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林老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6: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林老师的故事是真实的。过去,他是我的老师;后来,我有幸成为他的同事。他高尚的人品令我仰慕,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如今,我因为工作调动与他分别十多年了,但他坎坷的人生和不平凡的教学经历已成为我抹不去的记忆,每当我想起他,脑海里就会浮出两个字——师魂。

林 老 师 的 故 事

黄明建

在一个坍塌的煤窑坑道口,一具软绵绵的尸体正从里面缓缓地向外挪动。 “快!搭把手。”随着一声招唤,几个光着膀子的矿工赶紧上前将尸体从洞口拉了出来。接着,尸体下面露出个黑乎乎的小脑袋,一双眨巴着的眼睛透出极度的疲惫,当他喘息着从地上爬起来时,人们才看清是个身高1米左右的小男孩。他就是我的老师——童年时的林钦良,当时只有9岁,刚才那具尸体就是他从坍塌的煤窑里跪爬着背出来的。

这事是1944年发生在江西新余市分宜县的一个煤矿上。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林老师仍心有余悸。那个年代,他家里先后有兄妹13人,因为贫穷和疾病,最后只剩下他和两个弟妹。为了给体弱的父母分担一点家庭生活重负,他跟着亲友到矿上当了挖煤工,可还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上面那一幕。

那天早上,大人们都陆陆续续地下了矿,小钦良量米(当地语是吃饭的意思)慢了一点,刚放下碗准备跟着去时,只听“轰”的一声,矿下发生瓦斯爆炸,十几条人命说没就没了。因煤矿坑道口小,就主要靠他这样的小矿工进去将一个个伤亡的人从矿下背着拖出来。奇怪的是,这些人一出矿井就皮肤爆裂,鲜血直流,惨不忍睹。

经历这场劫难后,父母说什么也不让他下矿了。后来,林老师跟着父亲到邻县卖炭;再后来,又跟人学过篾匠,做过木匠。因为他悟性好,做事又有股子韧劲,深得师傅喜欢,虽说挣不到什么钱,毕竟能为家里减少一张吃饭的嘴。

林老师自幼就好读书,渴望看到山外的世界。但他家里穷,交不起学费,1

4 1 / 7

岁前只断断续续地陪人读了一年半私塾。

1950年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终于有机会到分宜县宜春袁山中学上学。学校离家有60里山路,其中40里全是遮天蔽日的杉林,即便是白天,林子里仍漆黑如夜,恶狼伤人猎畜的事时有发生,所以每次上学都有解放军战士护送。考虑到安全的原因,半年后他转到分宜中学插班,虽然路途离家更远(80里山路),但要安全一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跳级一次,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高中。

1954年冬,他已经读到了高三,在校骄人的表现使老师和同学们对他赞誉有加。一天,校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准备入选留苏预备生。可不久,学校通知他,说是赴苏留学没选上(实际是学校改了主意,把他撤下来了)。当时不知内情的他也没闹什么情绪,还是服从安排,安心复习,全力准备参加来年的高考。

到了1955年7月,也就是高考前夕,校领导又通知他:不用参加高考了,直接保送去北京航空学院,并准备送他先去上海复旦大学修一段时间的俄语(他高中学的是英语),火车票都买好了。这对于家境贫寒的林钦良本是件高兴的事,可临近高考的前一天,他正准备乘火车去上海时,校领导再次找来,让他把火车票退了,说是取消保送,继续参加高考。因为学校希望他能考个好成绩为校争光。学校的这一临时决定实在让当时的林钦良难以接受,于是忿忿地说:“你们三天一改,两天一变,我没有办法参加高考,也没有心情参加高考了。”

“那你想干什么?”领导问, “我回去,明年再考,”他答道。 “你看过《西游记》冇?”领导问: “看过。”

“孙悟空本事大吧,可是怎么样呢?”领导将右手掌伸到他的眼前。 他明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无奈之下,他带着难以平伏的情绪走进了高考考场,甚至将怨气倾泻到考卷上,他压根儿就没想考个好成绩。

高考后,当有同学得知他在考场上赌气,深为惋惜:你傻呀!凭你的基础,闭着眼睛考也差不到哪里去,可这样一来,你被哪个学校录取就说不好了。果不其然,当年8月《人民日报》公布了高考录取结果,在一所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的录取名单中出现了“林钦良”的名字。这是林老师未曾料到的,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上师范院校,更不想将来做个老师。

这时的林钦良,年青气盛,进入大学后,心中的不平之气仍未消除。他学的专业是生物,可心不在焉,常常是早餐时抓几个馒头带走,一头扎进图书馆看小

2 / 7

说、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就这样,他浑浑噩噩地打发了大一的时光。

1956年的暑假,林老师回到了家乡,看到日夜辛勤劳作而又体弱多病的父亲、慈祥善良而又争强好胜的母亲,还有两个整天哥前哥后的小弟妹,他有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感受。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久久的盘绕在他的心头,他想:我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了,该好好学习了。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爱我敬我的弟妹,还要对得起我未来的学生。

返校后,他完全变了。除了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业,他还阅读了大量的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书籍,如同海绵般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

他的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同学常常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树下,手里拿着几片树叶,时而看着、嗅着、触摸着,时而闭目养神般地呆一阵„„他这是在静心地观察着树枝树叶的形状、质感、茎脉,联想着植物生长的环境、过程等各个细节,只到完全铭记在心,才将手中的叶片丢弃。就这样,他练就了一个特殊本领:一些形态相似的奇花异草,一经他手就能判断真伪;在黑夜中,看不清树冠,他只要把树干摸一摸、闻一闻,就能说出树名。

与此同时,他开始自觉地苦练教学基本功。他意识到,将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他为自己设定了过三关(语言、书法、绘画)的目标。

首先是语言。他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三点:清晰、准确、有趣,语言的外功和内功须齐头并进。邱吉尔有句话给他印象很深:在你以理服人之前,自己一定是坚信不疑;在你以情动人之前,自己一定已先被打动。

于是,他努力克服江西方言的影响,练习普通话及演讲技能,并在当年全校的普通话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关于书法,林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认为:字就如同老师的衣服,不但要工整,还要有美感。字,就是展示科学之美的一个工具。

对于绘画,林老师更是下足了功夫。他说:生物教学经常会接触一些动植物的图解,要在教学中生动的表现出来,就需要有工笔画的基本功,不仅要画得像,还要快。这对他后来的教学给了很大帮助。甚至在“*”时期,还画过张贴的毛泽东画像(当时若有差错,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足见其功力不一般。

此外,他认为:实际教学是基本功的综合运用过程,光学不练,难以提高。于是在大二的下学期,自己就主动到校外寻找带课的机会。当时,他请人家先听试讲,认为合格就用,报酬多少无所谓,只要有教学实践的机会就行。后来他还真被一所中学聘用,教初三的化学和初二的生物,每课时1角钱。

3 / 7

正当林老师铆足劲要练就一身教学硬功时,一个不测厄运悄然而至。进入大三,适逢全国反右。对这场运动中的一些做法,林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愿卷入其中,于是自作主张随大四同学一起去野外实习2个多月。返校后,他因运动中的消极行为遭到了严厉批判,连同他在校外带课也被批为“小农经济”思想,最后给予留团察看一年的处分。

一年后,虽然留团察看的处分取消了,但他心中的伤口难以愈合。毕业离校前,他一把火烧掉了自己大学四年所有的书和笔记,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了断。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消沉。他相信,“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1959年秋,林老师被分配到湖北省黄冈中学。当时,这是一所被人戏称为“教师旅店”的学校,因为有些老师由于工作能力的原因进出调动比较频繁。

报到时,学校主要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校史校况,也给了他一些忠告,尤其是最后的一段对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从档案材料看,你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领导微笑着说。 “过奖。”他谦卑地应道。

“不过,你也是一个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今后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谢谢。”

“你一贯与党离心离德,希望今后从零开始,走好每一步。” “多谢。”他说完,还鞠了一躬。

谈话结束后,林老师走到大操场,伸了一个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几经磨砾的他早已明白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开始上班了,林老师被安排带一个班主任,8个高中班生物(16课时),6个初中班化学(12课时)。后来,学校又给他增加一个女子体操队的教练工作(他在大学时已成为二级体操运动员,本来准备考体操健将,因腿在训练时骨折,未能考成)。

开学了,学生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位年青活泼的新老师。在课堂上,他语言清晰,表情风趣;从宏观到微观,从植物到人体,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他的板书工整、疏密有致;一幅图信手画来,各类复杂的器官被剖析地活灵活现。尤其令人称绝地是,常常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就是他在黑板右下角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

4 / 7

他的这手绝活是如何练就的呢? 他坦陈了自己的秘诀:勤练、苦练!

在开始工作的两年里,为了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每一次备课,他都要放一个钟在面前,计划着板书需要多少时间,画图需要多少时间,语言交流需要多少时间,并筹划着字的多少、图的大小在黑板上的合理布局。他认为:讲课时,在黑板上不能随意写、随意画,而写上的、画上的一般就不擦,并且一定要保证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所以,他每节课的板书和图总是恰到好处的布满黑板,上课的节奏和时间也是把握得张驰有度。

忧患意识和实践精神的体现是林钦良老师教学风格的又一个亮点。

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处于低谷,饥荒连年。现实引发了他对教育的许多思考,他反复的想“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现在需要些什么?”教育家陶行知“在做中学”的思想无疑给了他重要的启示。他觉得:“理论不能与实践脱节。学生物,不能在黑板上种田。”他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学生的日后深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有实践精神的人才。这一年,他在科研方面带着学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解决眼前的饥荒应急问题;二是进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首先,要解决一个粮食加工问题,以局部缓解缺吃的紧张状况。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几经探究,成功改造了当时用小球藻和稻草、纸浆等为原料制“稻草馍”的工艺。

同时,他主动向学校申报了教科研项目:培育新品种——无籽西红柿和彩色棉花,获准得到两亩试验地。就在这两亩地里,他领着学生春耕夏作,不辞辛苦。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他正仔细的观测着西红柿的生长状况,突然因中暑晕倒在试验地里,幸亏被及时发现,经医院救治才逃过一难。收获的季节到了,每个学生分了一屉斗西红柿,当大家捧着一个个自己亲手培育的新品种,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是无以言表。随后,栽培彩色棉花的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为了表彰他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1962年,整个黄冈地区只有三个人工资连升两级,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到了这时,教书对林老师而言,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他确实把教育作为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奉献给了学生,将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作为一笔财富传递给了学生。

5 / 7

1966年,席卷全国的“*”开始了,他作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原本是平日生活中的一些戏言也被作为反动言论遭到批判。正所谓“有口无口口代口,似人非人人舞人”。

可无奈之余,他仍未放弃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的追求。

60年代末,大多数学生返校,中学教学秩序有所恢复,他又看到了重振教育的希望,再次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学校为适应“学工”需要,在1970年决定创建教学实践基地——小型毛纺厂,生产“人造毛”。他和几位老师曾被派往杭州等地学习,回来后,他就参加了校办教学实践基地的筹建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由于他和另外几位老师过去都未接触过毛纺工艺,所以只能是边学边干边摸索,无论是机械安装、电器维修还是化学试剂调配,样样都得领头干。生产中要用到大量的浓硫酸、氢氧化钠、浓氨水等强刺激性、强腐蚀性试剂,有的车间完全被浓烈的刺鼻气味所笼罩,不带防毒面具根本无法进入,更不要说工作。尤其在湖北炎热的夏季,稍动片刻就会汗流浃背,再要带上防毒面具,其难受是可想而知。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生产环境中,他一呆就是三年,结果双眼致残,视力锐减到0.04,不要说裸眼视物,就是配上眼镜,查阅图书资料时还必须借助放大镜。三年后,校办毛纺厂终因规模小、生产成本过高等原因转产,改为精密铸造。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林钦良老师并没有却步,他信奉:人生旅途有驿站,精神之舟无码头。双眼致残的林老师仍以常人难以相信的意志,顽强地为学校教学、校办工厂和校园绿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难以替代的作用。

1972年底,校办教学实践基地——精密铸造厂想新增电炉炼钢,但在设备、技术和资金上都存在很大困难。例如要保障安全生产必须在电炉前安装一个120千伏安的电源变压器提供电源,可厂里只有一个50千伏安的电源变压器,设备技术指标不到1/2,怎么办,能否改装?他主动请缨后,就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四处找有关企业和科研部门求教,甚至找到正在从事该行业的过去的学生咨询,克服了许多困难,并大胆创新,最终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设备改装并顺利投产运行。该项技术后来还在湖北、河南、云南、广西等地得到推广应用。

80年代初,为了节省校办企业的投资并提高生产效益,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具体技术指导下,完成了校办冷饮厂、面包房的设备安装、调试,顺利投产。

电器维修是他的业余爱好,堪称专业水准,并常以助人为乐。以致80年代许多老师的家电出现问题,就请他帮忙。校办企业技术人员遇到解决不了的机械故障和电路故障时,都自然地要求教于他,因为他对校办企业的设备安装、电路维护和生产状况了如指掌,因此查找和解决问题都显得格外老道。

6 / 7

自80年代,学校的绿化建设从整体规划到花卉栽培的技术指导都离不开他。有次,学校准备购一批慈竹,而有的品种与所选慈竹外形很相似,价格差异较大。园林工担心买错,林老师就让他细心的比较两种竹叶的叶茎部分,用手指倒摸,会感到一种叶茎是光滑的,另一种叶茎上有倒毛,区别很明显。

1986年,学校精密铸造厂希望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电炉炼钢的全自动控制,相关集成电路知识和技术对他和其他技术人员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依赖外面的技术人员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他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挑战,搬来一摞摞相关书籍和资料,对照着控制板上那五六十个集成块、成百上千个电路插脚,他一个一个集成块查看、一点一点的琢磨,并反复测试,最终弄清了全部电路原理和技术要求,再一次成功地指导技术人员完成了技术革新和设备改装任务。为了保障日后安全生产和技术维护,他又不计报酬、不顾已经年过半百的身体和伤残多年的眼睛,在桌面上放个支架,再在支架上搁放大镜,然后透过放大镜艰难地一笔一划地写着、画着,夜以继日地精心编制出几十页“全自动控制电炉炼钢生产的技术手册”供技术人员学习和使用。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林钦良老师从未停止过进取,即便眼睛致残后也从未离开过讲台。学校考虑到他不便再看显微镜,就让他改教地理。至今,80年代的学生仍清楚的记得,林老师拎着小黑板走进教室后,总会拿根教鞭在黑板上方来回一扫,教鞭在哪里被搁住,他就把黑板往哪里挂(因为他看不见挂小黑板的铁钉)。当他手执地球仪走上讲台时,那天地间的奥秘、五洲四海的风云竟在他的侃侃而谈之间出神入化,令学生无暇左右顾盼,竞显出他厚实的知识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1992年林老师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1993年他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日月如梭,回首往事,他的人生道路虽几经坎坷。然而,他总牢记着居里夫人的一句话:生活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两点必须记住,不要让任何人把你打倒,不要让任何事把你打倒。他,就是一个总以微笑面对生活的老头。爬上额头的皱纹,铭刻着他人生的沧桑岁月,一头花白的短发,早已化解了人世间的秋霜春雪。而他,早已无悔地把心献给了学生、献给了难割难舍的教育事业。

7 / 7

林老师散文

林老师挑战高难度了搞笑幽默故事

林老师采访稿

我们的林老师

意林故事(材料)

林纾成长故事

意林故事读后感

老师的故事

赖林颢老师经典语录

吴金林老师简介

林老师的故事
《林老师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