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6: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山水田园诗

1、山亭夏日

2、客至

二、边塞战争诗

3、雁门太守行

三、咏史诗

4、题乌江亭

5、临江仙

四、咏物诗

6、蝉

7、忆秦娥·娄山关

8、行路难

9、浪淘沙

10、莫种树

11、嫦娥

12、秋夕

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4、望月怀远

15、回乡偶书

16、苏幕遮

17、诗经·击鼓

18、王孙游

19、迢迢牵牛星

20、将(qiāng)进酒

五、即景抒情诗

六、先秦诗歌

七、乐府诗歌

一、山水田园诗

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

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客至①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②。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⑤。

【注释】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②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 ⑥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二、边塞战争诗

3、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注:‚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有的版本作‚塞土‛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浓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 玉龙:指宝剑。 君:皇帝。 【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咏史诗

4、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

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5、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赏析】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东流来比喻时间流逝。此句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的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

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惯‛字表现出了一丝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添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也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

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像成作者的自画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有怀古,也有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激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四、咏物诗

6、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

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五、即景抒情诗

7、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

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8、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

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9、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

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10、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11、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的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之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绹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

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

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12、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阶‛。 【赏析】

宫院里燃着银蜡烛,秋光中画屏冷冰冰;宫女摇着轻盈的罗扇,追逐着捕捉流萤,当天上层云如阶、夜色冰凉似水的时候,她自个儿卧看银河上的牵牛织女星。

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①, 浓睡不消残酒②。试问卷帘人③,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作者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14、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huán)寝梦佳期。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友。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2.情人:有情人。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一整夜。

3.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4.遥夜:漫长的夜晚。

5.末两句说: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赏析】 赏析一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赏析二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赏析三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混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

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使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律诗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这一联对仗工整,描绘细致。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书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亲友,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意思。

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2),乡音无改鬓毛衰(3)。

儿童相见不相识(4),笑问客从何处来(5)。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6)。

唯有门前镜湖水(7),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 ):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3]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16、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赏析】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阕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天接水‛。‚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阕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阕

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六、先秦诗歌

17、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国风之《邶风》中的篇章,国是地区,方域之意,是东周时卫国的作品,当时卫国将要讨伐陈国和陈国,第一节主要叙述有人在国内服徭役,而自己却要远离家乡随军出征,充满了幽怨,敲打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刀枪,别人国内驻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战阵的打响,主人公是跟随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而已,跟着将领孙子仲,踏上茫茫的征途,这场战争讲所有无辜的百姓卷入到生死旋窝中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无论如何地依依不舍都将离去,同是参战人员,但主人公却非常羡慕那些为国王挖城墙的人,虽然他们的确辛苦,但是却能每天回家。而远离家乡的那一批战士,只能去抛头颅,洒热血。从一开始,就对这次战争充满了不满,但一个小小的士兵又能怎么样呢?开篇就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气势充斥着,让我们看到那时人们生活有多么不安定。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节,‚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从将领到士兵,所有人都是受害人,需要背井离乡,告别家人,将自己放逐到千里之外。交待出征带目的,抒发有家不能归的忧愁。跟随将军孙子仲,将要联合陈与宋,不让我们回家乡想起亲人心上痛。

第三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不知居住在和何方不知战马丧何处?哪里去觅征人骨,山林之下树深处,这让我想起一首王翰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到了战场,生命如浮萍了,说不好就落得个马革裹尸,生死难测的下场,能有多少幸运之人安然无恙回归呢。军旅生活苦不堪言那,居无定所,思乡之情更上一层楼,连老马都跟着主人公一起思念起家乡,却又感叹无济于事苦闷。用三个问句,表达出了征人内心的担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离死别各一方,当初誓言在心里,曾望紧握你的手,与你到老情不移。这成为千古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对爱情的歌颂与坚贞,对那种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期盼,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决‛都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对爱是一种忠贞不渝,无怨无悔的坚持,海枯石烂情缘在,天崩地裂爱意存,多么伟大的爱情!这是丈夫对妻子允诺,因为战争,让爱情成为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如此,爱情变得弥足珍贵,那时人们对于一段感情是真心地经营,放在今天,爱情只是一种生活的附属品而已。但也多少男少女依然幻想这种惊天泣鬼神的爱情,从这里可以看出征人是一位重情重义,热血方刚的男子,对家里的妻子死心塌地,希望和妻子能够白头偕老,永结连理。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无比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真挚情感与美好理想。

这节反映出那个时候人们思想单纯,我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人与人之间利益交往少,多半是大家共同在田琪,拔锄农作,没有今天人们的利益观念强,这也算是诗经这部经典,能让现代人刮目相看的原因吧。诗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爱的国度。真爱,便是噬心之爱。现代人一边追求这种爱,一边又亲手摧毁这种爱,思想复杂,个人主义观念强,最终,对于真爱。我们只能可遇不可求。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现代人的爱情观,比如700个日日夜夜唤醒瘫痪在床的丈夫的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罗映珍,对丈夫不离不弃,让我们对真爱的希冀看到了曙光,其实这只是我们愿不愿意为爱人付出而已。爱情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带私心的给予。可笑的是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坚定之心。

最后一节中‚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可叹相隔太遥远,我们难以再相见,可叹离别太长久,誓约难守苦无边。这句也是被后人反复咏叹的,丈夫感叹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古代打仗,交通不便,往返一次,历时很久,对于一次相见,实属不易呀,所以古人很重视远行,一不小心就是一去不复返,丈夫在外打仗,与妻子相离甚远,思念妻子的心情惆怅又无奈啊。这四句在

末尾反复用‚兮‛咏叹,浓烈的思妻之情,感人肺腑,多想能早日结束战争,让戍人回家团圆,可惜空间的阻碍,战乱不息,深深思念之情,化作满腹悲苦。

从诗内容看出《击鼓》是一首反战诗,以一个被迫参战的士兵用泪常出的爱情誓约,来起到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作用

从思想层面上看《击鼓》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翼南归的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不渝爱情。

七、乐府诗歌

18、王孙游 【南朝齐】谢朓

绿草蔓①如丝,杂树红英②发。 无论③君不归,君归芳已歇④。

【注释】①蔓:蔓延。 ②英:花。 ③无论:莫说。 ④歇:尽。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在描写笔法上却颇具匠心,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诗中表现出主人公惜春、惜时的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语浅意深、韵短情长。

19、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jiǎo)河汉女。

纤纤(xiān)擢(zhuó)素手,札札(zhá)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mò)不得语。

【注释】

1.《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乐府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2.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3.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4.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5.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6.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7.杼(zhù):织机的梭子。8.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9.零:落。 10.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11.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2.脉脉(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13.素:白皙。14.涕:眼泪。15.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16..间:相隔。 【赏析】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20、将(qiā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⑶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⑷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⑸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⑹,将进酒,杯莫停⑺。 与君⑻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⑼。 钟鼓⑽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⑾。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⑿。 主人何为言少钱⒀,径须⒁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⒂、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⒃同销万古愁。

【注释】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cã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纵情任意。谑(xuâ):戏。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解析】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复习材料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