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付延龙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常市二河乡中心学校 付延龙

[摘要]我们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现有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低年级 信息技术 学科融合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装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从观念上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学校可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基本软件的使用,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了解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校应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二、更新观念,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巨大作用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面对不清楚不了解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成为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了解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和过程是怎样的,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互相探讨事件将会怎样继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的认识。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信息技术认识的水平及掌握的熟练度。要使学校教师全面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就应对教师当前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技术能力进行培训。

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知识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大型的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的图书馆搬进电脑、带进了学生课堂、搬进了私人家中。同时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知识的质量观,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更替周期不断加快。

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教育的中介,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从声音、图像、文字、演示、讨论和互动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一张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从一味的接受变为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意向的主动选择。

三、灵活运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学改革,也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知识灌输的过程,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积极参与等措施,促进整个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时,注意以下原则:

1、要明确以新课程标准为本的信息技术融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融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2、在追求课堂“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佳教学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当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我们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前沿高端。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也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3、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中特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有了信息技术支持反倒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我们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现有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今后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向深层次推进,培养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出符合自己特色的好课来,那才是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真正深度融合。

研究步骤和内容

2013年4月——2013年5月 准备阶段

1、成立行动研究小组,确定人员。

2、明确参加人员的责任。

3、收集相关的经验材料,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研究计划。 2013年6月——2013年7月 行动计划前期阶段

1、对行动计划人员进行培训。

2、确定行动计划对象,作好前测。

3、搜集资料

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行动计划实施阶段 2014年1月——2013年2月 行动计划总结阶段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付延龙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付延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