“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那些带点“小美好”或充满悬念的短故事,夹杂在滔滔网络洪流之中,能牵动起人们对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凝望。

写法及类型: “天马行空”型

微小说可能不符合常理,可能它只有一句话,或者是作者内心的一个真实想法、一个隐藏的秘密,却依然能打动读者。 “百折千回”型 短短的140个字的小说,也可以迂回曲折,把你从小说带回到现实,又从现实中拉回到小说。 “出人意料”型

在微小说中,虽然文字简短,但是出人意料的结局,往往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俗套是微小说最大的特色。

范例参考:

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他看着桌子上忙碌的蚂蚁,伸出手指,一下捏死一只。蚂蚁们大惊,四下乱窜。稍停,又排成一字继续工作。他又伸出手,再捏死一只。蚂蚁大乱,稍顷还是排一字。等到第10次时,蚂蚁们已经熟视无睹。当他向第11只下手时,轰隆一声,巨大的天花板砸了下来。他最后一眼,只看到推倒他房子的那只怪手。

阳台门总会莫名打开。开始她以为是风吹开的,便主动关上;后来她以为是家人开的,但众人都说不是。她隐约感觉有问题,从此再不敢去阳台。直到搬家那天,她忍不住绕到门后,想瞧瞧究竟有何猫腻。就在此时,门被关上了。透过窗,她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正转身离去。

他看着桌子上忙碌的蚂蚁,伸出手指,一下捏死一只。蚂蚁们大惊,四下乱窜。稍停,又排成一字继续工作。他又伸出手,再捏死一只。蚂蚁大乱,稍顷还是排一字。等到第10次时,蚂蚁们已经熟视无睹。当他向第11只下手时,轰隆一声,巨大的天花板砸了下来。他最后一眼,只看到推倒他房子的那只怪手。

没人知道他大闹天空的原因。他爱上了观音。就像捣蛋的孩子,想要母亲关注。如果金箍不是她给的,老和尚念咒时,早就被一棒打死。金箍寸寸收紧,痛的不是头,是心。那些妖怪他一只手指就能捏死,假装打不过才能和她亲近。有时南风吹来,八戒问他因何流泪,他说五百年前的烟火熏伤了火眼金睛。

推荐第2篇:小说《简爱》的英文简介

《简爱》是英国小说阿基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刻画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历程。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部经典,来看看《简爱》的英文简介。

Jane Eyre is a novel by English writer Charlotte Brontë.It was published in London, England, in 1847 with the title Jane Eyre.An Autobiography under the pen name \"Currer Bell\".The Penguin edition describes it as an \"influential feminist text\" because of it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a strong female character\'s feelings.

《简爱》是英国小说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184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名定为自传《简爱》,以笔名“库瑞尔•贝尔”署名。Penguin出版社的版次将小说誉为“具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文本”,因为小说深入探索了女主角的强烈情感。

The novel merges elements of three distinct genres.It has the form of a Bildungsroman, a story about a child\'s maturation, focusing on the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at accompany growth to adulthood.The novel also contains much social criticism,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orality at its core, and finally has the brooding and moody quality and Byronic character typical of Gothic fiction. 小说融合了三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小说文本是教育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聚焦陪伴孩子成长到成人的情感和经历。小说同样含有不少社会批判的内容,强烈的道德感尤为突出。最后,小说还有哥特式小说特点,婉约曲折,人物嘲讽而浪漫。

It is a novel often considered ahead of its time due to its portray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thinking and paionate young woman who is both individualistic, desiring for a full life, while also highly moral.Jane evolves from her beginnings as a poor and plain woman without captivating charm to her mature stage as a compaionate and confident whole woman.As she matures, she comments much on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condition.Jane also has a deeply pious personal trust in God, but is also highly self-reliant.Although Jane suffers much, she is never portrayed as a damsel in distre who needs rescuing.For this reason, it is sometime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early feminist (or proto-feminist) novel.

这部小说被认为走在时代的前面,因为小说刻画了一个有思想、有热情的年轻女子,她热衷个人主义,期望完整的生活,同时有着高尚的道德操守。简爱从一个清贫而平凡无奇的姑娘演变成一个富有同情、充满自信的完整女性。随着她的成熟,她开始对人性的复杂表达自己的见解。简爱极度忠诚于上帝,但又非常独立自主。虽然简爱经历许多苦难,她给人的印象从来不是一个需要救赎的可怜姑娘。因为这些原因,这部小说被认为一部重要的早期女权主义(或原始女权主义)小说。

浪漫小说《简爱》不知道激励了多少女生成为独立的女性。从《简爱》的英文简介中我们也多少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

推荐第3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是一部男性小说,阳刚、英雄、纯爷们,这些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不过字里行间可以分明地感受到。

原上的族长白嘉轩,腰板一直挺得很直,这点让黑娃从小畏惧着记恨着,他是个颇为硬朗的人,看似不认命,一连克死七房老婆,其实骨子里认命得很,从鹿子霖手上忽悠了一块宝地,自此家道才出现了转机。不知是他造就了族长的威严,还是族长这个身份让他不得不威严,当得知掌上明珠不听劝阻,在动荡时期还参与社会活动,毅然与其断绝了父女关系;当大儿子白孝文受蛊惑接连犯错,穷途末路,被鹿子霖拆了房子,他依旧制止二儿子白孝武出头理论,却说拆得好;即便知道鹿子霖为人多么不堪,也从来不在人跟前议论其是非;当他被黑娃手下打断腰,好不容易从阎王那边捡回性命时,面对黑娃的寻衅,他也不低头不服软;不管时局如何动荡,他手里的锣鼓始终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当原上所有人迫于瘟疫的恐慌威逼他为小娥安葬立碑,他就是不屈从。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他的价值观,他有自己的尺度,恐怕在他内心,只有那块从鹿子霖手上骗来让他转运的地是最柔软的地方,不管亲情、生死、荣誉,没有什么可以左右他,冷血得可怕。

原上的灵魂人物,朱先生,这个一直处于幕后的一介书生,外表柔弱,内心坚强。虽然不出书院,却了解时事,观察入微,见地老到,总能道出玄妙,是族长迷惑时不可或缺的指点之师。有见地的书生总生就一副傲骨,这位朱先生非但学问做得好,还特别招人待见。兵荒马乱之时被要求留个手谕、劝个降、发个文,是家常便饭。订立乡约、编纂原史、带领八位先生欲渡河抗日,都是自发的义举。也是借着他的认识见地,展现百姓从内战中找到投靠方向的转变,确立了共产党的地位。

白家长工的儿子黑娃,是典型的农民兵。小时候被送去念书,被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束缚,年少气盛辍了学,背井离家,受不了悸动,诱拐了郭举人的小妾,当他父亲得知事情原委,立马逐他出家门。他不怕吃苦,住窑洞,日子渐渐安稳。在煽动下,参与了共产党一系列活动,被追捕、进山当土匪、配合地下活动、拜师朱先生,客观地表现了一个主观意识相对薄弱的基层民众容易被煽动、被利用的摇摆人生,虽然日后知识见长,还是落了个排异斗争牺牲品的下场。

铮铮铁骨,浓浓侠情,在时代交替之际,众人为了大家、小家,主动、被动选择人生的画面栩栩如生。小说不单单在情节安排上花了心思,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精彩之处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推荐第4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卓悦 新闻1010学号 2010011931

高中时候就听说《白鹿原》是本值得一看的书,看小说总是只对情节颇感兴趣,从没有去剖析其中之内容,当别人问你《白鹿原》哪好看时,也只能是将其精彩情节简略地复述一遍。这次为了写读后感去查阅了很多的资料,这才真正的体味了它吧!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这是对《白鹿原》最普遍的简介。这不仅给以简单的内容介绍,还把它定位成一部宏伟的史诗。陈忠实的作品是有思想有深度的。不管是在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地位。陈忠实以其厚实的语言,细致透骨的情节展现了陕西一带的风土人情,故事流俗。书中展现了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白鹿精灵的忽隐忽现。还有对当时的政治,人文,爱情,性的表现和描写。从题材上来看, 《白鹿原》涵盖了上个世纪近一百年中国的历史,其剧烈复杂的演变过程,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有思想的人,都很难摆脱对这个民族近代命运的思考,也很难舍弃在独立思考里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陈忠实作为陕西人也就对那片土地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也使《白鹿原》显得更加真实。

白鹿原的被接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读它的感觉好像看到了那个年代真真切切的人,看到了那片黄土上实实在在的生活。当时给我的震撼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真实,才让它的历程充满了坎坷吧。特别是里面很多细致的性描写,使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乃至粗暴的压制。但有人说如果你在陕西生活过,你就会理解.陕西在历史上经历了若干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陕西的文化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糅合了多民族的文化,比如说西安,它在对待男女关系问题上的开放程度是一般城市所不能及的,这种追求人性自由的浮华风气是缘于带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虽然这样说可那样才是最真实生活的写照。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小说中的人有的卑微,猥琐,与龌龊。有的磊落真性,超迈流俗。而有的忠厚虚伪。这才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社会。最终它的审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思想认知价值还是被承认了,它的面世受到了好评,终于在上一 1

世纪中国长篇艺术精品长廊里占有一个公认的位置。而今在青年甚至青少年中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在陈忠实的反思里,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反思的,处于这一反思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透露着传统和封建,人物命运的纠葛。陈忠实以一个旁人的角度,正视了这段历史。更好的反映出白鹿两家象征的儒道文化,再现中国革命和变革的壮阔历史。

小说讲述了两大家族,对家族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事件描写,看似只是在说故事却可谓是一部我们民族的秘史。它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展示了半个世纪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白嘉轩可是书中的重头人物,书中很多的当时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白嘉轩在白鹿原上是道德的典范与表率,是传统正义的代表,恰与鹿子霖见利忘义,贪欲迷狂的性格形成一种对比。除了使计换鹿子霖家的那块白鹿出没的地,他自认一生未做任何亏心的事。他的腰挺的总是挺得笔直,可正是这种笔直,给黑娃造成了道德压迫。白家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是一副道德正然的样子,黑娃最忍受不住这个。以致后来抢劫也不忘在他那笔直的背上狠狠敲上一棍。黑娃可谓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从一开始的反叛到和田小娥好上,经历革命最后变成反革命,在小说里性格改变最多,经历最为坎坷复杂!他成为了那个年代突围传统失败的人的代表,他的命运值得我们去深思!

还有神机妙算的朱先生,似乎带有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他好像能看透整个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时一群红卫兵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墓室里除了朱先生的遗骨外,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经老师辨认,一面上刻着六个字:天作孽 犹可违;另一面也是刻着六个字:人作孽 不可活!一学生愤怒地抓起砖头一摔,那砖头没有折断却分开成了两层,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这让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呼起来„„朱先生虽可谓是神人,但还是带有守旧和腐朽的。纵观全局朱先生看似没什么大风大浪却总是将大局看的一清二楚之人。白嘉轩的换地,他可以说是幕后人,更可能他就是那只白鹿原上那只精灵鹿!

我最喜欢的是白灵这个人物,从她从容不迫的出生,父母以及祖母对其灌注更多的特殊的爱,从小时候就形成勇敢活泼好强好胜的性格。长辈的溺爱使她比同龄女孩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经历和机会。我非常喜欢她有天真直爽的个性,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不懈。从来没有畏惧

过父亲施加给她的一切压力!可是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纯真直率的人也终究是一个悲剧。特别是她和鹿兆海的恋情,在我看来这是书中唯一的真爱,本担心会被他们的父母狠心拆散,可是命运弄人,只是小小的硬币决定了他们的一生,从国共合作到内战,便将深爱的两人分开,他们的思想意识经过几年的磨砺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是那个年代那个时局将他俩拆散。白灵聪明才智勇敢细心,她总是能化险为夷,想不到的是,她没有牺牲在敌人的凶残屠杀,却死在自己人的反肃镇乱手上,给冤枉生生地活埋了„„白灵牺牲的那天,白鹿原下了很大的雪,白嘉轩梦到了白鹿飞离白鹿原,离开之际,白鹿回头,眼睛满是泪水,白嘉轩定睛一看,却是白灵的脸„„白灵有的是与白鹿原完全不一样的的气节。也许她才是那原上的精灵鹿。白嘉轩更乐意这位性格更像他的女儿成为那只鹿吧!

写于 2010/12/17

推荐第5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书报告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首先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还有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

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也有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 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推荐第6篇: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文章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缜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大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表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它以浩瀚,深厚、大气、诗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巅峰之作。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想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位臵上拉了下来。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小说借朱先生之口,说白鹿原简直成了一只“鏊子”,老百姓成了鏊子上翻来覆去的烙饼,为了反对无谓的斗争,《白鹿原》还批评了共

产党内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特务后活埋。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说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白鹿原》从文化人格的角度,塑造了一批经历独特、性格鲜明、思想行为惊心动魄的人物形象,构建起了白鹿原文化关系变迁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急公好义的儒家文化的乡村领袖,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有刚毅的意志。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不仅同整个白鹿原上的广大群众一样经历里了兵灾、匪祸、饥谨、瘟疫,而且本人年轻时在婚姻上就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中年以后更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他腰虽然弯,但头仍然昂着。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有着慎独的品行。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白嘉轩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为本”的精义能心领神会和身体力行,坚持耕读传家。他有仁义的精神。如对长工鹿三。但是也有残忍的习性,在其宗族范围内,一旦有谁触犯了儒家礼义和族规乡约,他就显得刻薄寡恩,心冷手硬。甚至是对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决不手软,严施酷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尤其是对田小娥残忍狠毒。可见这个最敦厚的长者同时也是最阴冷的食人者,这也再次证明

中国历史的每一页虽然都写着仁义道德,但是字缝里却写满了“吃人”二字。

文中的黑娃和白孝文可以说一个是无根的浮萍,一个是笼中的野兽。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却有着天壤之别。黑娃和田小娥是对自由恋爱的落草鸳鸯,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在匪巢内乱之后有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 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见弃与革命文化,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臵,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而白孝文和田小娥是鹿子霖的圈套,他成了个无辜的牺牲品,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韬晦之术的大阴谋家。他成了笼中的野兽,心狠手辣。

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百灵和鹿兆鹏才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相对于黑娃和白孝文来说是一种超越。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领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领死在

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 他们两人,就像双飞的蝴蝶,向光明和未来而去!

《白鹿原》中人物的人生各有不同,朱先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清贫正直,令人敬佩,飘逸走过一生。冷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冷冷的走过一生。鹿三则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勤劳一生,儿子却叛逆,最终杀死儿媳,致疯而死,是个悲剧人物。田小娥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封建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的牺牲品。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不禁让人感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书的开头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诚然,一个民族的许多秘密都在小说中佝偻着。它们太小了,却又太重要了。就像书中的一样,秘密无处不在。他隐藏在每一个角落,他隐藏在骡子的背上,隐藏在白家那个只进钱不出钱的盒子里,他隐藏在芰荠菜水饭里,隐藏在或是白赵氏或是鹿贺氏或是朱白氏忙碌的身影中,隐藏在木桌上的羊肉泡馍里,也隐藏在长工们的老茧和丰收时的麦浪里,更隐藏在跳跃在原上的白鹿中。

推荐第7篇:《白鹿原》

《白鹿原》个人感悟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在这里,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白鹿原,在那时是一个地名,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就在灞上修筑军事要塞“灞城”。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进军关中,也首先占领异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并在灞上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而在唐代,由于白鹿原地处京郊,地势开阔,故当时的显贵死后多葬于此。近40年来,原上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现在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于西安市霸桥区,上边已经建成白鹿原大学城,有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等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农协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

作为一名地道的陕西人,我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该篇巨著的作者——陈忠实,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现任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其中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自此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按我个人喜好,《白鹿原》在陈忠实的笔下的众多的人物中,我独独最爱朱先生也最钦佩黑娃。

朱先生是《白鹿原》人物中最具智力和预见力的人,身上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优秀神髓,是东方神秘文化塑造的预测学者。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神秘的魔幻主义色彩,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也是带有点“仙骨”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他是白鹿精魂之化身的肖像上,最为传神的是关于他去世前的一段描写。先生预感他即将离世,一袭白衫的他坐在椅子上,让他的妻子为他寻找头发上是否还有黑发,结果寻找了半天,只找到最后半根黑头发!妻子说:“你成了一只白毛鹿了!”随后,当朱先生走到前院时,妻子朱白氏忽然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过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了。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味了:白鹿原上最具智力的先生化成白鹿飞走了。作家有意为之戴上民间的光环,一头白发,一袭白衫,更凸现了朱先生白鹿化身的神秘性。在作家的眼里,他是美和善的象征,而白色就如我们在姓氏中民间性的论述一样,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里,是纯洁和吉祥的象征。

在《白鹿原》第二章中,有关白鹿的外形和相关描写很传神:“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过的地方,麦苗忽地窜高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捡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砾、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的鲜若桃花……”白鹿这样的外形和善行无疑是朱先生美和善形象的民间性来源。

依然记得书中一段黑娃问朱先生关于谁得天下的事的描写。“黑娃斗起胆子问:‘先生依你看,他们能得天下不能?’万万料想不到,朱先生断然肯定:‘天下注定是朱毛的。’”在黑娃的印象里,朱先生掐指算卦总是用一种隐晦朦胧的言辞,须得问卜者挖空心思去揣测,从来也不给人直接做出有与无是或否的明确判断,何况如此重大的国家未来局势的预测?于是陡增了兴趣和勇气,再问“‘先生的凭证?’朱先生轻松地说:‘凭证摆在人人面前,谁都看见过,就是国旗。’黑娃奇怪地问:‘国旗?’朱先生爽朗地说:‘国旗上的青天白日是国民党不是?是。可他们只是在空中,满地可是红嘛!’黑娃醒悟后惊奇地叫起来:‘这个国旗我看了多少回却想不到这个……’朱先生也哈哈笑起来:‘兆谦呀,你只作耍笑罢了。这是我今生算的最后一卦。’”读完这一段才恍然大悟,也顿时体会到了白嘉轩每次请教朱先生问题后的感受。

其实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有个问题不太清楚: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为什么朱先生临终前认为黑娃才是他最优秀的学生?

因为黑娃“学为好人”了。黑娃从他最开始的迷茫的外出务工再到娶回小娥,然后到闹农协闹革命当土匪,然后投降国民党的转变是一步步实现的,直到黑娃回乡祭祖的时候,朱先生以及其他乡民才开始认识到黑娃的转变。再到黑娃娶了玉凤以后黑娃的思想开始有一个比较大的醒悟,并且开始真心向学,而他的恩师朱先生在他真心向学以后也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在朱先生对这个社会对国民党开始彻底死心的时候,黑娃的一心向好并师从朱先生,无疑是对朱先生个人思想以及学术价值的极大肯定。贯通前后来看,朱先生是矢志不渝的坚

持他的思想认知方向的,而黑娃正是在朝着朱先生所希望的方向进步,并且往往有些让人称道的地方,比如他戒掉大烟的那一幕。相比之下,孝文等虽然有所成就,但是有些事情无疑是并不光明磊落的,这些事情朱先生都看在眼里,并且会有意无意的和黑娃做一些比较,当然比较的结果就是黑娃的优秀,并且是越来越优秀,阅人读书无数的朱先生当然可以看到黑娃的这些闪光点。朱先生直到临终前才向朱白氏说了他认为黑娃是他最优秀的一个学生。而黑娃,却始终没有听到先生亲口对他说他是朱先生所有弟子里边最好的一个,而只是听到朱先生说了黑娃是他最后一个学生。所以,我个人认为黑娃正是有凭一种可以战胜自己的特质,才可称得上最优秀的学生。

其实,简而言之就是,黑娃身上体现了更多传统儒家的思想,包括仁爱,礼教。而且,我觉得,把那样一个“土匪”变成“君子”,朱先生应该也是很有成就感。从黑娃的生命进程来看,他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白鹿原的发展史。从淳朴,走向叛逆、血腥,再回归淳朴。

总之,《白鹿原》是一本很出色的书,在我心中,她与《平凡的世界》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典范。

推荐第8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最近读了小说《白鹿原》,“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的真正的写作意图。小说描写了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 恶施美人计, 孝子为匪, 亲翁杀媳, 兄弟相煎, 情人反目„„大革命, 日寇入侵, 三年内战, 白鹿原翻云覆雨, 王旗变幻, 家仇国恨, 交错缠结, 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陈老先生通过对西安东南这片天然的黄土台原上地域人风的描写,折射出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变。纵观全篇,小说的人物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借着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了他自己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比如朱老先生,朱先生是白鹿书院的先生,被乡民们看得是能卜善卦,临死的时候有白鹿的神迹显现,老先生死的时候不用棺材,不用砖砌墓室,是料定了将来有人会挖墓的,果然红卫兵就去挖老先生的尸骨作为封建腐朽出来批斗,老先生当时用布头包了一块砖头,红卫兵找不到可批斗的物事,只有在这块砖上打主意,打开了一看,里面有两句话:天作孽尚可活;人作孽不可活。红卫兵一看一激动,果然是封建余孽啊,躺在坟墓里还不安生。其中一个就把砖头狠劲儿往地上一摔,没想到成了两半,砖头里面还有一句:“折腾到什么时候算完啊”。原来老先生早就料想到了*这场浩劫,真是很有先见。

再有就是书中安排的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灵、鹿兆谦(黑娃)这几个“晚辈”的命运。白孝文是一个堕落分子,是真正的大叛徒,懂得曲意逢迎,甚至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到最后却成了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作者没有安排白孝文堕落到底背运到底,反而叫他“青云直上”了,这就写出了作品的深度来了,而且更加具有现实性了。

白灵的死是又一个讽刺。革命开始的时候,共产党恨的是出叛徒,不光有“大兄弟”的严厉打压(反革命蒋介石集团),更坏在队伍内部出了大叛徒,迫使鹿兆鹏和白灵的工作转向地下,当白灵生了儿子,被转移到游击队的时候,她不知道真正的威胁才刚刚开始,革命尚未成功,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互相的咬来咬去,真的很讽刺。

还有一个主要人物,黑娃。黑娃年轻的时候有冲劲儿,当了土匪头子更是叱诧风云。可是自从“招安”到保安团,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又回白鹿村祭祖后,运气反而越来越差,精神头也没有了,最后反而被善于钻营的白孝文反过来咬了一口,成了革命罪人受到审判。这个结局也是很令人深思的。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局,这就是生活的血淋淋的现实!然而,这些却都是美好的品德,是人格,是品格。

整个白鹿原上,骨头最硬的也许就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了,书中却给这两个人安排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共同点:“本钱”非比常物,而“本钱”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汉子。或许也这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两个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以两个人从不同角度

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个是朝野钦佩的硕儒,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却同样的深明大义,把原则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样的对着凭着良心做事,面对任何人都可以问心无愧,让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评说。

反观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那个人能说自身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有谁不在努力掩饰甚至埋藏自己阴暗的过去和内心?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也许陈老先生要告诉我们:面对矛盾,要多一份沉静,少一份狂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仇视;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折腾。动用武力,用暴力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只会使得矛盾更激化。到头来,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到自己。富含哲理。

我个人觉得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它颠覆传统对人性与政治的一刀切的判断。陈老师对国共两党有自己的认识。比如,白灵作为一个虔诚的共产党员,最后死于共产党的内部斗争。而全书唯一让我能够喜欢上的人鹿兆海却是国民党人。鹿兆海最可爱的地方是对感情的执着,他对白灵的爱很深,白灵却因为信仰的不同离弃了他,并和鹿兆鹏走到一起,这给他造成很大的伤害,并发誓终身不娶,最后在打仗的时候,意外碰到一个长得很象白灵的人,马上就要求和其在一起。另外,如果我们把白嘉轩看成地主,但从他对鹿三一家的照顾,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说教无耻的一面。

但我觉得本书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驾驭时间的能力有限,文章结构安排很一般;看起来有点平铺直叙,按照时间顺序把从清末到建国后的白鹿原的沧桑变化描叙出来,感觉太苍白,悬念不多;对抗日战争中,农民对国共两党的看法太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人物形象刻画不够丰满细腻,全文很难找到一个我喜欢的人物,好像变得没有主角。看书的时候,我找不到主人翁,就好象在看一场玩偶的表演。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深意,却难找到主角。

推荐第9篇:《白鹿原》

摘 要:《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众多生命在传统礼教文化的压抑下的人性扭曲、痛苦与毁灭,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显示出巨大的悲剧精神,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悲剧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封建卫道士封建伪道士之间的悲剧;悲剧

二、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盲目革命者与清醒革命者之间的悲剧;悲剧

三、田小娥与鹿冷氏的悲剧比较——主动反抗者与被动适应者之间的悲剧。关键词:人物悲剧 ;白鹿原;命运;

《白鹿原》中人物悲剧比较分析

——晨曦

从西方文学中的《俄狄蒲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哈姆雷特》、《安娜卡那尼娜》以及《百年孤独》到中国文学中的《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等等,都以悲剧艺术见长,不可否认,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与外在环境相互冲突的悲剧性,人自身的解放也成为人类文化的最强音。这种文化精神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同样的反映,从文学革命时期的忧愤的启蒙主题,到左联时期的革命与暴露,从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对于悲剧命运消退的欣喜,到十七年时期对于“新生”主题的各种阐释,从*时期地下文学里所潜藏的郁愤与思索,到新时期文学中对于民族与个人的存在的多可能性探索与文学的多样性实践,现实生活的悲剧性应该是文学历史背后的巨大推动力之一。《白鹿原》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一批令人悲哀而又同情的人物,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痛苦、失望、压抑、孤寂,啃噬着他们的心灵和肉体。在痛苦的磨砺下,他们失去了反抗和生存的能力,一步步被所谓的正义、仁义的传统文化所吞噬,最后在无奈与痛苦之中挣扎着渐渐走向生命灭亡的终点,演绎出悲剧的人生。

悲剧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封建卫道士封建伪道士之间悲剧

在白鹿原这块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上跃着一位族长——白嘉轩。他是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最丰厚,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历史把沉重的文化内容沉淀在白嘉轩这个人物身上,沉重的历史负累化为他痛苦的一生。他既是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原上白、鹿两姓的族长;既是一位正直宽厚的长者,又是一个封建家庭的顽固代表;他既是白鹿原上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播的主要文化载体,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执行者。他是一个勇敢而又怯弱者;又是一个仁义而又残酷者,是一个崇高而又虚伪的矛盾悲剧结合体。黑格尔称:“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因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①因此,我们很难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巧换宝地、种植鸦片,显示他狡猾虚伪的一面;交农运动、祭神取水又体现他勇敢和崇高;善待鹿三一家,制定《乡约》,说明他仁义;严惩田小娥、白兴儿、白孝文,又显示他的残酷。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格在他身上的显现。面对命运,他泰然处之,百折不挠。他宽厚仁慈、不计前嫌,这一切构成了他的个性魅力。他的为人,他的处事无不散发着传统人格的魅力。在白嘉轩心目中,他想建立一个所谓的和谐社会,即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礼教仁义的道德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安定。但是这个和谐乌托邦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证明)。因此,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必然使白嘉轩的生命历程中充满矛盾和悲剧。先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的叛逆,接着就是自己最器重的儿子的堕落,乌鸦兵,风卷雪,旱灾等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使的这个原本表面很太平的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灾难,与其说是白鹿原的灾难,还不如说是白嘉轩的灾难,是他理想的破灭,是他人生的灾难。“当人在追求不

可企及的东西时,他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奋斗中,在追求中,当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使命,当个人为了未来和未来的崇高价值而同自己内心的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人才是生活所要达到的精神上的重大意义的范例。”②矛盾的爆发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痛苦的绝境,这些灾难使这个坚强的生命体不断的受到打击,以至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但是白嘉轩依然痛苦的活在白鹿原上。总之,白嘉轩这个封建卫道士,就是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封建礼教武装自己,并以此来实现他在白鹿原的统治。然而几千年传统封建文化秩序一贯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文化的天空已经开始坍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等),他妄想做这历史激流中一隅顽石,于是他被冲垮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了。

与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奸诈、阴毒、淫乱而又懦弱的鹿子霖。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样上一家之长,同样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与白嘉轩坚决维护不同,他对待封建文化的态度不是那么的坚决,而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轩一样主持正义公道,维护仁义白鹿原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又干的尽是些见不的人的勾当。他想巧取豪夺李寡妇的土地,他粗暴干涉儿子的婚姻,诱奸田小娥,设计害死了白兴儿,又把白孝文拖入了罪恶的深渊,他整死了贺老大,为谋得一官半职,他又残酷的报复了农协运动,极尽摇尾乞怜之能事。用白嘉轩的话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的;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③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写的这一个人虽然敲榨剥削乡民,私饱中囊嗜私舞弊,但他们在人格上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重义轻利的闪光点。修建祠堂、办学校,首先支持两个孩子到城里上学,鹿子霖不但表现出他非常的组织才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样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乡约。这就是在中国悲剧中,“恶”的势力往往以“伪善”的正义面孔出现,这就必然地在行动上不可能剑拔弩张,反倒是温情脉脉或道貌岸然。”④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一直贯穿全书的始终,这样一对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对立体,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为自己的儿女而痛苦,鹿兆鹏的拒婚,参加共产党;白孝文的堕落,白玲的叛逆,使这两位家长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们子女的反叛,使他们在白鹿原上演绎着悲剧的人生。当然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深层次分析,白嘉轩的悲剧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信仰与残酷执行而鹿子霖的悲剧源于一种非理性文化。所以作者把白嘉轩的道德人格与鹿子霖的功利人格对照着写,目的是在思考为什么作为正义和邪恶的双方在社会的大动荡时期经历着同样的悲剧。一味地摇摆不定,亵渎传统文化,固然也很可悲;但是,一味地固执维护,积极推崇,同样也会给人带来灾难。白嘉轩是社会的宠儿,他维护了社会文化而鹿子霖是社会的弃儿,他玩弄了社会文化。但是,在一个制度和思想到了末路的时候,他们的这两种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都要受到打击和毁灭的,都要经历悲剧的人生。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和毁灭。就个人来讲,他的牺牲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来看,却是罪有应得,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⑤当白嘉轩看到疯癫的鹿子霖的时候而老泪纵横的时候,他既是为鹿子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为自己的悲剧命运流泪。至此,这两个生命都完成了他们悲剧人生的历程。

悲剧

二、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盲目革命者与清醒革命者之间的悲剧

黑娃可以说是《白鹿原》中人生起伏最大而又最令人惋惜的悲剧人物。他一生集土匪、国、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于一身,从不安分的雇农到农协运领袖到红军战士到聚众山林的土匪二头目,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被处决。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历程。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勤劳、质朴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却与

父亲鹿三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从小倔强、执着、反叛、生性好动而不安分守己。这一切,就决定了他必然与白鹿原上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宗法社会格格不入,并且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后走向反抗。他参加“风搅雪”式的农民运动,遥遥地与他企求美好生活与向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标相联系。大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黑娃本性中受压抑的能量找到了渲泻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阶级的反抗不良觉地结合起来,怀着对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办农协,砸宗祠里的石碑。然而,可悲的是,他虽然在毁族规、砸招牌,却一点也有跳出宗法文化的樊篱,有革命的果敢性但缺乏革命的目的性,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思索造成自己不平等地位的社会根源以及革命的意义,只简单地把革命理解为铡人和毁乡约砸石碑。这种缺乏理性的盲目做法,不可能带给他理想中的结果,最后只有落荒而逃。

然而,在黑娃的命运中还存在着更大的悲剧性。在白鹿原,作为反抗者的黑娃一方面想逃出白鹿原那个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环境却又逃不出而被它牢牢的束缚在原上;另一方面他又想容入那个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环境而白鹿原又容不下他而把他拒之原外。这就使这个充满了反抗精神的矛盾体在白鹿原上的悲剧命运。外出打工(逃离)——田小娥回原(回归)——禁止入祠堂安家窑洞(拒绝)——“风搅雪”失败出逃(逃离)——回乡参拜祠堂、求教于朱先生(回归)——毙命白鹿原(拒绝)。这就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在白鹿原上巨大的力量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他的人生理想的无目的性,盲目性,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参加“风搅雪”,加入习旅,落草为寇,受降招安,起义反正,都是他在无目的性心理支配的模糊的人生观所导致。大起大落的动荡生活,既增加了他的仿徨与苦闷,也消磨了他的人生意志。受降招安后的黑娃似乎热衷于什么,又在己方,不在明处而在暗处。这正也应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如对自己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没有生活的目的,人就不能生存,可能会在他存在于世上更短的时间内毁掉自己,即使他的周围堆满了面包。”最发人深思的是,黑娃与白嘉轩原本势不两立,最后却跪回到白鹿原的宗祠里,原本拒绝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最终又自觉地皈依传统,他虽然不断地变换身份,却始终找不到自己自位置。他的命运走向了与其本义相偏离、相悖谬的方向,他强大的生命活力,始终挣脱不了传统文化心理的羁绊。这一切都表明这个盲目反抗者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下矛盾的悲剧人生。

可以看出,由于缺乏丰厚的知识与理性作为个人对于现实认识的支撑,黑娃的反抗还只是在外在力量的影响下才发生的,还属于一种自发的反抗,因而这种反抗的动机也是盲目的,反抗力量也是有限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缺乏先进思想的作为行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他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使他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思想的影响。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反抗是要失败的,他的人生也会成为悲惨的。

作为“五四”新文化影响下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确切的说应该是叛逆的女性形象白灵的反抗就是已经上升到自觉阶段的反抗。与黑娃的反抗相比,白灵接受了新式教育,主动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具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具有了更加坚决的反抗精神和更多的同仁志士,因而她是最坚定的反抗者,最彻底的革命者。但是就是这样她也没逃脱悲剧的命运。她从小机智聪明活泼可爱,深得白嘉轩喜爱,她首先打破了白鹿原上女子不能上学堂的规定,也打破了几千年中国社会中的规矩;她追求自由恋爱;她参加革命活动等等。她的一切都与传统文化相背离。她作为一个先觉者,勇敢地与他父亲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作斗争,勇敢地和一切阻碍国民革命的人斗争。她对事业非常执著坚定,在革命工作中白灵显示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地下工作的时候,在白色恐怖之下,毅然承担了许多情报的接送工作。在自己的同伴一个又一个被扔进城市的某一处枯井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背叛,反而更加勇敢更加坚定。但是这样给她带来许多痛苦。首先是与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反目,接着是与兆海爱情的破灭,再就是革命运动的失败,被迫转移,身怀六甲却要四处逃难,有家不能归,过着流浪的生活,到最后到了根据地,以自己最大的热情的才华给根据地带来欢乐和笑容的

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光明的前途,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被自己的同志活埋。她的死是令人悲痛的,一切的言语都无法形容这种悲痛,这与鲁迅先生所写的《药》里面的夏瑜相比,两者惊人的相似。夏瑜作为先觉者,却死在不觉醒的同胞面前,然后还遭人诬蔑和嘲弄。白灵的死再次说明了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的残酷和巨大的牺牲。白灵死亡的悲剧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甚至她的死亡悲剧比鹿兆鹏媳妇、田小娥的死亡更令人深思.

白鹿原上的两个反抗者,却都死在了自己的同志之手,我们不得不反思他们的共同的原因。从表现上来讲,他们一个是地主阶级的千金,一个是长工的儿子;一个是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大字不识;一个对待革命坚定不移,一个摇摆不定;一个盲目反抗一个清醒反抗,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都反抗家庭反抗社会,另一方面都经历着悲剧的人生,最后都是被自己的同伴所杀。如果说白鹿原是一个鏊子,“不走出去就永远没有出息”那么黑娃和白灵都逃出了白鹿原,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逃出人生的悲剧。这就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单是白鹿原上是一个鏊子,而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鏊子,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你的地位,名誉,性别,思想信仰都要被这个动荡的社会蹂躏,都要经历无奈和痛苦。

悲剧

三、田小娥与鹿冷氏的悲剧比较—-- 主动反抗者与被动适应者之间的悲剧

在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的时候,对待传统文化和思想在外部表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被动的适应,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的行为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二是主动反抗,即在与现实相违背的时候起来反抗,但是这种反抗缺乏理论指导和明确的目标,因而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说《白鹿原》中鹿冷氏是被动适应的话,那么田小娥就是主动反抗者。但是这两种态度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即被动适应和主动反抗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二难矛盾”,即: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在强大的男性社会文化观的束缚与压制下,反抗与不反抗,结果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在男权制度下,女人的身体被物化,成为契约对象。但是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女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却不会因为某种观念被压抑。田小娥被嫁给郭举人的做小妾,在郭家过着非人的生活。她是郭举人实行延年益寿的秘方的工具(泡枣),同时在郭举人大老婆的限制下,一月只有三次性生活,对于一个年青女来说,是绝对不够的。以致在她见到黑娃的时候,心中便“燃”起了的火花,本能的要需求,使她勾引了不暗世事的黑娃。但是,在她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出那个围城后,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生活。在白鹿原上人们的眼里,同样没有把田小娥看成人,不是灾星,就是烂女人。族长白嘉轩说:“这个女人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叔真的不忍眼睁睁看着你把一个灾星招进屋„„”。父亲鹿三说:“搭眼一瞅那货就不是家屋里养的东西„„这号烂女人死了到干净„„”⑥。不但不让他们进祠堂拜祖宗,更得不到公公婆婆的认同被赶出了家门。以致只能容身窑洞。正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给予她太多的厄运,才使她和黑娃在远离村庄的一孔破窑,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辛酸岁月。小蛾是不幸的,一方面她要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另一方面,她还要和传统的思想文化作斗争。先是农协运动失败,黑娃被迫出逃,打散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到后来被鹿子霖占有,再到设计整死狗蛋,勾引白孝文报复白嘉轩,最后吸食鸦片成天与白孝文鬼混。从而完成了烂女人、荡妇、婊子,灾星的形象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与无奈,使她不但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受到打击。她并没有害人之心,却成了处处害人的灾星。她想追求幸福生活,却处处充满苦难。一个充满春青活力的年轻女性,一次又一次的被生活打击折磨,以致于最后被吞噬。当一个个所谓的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生命体被吞噬的时候,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祝福》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中都深刻都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狂人从封建统治者张扬“仁义道德”的正史字里行间发现了“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用清醒的狂言,抨击整个传统文

化的历史,祥林嫂被看作是不祥的身分,她不但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鲁四老爷还骂她是‘谬种’。她是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威压下死去的,直到最后她也不明白世界为什么容不下她。”田小娥同样也是我们认为的所谓招祸的灾星,但是她自己却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招谁惹谁了,我在白鹿原没有偷过人家一缕棉花、瓜果,我怎么就不能活呢?”乃至于到最后被自己的公公杀害时还是发出“大„„大„„”奔射出惊异的眼光。其实她不明白使她痛苦无奈的是几千年中国得吃人的封建礼教和所谓的社会道德。

她在反抗、报复那个万恶社会的同时,也为那个社会扼杀她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以至于在死后都要被镇压在塔下,永世不得翻身。在强大的社会文化面前,她这个勇敢的复仇女神,注定要在弱小、孤独和痛苦的复仇中,招致更大的社会报复和文化惩罚,直到最后酿成她人生命运的悲剧和灾难。

与田小娥主动反抗相反,鹿兆鹏媳妇在对待命运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动的适应。冷先生女儿与鹿兆鹏的婚姻走了中国社会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父母之命。鹿冷氏是一个深受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传统思想影响的弱女子,她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传统的观念,女人要贞节又要正派。所以在鹿兆鹏媳妇被冷落的情形下,她只能任由名存实亡的婚姻而不敢反抗。不幸婚姻侵吞她的青春和灵魂,但她毕竟是个有血有肉、青春年盛的女子,不管她有没有对任何一个男人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但是她仍然渴望异性的抚慰,特别是随着她性意识的觉醒不断觉醒之后,渴望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她在理念与欲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以至在看见风骚的田小娥时呈现出矛盾的心态,“她原先看见觉得恶心现在竟然嫉妒起那个婊子来了,她大概和黑娃在那孔破窑里夜夜都在发羊癫风似的颤抖”。从理性上她看不起淫荡的田小娥,但是从情感欲念上她又非常羡慕田小娥能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悲的是她也已明确知道鹿兆鹏是不会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就只有把这种欲望只能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欢会,以此来支撑自己打发漫漫寂寞的岁月。但在后来鹿子霖醉酒失态后捏她的胸脯后进一步激化了她内心理与欲的矛盾冲突叫致她最终鼓起勇气试一试却被公公污之以“吃草的畜生\"这样她就陷入更深的理与欲的矛盾漩涡中,在欲念世界里赎也渴望得到男性的爱抚。哪怕是得到伦理世界所绝对排斥的公公的爱抚也在所不惜。但在伦理上这个现实世界里她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那些想法与欲念是无法实现的她是极端可耻的,她所接受的良家女子式的教育只会不断否定和鄙视自己的欲望和梦想,无法消除和扼杀她越燃越炽的欲望和梦想。而她越燃越炽的欲望与梦想又不断动摇着她所接受的传统理念,无力完全冲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将自己的欲望与梦想转化现实。当这种欲望与理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致超越她的理性闸门她的承受能力时她自然就发疯了,碍了令周围整个社会都羞于启齿的淫疯病。在那个“万恶淫为首”的宗法社会里,这无疑是给她判了死罪。最后还是父亲冷先生为了一张人脸亲自下药毒杀了自己的女儿。从一个循规蹈矩,三从四德的良家女子到一个无法见人的淫疯子,再一次体揭示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的对人性的扼杀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中进展。反而经常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白鹿原上一个烂女人、荡妇、婊子,灾星和一个始终如一坚守三从四德的女人都死了,而她们的死却惊人相似,一个被善良、忠厚、勤劳、质朴的,自己的公公刺死;一个被德高望重的,自己的父亲毒死。惊人的相似,惊人的残忍,惊人的悲惨,这就出现在那个挂者县长亲自送来的所谓“仁义白鹿原”。在这里,主动反抗者和被动适应者的命运都是这么的悲惨,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仁义白鹿原吗?封建思想文化的落后愚昧,吃人的本性再一次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小娥和鹿冷氏是被传统的封建礼教所残酷地杀害的,《白鹿原》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文化环境间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总之,在白鹿原上,不管是仁义者还上邪恶者,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不管是坚定勇敢者还上犹豫怯弱者,不管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的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我们

再一次看到《白鹿原》这部厚重的历史题载小说,反映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社会前进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的描写,把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近它末路的时期,依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也使人们看到,要改变一个落后的社会的艰难和代价。使读者再一次从中领略到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古老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与迫害,这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对悲剧精神的一次深刻的体验,它把痛苦和挣扎展示给每一位读者,揭示出他们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这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仅以浅陋之笔,抒个人之见,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作品,以发现它更丰富伟大之处。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303.

②、⑥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71;148.③、④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M].华文出版社,1998.27;259.

⑤奥尼尔.《论悲剧》见《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

参考书目:

[1]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4]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5]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6]易新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7]傅其山.《西方文论》[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1.

[8] 张亚斌.生命的苦难与悲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22(3) [9]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0]楼昔勇.《美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易新鼎.《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136.

推荐第10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书报告 《白鹿原》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成名之作。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使其成名作,其他代表作《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初夏》、《陈忠实文集》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他雇佣鹿三为长工,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十分融洽,胜似一家人绝对尊重对方,绝对平等,最后成了生死之交。但他也有十分失败的一面,他没管好自己的儿子白孝文,导致孝文和田小娥行苟且之事,而且迷上了大烟把家产全部败光最后流落街头,险些丧命。后来白孝文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然成了县长。女儿白灵从小娇生惯养,最后成了共产党。然而当她即将从西安投奔延安的时候,却被共产党怀疑伪特务活埋致死。可悲的下场对于白嘉

轩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这里我想特别讲到一个人——田小娥:田小娥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年轻漂亮的她奈不住寂寞与黑娃勾搭成奸。于是被老举人休回了家。黑娃带她到白鹿原,然而又不被众人接受,于是他们在村东头买个窑洞住了下来。在宗法制度的压迫下,黑娃没有抛弃田小娥。后来黑娃投奔了共产党,小娥住处成了一些男人所追逐的场所。鹿子霖不时来苟且,无赖时常来骚扰,白孝文又中了美色圈套不时来偷情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见田小娥害人害己,用矛枪把田小娥杀死了。田小娥的命运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但是人总是有感情有追求的。她死得太冤屈,她的鬼魂附体到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的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朱先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神奇人物从白嘉轩、鹿子霖到他们的子女、黑娃等人都受到过先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每个人物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先生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他们。

书中每一个人物充满感情都是个性鲜明的代表,在此就不多赘述。

在看这本书时我的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而起伏故事从头到尾都带有那么一点的神秘色彩让人入迷想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白鹿原》是小说是构建在真实历史背景下的小说。我

们不能把它当做历史来读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把它当做历史来读因为它的故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白鹿原》为什么会被列为大学生必读系列,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会抗争不屈不挠。田小娥的抗争当然也包括反对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白灵的抗争毅然投入抗日的队伍中;白孝文的抗争摆除毒品的束缚。

二、不断奋斗拥有信仰。白灵纵使被共产党错杀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党的忠诚;黑娃为了给田小娥一个美好的未来毅然参加了共产党。

三、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田小娥迫于无奈嫁给了老举人但是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让她冲破了世俗的枷锁勇敢的和鹿黑娃相爱了

第11篇:白鹿原

《白鹿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鹿原》的情节。

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嘉轩、鹿子霖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3、理解文中朱先生、白嘉轩“耕读传家”“仁义”和“礼义教子孙“的思想。

4、比较《白鹿原》与《家》的思想倾向的不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白嘉轩复杂性格,能够做简要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所抱有的深深的怀恋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朱、白“耕读传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今天,我们来学习《白鹿原》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部分《家族的学堂》,借这一选段,我们了解一下这部著名的作品。

二、知识积累: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1965年开始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多项文学奖。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三、有关“白鹿原”

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于西安市霸桥区,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就在灞河上修筑军事要塞“灞城”。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进军关中,也首先占领异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并在灞上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而在唐代,由于白鹿原地处京郊,地势开阔,故当时的显贵死后多葬于此。近40年来,原上献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

四、《白鹿原》前后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生活的常态。主要情节有白嘉轩娶妻生子,换地迁坟,后来又把十多亩天字号水地都种了罂粟,白家也因此彻底改变了模样,老屋得到了翻新,只有“耕读传家”的玉石匾额仍挂在门楼上。罂粟迅速泛滥成灾,滋水县令几次查禁效果都不大。朱先生来到白嘉轩家,把“耕读传家”的匾额蒙了起来,并亲自吆着牛扶着犁把白家的罂粟苗子给犁了,白嘉轩在姐夫的带动下,便把种植的罂粟给毁了。此事影响巨大,全原的罂粟十多天内被铲除干净。没想到滋水县令地没有再聘用朱先生,遍地的罂粟又重新生长了起来。 李寡妇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二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进行解决。鹿泰桓怕鹿家输给白家,从此不好抬头,便默许了儿子的做法。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一纸劝解信,了结了官司,白鹿二人在冷先生的调停下,不仅没要李寡妇的地,而且还周济了她一些粮食和银元。这事传开,影响很大,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亲自送到了村上。

本文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把“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

第六章,改朝换代开始了,白鹿原传统的宗法社会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原来比较单一的群体也逐渐分化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与土匪。年轻人也渐渐成长起来,走上各自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鹿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整体感知

1、选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出场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具体研习:

2、作者在叙述办学堂的前前后后时,设置了哪些情节来渲染热闹的气氛的?表现在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明确:事情的起因、着手;对祠堂来历与村庄历史的交代;翻修祠堂开工,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村庄洋溢着欢悦喜庆的气氛;工程竣工时请来了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白嘉轩、鹿子霖两人一起去白鹿书院请先生,朱先生却对他俩感激不尽;简朴而隆重的开馆典礼„„可以说,作者是把此作为小说中的一件大事来写的,对这样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作者是由衷地赞赏的。

3、学堂的修建,白嘉轩思想中“耕读精神”表现在哪里呢?可以结合课文及你所了解的小说全文,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传统道德?

明确:“耕读传家”从来是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的规范之一,白嘉轩始终把它视为治家、治族的根本方略。先来看“耕”,他早年并不缺乏经济头脑,但他终于退守朱先生的教导:“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坚持只雇一个长工。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毫无松动的经济原因在这里可以找到它真正的答案。再来看“读”,白嘉轩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这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所谓新学,他天然地持怀疑、拒斥态度,这些都足以反映他思想中保守的、封闭的、顽固的一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怎样制约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4、在办学堂过程中,你觉得白嘉轩表现出的是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你所知道的《白鹿原》的情节,谈谈你眼中的白嘉轩。

明确: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作为白鹿家族的族长,他处处不忘自己的身份,处处以传统道德规范着自己,约束着别人。他严格按照族长的标准培养长子孝文,在发现儿子的奸情以后,他不顾众人的哭劝,在祠堂里当众施行严厉的惩罚,并断绝父子关系;他对叛逆者小娥的处理就更残忍了,支持鹿三开除小娥夫妇农籍、撵出家门不说,还先后两次毒打受骗失足的小娥;就是在小娥冤死化鬼欲讨回公道而村民们都已屈服时,他又火烧骨骸、建塔镇压。他律己更是严格:明明喜爱孩子,却从来不抱一下;孝文堕落后,他毫不犹豫地赶出了家门;白灵逃婚闹革命,他就当她死了,不再认这个女儿。甚至腰伤刚好就吼着秦腔下田犁地,宣告着自己精神的坚强和胜利。但同时,他还以“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白鹿原──这主要体现在以德报怨上。如果说他对赌徒和烟鬼的处置严厉中透着恩威并用的话,那么他对回头逆子白孝文的接纳,对多有龃龉的鹿子霖的营救,则好像父亲对自己不肖子的宽容一样。尤其是他对伤风败俗的、曾落草为寇的、并打断过自己腰的黑娃的态度,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试想当他得知黑娃已翻然改悔,打算认祖归宗,说出那句“凡离开白鹿原的男人,最后都要回来的”,内心是何等的愉悦,精神是何等的超越!可见,在白嘉轩那高尚精神的外衣下,无论“宽”还是“严”,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便是宗法社会的稳定和宗法精神的高扬。

我国古代统治者奴役人民的武器有两种:一是政统,一是道统;政统重在政权强制,而道统却重在精神奴役。较之政统,道统有着一种忧患意识,常常对政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态度,像孟子就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而它也更具有迷惑性。作为传统道德精神的代表,白嘉轩和朱先生一样,都对任何政权、政治集团和政治斗争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姿态。尽管政治从来也没有放过他,可他却能独守精神情操,不谋取任何职位,也不染指任何政治斗争,一心只想着“耕读传家”。平生仅有过的一次政治事件──“交农”,也是农民自救的意识,而且是以“反昏君是大忠”这样的道统观念为出发点的。 无疑,白嘉轩严以律己,坦荡为人,立得端,行得正,他的精神是坚强的,甚至还可以说是高尚的。但是,正是这种坚强与高尚,掩盖了其本质上的保守性。他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内容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新学,他本能地拒斥,这与鹿子霖积极支持儿子求新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瞧不起鹿氏祖辈的手艺出身,认为那根基太浅、德行太薄;更不用说他对黑娃、小娥真情婚姻的压制了。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思想是多么的保守、封闭、顽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就是这样深埋在高尚精神之下的。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深刻理解白嘉轩,不能深刻地理解《白鹿原》。 课外拓展:

5、比较:白嘉轩作为白、鹿大家族的尊长,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这样封建家族的家长有何不同? 参考:《家》的主题是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专制思想的罪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向旧的封建统治发出的“控诉”,而控诉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封建家长。所以,在巴金的笔下,高老太爷是专横的、虚伪的、腐朽的,是书中反面人物的代表。而《白鹿原》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抱有深深的怀恋,虽然其中不乏批判,但对其中优秀的成分是赞赏和留恋的。其代表人物白嘉轩,就是他精心塑造的小说第一主人公,是几千年中国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就个人品质而言,他完美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程度。他的缺点,更多地是体现了文化本身的缺陷。比之高老太爷,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课后思考题:

文中还涉及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待文中的朱先生和鹿子霖的。

参考:鹿子霖

封建社会中能出人头地的,如果失去了白嘉轩身上的精神力量,就只好沦落为代表着封建政统力量的鹿子霖了。鹿子霖牢记“勺勺客”老太爷“中举放炮”“让人侍候你才算荣耀祖宗”的遗训,热中于出人头地,做不了族长,就只有走仕途了。通过钻营,他终于当上了十个村庄的“乡约”,便与田福贤沆瀣一气,倚势恃强,鱼肉乡民。因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便表现为顺利时小人得志,倒霉时心灰意冷。他淫乱成性,长得像他“深眼窝长睫毛”的“干娃”可坐三四席。他乘人之危霸占小娥,又唆使她勾引、报复白孝文,暴露了他下流恶毒、不择手段的本性。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根基浅、德行薄的缘故,较之白嘉轩,他更有人情味,为人平易随和;或许正是他的不安现状和钻营向上,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比白嘉轩要快得多,因而显得较为开明一些。丧失了精神力量,便只有谋取物欲的满足;一旦再失去这些,他将一无所有。如果说白嘉轩最终还能赢得一些尊重的话,鹿子霖的结局就是人财两空了。

鹿子霖是宗法家族制度和思想的维护者和破坏者。作为勺勺客的后代,他始终牢记“让人侍候你才算荣耀祖宗”的祖训,把出人头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白、鹿两姓创始人的决定,他无缘充任白鹿家族族长,强烈的忌妒心推动他千方百计另寻他法以压倒白嘉轩。小说紧紧抓住他的这一隐蔽的思想动机写他怎样在修祠堂、办学、修围墙中大显身手而博得村民的赞赏,怎样策划由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给白嘉轩以精神上的打击,怎样在白嘉轩惩罚白孝文、拒绝为田小娥修庙等事件中向白嘉轩长跪不起,既收买人心又使白嘉轩难堪,怎样几次三番投靠田福贤,利用机会中饱私囊。他阴险狡诈又为人平易随和,他贪得无厌却又常常解囊助公。和王熙凤作为贾府封建传统的维护者和破坏者一样,他和宗法家族制度及思想关系也是一身而二任的。他的结局也带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色彩

第12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煌煌巨著,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以白鹿原商人们的视角描写了中国农村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宗族式生活的斑斓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 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 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 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 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 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特色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富有文化价值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实践儒家思想的一生,即“仁义至上”儒家学说及其追随者们认为:一个人做到了仁和义,自然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具体而言,“仁”的品格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义及宜也”,“人之正路也”,具体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高高悬起的理想的人格,人格的理想。同时,这也是陈忠实在小说中一直致力于高高悬起的所在

朱先生是个神话了的圣人,一个具有纯洁心灵的圣人,一个集正直、博学、雅致于一身的关中大儒,他是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关学,是儒家的一个学派,它重实践,重伦理,重平民。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朱先生不走仕途而主持教学,为的是将关中学派传扬给后人,但最重要的便是教育那些后辈如何学做一个真正的人,帮助他们学习在道德层面上的判断,恰如他在回复方巡抚的信中所说“孺子愿学为好人”那样,进而授业解惑“,他是民族文化所铸造的楷模,具有深远的人格力量。

白鹿精灵是一种“人”“神”一体的神灵。它是人性的化身,神性仅仅是它的外壳。它体现的是人性中的“善”、“正义”、“美好”的一面。白灵者,白鹿精灵是也,她是白鹿精灵的直接化身,是白鹿精灵直接化为人事的体现。她长得美丽动人,纯洁可爱,拥有白鹿精灵的种种美德,她正义善良富有同情心。她也有新生的思想,对生活充满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和爱情。在她身上作者所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致,一种幻影,一种梦境,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愿望,一种现实。

田小娥从一个追求爱情向封建社会挑战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为追求性及生存的可怜虫。小娥一开始出场时作者安排她勾引黑娃,有点象水浒中的潘金莲。但小娥的生活要比潘金莲凄惨许多,也许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一个女人把依靠男人作为一生的命运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但是,在小说《白鹿原》中,寻找一个可靠的男人依附却是一个女人毋庸嘲笑的全部愿望。小娥就是这样一个以寻求男人来依靠作为全部命运的女人。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反映的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古老的中华帝国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无疑充满苦痛,其具体体现是黑娃闹革命是处死了许多地主阶级,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上长满荆棘,反复与变革也是常事。从辛亥革命到今,时间的年轮不缓不急的碾过了百余年,回首过去,不论是辉煌还是萧索,平稳还是动荡,幸福还是苦痛,都有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对于今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历史怀在怀里,细细品尝。

第13篇:白鹿原。

白鹿原一书,作者审视了半个多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细致而有深刻的剖析与反思。作者在不断鞭笞着传统文化及礼教中吃人的地方的同时,也深深的迷恋着传统文化。是在为不断消失的传统文化唱一曲挽歌,哀悼在那乱世中消逝的传统的精华!

白鹿的渺远的传说,是美丽的,是迷人的,带有几分神秘。白鹿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而白鹿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存在。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地处于关中,水深土厚,气候恶劣,因而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尚实,正如诗经中的秦风,朴实而具有阳刚之气。其次它是一个传统的精神世界,带有白鹿这一意象的神秘色彩。本书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人物鲜活,情节生动,感情激荡,引人入胜。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封建地主 白嘉轩 鹿子霖,下层农民 鹿三 田小娥,共产党 鹿兆鹏 白灵,国名党 田褔贤,鹿着海,社会名流 朱先生 冷先生,叛逆者 白孝文 黑娃。

陈忠实老先生正是通过对这诸多的主要人物的描写,一步步凸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第二章:白嘉轩说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於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第十章:圣人能看一丈远的世事;咱们凡人只能看一步远,看一步走一步吧,像黑娃这号混沌弟子,一步远也看不透,眼皮底下的沟坎也看不见,你急也没用,让他瞎碰瞎撞儿回,也许能碰撞得灵醒过来,急是没用的。

这两段文字是白嘉轩对姐夫朱先生做人的领悟。在他的心里,大姐夫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圣人,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的凡人。从姐夫朱先生为人处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真谛,这让他终生受用。但令人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没有真正领悟透朱先生全部的做人法则,因为他还是有一件心事,到最后才说出来,那就是换地。

白嘉轩在一次一次的动荡中渐渐悟到了朱先生的做人真谛。他没有上过学,凭着族长的英明睿智,他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领悟到了那亘古不变的真理。可他还是不能成完全领悟,只因尘世争名夺利的喧哗,不容许他这个族长以一个超脱世外的圣人的形象存在。

第七章:“白嘉轩想:‘这些人在这儿吃谁的?’他几次想把姐夫朱先生写给张总督的民谣念出来,却又几次作罢。他清楚鹿子霖不是张总督,他自己也不是朱先生,念了也没有用。他应酬着坐了一阵子,再也坐不下去,就起身告辞了。”

白嘉轩一心恪守做一个好族长的原则:为了族人的利益闹农协;听了朱先生的话,之后的党派纷争便不在参与;送儿子到白鹿书院念书,不去县城念新书;为维护祖训,不顾妻母阻挡,族人相劝,坚持痛笞爱子,与即将成为族长的儿子断绝父子关系……他是封建末期族长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一个圣人。故而,当圣人姐夫朱先生逝去的时候,白嘉轩说:中国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文人了。其实,又何止没有这样的文人,恐怕就连这样的人也没有了吧。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职族长。他宽以待人,尤其对自己家的长工鹿三,他们已有几代的交情了。当年白嘉轩的父亲白景德给鹿三娶妻,时隔多年,白嘉轩又诚恳地提出要给鹿三的儿子鹿兆谦娶妻,并让自己的掌上明珠白灵认鹿三做干爹……凡此种种,全都彰显了白嘉轩作为族长的仁义。他从不背人说话,也从不小声说话,一生光明磊落;他不仅是西北农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这本书作为矛盾文学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往,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把自己亲身体验过得情感也拉进了脑海里与这书中相似的境况融入结合,我才能深深的在心中触动自己单纯的思想!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我们的生活生命

人生安静、平淡、顺利、幸福。在以后的生活里希望我们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涛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聪明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或许陈老先生要告诉我们:面对矛盾,要多一份沉静,少一份狂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仇视;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折腾。动用武力,用暴力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只会使得矛盾更激化。到头来,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到自己。

《白鹿原》这部小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白鹿原》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贯穿全文。关于白鹿、关于瘟疫、关于干旱……都具有别样的神秘气息,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这也是它的亮点之一,《白鹿原》是小说,是构建在真实历史背景下的小说。我们不能把它当历史来读,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把它当历史来读,它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人类越文明,穷人会越少,政党之间的分歧会越少,人的自由空间会越大;人类越进步,就会越懂得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和自然的尊重!

尊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我们要尊重一切客观的存在,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越来越理性地面对一切矛盾;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更真更善更美;唯有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更和谐。

第14篇:当代文学史 重要小说故事情节简介

1.《受戒》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海会画花,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扌歪”荸荠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小说结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2.《棋王》

阿城的《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这个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理想精神的寻找。小说以远赴云南边境“上山下乡”的一群“知青”为主人公,勾画了他们在非常环境里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员。他天性柔弱,面对粗糙喧嚣的社会环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来自自身内部精神的平衡。

王一生从小家贫,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下象棋,并且痴迷成性,他母亲深知儿子所好,在临终时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时流言满天飞,批判他的大字报比比皆是,他却不在意,只知拾纸卖钱解决吃饭问题。这使他结识了一个拾破烂老头,在老头指点下他的棋艺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久,王一生在下乡列车上与“我”邂逅,并且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

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欲欲跃试。

最后比赛规则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赛前他把“无字棋”交给我保管。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最后一盘胜势,此时最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大哭了一场,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过来。 3.《爸爸爸》

《爸爸爸》是作家韩少功1985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b.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4.《活着》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嗜赌成性。他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生完有庆的家珍也回来了,一家团圆。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5.《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 ——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小说的结尾,山岗身上的大多数器官被移植都没有成功,生殖器官的移植却成功了,死者的生命种子仍然极其荒诞地延续下去,象征着混乱与暴力仍然会绵延不绝。

小说里充满了暴力的描写,皮皮的行为最引人注目。皮皮因自己喜欢听堂弟的哭声而不断地抽打堂弟,“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为了得到进一步的快感,“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皮皮“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就这样“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在堂弟没有充满激情的哭声时,“他开始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在后面又写到,“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重了,他感到这沉重来自于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在不明世事的孩子眼中,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发泄的工具,更严重的是,由于皮皮的过失而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上演。皮皮的行为是丑的,而这种丑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更加让人深思。山峰在妻子脸上打上重重的一拳,然后把她再拉起来,对准乳房揍去,又将她的头狠命地往墙上撞了三下;山峰按住皮皮的头,让他舔净地上的血迹,然后又飞起一脚将他踢死;山岗在山峰已经奄奄一息之时,又往山峰的脚底涂上一把烧烂的骨头,让山峰在大笑中直至死去。在文章的最后,医生解剖山岗尸体的场面中,“医生”已经不再是道德高尚的救世主,而是残忍的侵略者,争先恐后地瓜分“领土”。医生们的出场,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人行为之丑的一面。当三十岁的女医生刚刚刮完尸体的皮肤后,“这时站在一旁的几个医生全上去了。没有右边挤上位置的两个人走到了左侧,可在左侧够不到,于是这两人就爬到乒乓桌上去,蹲在桌上瓜分山岗„„”胸外科医生非常舒畅地切断了“所有从心脏里出来的血管和神经”,接着山岗的胸膛和腹腔也随之被掏空。 1.在祖孙关系中审丑

皮皮“爬到祖母身边,偷吃一点咸菜”,竟使祖母眼泪汪汪,喋喋不休。“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一个是四岁的孩子,一个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共处一室,却没有一点爱。相反,有的只是自私,表现的只是冷漠。祖母的举动,必然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抹不掉的阴暗,他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他从未体会过。

在大人们都去上班的时候,皮皮却依然站在原处,听着雨声,并且“听出了四种雨滴声。”孩子对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他希望有人能分享他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所以他对祖母说:“现在正下着四场雨。”祖母听后只是打了一个响亮的嗝,没有说什么,孩子嗅到一股臭味,所以他立即离开了。祖母对孙子的淡然视之,孙子对祖母的厌恶至极,导致了祖孙之间越来越大的隔阂。在祖母身上体现的那种人性丑,也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孩子的心。 2在母子关系中审丑

在《现实一种》中,自始至终没有描写过母亲与儿子之间温情的场景。相反,描写最多的是儿子对母亲身体状况的不屑一顾,母亲面对儿子们相互残杀时的冷眼旁观。

面对山岗、山峰的互相残杀,身为母亲的她没有任何劝阻,而只是关心自己那腐烂的肠子,“为了不使那腐烂的肠子像水一样在她体内涌来涌去,她躺下以后就不再动弹。现在她感到一点声音都没有,她对此很满意。她不再忧心忡忡„„现在对于她来说只有光线还活着,别的全部都死了。”面对儿子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母亲只是当他们“全部都死了”,她的眼里只有自己,只有象征她还活着的光线。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而此时,山岗山峰兄弟俩的心不仅仅是一片荒芜,更是被仇恨占据的无一点空隙之地。 3在夫妻关系中审丑

在小说中,夫妻之间的爱是极为吝啬的,他们的婚姻不是用爱在维系着,而是用暴力、用一种近乎无人性的摧残在延续着。皮皮对躺在摇篮中的堂弟施暴,这让他感到莫名的喜悦,因为“他经常看到父亲这样揍母亲。”仅凭这简短的一句话,就把夫妻间的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山峰夫妇的儿子死了,他们彼此没有安慰。妻子只是神情恍惚的看着丈夫,“那双争着的眼似乎已经死去„„两颗眼泪于是从她那空洞的眼睛里滴了出来,迟缓而下。„„但她只是无声地流泪。”妻子只能用无声地流泪表达痛失儿子的伤心,而丈夫却用对妻子的施暴来宣泄心中的痛苦,他一把揪住妻子的头发,妻子“瞬间之后脸上挨了重重的一拳”而倒在床上。“山峰俯身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提起来,接着又往她脸上揍去一拳。这一拳将她打在地上,但她仍然无声无息。”“山峰把她再拉起来,对准她的乳房揍去,„„当山峰再去拉起她的时候感到特别沉重„„于是山峰就屈其膝盖顶住,她的身体便贴着墙壁滑了下去。”

这种暴力之气是咄咄逼人的,拳头让夫妻之间失去了爱和美好,对于山峰来说暴力可以使他得到快感,可以抑制他内心失去儿子的伤痛。而他却始终没有意识到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时妻子仅仅是他发泄的工具罢了。 4在兄弟关系中审丑

在山岗、山峰出于对自己儿子的本能的爱而相互仇杀。最后,他们的家庭在残杀中土崩瓦解。人类之间的亲情在仇恨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即使在山峰儿子的不幸没有发生以前,他们上班的时候即使走在一起,也像是互相不相识一样,默默无语一直走到那所中学的门口才分开。在皮皮无意摔死了堂弟之后,这种沉默被打破了,引发了一场充满血腥的家庭战争。山峰毫不留情地一脚踢死山岗的儿子,山岗处心积虑的谋害了山峰。小说将这个残忍的故事、血淋淋的仇杀过程展示出来。山岗把山峰紧紧地捆绑在树上,接着,山岗“蹲下身去脱山峰的袜子”,“往山峰脚底心上涂烧烂的肉骨头”,让小狗去舔山峰赤裸的脚底,使山峰奇痒难忍。在山峰奄奄一息的时候,山岗“揭开盖子往里抓了一把,又涂在山峰的脚底。那条狗立刻扑了上去继续舔了。”这次,山峰彻底大笑而死。种种暴虐残忍的场面在山峰的大笑窒息中宣告落幕。

祖孙间的冷漠、母子间的淡然、夫妻间的暴力、兄弟间的残杀,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狭持着向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6.《风景》

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七哥感慨最多,他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才活出点滋味来,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 他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七哥把这个世界本身看得一钱不值,但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值。他想要得到他不曾拥有的一切,但真正想要的永远得不到。然而“七哥”值得同情,他理应这样想,也只能这样活。

一切故事从亡婴“小八子”平缓冷静的语调中拉开帷幕,作为最大的对比就是叙述者“小八子”的“死”和他的家人们的“生”。夭折的婴儿清白明净,得到父亲最深的爱和家人永远的陪伴;而他的家人们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求生,饱尝贫穷愚昧之苦,互相伤害,彼此憎恨。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每个别人都是“它者”。在这篇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小八子”观察和叙述的对象,然而死去的“小八子”却未把他们当做“它者”,他和他们活在一起,也和他们死在一起。人物脸谱化。 7.《烦恼人生》

中篇小说《烦恼人生》是我省著名作家池莉的成名作,从这一作品开始她就将笔触锁定在民众身上。该作品以其特有的琐屑、平淡、鸡毛蒜皮的罗列和不故作小人物状的朴实展现了现实人生。

小说琐碎地记录了武汉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从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经历,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主人公所处的烦恼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小说开头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以后就以流水帐一般的形式叙述印家厚如何为早晨上厕所、挤公共汽车、吃早点、发奖金、接待日本人参观、给自己父亲和老丈人买生日礼物、支付昂贵的菜金、儿子就近入托、黑白换彩电等等事情而烦恼。他要应付在车上与儿子冲突的大姑娘、幼儿园老师、工会收份子钱的哈大妈、误会了他的厂长和年青工人、自己的妻子,甚至包括对他表示倾慕的女徒弟雅丽。在这一天的午夜时分,小说即将结束之时,他又得知暂时借住的平房即将折迁,而妻子的弟弟却又打算前来度假!--在印家厚的生活中充满烦恼,但印家厚的生活却并非充满绝望:他从妻子早晨目送自己的目光、傍晚递到手中的热毛巾、催促自己多吃菜的话语中感到家的温馨;从往昔知青伙伴的来信中对比出自己处境的优越;从渡船上与同事关于诗的讨论、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赞许中,感到做人的自信。这是一个没有高潮的故事,但正如池莉所说,她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生活”,正是印家厚这样的普通人,组成了现实社会的基流,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而“烦恼”,用作者池莉的话来说:“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正是当今之世我们在贫穷落后之中要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民族性格。” 描写主人公在这重重困境中的挣扎、奋斗和心理感受,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生存的困境和无尽的人生烦恼。 8.《山上的小屋》

残雪的小说建构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仇视。《山上的小屋》中的“我”,几乎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处处充满了疑惧:家人们总想窥视“我”的隐私(抽屉);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使“我”“感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乃至窗子也“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家人之间没有亲情和爱情,只有猜疑与嫉恨。

心理的变态也产生了物象的变形。那日夜鬼哭狼嚎的山上的小屋,就是一个幻觉世界。“我”在这幻觉世界中神经极度紧张: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有一个人反复不停地把吊桶放下井去,在井壁上碰得轰隆作响„„“我”的灵魂就在这个梦魇里痛苦地扭动。残雪的敏感使她创造了一个变形、荒诞的世界,从这变形、荒诞世界里折射出一个痛苦、焦灼的灵魂。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变形,来自现代主义的哲学意识。《山上的小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表述。如“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象征着人生的杂乱无章和难以把握;父亲每夜在井中打捞又打捞不着什么,象征着人劳碌无为而又不得不为;满屋乱飞的天牛,象征着人生的困扰而又难以驱赶„„小说表现的人在痛苦中挣扎而又无法摆脱痛苦的人生体验,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对人的一种哲学认识。 9.《百合花》

“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知他是“我”的老乡。 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确实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刚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似乎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我想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激动的。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颗对革命队伍怀着的诚挚爱心。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与对外部冲突的再现相比,作者更注重对叙述人心理内部冲突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对心理冲突事件的精彩呈现,才是这篇作品的艺术独特性所在;小说的主题和现实针对性也只有在对其内部视角的分析中获得更切实的理解。

三月,小学教师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在这里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他很高兴第一天就遇到了熟人。他兴奋地走进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刘世吾热情而得体地接待了他,在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分配了他的工作。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此人身材高大,衣着整洁,平时夸夸其谈,且能迅速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教训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上班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的情况。他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五分钟就用光了,这使他很窘。但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的情况。他鼓励魏鹤鸣向上级反映,魏说已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不尊重领导。 吃过午饭,林震汇报麻袋厂的问题,韩常新不以为然,反倒劝他不要陷进去。第二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意在让他见习见习。林震发现韩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回来以后,韩常新便写了份“简报”,林震看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给林震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可以一面听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又能突然指出对方的错误。他还经常爱说“就那么回事”,好象把一切都看得很透。一天晚上,林震找刘世吾谈了对韩常新写的“简报”与区委工作缺点的看法,对方却发表了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议论。走出办公室,林震感到更加惶惑。不久,在党小组会上,林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他擅自作主支持魏鹤鸣召开工人座谈会,搜集对厂长的意见。林震据理力争。刘世吾却批评他过高估计自己,想当娜斯嘉式的英雄,林震感到气愤和痛苦。星期六晚上,赵慧文约林震到家里去坐坐。她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开始,他也想同区委工作中的缺点作斗争,但感到力不胜任,只好埋头于事务工作。接着还一一谈了对韩常新、刘世吾等人的看法。林震深受启发并鼓励她:“人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

五月中旬,《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区委书记也过问此事。刘世吾马上雷厉风行地着手解决。不到十天,王清泉就被撤职。有一次,刘世吾和林震到工厂附近小饭铺吃馄饨,刘世吾感慨地谈起过去,继而闷闷地说:“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他还提醒林震,赵慧文对他的感情不太正常。林震回到宿舍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区委常委开会批准了对麻袋厂问题的处理意见。列席会议的林震发言,建议对区委组织工作中的缺点进行检查。会场上出现轻微的骚动。韩常新、刘世吾均为自己辩护,而区委书记也批评林震太感情用事。第二天,林震应约再次来到赵慧文家里。赵慧文向他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情况,表示要把林震当做弟弟看待。她还让林震看自己写的对组织部工作存在问题意见的草稿。林震离开赵家时夜已深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思绪涌上心头。他要正确对待友谊与爱情,并使自己更坚强。他迫不及待地敲响了深夜还在工作的区委书记办公室的门。

11.《白鹿原》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19日 地点:北平毛泽东---贺电 朱德----祝辞

周恩来----政治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的文艺而奋斗》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毛泽东---简短的讲话

文艺体制的建立 产生“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简称”文联”) 成立了文联所属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等各专业团体 作家的体制化

文学出版物的国家化

第一次文代会的实绩和局限

1 .确定了毛泽东以政治效用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在建国后文艺工作中的统治地位

2 .确立了延安文艺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 3.确立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二为” 4 .确立了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局限

1 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实质上是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至全国,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经验的总结和介绍。

2.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的倾向,为后来的文艺斗争留下后患

3.过分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忽略文艺自身规律,政治倾向性明显

二、第二次文代会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次文代会

时间:1953年9月23—10月6日 地点:北京

第二次文代会的成果与局限

1 .明确文学的新任务—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2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是塑造新英雄人物

局限: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二、第二次文代会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次文代会

时间:1953年9月23—10月6日 地点:北京

第二次文代会的成果与局限

1 .明确文学的新任务—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2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是塑造新英雄人物

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 1979年10月30-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确立“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的文艺政策

爸爸爸 棋王

魔幻现实主义:成熟期的寻根文学,作家们有着更多的艺术自觉性和独立的探索精神,比较重视叙事技巧和独特艺术精神的营造"如王安忆的《小鲍庄》,把洪水与大禹治水的传说作为小说的引子,营造出极具神秘意味的神话色彩;韩少功的《爸爸爸》,作品里人物的生活环境,既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但也带有魔幻主义的意味; 象征、寓言

韩少功的《爸爸爸》"在叙述的方式上,突出了时空转换手法的运用,使得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的时间形成一种较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小说氛围的营造上,突出了整体氛围的营

造,而忽视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王安忆的小说《小鲍庄》"在语言上,有种求平淡,融古奥的特征,借此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整体的生活图景 小鲍庄作品体现仁义(儒家文化)

(《小鲍庄》)鲍仁山家里的要生孩子,庄里的人都闻一讯赶来,这种关照和帮忙是出于仁义;鲍五爷死了孙子,成了老绝户,村里人把他养起来,也是出于仁义;大姑把捡来的孩子抚养成人,也

是出于仁义,鲍秉德不把疯妻离了,也是出于仁义"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讲究仁义的村子里,也有人经常做一些不仁义的事情"如在洪水来临之时,鲍五爷无人过问,只有捞渣一人为了救他溺水而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祖祖辈辈都讲仁义的村子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的时候只有捞渣一人体现出了纯正的仁义,所以真正的仁义不是那些整天把仁义挂在嘴边的人,真正的仁义只有捞渣一人"

《棋王》道家坐禅文化

王一生的道家思想是通过下棋来表现的"在作品中有两处明确指出下棋和道家思想的关联"一处是拾破烂的老头教王一生如何下棋,老头对他说,下棋和道家思想一样,讲究阴阳之气,两者交融,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棋王》还有一处就是王一生和诸多高手下盲棋,一位年长的棋手这样评价王一生的棋艺:/你小小年纪,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为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棋王》王一生在下放的岁月里,无视纪律,独自畅游江湖,四处寻人下棋,来无影去无踪,可谓逍遥"他不屑于给国内高手当徒弟,却特别崇拜拾破烂的老头,物质要求上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即可,下棋是为了解愁,这些都是道家的作风"在作品的结尾,作家大力渲染他和众多高手下盲棋的场面,更加显示了王一生集天地于一体的道家风范"

第15篇:白鹿原 .6

读《白鹿原》心得体会

不知怎的,让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也许越是好看的文章越觉得看的飞快,一本小说结束了,但是我的思绪却仍然回荡在那原上……

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时,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人物多,而是它的史诗性,那恢宏的气势,从清朝末年到解放以后,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不仅将这些事件生动地体现出来,并且把视角转向农村。小说主要以白鹿两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为主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见三代人生死浮尘的历史画卷,古老的白鹿原在此起彼落的明争暗斗中,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文中给我印象深刻也最喜爱的角色是白嘉轩,他自有一个世俗的严肃刚直的行为准则,一生没干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为族长,行事端直,也立下刻乡约,建学校等功绩。但他也有他的坚持,他不让两个儿子和女儿继续读书,他教儿子们做务农的本分活,认为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一生经历许多坎坷,以至后来任何灾难都能沉静面对。他对待家里的长工也十分仁厚,不仅将鹿三当家里人对待,还送黑娃鹿兆谦上学,灾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继续熬活,可谓仁至义尽,及至黑娃当上了土匪,在原上抢劫时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这个一辈子直硬着腰板的人终于佝偻下来了,后来黑娃遇难,他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谓以德报怨。他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也没有被潮流冲昏头脑做出过激进举动,从不凑热闹,心里精明透亮。也许就是这样稳重刚毅的白氏门风,才让白家门楼在乱世里始终屹立在白鹿原上。

当然小说中还有很多的形象。鹿子霖,他是个十足的官迷,又是个酒色之徒。他最大的失败是胆小如鼠,只是最后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朱先生,他能掐会算,犹如诸葛亮的化身,他培养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也是白鹿原上造福一方的白鹿的化身;冷先生,他洞察一切,明理达意,自成一套为人处世之道;鹿兆鹏,他出身入死为革命,最终是白鹿原获得了解放;黑娃,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历尽人间沧桑,最终在处死时,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田小娥,白鹿村人眼中的婊子,自轻自贱,她的种种作为也许放在今天也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是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白灵,她聪慧,敏捷,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也是新时代的女性代表;鹿兆海,他悲哀的死在了同胞的枪下,但是他却对白灵一心一意,也是个苦情的角色;白孝武,白嘉轩的二儿子,是个干农活的好把式,但是却没有白嘉轩优秀……

李晓忠

2014.6

第16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

读后感

有些人从来不看贾平凹或陈忠实的书,觉得书中的陕西方言太土,土得掉渣,书中的人物也土,穿着打扮一举一动都是典型的关中农民。总认为自己是个小资,看亦舒、看《小时代》、看《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读者《白鹿原》我会感到很亲切,觉得故事离自己很近

书中有一点让我欣赏的地方:书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甚至可以说,白鹿村每个人都绝非善类,正值如白嘉轩也会干出偷换风水宝地,借人生子这种事。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都有善良的一面,更多的时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人物的复杂性由此而出,人物的形象也入木三分,有血有肉,鲜活了起来]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最欣赏白灵。在书中众多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阴暗面的人中,白灵无疑是最纯洁的,完全向阳的,是与美好宋体]的象征。她小时候就叛逆进城读书,长大后又投身于国民革命,完全不走寻常路。她的新思想,她的直爽,她的勇气,她的活泼,她的善良,就像一缕清风漂在白鹿原上。白鹿原上女人很少具备独立的人格,白灵是唯一一个在为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女

性,她决不让他人控制自己的生活,她坚决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与人见人爱的白灵不同,小娥是被所有人嫌弃和厌恶的。可是我觉得,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从郭财主家逃走,纵然郭家有钱有粮,可是她却得不到作为人的应有的尊重,她的生活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她开始了对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的追求,她跟着黑娃跑了。偌大一个白鹿村,却容不下小娥一个弱女子。人们不欣赏他对自由对爱情对幸福的追求,却认为她是个淫荡的女人,不让她进祠堂。他与黑娃结合,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却并不被人理解,却招村民的唾弃和侮辱。黑娃和小娥远远住在村口的破砖窑,原上的人们如避瘟神一样对他们敬而远之,恶意地谩骂和嘲讽,田秀才要尽快把这个丢脸丧德的的女子打发出门,像用锹铲除拉在庭院里的一泡狗尿一样急切可是对小娥来说,这无疑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在别人面前,她得不得到做人的基本尊重,只有黑娃才能尊重她,让她重拾一个人的尊严,享受一个女人的快乐,只有在这里,她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所以小娥呜咽着说:我不嫌瞎,也不嫌烂,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 情愿小娥的第二次反抗,是她面对白嘉轩的族威,把勾引白孝文作为报复并抗争。她成功的使白孝文堕落的代价,就是被白家忠实的仆人,拒不承认她

的公公鹿三杀害。自此,小娥有生之年的抗争结束了。但是,小娥难能做到的,就是在她生前所无法实现的命运,她死后依然继续不懈抗争。她引来了瘟疫,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整个原上。她的鬼魂附体到鹿三身上,说出了自己的委屈,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也没扯旁人一把 麦秸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推搡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小娥一番控诉,原本就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控诉,她代表了在那个社会上无数的女性,和无数女性的归属。最终,她发誓,如果不能让自己得到公平的处置,她将引来瘟疫让这个原上的生灵死光灭绝,这是一个悲愤的女人对整个社会最刻骨的诅咒了。封建文化腐朽和泯灭了他们的人性。

可是后来,我又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又觉得,经过不断的洗脑,无神论的灌输,现在社会的人已经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一个结果是信仰的缺失,另一个结果是,我们已经不怕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我们已经知道,做了坏事和自己是否会遭报应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的人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虽然没有精密严格的法律体系,人们也本本分分的凭

良心生活做事。而今,多少厂家奶粉中加三氯氰胺,?多少小商贩用地沟油?多少小作坊的老板吃自家产的产品?多少小煤窑用工人的血汗发财?[/

第17篇:白鹿原读后感

这几天,读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很有感慨。这是一份厚实的人生画卷。

书中有不少对性的赤裸裸的描写。一种宣泄性的描写。表现的是人性中本能的东西。对读者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从媚俗的角度上看,它能给作品带来较多的读者,给作者带来相当的稿酬。担心的是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若是认真地从头到尾地将作品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对超越伦理道德以外的两性关系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放纵者都没有好结果。它通过人物的命运轨迹给读者上了一堂道德课。因此,作者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作家,必须考虑到作品对社会道德风化带来的影响,对追求刺激的人而言,“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很可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一定范围的伤风败俗。

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主人公白慕轩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现实社会的顶梁柱,一生腰杆子挺得笔直,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是众人的主心骨。他是个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当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暗算。他需要承担太多太多的来至四面八方的压力,坚强地痛苦地活着。他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

朱先生是好人,是圣人,读书明礼,活得还算潇洒,尽管他的内心深处比旁人活得要累得多。白慕轩是好人,是正直的人,同样活得也很累。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其他的人真的很难定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生活中的人就是如此难辨难说呀。

像鹿三,在他应该成为好人的时候却成了坏人,是土匪,是全族人的叛徒。在他应该成为坏人的时候却成了好人,旁人的思想得跟着转变过来。在他已经成为好人的时候却又被当作坏人给枪毙了,使他又留下许多冤情,让他死不明白。

人总是由不习惯到习惯,经历从心不顺到心里顺畅的过程。想和老天对着干的人想想也真是十分可笑。写文章的人都喜欢将心中的一腔愤怒倾诉在字里行间,从屈原从史马迁就已经是这样了。人啊,如何才能摆脱世上这苦海呢。连朱先生这样的大儒心中也有那么多不顺。

第18篇:白鹿原有感

漫漫长路

—读《白鹿原》有感

矿业学院10采矿2班杨曦联系方式:15031547014

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历史的风刮殁了百鹿原一层又一层苍老的皮屑,世世沧桑,世界仿佛还是那个世界。

《白鹿原》这幅画卷慢慢展开:百嘉轩六丧新人,百鹿家仇争斗,情人反目,翁杀儿媳,孝子沉沦,兄弟相煎,……人与人之间不断变换着各种序曲,伴随着大革命,日寇入侵,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一次又一次致命的震颤,只为了曙光披露洒满人间。

自由之树要革命者的血浇灌,《白原》这本书总是离不开死亡。而且是不断地流血,不断地死亡。

白原原传说有白鹿精灵,如果它在人间有一个化身的话,那就是白灵,儿时叛逆,不从婚嫁,离家出走,加入共产党,与兆海相爱,又因党派之争而二人陌路,最后与兆鹏真心相爱。她是一个纯粹的人,对革命热烈,对礼教蔑视,对同志挚爱。她身上集满阳光,沐着雨露,充满希望的气息。可是,她却死了,死在在自己同志手里。我不明白,我们为何扼住自己的希望?

白鹿原总是在流血。鹿兆谦,闹农协不死,暴动不死,落草不死,被国民党招安也没死,可当他率部起义成功后却被诬以反革命而枪决,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悔过却没有被放过。兆谦的父亲鹿三,一个最本质的农民,杀了水性扬花的儿媳后疯癜而死,为何一个淳朴

的人不被放过?还有一人不可不说,那就是兆谦的妻子,鹿三的儿媳——小蛾。她好像一个人走在默默的路上,总是没有一个依靠。嫁给风年残烛的武举人而备受虐待,嫁给兆谦而不被公婆认可,兆谦亡命时更是自甘堕落,最后死于公公矛下,又是谁害了她?谁害了这一家?

虽有人死,但总是有人能活着。白孝文,他本应该像他父亲一样,做一个坚毅而刚正的人,可自从和小蛾发生关系后,他沉沦到乞讨为生的地步。可他活了下来,他投靠保安团,后起义时杀死有恩于他的团长,成为人民政府的县长后诱杀鹿兆谦,他一次次脱胎换骨,最后成为深谙权谋的变色龙,可他,活着。

许多人都死了,香草死了,兆海死了,兆谦死了,鹿子霖死了,鹿三死了……为什么?难道这是探索之路的代价?

如果说白鹿原还有一个希望,我想那就是兆鹏了,他是一个革命者,历经风雨,刚毅老成,为了白鹿原他始终反抗着,胜利来了,可是他却消失得没了踪影, 为什么在胜利面前远遁,难道它会让你失色?我想你是希望,可你,却消失在了远方。

路漫漫,其修远,远方远方,我们还要寻找希望!

第19篇:白鹿原读后感

我高中的时候,贾平凹的一本《废都》很轰动,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只知道说这本书很黄,究竟什么是黄也是搞不清楚的,白鹿原读后感--并不遥远的故事。04年,某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茅盾文学奖”的得奖作品集,其中就有《白鹿原》。我把这些书名记在脑子里,作为以后必看的书。第一部是《穆斯林的葬礼》,第二本就是《白鹿原》。

虽然我的大学是在西安度过的。但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后,对陕西这个地方和当地古老的乡土文化有了点新的认识。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的写作语言和风格特点都是突出的,带着浓重的陕西秦腔味道。似乎从那些铿锵直爽言简意赅的语句中,能闻出黄土的气息,风沙的气息。

要说把这么厚实的一本书的读后感如数写下来,可真不是三两千字就能写尽的问题,只能把心里最直接的反应写出来就是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昨天深夜才翻过了最后一页,脑子里慢慢飞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画面,古老的关中平原,苍劲的八百里秦川,黝黑结实的陕北汉子,一幕幕故事镜头般在脑子里变换,就像一部电视剧前面飞快切换的剧情镜头,清晰而凌乱,被陈忠实细密而宏大的语言编织出来的无穷意象像白鹿原上的鹅毛大雪般不停翻滚。

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道路,每个人的悲欢,每个人的命运,像一张巨大的网般复杂,又像落雪后的原坡一样直观而简单。

然而,结束就是结束么?白嘉轩还是继续背着他的锅盖捱守残年,白鹿村的生息繁衍依然如千百年来一样新旧更替,共产党的“风搅雪”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冤假错案依然层出不穷,该出生的人还在出生,该死去的人还在相继死去,有人彪炳青史,有人遗臭百年,春风得意的叛徒依然逍遥无度,朝不保夕的逃亡者还在遥遥无期地盼着真正的晴天早日到来……

掩卷之余,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没人把这部书改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但真拍了不知道会被当局和谐掉多少文字的真实和历史的遗恨,或许,还是不拍的好。

小说的中心人物,毫无疑问是白嘉轩,但其他诸如鹿子霖、鹿三等也决不是一般的配角,而他们的命运却成了白嘉轩的配角,其余诸如白家和鹿家的小辈,个个饱满动人,演绎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悲欢。最光芒四射的当属朱先生,这位关中大儒饱学之士,充满传奇色彩,犹如神人降世,冷眼斜睨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阳光也好,雨雪也罢,该经历的总要经历,无可回避,也无需回避,当一切降临,用身体挡住便是。

再有就是书中安排的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灵、鹿兆谦(黑娃)这几个“晚辈”的命运。白孝文是一个堕落分子,是真正的大叛徒,懂得曲意逢迎,甚至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到最后却成了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作者没有安排白孝文堕落到底背运到底,反而叫他“青云直上”了,这就写出了作品的深度来了,更加具有现实性了。

白灵的死是又一个讽刺。革命开始的时候,共产党恨的是出叛徒,不光有“大兄弟”的严厉打压(反革命蒋介石集团),更坏在队伍内部出了大叛徒,迫使鹿兆鹏和白灵的工作转向地下,当白灵生了儿子,被转移到游击队的时候,她不知道真正的威胁才刚刚开始,革命尚未成功,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互相的咬来咬去,看看历史,简直像是精神病的间歇性发作,时断时续,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并不遥远的故事》。 现在改革开放20年了,这种精神病的间歇性发作还会发生吗?这种内乱是真的不会发生了吗? 我看还不一定!要时时提防着才好!

还有一个主要人物,黑娃。黑娃年轻的时候有冲劲儿,当了土匪头子更是叱诧风云。可是自从“招安”到保安团,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又回白鹿村祭祖后,运气反而越来越差,精神头也没有了,最后反而被善于钻营的白孝文反过来咬了一口,成了革命罪人受到审判。这个结局也是很令人深思的。

整个白鹿原上,骨头最硬的也许就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了,书中却给这两个人安排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共同点:“本钱”非比常物,而“本钱”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汉子。或许也这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两个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以两个人从不同角度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个是朝野钦佩的硕儒,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却同样的深明大义,把原则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样的对着凭着良心做事,面对任何人都可以问心无愧,让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评说,因为,世人自有公论。

反观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且不说个人,哪一个组织能说自身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小到家庭,大到家国政党,有谁不在努力掩饰甚至埋藏自己阴暗的过去和内心?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其实何止是不可“外扬”呢?就连内部也能少一个人知道就多对一个人隐瞒吧,不止家丑,“党丑”也一样。

既是自己做下的事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却还害怕别人评说,以至于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压制别人评说,这便是心虚的典型表现,而胸襟坦荡的人是不会心虚的。古人还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而有些人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专干写防民之口的勾当。古人又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然还能煮粥,而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些人却忘得更干净。总有一天,无穷的“围追堵截”会让黄河再次泛滥的,我们等待着。

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是可耻的!

朱先生死后,他的葬礼也成了原上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用砖箍墓……他不喜欢那张蒙脸纸蒙住他死后的目光和心思,传说圣人和凡人其实也就是一张蒙脸纸的差距,那张纸蒙住了凡人的眼睛,朱先生自然不是凡人,所以他用不着蒙脸纸,他要直面青天。葬礼上,他“最好的学生”土匪黑娃给他题了这么一副沉重有力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其实,我们的要求没那么高。有错没关系,但别掩饰:

不怕平生有愧事,只怕不敢对青天!

还记得同在书院编撰滋水县志的徐先生问朱先生,县志里面那几个“军”字和“匪”字要不要改成统一的称呼?朱先生说:“不统一就不统一吧,留下一点漏洞让后人指责也好喀……”徐先生大惑不解。

现在看来,朱先生真神人也!

-------------------------------

多说两句有的没的,书中有些情欲的场景描绘得很是露骨,看得我都脸红,没想到中国的早期作家也会写出这么激情的文字,原以为只有国外小说里才比较常见。不过,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的迸发也是遵循本能而已,这样看来,反倒显出书的真诚。

原来“勺勺客”这个形容厨师的名称来自于鹿兆鹏的祖先鹿马勺,以前在别的地方看过,觉得有意思,没想到是这么个来头,就是不知道是陈忠实杜撰的还是确有其事。

中国的作家实在有很多是功力非凡之辈,那种编排文字的运筹帷幄,动辄几百年的长篇叙述,绝对不逊于国外许多获奖作品,只是中国人少了些对文化的热衷,长此以往,也是很可怕的。

下部要看的书《百年孤独》

第20篇:《白鹿原》读书笔记

读《白鹿原》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内容简介: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下面来谈一下小说人物之间相互交错而发生的事件:

1、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2、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3、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 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4、小说中的人物们与朱先生。朱先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神奇人物,从白嘉轩、鹿子霖到他们的子女、黑娃等人都受到过先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每个人物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先生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他们。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白鹿原小说简介
《白鹿原小说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