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砀山民俗民风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砀山民俗民风

砀山为龙兴之地,自古即八方通衢,商贾云集,民尚礼仪,士重廉耻,齐鲁和梁宋文化在此交汇,民风淳朴,颇具古风。砀山境内多平原,交通畅达,地狭人密。旧时这里的百姓“居室有度,服饰有制,婚丧械用,皆有定规”。居室以“堂屋”(坐北朝南)为主房,东西屋配之;南屋一般让下人居住或贮藏农耕器具、养殖牲畜之用;大门则讲究“干支”朝向,门内一般设置“影壁”,以遮蔽院内家庭人员活动。服饰方面,旧时这里的男人在社交场合穿着考究,多以长袍马褂、皂履、帽钿为通礼服饰。女人多足不出户,谨守“三从四德”,讲贞操,重名节,平常以轻施粉黛,颊扑淡胭脂,穿耳裹足,穿宽松衿服为美。通礼习俗亦循规蹈矩,见面时多以拱手、躬身、晚辈向长辈施叩首礼等。充分体现了黄河故道淳朴民间文化和礼仪之邦的典型民风。 节令民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这里俗称过年。其新年习俗,除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的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拜大年、摆供品敬奉诸神外,还有当地独有的除夕晚在大门外放栏门棍、燃放关门炮,开门炮,下“扁食(饺子)”放吉利炮等。放栏门棍,即在大门口放一细树干,意思是栏住财宝别让其流失。另一层意思是把无家可归的孤魂和游弋的无庙之神栏在门外。

大年初一五更天,家家都燃放开门炮。接下来是烧纸钱,磕头祭拜神灵和祖先牌位。然后是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初一的饺子要在日出之前煮好。自家人拜年和散发压岁钱之后,家庭主妇即下厨房,水烧开,把除夕傍晚就已包好的饺子下锅,而且下饺子的同时还要燃放吉利炮。饺子煮熟,男主人要用勺子盛几个饺子和汤水,口中轻念些祈福保平安的话,然后把饺子和汤水泼在院子里,让玉皇大帝品尝。吃饺子时,要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让灶君先“吃”。然后按长幼每人一碗,还要多盛一碗,意即人丁兴旺。这顿饺子不准吃完,必须要剩一些放在锅里蒸屉上,意为家有吃不完的饺子。

拜大年:吃过饺子,亲族邻居都要相互拜年祝福。这邻里之间的拜年只限早饭后到正午前,过午就不算了。自初二始,便是亲戚之间的走动拜年了。年初四是“新客”拜年的日子。女儿出嫁头一年,新女婿要备下十分丰厚的礼物到岳父母家拜年,娘家的招待也十分隆重。亲戚之间的拜年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初十前后才能结束。

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一个地域的饮食起居,最能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砀山地处平原,境内土地多为沙瓤土质,不适宜水稻生长。因此,本地的庄稼仍以北方旱地作物为主。体现在饮食方面,也是五花八门的面食占主导地位。百姓日常食品有馒头、面条、水饺、烙馍、窝头、锅饼等。在集贸食品方面,这里有最具特色的潵汤、枣糕、煎包、麻花、烧饼、米豆粥等。

潵汤 (潵读音sa) :这里的潵汤分鸡肉潵和羊肉潵两种,是用鲜肥的家鸡或两年的山羊肉入锅熬制八九个小时,使肉料离骨,略搅拌即成肉丝。配料要精选大葱、姜片、胡椒粉、几十味秘制香料加精盐、香油等。此潵汤里还有一必配材料---当地加工的麦仁。出锅时趁热盛碗,泼淋少许香醋麻油,香气四溢,味道甚佳。砀山的潵汤风味独特,堪称世界之最。

枣糕:枣糕是皖北砀山县地方名小吃,选料极其考究,加工工艺独特。是用砀山当地产的稷子或黍子烫面为主料,内包特殊工艺加工的枣泥馅料,佐以白糖,青红丝等,温油炸制。此枣糕外酥里糯,香甜不腻,实为区别于全国各地枣糕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

煎包:这是砀山旧时独有的盛名小吃,面皮以天然酵母发透,揉面时再加少许食用碱,使其在煎制过程中迅速膨胀。煎包多以嫩牛羊肉剁碎拌馅,也有汉民用新鲜猪精肉加少许五花肉剁碎拌馅的。搅拌煎包馅料时,先按比例往肉馅里加少许凉开水和酱油稀释,再佐以葱姜末和自配秘制材料粉,按顺时针方向长时间搅拌“上劲”,然后配以少许开水焯透剁碎的红芋细粉拌匀。煎包是用特制平底锅重油煎制。刚出锅的煎包外壳焦黄香脆,面皮松软适口,肉馅鲜香纯厚,风味独特,凡是品尝过砀山特色早点煎包的外地游客,无不对这鲜香味醇的煎包交口称赞。

扣炉烧饼:砀山还有一久负盛名的风味食品——扣炉烧饼,该烧饼工艺独特,内芯层多、芝麻满面、外焦里软、面黄酥脆、香味纯厚。若用刚出炉的烧饼夹砀山独特的樊哙式卤狗肉或卤牛肉,其风味更具特色。

粥:砀山的汤类花样繁多,尤以米豆粥最有特色。这里的粥和全国各地粥的概念完全不同,或咸味或淡味抑或甜味,只要是稀饭,各地均称之为粥,而砀山的粥却是选用上好黄豆,小米在水里浸泡,以水磨研制成豆浆状,再用细沙布过滤,加水在特制的锅里煮沸,煮粥时先烧大豆小米混合汁,等水一开,再徐徐加入已煮开的大米粒,立即盛在特制的陶器粥缸子里销售。此粥色白细嫩,味香微甜,保持了大豆和小米的天然香味,滋阴败火,营养丰富。

演艺竞技民俗

受黄河频繁泛滥、沿岸百姓多是各地灾民杂居的环境影响,旧时黄河故道沿岸广大区域民俗文化及文娱活动复杂多样,后经过数百年融合演变,汇集了齐鲁与中原的风格特点。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之余,会用各种自愉自乐的形式开展民间文体活动,以充实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最初的“群众文化”。这些文化活动大都是业余性质的,有的是地方士绅家养的文娱团体如戏班杂耍歌舞班子等;有的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节令性文化娱乐活动;也有不少农闲时活跃在城乡集市间的艺人和在街头以此谋生的单口撂地艺人表演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花鼓:花鼓戏是十几人至二三十人结合,农闲时走村串户,在村镇、集市撂地演出的文艺形式,曲调娓婉,如歌如诉。曲目多以当地农村的现实题材和历史故事为主,情节宕荡。和流行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安徽花鼓灯)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鲜明的皖北黄河故道流域特色。

拉魂腔:苏皖北部的独特剧种,在苏北地区叫“四洲戏”,黄河故道沿岸砀山县当地俗称“拉魂腔”。此剧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多演绎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葛题材,以“劝善”为目的的短小曲目,唱腔婉转,特别是旦角的唱腔落音,以高八度的细声(小嗓儿)托音落调,十分精妙,勾人魂魄,故在砀山地区又有“拉魂腔”之美称。

曲艺

扬琴:皖北扬琴是一种说唱结合、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数百年来在皖北黄河故道流域广为流传,是在流行于山东菏泽一带山东琴书的基础上,民间艺人又揉合进皖北砀山口音的曲艺表演形式。扬琴的唱腔委婉,曲牌丰富,有“大八板”、“凤阳歌”、“大开门”、“汉剁口”、“纽银丝”、“蝶恋花”等等。乐器有扬琴、坠胡、二胡、软弓京胡等,演员们自控节奏,边演奏边歌唱,是较成熟的一个曲种。扬琴艺人多以演唱大部头的故事为主。一般三五人为一个阵容,农闲时走村串乡,说唱一些长部头的历史故事,颇受欢迎。

评书

旧时砀山境内也有不少评书艺人活跃在城乡集市。但因其所说的“白口”与大鼓书基本相同,但缺少鼓书艺人那浑厚纯朴的声腔唱段,故在砀山城乡其地位略逊于大鼓书。

民间音乐:“音乐是人类灵魂中的一股清泉,她弥补了人类语言之不足。”皖北黄河故道流域的民间音乐,也有着同样的功效,且表现出这里独有的艺术风格。

器乐:流行于皖北民间的演奏乐器十分全面,吹奏、打击、弹拨应有尽有。而最具砀山独特风格的有唢呐、竹笛、琵琶、扬琴、二胡、坠胡、坠琴、软弓京胡等等。

唢呐:在黄河故道砀山境内,唢呐更是被视为神赐之礼器。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砀山人的一生注定要与唢呐相伴。

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砀山及周边广大区域的几十个优秀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子调》、《六字开门》、《抬花轿》、《百鸟朝凤》、《凤阳歌》、《上河调》、《伴妆台》、《纽银丝》、《十样景》以及专为丧事演奏的如《快欠场》、《哭皇天》、《将军令》、《普庵咒》、《孟姜女》等等,即是经过朱载堉整理并订正过的成功保留曲牌。至今,这些优秀曲牌仍在砀山县及周边区域广泛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砀山县又有全国“唢呐之乡”的美誉。

民间竞技

农闲时节,故道人总爱自发地开展一些民间的竞技游戏活动,如摔跤,拔河,推手,武术散打等,同时,也根据时令,开展一些群众性的竞技表演,如斗羊,斗鸡,斗鹌鹑等等。这些活动,体现出皖北砀山人民战胜沙荒,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力与美的享受。

斗鹌鹑:这是砀山当地一项古老的竞技活动。鹌鹑属候鸟类。生活于草原沙漠地带,体硕笨拙,生性好斗。逢秋末鹌鹑南迁,这里的鹌鹑爱好者将鹌鹑捉来饲养、训练。等到时机成熟,养鹑者便约好对手,拿来参与格斗游戏。斗鹌鹑多在室内举行,他们拿当地特制家具箔篮(当地特产,用柳条去皮编织,用以装盛米面的家用器具)做底,内铺床单或毡毯,鹌鹑站在场地间,其凛然之气鼓舞人心。两相争斗之间,或撕杀,或腾跃,或口啄脚蹬,或展翅欲飞,斗到激烈处,场上绒毛翻飞,血迹点点,使围观者的情绪也异常激动。高潮迭起,趣味无穷。

斗鸡:斗鸡是砀山境内一项古老的竞技游艺活动,其爱好者范围比斗鹌鹑的人群更多,也更加广泛。青壮年和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之间都有相当比例的斗鸡爱好者。

每逢节日或集会,斗鸡爱好者会相邀集聚在一起,轮番上阵比赛。斗鸡上场后先是观察蓄势,瞅准机会猛扑上去向对方开战。有的善于啄咬撕拽,有的善于踢蹬抓扑,有的善于闪转腾挪。或逞勇斗狠,或机灵睿智。场中对手左右跳跃,上下翻飞,场外观众神情激荡、呐喊助威,直斗得“飞毛遍绿野,洒血群芳丛”。

斗鸡十分顽强,往往斗得羽毛纷飞,气喘吁吁,血迹斑斑也斗志不减。一般打斗二十分钟左右时,其中一方因丧失战斗力而溜边逃避。这时,胜利者往往引颈高歌,以示雄风。观看斗鸡可激发人们争强好胜的勇气和力与美的享受快感。

斗羊:斗羊比赛在砀山黄河故道沿岸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项活动多在春节后到清明节前这一段时间举行。斗羊爱好者在众多小尾寒羊(绵羊)的公羊群中选择优良的斗羊个体,长年精心饲养。当地的斗羊爱好者有专门的组织(斗羊协会)。他们选定好斗羊的日子,十里八乡的爱好者便齐聚在选定的开阔场地,按抽签排序。引自己成年体壮斗羊参与竞技。斗羊的场面非常壮观,它们以犄角作武器,用猛烈地碰撞来迫使对方屈服。看斗羊游戏可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人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志。

砀山县民俗文化浩如烟海,斑斓多姿,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对齐鲁礼乐典仪和梁宋中原黄河文明兼收并蓄,形成了黄河故道民俗文化独特的内涵,这里介绍的仅仅是砀山民俗文化的一斑。然而,窥一斑而知全豹,砀山县优秀的民俗文化,同样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中一枝瑰丽的奇葩,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使之健康传承,发扬壮大。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砀山民俗民风
《砀山民俗民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的家乡砀山 砀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