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自信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4: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自信的内涵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就要坚持“四个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经济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在东西方的比较和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沦为弱势。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把文化放在该在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因为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不管是考察还是出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闪耀着中国智慧,一言一行都充满着自信。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同时,我们需要吸引世界眼光的大国实力。

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一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毫无疑问,“讲清楚中华文化” ,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个整体;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既包含着历史,也涵盖了现在,更指向未来。

“讲清楚中华文化” ,还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与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互为借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当年,莱布尼茨受《易经》的启发发明二进位制,而二进位制最终演变出当代计算机技术,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能够摩擦出惊艳的火花;曾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显示出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革命文化,让世界惊叹不已;如今,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令世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巨大潜能。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2017年08月14日08: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由“三个自信”增加到“四个自信”,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因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自信是人相信、信任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的一种意识状态。自信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人的自信意识蕴含着人的信念和信仰,寄托着人的未来和希望,激发着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基本信念、精神支柱和精神源泉。矢志不移、果敢担当、坚毅从容、百折不挠、宠辱不惊、自谦包容等都是人们自信的表现。

自信作为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其固有的属人特征和生成变化规律。自信发生于自信主体对自信客体的信任性评价,自信主体、自信客体、自信评价是自信意识生成更新的三个基本要素或环节,也是区分自信形态的三个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指“中国人”作为国家的主人对“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这个自信的主体是“中国人”,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主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主体的最高概括。从客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经济自信、政治自信、文化自信、社会自信、生态自信的有机统一,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这两个“有机统一”不是彼此并列而是相互交织的。从评价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评价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深刻汲取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客观辩证的自信评价,从而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本质。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故步自封,而是内含着科学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坚定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论述表明: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精神自信。文化的本质是“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肯定性评价与执着的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是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本更广泛、更深沉更深厚、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从文化精神的永恒性看,精神是人的意识,特别是指人的意识中的思想精华。人的意识、思想、精神的形成和升华,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用大脑思维、抽象概括,从思维对象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偶然中找到必然,个别中发现一般,易变中锁定永恒。精神就是人对变化着的事物的本质性认识,具有永恒性、稳定性;文化精神就是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文化现象中穿越时空的永恒。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指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精神的永恒性特征,从而直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沉性持久性稳定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从文化精神的层次性来看,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不同侧重、不同层次的精神内涵。文化精神的层次性是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意识反映文化对象的抽象程度和深刻程度有高低深浅之分,其中,高一层次的意识总是比低一层次的意识更深刻,更具本质性、精神性。由此,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就有着高低不同的境界,其最高的境界就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说就是哲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直接文化内涵,侧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层面的界定与诠释,对“三个自信”的更深入解读,则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层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精神提升到民族精神、革命精神、道德精神和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使之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需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许多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总是围绕坚定“三个自信”并归结到坚定“三个自信”上来。这表明,文化自信不是在“三个自信”之外,而是在“三个自信”之中,是对“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从文化精神的主观形式看,文化精神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它归根到底是依赖于个体人脑而存在的。换言之,文化是生长在人脑中的东西,只有深入人心、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精神;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信赖和寄托。从这个角度看,“三个自信”主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政治宣示,体现党和国家领导层的政治导向;在它没有成为民众个体的文化自信之前,对于民众个体而言,它还是外在的。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非社会主义文化和反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思潮不断变换手法、变本加厉,严重伤害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动摇党和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人的个体文化自信亟待重塑。因此,需要把“三个自信”转化为文化自信,把党和国家的政治信念、政治理念转化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文化自信、理论文化自信、制度文化自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全民族精神力量”,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信的积淀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到文化自信时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这段论述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信的历史延续和升华。

从联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积淀和延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由远及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追根溯源”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更体现了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的思想。中华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所以能够融入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传承至今,根本在于它是在中华文化流变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从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革命文化的洗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以及其他相关讲话中多次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揭示出“古为今用”的文化规律和对待历史文化的科学态度。如同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一样,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中有相对、永恒中有流变、传承中有发展。从中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延续,也是中华文化自我扬弃、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是这个过程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充满自信,包含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阐述、新论断。在初步学习中,由于所从事的工作,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文化自信”在最高领导人面向全党全国的重要讲话中被提了出来,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

记得2014年初,总书记回陕视察时对陕西工作提出五个“扎实推进”,其中第三个就是“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并讲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由此可见,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一个民族,只有她的文化存在着,这个民族才存在着。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总书记这段话强调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阐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坚持文化自信其实就是要打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推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万人民、为伟大的祖国鼓与呼。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文、反对八股文,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主张,直接促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的蓬勃开展,《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血泪仇》等文艺作品的面世,激励着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和提升各类博物馆、传习所建设,让文物活起来,让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发掘和讲好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之光的中国故事,运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多种形式,弘扬其中国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也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违反党纪国法,实在触目惊心。因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刻不容缓。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开拓创新,繁荣我国文艺,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作品。在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发现人间真善美,创作出讴歌奋斗人生、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的文艺作品。其次要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第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加大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第四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加强新人培养,增强文艺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学陕军、影视陕军、戏剧陕军、美术陕军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化自信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携手共进,搞好文化工作,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内涵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内涵

设计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内涵

房地产文化内涵

坚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的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