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9: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要]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 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84( 2013) 12-0007-03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 崔璐 张野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l。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巾,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于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 Keith&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

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Dake( 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网络欺凌滥用了科学技术( Willard, 2006)。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和互联网发生的。Hinduja和Patchin( 2011)提出每一代孩子都有欺负他人的现象,然而最新的一代,已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加深对他人的伤害程度。网络欺凌通常会引起青少年的创伤性经历和无数令人不安的躯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后果( Carncy,2008; Hayward et al,2001; Patchin& Hinduja,2006)。不同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因为技术的便利性、方便性和匿名性可以深入青少年的生活,其形式包括戏弄和嘲笑( Hinduja&Patchin,2010)。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汛、聊天室、网站和数字信息或图片发送到手机( Kowalski&Limber,2007)等途径实现的。网络欺凌的监控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通常发生在私人聊天信息、不公开的论坛、个人手机短信和其他形式的交流中,不易被其他人看到(Moire.2012)。

综上所述,网络欺凌就是在网络科技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实施大范围的敌意、重复、攻击和威胁的伤害行为,并造成了他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三、网络欺凌的现状

“如果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早知道他有多么的绝望,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来帮助他。”——这是一对父母在知道儿子自杀的噩耗后发出的感慨。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上被同学骚扰后是多么无助时,他们试图改变儿子死去的事实,但为时已晚。

2 青少年中网络欺凌所造成的悲剧变得越来越多。

(一)国外网络欺凌现象极为严重

美国的网络欺凌现象较为严重,研究表明,约1/4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Li ,2006;Wright et al,2009),约1/6的学生欺凌过他人(Li,2006);另有研究表明这些数据被“低估”了( Dehueet al,2008;Kowalski&Iimher.2007)。网络欺凌甚至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例如2009年,两个女学生由于无法忍受学校社交网站的欺凌辱骂而自杀( Starr,2009)。

网络欺凌不仅在美国存在,也在全球许多国家蔓延。在韩国.一个女学生因在火车上拒绝清理狗便,照片发布到了网上而被骚扰,甚至搬家( 2008)。在日本,14岁的女学生上吊自杀,原因是她的朋友在网络上说她的坏话。在新西兰,研究发现1530名学生中,43%的参 与者曾经历过网络欺凌的事件( Raskauskas,2010)。在英国,有1429名学生认为他们和挑衅者之间的意图和力量不平衡(Ilunter et al.2007)。受访者的年龄都在8到13岁, 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方法和能力解决被欺负的问题。另有研究指出,学校中增长的网络欺凌问题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方面( Jenniferet al,2006)。在加拿大,177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4%的学生是传统欺凌的受害者,25%的参与者曾遭受过网络欺凌,15%的参与者通过网络手段欺凌过他人。另外,现实生活中曾遭受过欺凌的学生也会变成网络欺凌的实施者。据调查,大约有3/4的网络欺凌行为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但1/4的网络欺凌行为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而且即使持续时间短,影响也很恶劣。调查还显示,有1/3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被骚扰过三次以上,大约有一半的网络欺凌者用电子手段欺负过不止一个人。

(二)国内网络欺凌现象日趋增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到2012年初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近几年社交网络(如微博、贴吧、空问等)的发展,更加速了网络欺凌现象在中国的蔓延。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多数人并不了解网络欺凌。本文搜集了国内近几年的网络欺凌案例,希望引起人们对网络欺凌的关注。

常上网的人一定听说过“人肉搜索”,从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9年的“贾君鹏事件”到2010年的“主播门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提供给人们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发泄在现实社会中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之后,其会遭受到巨大的人身攻击和伤害。

另一种“中国式”的网络欺凌产生于贴吧。贴吧为人们建立了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然而,贴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网络问题。例如2007年,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贴吧里被攻击,他本人和家人的私人信息被曝光,更有人将他的头像和动物结合在一起,做成漫画并在网络上传播,他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2009年1月,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调查了900余名小学四年级至中学六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8%的学生曾遭遇网络欺凌,13%的学生承认过去一年内曾于网上欺凌过别人。

四、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心理原因分析

网络欺凌已经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的学者是从社会环境和政府法律等方面对网络欺凌的原因加以阐述(李静,董金秋,李震英,2010)。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这一时期是人们从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很容易出现一此心理和行为偏差。心理变化产生的问题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部分原因。

(一)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人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生理发展,只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同步,人的身心才会达到 健康、和谐的状态。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特殊,人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的速度极快,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导致了青少年的身心处于不平衡 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了青少年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心理水平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性。

因为生理上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种强烈的成人感促使他们产生了独立意识。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对于想要摆脱孩童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急于在互联网中了解世界、证明自己的成长。他们不再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并且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但是,青少年并不希望完全摆脱父母,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在精神上支持和理解自己。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处理好这一时期与孩子的关系。这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选择网络,他们在网络上发泄情绪,甚至以伤害他人来获得快乐。 此时,父母和教师在青少年心中的道德约束作用相对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尝试着扮演种种角色,觉得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们。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也提出,青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混乱的时期。自我意识的飞跃,使得部分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个性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总觉得别人不怀好意,这种想法促使青少年变得压抑和紧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处宣泄自己的痛苦,网络恰好解决了他们的需要。在网络的世界中,没人知道各自的身份,人们更不会为自己的网络欺凌行为承担后果。

青少年也会产生反抗心理,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冷漠。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们想要反抗的人,通常会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强烈的报复心理促使他们在网络上攻击想参加这样的亲身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其创造力。 1画一画中再现文本情境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经验,动手画一面,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识。如教完《赵州桥》一课.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回去熟读第

一、三自然段, 再根据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笔画。从中加深学生对李春的设计和创造才能的认识。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乐趣。 2做一做中培养探索精神

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情绪。如我教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设计的作业是:请回家和家长一起动手做一做实验,看看结果如何。在这一实验性作业中,学生在动手中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活用了常识学科的知识,数学学科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让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3养一养中了解事物特征、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们饲养小动物有益身心健康,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还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课文,我们在课后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牛获得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教学《白鹅》等课文时,设计的作业是:回家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养些蜗牛等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4查一查中丰富生活经验

4 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占了很大份量,教完这些文章后,我们可设计调查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教完《飞向蓝天的恐龙》后,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编制恐龙专题小报一份。这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喜悦,体验了成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一小,杭州,311225)

编辑/杨怡 终校/黄才玲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梁淑桢

[关键词]教师子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教师子女是教育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他们因为有做教师的父母,在学校中就有了一些所谓的便利和特殊照顾:教师的偏爱,享受特殊待遇。这些的确为教师子女的成才提供了捷径,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

我作为一线的班主任,又是孩子的母亲,对教师子女的成才非常关注,环顾周围的教师,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教师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很少。更奇怪的是,优秀的孩子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人员的范围里,而真正 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身为教师的父母,本身过于重视或者轻视基础教育,从而造成自己的孩子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我接触的教师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身上,我见到最多的就是两种教育倾向。一般来说,初高中教师对基础教育有一种屑高临下的态势。这种思想倾向使较高层次的教师站在教育的更高点上,从而忽视子女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他们觉得小学知识层次较浅,不用下大工夫,这种思想或多或少会被孩子感受到,这就有可能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持怀疑态度。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若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信仰的支持,极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早期教育失败后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往往也无力回天。可见,教师对白己的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基础教育时期子女教师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 先生曾说过:“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作为教师,更应明白这一点。可惜许多我的同行忘记了这一点。

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本身的优越性,带给孩子的不是真正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有同事关系,教师自然就萌生了得到照顾的想法。座位的安排,班干部的选拔,各项活动的参与,甚至是学业上的小灶,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些无形的照顾使教师子女 产生了优越感,缺点和不足被忽视或淡化,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还有可能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这些好心的照顾起到的却是反向效果,更有甚者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最需要和最懂的就是平等,任何特殊的对待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种教训在实际中屡见不鲜。

其次,教师角色转变不当,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这也是教师的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听话乖巧是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尺规,这种判断的标准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思 维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 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格外严厉,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过于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长此以往,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理事情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容易产生退缩情绪。再加上教师子女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成才的典型范例,本身存在压力和负担。父母过多的批评,加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焦虑,一些教师子女从厌烦到反感,性格中逐渐滋生叛逆,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增大。从而越来越难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子女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教师职业和教师本人的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明确了造成教师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后,最重要的就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弥补。

首先,教师本身的反思和改变是调整子女心理状态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 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如果一 个教师只知教书,而与此相应的琴 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 情趣和智慧都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 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 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 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 为荣。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 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不仅对 学生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 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 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 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 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 脱颖而出。

其次,在具体的事件中,学会 与孩子沟通,将阳光乐观撒入彼此 内心。

我是教师,也是家长,无论谁的 孩子,都是国家的财富,培养他成才 是我的愿望和责任,直到那件事情 后,我才明白孩子的心理状态远比 其他更为重要。

一直以为自己作为班主任是成 熟的和成功的,那么多的孩子在自 己手中成长,轮到自己的孩子了,内 心的激动和渴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 敏感和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像其他 孩子一样成长,又担心自己的身份 给他带来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还 好孩子在班级内一直都很顺利,他 没有骄纵,没有桀骜不驯,学习在年 级虽不是排名第一,却也名列前茅,

6 乒乓球打得好,羽毛球打得好,运动 场上阳光舒展,关心班级、关心同 学、沟通能力强。于是当轮到女儿参 加市级优秀干部的选举时,我对结 果很是期待,而她自己却显得淡然。 直到临选举前的晚上,她才一边说 笑一边不太认真地练了两遍,倒是 我显得紧张,一次次督促。

终于到了第二日的中午,选举 结束,我没有立刻去问结果,而是 走入教室察看孩子的脸色。她竟然 直言不讳:“妈妈,我选不上,我的 对手太强。”

我的心一瞬间冰凉,脑中一片 空白,来回思考:我该怎么办?女儿 该怎么办?无语的我默默地走出教 室,调整情绪,将课上完。

我回到办公室,思想停滞,只是 想如何去与女儿沟通,能将伤害降 到最低点。时间在焦虑中流淌,女儿 放学了。背着大书包的她施施然出 现在我的面前,一如既往,坐在我的 对面卖弄,拿出竞选稿,自言自语: “唉,失败呀!技不如人!

我感到一丝心痛,暂时压住情 绪,轻声细语问道:“你很上火吗?”

“没有!”爽快的声音瞬间传 出,“我学习本来就比不上他,活动 参加也不多,选不上是应该的。就是 有点可惜。我的稿准备得不认真,早 知道好好写写。”女儿的 脸显出稚气。

我的心略微放松了些,试探 道:“如果没选上,你会怎样?”

“我也不靠这五分上重点中学, 自己努力就行。以后还有机会的。” 女儿的那种坦然让我感觉到自已的 狭隘和小气。一切就在谈笑间隐没 于暮色中。

回想自己面对荣誉的患得患失, 面对教师子女的特殊化,面对自己 孩子的教育,我才发现囿于自己的 思维,将她定位于教师的子女就必 须享有一些特权,当这些特权消失

以后,心里就失衡、伤心、不满、委 屈。谁规定教师子女必须与众不同, 必须有特权呢?我的确低估了女儿, 女儿告诉我:平等不是口号,而是内 心的坦然。女儿让我的教育观念又 前进了一步!

当然,调整教师子女心理的方 法各异,但是身为教师,在繁重的教 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 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 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 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 心力。

现实生活中,有一位过来人说: “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 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 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 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 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能成为好 教师。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五小学,白银,730900 。)

编辑/李益倩

终校/黄才玲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优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1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