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学之道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7: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教学有道可寻

——优质课观摩有感

阳春三月,满目新绿。笔者有幸赴重庆参加了由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学习研究会主办的“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为期两天的观摩研讨活动,令我受益匪浅、所悟甚多,仓促写下此文,纯属有感而发。

长期以来,工作在语文教学战线上的老师们都在苦苦追寻一种行之有效的门道。然而,实践证明,不同的执教者有着不同的招法,可以说一直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那么,是不是语文教学就没有一定的套路可寻呢?参加完这次“观摩研讨会”后,我认为不然。其实,只要从教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悟透“广积”、“多读”、“细品”这三件法宝,“行之有效的门道”必定会豁然开朗。

一、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广积”

广积,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地积累。《劝学》有道:不积跬步无以至

1。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文教师,我们非常明白语文的工具性促使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因此,从教者务必用好“广积”这件至关重要的法宝。

有人会说,积累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能记住多少字词、会用几种修辞手法等,全凭他们自己的努力,老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教学“丰收”的“收”字时,大凡有意扩大学生词汇量的老师都会提示学生用“收”字扩词,凭学生当时的认知水平能够自行想到的词语顶多不过有:收到、收获、收入等,师生都可能会满足于这种状态。可是,要想“至千里”、“成江海”的话,还需要更多的“跬步”和“细流”啊!我们不妨再挖掘广一些——同学们,当我们需要通过广播了解一些信息时,你能想到跟“收”字有关的一个什么词?(收听)„„当我们想在电视上了解新闻时,你能想到跟“收”字有关的一个什么词?(收看)„„当我们需要去图书室找一些资料时,你又会想到一个跟“收”字有关的什么词?(收集)„„广积之妙,无需言表。

再比如这次研讨会上,鱼利明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古文阅读《伯牙绝弦》也是个很好的范例:

(原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鱼利明老师在教学这段古文时,不但注重了情感朗读训练等重要内容,而且还板书了诸如:落木萧萧、飞瀑连连、黄沙漫漫、烟雨蒙蒙等大量的词汇,并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秋天那落叶纷纷的树林,(学生曰:“善哉,萧萧兮若落木!”)志在山间的飞泻而下瀑布,(学生曰:“善哉,连连兮若飞瀑!”)志在茫茫的沙漠,(学生曰:“善哉,漫漫兮若黄沙!”)志在春天如烟如雾的细雨,(学生曰:“善哉,蒙蒙兮若烟雨!”)„„

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方式绝对能让学生有一种无比充实的感觉。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容易“至千里”,也很容易“成江海”。

二、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途径是“多读” 多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见书就读,增加阅读量,也即时下所提倡的“海量阅读”;二是反复读,多种方式读,把文章读破、读透。在此,结合本次观摩研讨会,我选择后者谈谈感悟。

3月18日下午,我们观摩了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老师的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他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望月》。在他的这堂课上,同学们把文本里的“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几乎读得活灵活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江中月”这一段的做法:

(原文)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第一步:师出示课件(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生:自由读,师:巡视。

第二步:抽生朗读,要求“带着你的感觉读”。而且他说要想读得有感觉,第一句话十分关键。这个环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王老师一连抽了五名学生来读,而且每名学生都只是刚读完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就被喊停、再读„„再停„„再读„„如此反复十来遍的朗读均没有让王崧舟老师满意。(其间,学生也曾不断地改变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直到第六位女生起来才读出了王老师所要的感觉。因为她把“月亮”读亲切了,把“出来了”读得安详而柔美。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可以说没有哪位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顶多三五次抽读不果,便会以范读的方式将课堂延续。

第三步:多种方式读。对于这个不足百字的短小段落,王崧舟老师还安排了“男女生赛读”、“师生交错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文本感悟。特别有效的是让学生读文中五处带“江”字的词语,其余部分老师来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对于听课者而言,这段交错读仿佛是一首师生合奏的优美交响乐曲,把个“江中月”读得触手可及一般。

2。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对之产生了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顿悟,也让我明白了引导学生多读是老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

三、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技巧是“细品”

细品,即仔细品味、用心感悟。早在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

3的主张。由此看家朱熹就曾提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来,读文章光靠眼睛看、嘴巴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用心去体会和品味。单就“品味”一词,就赋予了语文学科营养的色彩和生命的气息。因此,要把语文这门学科教好、学好,最有效的技巧还在于用心去品味文本深处的内涵。

我的这一见解,主要源于《祖父的园子》这节观摩课。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教材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指示: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虞老师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了课文第16自然段进行仔细品读:

(原文)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虞大明老师在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过后,引导学生用“要(怎样)就(怎样)”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扩展说话。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内容一步一步地从文本中跳了出来。由文中的花、鸟、虫、瓜逐渐转移到孩子们随心而发的吃、喝、玩、戏。不知不觉中,自由、快活的童心一下子全被点亮了,学生们对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恍然大悟,他们把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品味得如同亲历。

由此可见,细品文本不单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技巧。

4。我所说的语文教学“广积”道可道,非常道○、“多读”、“细品”这三件法宝,仅仅是观摩名师课堂的有感而发,仅仅是参加研讨活动的心得体会。如蒙认同,愿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携手并肩前行、共绘美好蓝图!

批注:

○1引自《劝学》 荀子

○2引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3引自《朱子家训》 朱熹

○4引自《道经》 老子

作者:城口县河鱼乡中心小学(沈祖军) 时间:2012年3月28日

语文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

我的语文之道

九年级语文交友之道

高考状元的语文学习之道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2

小谈传授语文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教学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