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2: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络文化建设

2006年

网络潮头把好舵——如何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互联网有哪些新的变化?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以及负面影响? 对互联网怎样既用得好又管得住?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们迈入互联网时代。从1997年到2006年,不到10年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到1.11亿,增加近180倍。可以说,互联网已覆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互联网内容健康性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网民满意程度“一般”和“不满意”的占72.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推动互联网进一步健康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广大网民发自内心的呼声。

近年来互联网有哪些新的变化?

自2005年开始,一个陌生的名词――“博客”频频进入大众的视野。许多网站推出博客频道,展开博客大赛。2006年2月13日某知名女影星在新浪网博客的点击量突破1000万。建博客、看博客的热潮,在网民中持续升温。“博客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互联网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对此,有的学者作了这样的概括: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过去是互联网1.0时代,表现为网民主要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2.0时代,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平等交流,信息在网民之间自由发布、流通。打个比方说,过去的互联网,就像大家共读一本书,网民们只能围着少数的网站转,从它们那里得到信息;现在的互联网,就像每人都自己写书,然后互相换着看,每个网民都可以轻松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自主地发布信息。这样的概括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它对互联网新变化的描述确有合理之处。

概括来讲,目前互联网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博客的大行其道。博客英文为BLOG,说白了就是你在网上的一个日记本或私人空间,一切由你作主。每天用几分钟,写下当天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发几张对你来说有趣或值得纪念的照片,等等。任何一个网民,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在网上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博客,抒发自己的感受、看法。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有1600万,而预计2006年年底中国博客数量将达到6000万。

二是播客的出现。播客一般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博客的“升级版”。博客是自己写东西,播客则是自己录和拍东西。如果说博客是个人网络报纸,那么播客就是个人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由于提供的信息量大,播客很有代替博客的潜力。2006年我国播客数量预计将达到50万。

三是即时通讯的广泛应用。即时通讯是指网民之间通过相应的软件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交流。它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又比拨电话更节约、方便,是目前最方便的网络通讯方式。大家熟悉的“QQ”、“MSN”等都是即时通讯软件。只要拥有一个QQ号,就可以同亲朋好友保持即时的联系,十分方便迅捷。2005年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达到8500万,并且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后几年内,即时通讯将会超过电子邮件,成为网民最广泛使用的通讯手段。

四是对等联网的使用。“对等互联”听上去特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很多人叫它“P2P”,意思是“伙伴对伙伴”,也就是说,不通过网站,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进行数据的互传共享,让高速下载、海量下载成为现实。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下载软件“电驴”、“电骡”和BT等,都属于对等联网技术的使用。

五是RSS的崭露头角。RSS是一种阅读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译名,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使用它。形象地说,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邮递员,不停地把我们订阅的报刊送上门来。有了RSS,我们就可以自己订阅感兴趣的信息,不用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地去找了。而且一旦信息有了更新,它还会主动提醒,再也不用我们反复刷新网页了。

除以上这几种新的技术应用外,近年来互联网本身的“硬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道更宽”了。想想仅仅几年前,大多数网民使用的还是速度慢、不稳定的电话拨号上网,而今各种宽带迅速普及。2005年我国宽带用户已超过5300万。一个是从“有线”到“无线”。无线网络和手机上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摆脱线缆的纠缠,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在线,互联网成为随身携带的工具。而且,互联网本身也在更新换代之中。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已经正式开通,速度和容量都有巨大的提升: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传输一部电影不到一秒钟;地址容量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戏言:世界上每一粒沙子将都会有一个IP地址!

新技术的应用,各种软硬件的整合,使得互联网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0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以及负面影响?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开通运行。这是我国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大事。从此,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央政府“零距离接触”,标志着政府上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深。

现在,很难设想离开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虽然互联网的应用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但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很多人了解信息,他们直接去新闻网站、娱乐网站;学习查资料也不用总去图书馆了,“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嫌逛商场人多,可以去网上商城,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什么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以前缴费要排队,现在鼠标一点就轻松搞定;亲朋好友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也不用担心高额电话费,QQ、MSN随时聊天,还可以视频;写写博客、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没准哪天还真能一举成名呢„„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方便,让我们的一些梦想更容易实现。

不单是个人,我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深地打下了网络时代的印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

展,网络也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2006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自己的博客,与群众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强调群众通过互联网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从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

然而,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

一是网络不文明行为令人生厌。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几乎都会遭遇如垃圾邮件、强制弹出广告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侵扰。这些骚扰行为看似小打小闹,但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并不少。据统计,垃圾邮件给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60.69亿元人民币。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有的人在网络聊天室相互谩骂,站,它们假冒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正规网站,通过骗取用户账号密码而牟利,这种诈骗网站被称为“钓鱼”网站。网络诈骗呈现出案发数量与涉案金额大幅增长的趋势。

四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他们利用互联网,无中生有,以偏赅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集中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我国的新闻制度、司法制度,妄图搞乱我们的社会,破坏我国的稳定。

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净化“网络天空”。

对互联网怎样既用得好又管得住?

2006年4月,在北京市少年劳教所举办的“网络不健康内容毒害与后果”专题报告会上,5名正处于花季的失足少年,用亲身经历控诉了网络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毒害,深深震撼了在场的近300名网站高级主管、编辑及网吧业主。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一场强调自律的“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热潮席卷神州大地。

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对其不加引导、放任不管,区别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号称“自由之国”的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管理互联网的法律,但却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互联网实行严密的监控。法律授权政府或执法机构可以截取嫌疑人的互联网通信内容,网络公司有义务向政府提供网络用户的有关信息和背景。法国的网络管理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在电子商务的诚信及数字签名、互联网通信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均有立法,并实行实名上网,个人在网络公司登记的资料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在新加坡,对网络监管比较严格,设立了专门机构监控网络有害信息,要求内容提供商履行对色情、政治、宗教、种族方面的有害信息进行过滤的义务,对黑客、垃圾邮件、非法下载等行为的惩处非常严厉。当然,如何真正做到对互联网高效有力的管理,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有1亿多,居世界第二,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对如此广阔的虚拟空间进行管理,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应该说,从互联网产生初期开始,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互联网管理问题,在信息安全、域名管理、网络新闻发布等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互联网本身开放、高速、海量的特点,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迅速发展中,使许多问题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体制。近年来,中央适时提出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现在的关键,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已在管理体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成立了专门的网络综合管理机构,加大了网络监管的力度。

我国加强对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公约一览表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2006年4月) 《中国互联网版权自律公约》(2005年9月)

《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5年5月)

《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7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

同时,要在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中间,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切实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既做到有法可依,又加大执法力度。

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研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有技术的保障,管理往往也会落空。需要加强对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不良信息监控过滤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培养这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以应对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需要,构筑起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用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够既大力促进互联网的应用,又保证其健康发展,从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

2009年

褪尽“俗装”换“雅装”——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

为什么要治理网络低俗之风? 为何网络低俗之风不易禁止? 如何才能使网络天空更洁净?

“迷信网站没头脑,网上暴力像魔爪,互联赌博是强盗,不良网站不得了,上来之后停不了,生活工作被打扰„„”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在“抵制网上低俗”主题班会上的一段陕板表演。目前,这样的主题班会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中小学陆续开展,同学们以辩论会、小品、情景剧等形式,讨论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呼唤网络褪尽“俗装”换“雅装”。

2OO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在全国展开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至4月上旬,共曝光了十批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并依法关闭了严重违法违规的网站。重拳一出,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许多人或来信或在网上跟帖,纷纷对这一举措表示支持。

为什么要治理网络低俗之风? 1987年9月20日,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们迈人互联网时代。从1997年至今,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到3.38亿,增加了500多倍,居世界第一。网络,于无声处,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现在,一些人了解信息已经很少读报、看电视,他们直接去新闻网站、娱乐网站;学习查资料也不一定非要去图书馆了, “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工作中的培训、会议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省时省力省钱;觉得逛商场人多,可以去网上商城,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以前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要排队,现在鼠标一点就轻松搞定;亲朋好友就算远在大洋彼岸,QQ随时聊天,还可以视频;写写博客、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方便,让我们的一些梦想更容易实现。不单是个人,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印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网游产业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步伐。网络也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如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自己的博客,与群众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作用,重视通过网络与网民在线交流。网络文化则展示了作为“平民文化”的魅力,网络小说、网络音乐等对传统图书与音像市场的影响已不容小视。

然而,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低俗、色情、暴力的阴影也伴随着虚拟社会的成长日渐弥漫。有的网站在“播客”、“相册”、“聊天室”之类网页中播放有低级下流动作的视频,借“性开放”搞色情诱惑;有的网站借低俗内容传播极端自私自利的、没落颓废的腐朽价值观;一些影视网站、点对点网络和博客,下载、传播淫秽色情、血腥暴力、恶意谩骂、侮辱他人等内容;更有一些网上违法犯罪团伙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网上淫秽色情服务。这些不堪入目的黄色低俗、血腥暴力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上秩序。

网上低俗暴力和淫秽内容日益浸染我们的生活,不仅严重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而且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成为一种社会公害。2008年9月,一项“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选活动受到网友们热烈响应,最后,聊天室谩骂、网络色情聊天、传播他人隐私和下载、炒作低俗内容等赫然在列。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是时下最为人诟病的网络恶疾,而且已经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成为扰乱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股力量。2008年,无论年初的“艳照门”事件,还是年底“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庭审判,这些极端事件一次次地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侵犯人们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相关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网民对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的骚扰强烈不满,要求严惩违法违规网站。

网络低俗化和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令人担忧。中国3亿多网民中,30岁以下的人超过60%。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色情、暴力内容的吸引,一旦沉迷于其中便难以自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诱发犯罪。据媒体报道,成都市某位母亲反映,她十来岁的儿子学习成绩本来很好,就是因为痴迷网络,整天念叨上网,一回家就冲进自己的房间上网,甚至观看黄色电影,导致成绩一落干丈,她更担心儿子在现实中干出违法的事情。有资料显示,网络不良信息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80%的青少年犯罪和上网成瘾有关。

不能让低俗之风毁了互联网,更不能让低俗之风毁了孩子们17个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行动。许多网民表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为何网络低俗之风不易禁止?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让我爱你没商量,让我恨你太无奈!”这是许多网民对互联网的肺腑之言。与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麻烦。在互联网出现不久、初步显示出其巨大发展潜力时,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确立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先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推动其健康发展。2004年,公安部成立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办公室,中国互联网协会也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这几年,相关部门发起了多场整治行动。2005年7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l4个部门组织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2007年4月,历时半年,10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清理打击网络色情,并将无线互联网纳人整治范围;2008年1月至10月,10个部门又继续开展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清理了一批网上传播的淫秽色情视听节目、图片、文字,破获了一批淫秽色情网站大要案,关闭了一批违法网站和网上信息服务栏目,依法严惩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净化了网络文化环境。虽然这几年保持了严打的态势,各项具体措施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网络低俗之风却难以除根,往往一阵严打之后又沉渣泛起。人们不禁要问:网络反低俗为什么这么难?是什么影响了网络整治的效果呢?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独特性,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是最容易实现信息传播自、最难控制的传播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3亿多网民,6亿多手机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

的制造者、提供者、传播者。而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上网不需要身份识别和认证,这就使信息传播具有了一定的隐蔽性,溯源难度相当大。特别是互联网的无界性,需要国家间、地区间的协调,给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比如,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身在境外,或者把服务器转移至境外,这样,公安机关采取行动,只能把“下线”打掉,却很难捣毁整个淫秽网络。由此可见,互联网的监管难度之大,超出预想,与传统媒体不可同日而语,想把低俗内容拔草除根是很难的。

低俗内容界定难,使一些网站打“擦边球”有了空隙可钻。我们经常用的几个词,如淫秽、色情、低俗等,他们的内涵界定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相对淫秽、色情来讲,低俗内涵的界定就更难了。对于什么是低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往往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在有关法律中作出了规定,但低俗又不完全是一个法律的范畴,其相关限制的表述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这次整治行动涉及的13种低俗

内容,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听取互联网业界和专家的意见,并归纳一段时间以来公众举报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的。这一标准公布以来,社会各界的反映是积极的,互联网业界和广大公众是认可的,但是列举的方式不能穷尽网络中出现的新的现象,还有很多没有涵盖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网络低俗之风难以根除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目前国内网站的基本营利模式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而广告主要选择具有一 定浏览量和点击率的网站进行投放。一些网站以此为标准,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流量、争取广告,不但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环节的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低俗内容的传播,甚至主动迎合少部分人追逐低俗信息的要求,增加低俗内容的制作、传播,用各种庸俗撩人的字眼来吸引网民。网络低俗内容推动了广告市场,广告投放的高额利润又反过来助长了网络的不正之风。难以割舍的诱人利益使得不少网站消极待网络整治行动,有的能熬就熬、能拖就拖,和管理部门“捉迷藏”;有的干脆暂避“墙角”,打起了“游击战”;有的改头换面、巧立名目,玩起了“易容术”。这也增加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难度。

如何才能使网络天空更洁净? 冲刷网络尘埃,净化网络环境,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一场文明与腐朽的斗争。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疏,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扶正才能祛邪,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低俗内容失去“吸引力”;鼓励网站文明办网,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平台,使低俗内容无处存身;引导网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特别是家庭处于抵御网络低俗之风侵害青少年的第一线,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了解网络世界,一起面对网络中的问题,引导孩子适当地使用网络,不能任由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随意畅游”。堵,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网。一些网站有恃无恐地顶风贩俗,关键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加快完善立法进程,构建法制化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既要从国情出发,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治理互联网,又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加强对网络管理和网络内容的立法,使互联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整治低俗之风的主要手段是“罚”,但很多网站罚完再犯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需要出台更为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减少模糊地带,彻底清除低俗网站的“幸存”空间,使“擦边球”现象无藏身之地,让违反规定的网站知道“疼”、感到“怕”,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认真落实注册登记备案制度、年检制度、例行巡查制度、处理公示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智能搜索、内容监控等技术系统,推广安装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和完善网民举报制度,聘请一批社会责任心强,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网友为义务监督员,协助有关部门监管网站,把网民举报与技术监控结合起来。

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还需要网络运营者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网德,是衡量上网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网络世界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产物。应该看到,我国大多数网站和网民已渐趋成熟,但是一些网站和网民的道德自律仍然比较欠缺。网络上的“相册”、“博客”、“贴图”、“社区”,是互联网最热闹、互动性最强的地方,也是低俗内容最容易藏身之地。作为网络文化的消费主体,广大网民应自觉遵守网上公约,不查阅、不制作、不传播淫秽色情等低俗内容。作为网络建设的生力军,网络运营者有责任、有义务筛选网民的文章和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语言。

互联网是我家,家园建设靠大家。净化网络天空、建设网络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大力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大兴网络文明之风,互联网就一定能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互联网阵地管理

阵地建设

建设文化阵地

德育阵地建设

少先队阵地建设

少先队阵地建设

党支部阵地建设

阵地建设工作计划

社区活动阵地建设

党支部阵地建设规划

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荐)
《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网络阵地建设 建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