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就业信息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2009年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1.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状况

就业率和薪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指标。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中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据此,麦可思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国内外在读研究生的人数)。麦可思在评估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时使用“就业率”,评估“211”院校毕业生状况使用“非失业率”。这是因为就业率的计算对“211”院校不科学,计算就业率时分子分母同时剔除读研人数,造成读研的毕业生越多,就业率就越低。非失业率是以全体毕业生为计算基数,把就业和正在国内外读研的人群都算为非失业,所以非失业率才是评估“211”院校的科学指标。其计算方法为:非失业率=(就业人数+正在读研与留学人数)/毕业生总数。

2.2009年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流向

在研究中,将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细分为9种流向: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细分为5种流向: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

3.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率和薪资两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短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大学所培养的就业潜质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所以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要考虑就业能力指数这一指标。就业能力指数反映的是毕业生中长期的就业能力,其具体计算方法是:求得考察对象的就业率与同组的最高就业率的比例(就业率/同组最高就业率),该比例反映的是在同比较组中的就业率相对水平;同样道理计算出月平均薪资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的比例;然后算得三个比例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即为就业能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计算基数分别以“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为分析组,以百分比为量度,该指标是同类院校相对分析,不能跨组分析。

就业能力指数加权综合了就业率(“211”院校用非失业率)、月薪和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这三项指标,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2009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

目前,个别专业供大于求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十分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专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专业供需失衡而导致的失业。对专业结构性失业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失业量。有一些专业如哲学等,虽然失业率较高,但因为招生规模小,对全国大学生的失业问题影响不大。而有一些专业虽然失业率并不是很高,但是因为招生量大,毕业生数量大,即便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也会形成较大的失业量,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总失业量产生重大影响。

1.全国200

7、2008届毕业生失业率较高的各专业

200

7、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较高的专业。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居前10个专业中,医学和医药卫生大类所占比例较大,2007届集中在

公安、法律、教育和电子信息大类中,其中法律事务和临床医学专业连续两年处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列。

2.全国200

7、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较多的专业

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有两个明显特征:

第一,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2008届与2007届相比,失业量最多的前10名专业绝大部分是重合的:本科重合的专业有8个,高职高专重合的有7个。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不仅存在,而且构成稳定、持续性强。

第二,失业量最多的前10名专业在全国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的比例较大,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本科专业及方向在700个以上,而失业最严重的10个专业占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约36%,占2007届毕业生失业量约33%;高职高专也有同样的问题。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各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之以在校生的专业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可以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高校层面。

1.国家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

国家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主要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也可考虑招生录取时允许就业率高的高职高专与

二、三本院校同时进场录取,让就业形势好的高职高专院校得到更好的生源,让就业率低的个别本科院校的生源萎缩。

(1)设置“红黄绿牌”专业。设置“红黄绿牌”专业,是专业预警实现的机制。“红牌”专业是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落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中的专业;“绿牌”专业是就业率高居全国专业前50名、并且就业率或薪资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中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的招生结构基本固定。在此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不对专业结构做强制性的调控,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出现根本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认为,200

7、2008届大学生连续失业量最大的专业,在2009届和2010届中有很大的可能性继续保持失业量较多的局面,专业结构性失业比例会在30%左右。因此,这些专业必须以“红牌”来予以预警。

(2)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预警机制。分别对全国本科、高职高专失业率高和失业量大的专业进行监测和预警,锁定并发布“红牌”调控专业、“黄牌”警告专业与“绿牌”发展专业。对“红牌”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于在读的大学生,可鼓励其转变专业,采取“转专业”和“二学位”等办法,分流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学生到就业好、社会需求较多的专业如“绿牌”专业,以达到短期内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目的。“转专业”和“二学位”的原则,是就业率低的专业向就业率高的专业流转。

第二,削减“红牌”专业的招生量,相应增加“绿牌”专业的招生量。削减“红牌”专业招生量不能一刀切,具体办法是“优胜劣汰”,即通过专业监测和预警系统,将开设有红牌专业的各省、各院校进行就业能力排名,对办学质量差、就业能力落后的省份或院校的“红牌”专业减少招生量乃至个别高校该专业停招。

以法学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近三年失业量较大。据麦可思调查,在2008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就业率最低的院校为56%,法学专业的全国平均就业率是77%。法学就业率最低的省和部分院校将被削减招生量或暂停招生。

第三,打破本科、高职高专招生批次限制。将优质生源适当向失业率低的院校配置,不应区分它是本科专业,还是高职高专专业。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本科、高职高专的录取批次割裂开来,规定本科优先于高职高专招生录取,这不仅造成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不公平竞争,而且也误导社会形成“本科就好、高职高专就差”的不恰当认知,导致高职高专院校追求“专升本”,高考生追求“上本科”。

让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的部分优秀高职高专院校或其部分专业与本科院校同时进场录取,会带来两点变化:一是优质生源突破本科、高职高专界限,从低质量的本科院校或专业向高质量的高职高专院校或专业流动,对低质量的本科院校或专业的录取下不保底,对高质量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上不封顶。二是改造社会认知,消除录取歧视造成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误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倡应用型大学生的培养,以切合我国产业状况和社会需要。

2.省级的专业预警机制

各地的劳动市场供需情况不同,国家层次的“红黄绿牌”不一定代表各省的各专业实际状况,对于以本地就业为主的高职高专尤其如此。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的专业预警,是在执行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之外,对本地区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调控。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的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管理职责,如高考命题与录取、大学招生计划编制、地方高校管理、教育准入审批等等,对专业的预警机制也应被纳入到省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之列。可采取前述的方法,锁定、发布和调控本省“红黄绿牌”专业。

3.院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

院校是专业预警体制的最低一层,所有的监测数据及调控措施都落实在院校上。但这并不是说院校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家和本省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调控。各个院校应该主动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实现教育运行的量化管理。

各高校应该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的就业状态跟踪,对就业率连续两年

排在本校各专业最后的专业亮“红牌”,对失业率上升最快的专业亮“黄牌”,对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的专业亮“绿牌”。对于“红牌”专业,要缩减招生量或停招;对于“黄牌”专业给予警示;对于“绿牌”专业给予发展。

(一)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 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

致大学毕业剩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已进入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收到用人的限制。根据调查中小型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管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的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

第二, 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

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又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血药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主动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同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 高校方面

第一,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形势严峻,很多毕

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

不完,过剩了。其实我国受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

数字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

业剩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

国的大学毕业生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

了。而一些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结构与专业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

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

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

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向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

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学校专业教育缺乏特色,培

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三) 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的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单位曾经是接受大学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结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亢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原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提供畅通的就业道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唯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她们将木管锁定再少数

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中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接口。

主观原因

(1) 不切实际的结业期望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的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又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三万多名大学生做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后达到60%,成为大学生心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比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

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学生就业难信息】

珠海市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信息

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

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就业信息

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方式获取探讨

林西县就业信息

新就业信息

大学生就业信息
《大学生就业信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