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8: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2015年10月5日,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爱尔兰)和大村智(日本),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也正是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呦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并称其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但当时,不少国人注意到,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岁才被评为博导。网络上,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如果不是那次获奖,百度上很少能搜索到她的东西。这之后,她仍然保持和坚守着她几十年的沉默。又四年之后,她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变成了零,不负众望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站上了科学荣誉的巅峰。屠呦呦仍然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的几句话,便将时间拉回到那个秉持集体主义的特殊历史时期。绕不开的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那是在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不慕浮华,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为了试药,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很多同事们也得了病。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在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屠呦呦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200多种中药,380多次提取试验。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30多年后,“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都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而诺贝尔奖也似乎是这一争议的回应。以“第一”论英雄,这正是许多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因为,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面对荣誉所带来的争议和非议,屠呦呦则选择了以沉默来回应。获得诺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而她向外界表达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

热议锐评: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但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更在于几十年的沉默,不慕浮华,埋头苦干。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正如科学家饶毅所说:“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王石川《京华时报》)

素材运用: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心怀苍生的人文情怀;扎实做事;寂寞与坚持;冷静与沉淀;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人;当世界向你微笑;载入史册的时刻;我们的事业,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新华社、红网等)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全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科研案例

屠呦呦发言稿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作文素材集合资料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