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原创)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5: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院 (系)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0 级中文一班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1042001264128 指导教师 xxx

二○一二 年 三月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四十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是一部独具风姿的作品。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 讽刺艺术 细节描写

《围城》是非常有趣而吸引人的一部小说,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因为里面尽是些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剖析。《围城》以抗日战争初期为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纵生相,对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作了深刻的解剖。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用彭斐的话来说:《围城》之妙,谊是妙在作者钱钟书先生超人机智和他那五车的才学,以及透过那重机智的冷嘲热讽的笔调上。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概括、典型的对知识阶层进行强烈的讽刺

钱钟书在自序中说:“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类人物,就是当时病态的知识分子。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唐晓芙例外)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讽刺性的描绘。常常采用既含蓄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神毕露。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大学的化身。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发噱作呕。这两个最后结成秦晋,确是“珠联璧合”。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语教授。为了灭迹消踪,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

《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作者所描述的这类落魄的文人形象,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写照,这种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存在,而且是大量存在,“应试教育”就会将人塑造成主人公方鸿渐这样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芸芸众生。

二、通过精微的心理细节描写,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

《围城》第三章写到一次青年知识分子的聚会,可以说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心理战争,作者抓住这些细节的描写,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聚会是由赵辛楣请客。参加的人有,苏文纨、褚慎明、董斜川、方鸿渐等。赵辛楣的本意是为了借这次聚会使方鸿渐喝醉,好让他在苏文纨面前出丑,来发泄自己的嫉妒之情。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给予方鸿渐关心和爱护,这使得赵辛楣感到一种胜利后的失望;褚慎明与方鸿渐在席间互相鄙视,唇枪舌弹,各不相让、董斜川以会作旧体诗,懂“同光体”而自傲,又遇到赵辛楣、褚慎明的嘲弄讥讽、更有趣的是褚慎明因为美貌的苏文纨跟他讲“心”,竟激动过份,把夹鼻眼镜都掉进牛奶杯子里了。他拾起眼镜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脸上逗留的笑。”后来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表示鄙厌。“可是心上高兴,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对褚慎明这种阴暗心理的讽刺,触及了某些知识分子最敏感之处——面子。这种把讽刺形象的丑陋心灵,由隐到显,由暗到明,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作者写人物的心理,也通过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如写方鸿渐刚到三闾大学时,和校长高松年之间的对话,就有一段高松年老于世故的处世手段和阴险的心理活动。“一般人撒谎,嘴跟眼镜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而高松年则不同,他知道运用西洋人相传的智慧,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果真如此,方鸿渐被他“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得不安,反过来觉得信没有收到是自己的过失”。高松年对方鸿渐没有收到信的假惊异的表情可以说做得是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的多。作者这么写到“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

作者对人物稍纵即逝的细微心理细节变化把握的十分独到,这些丑陋的面孔正是作者借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官场的腐败、学术的虚伪。他站在评论者的角度,流露出俏皮、诡异、聪明的本色,但这些幽默的背后却也潜藏着悲剧意味。

三、运用多种讽刺手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

《围城》中讽刺手法灵多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作者在《围城》中作者大量采用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从中国 先秦的《诗经》兵法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谭》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典故的内容除文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如作者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取名也是作了一番研究,给文章的全局都作了铺垫。鸿渐二字本意是“一只鸟飞来飞去没有着落”。在《易经》中,这只鸟先在溪边,后飞到石头上、土地上、树上,最后飞上汕头。亦即“崇高的孤独”,所谓登高伤远、欢乐常在彼岸也。主人公方鸿渐从中国到晃到外国、从外国晃到中国;从上海荡到湖南、从湖南荡到上海,结果呢,“离开一个地方就是等于死一次”。 作者对其名字的取意就暗示了主人公漂泊生活的最后归宿:幻灭。最后是永远处在漫漫的“讽刺和感伤”中。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学者。他的比喻的新颖性同样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伤大雅而又能一语中的,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如“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方鸿渐和鲍小姐两人满以为可以吃到一吨可口的午餐,却不知道这¨倒霉:“烫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更让人捧腹人笑的是“鱼像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作者不说鱼肉不是新鲜的,而是说“登陆了好儿天”,“肉”“长时期伏在水里”,可想而知鱼是多臭,肉是多腐烂了,钱钟书用这样的比喻是形象鲜明生动,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并且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作者常常涉笔成趣,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例如:说鲍小姐那类女人是不伤春的,一切衣服在她身上像只软木塞之于酒瓶口,不需要酒的时候才需要瓶塞,一个生动的比喻就使鲍小姐的生活作风了然于胸。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鸦片、梅毒,令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方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形象而又俏皮,耐人寻味。将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大博士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同时作者也通过方鸿渐的这一报告,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帝国主义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又如:作者写行人雨天在泥泞的路上鞋底上厚厚的泥巴,就逗趣说那抵得贪官刮地皮。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是举不胜举,比比皆是。

在《围城》中作者还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牛马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直升”。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物价”和“风筝”,“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已溢于言表。

四、诙谐幽默、尖锐泼辣的讽刺语言。

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时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借用那诙谐幽默、尖锐泼辣的笔调。如苏文纨想借赵辛楣来激发方鸿渐对自己爱的勇气,可“方鸿渐像这几天报上战争消息所说:‘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通过人物之口,讽刺当时的国民政府步步后退的抗日态度,实在是妙手偶得的妙句。在讽刺之外,我们更可看到作者的忧虑。对于分析那些自以为有名的人用笔名时说“只怕一个名太太,负担不起,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化了好几个避免”,只是不负责任或是做坏事的表示,作者对三十年代笔名泛滥的恶劣现象,在尖锐刻薄的语言中进行嘲弄。 《围城》的语言的成功不仅在于它言之有物,还在于它别有洞天的艺术表现,意味无穷。即使在偏向于抨击、揭露的警句型句子里,作者也无意敲警钟一般,而是运用他特有的幽默风格。

作者常常使用半讽半悲的口吻调侃众生,他总是纵情挥洒那种博经引传、融贯中西、联类无穷想象力,驰行在广阔的空间,超越具体描写对象,制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象征遍地的独特文体。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作者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将下身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与假文凭并论,让人觉得义凭虚伪不堪。在嘲讽他的自我解嘲时,又拉来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生。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看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位。”如此调侃,活画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在谈到方老爷给孙儿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耍一番:“人家小儿要易养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范晔小字砖儿,慕容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有体面的。”从中看出方逐翁的迂腐不堪,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恩格斯说:“各个细节就构成了总画面,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他们的特性、他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的加以研究。”鲁迅说:“细看——雕阑——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在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那些因此终于为人所注重了”。这种小中见大,细中见深的细节刻画艺术,在《围城》中可以说是得到了精妙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对于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感受《围城》后,除了对作者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思想倾向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佩服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方鸿渐的命运,,从中悟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的美好,没有经历时充满了幻想,渴望经历,经历了才知道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相反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烦恼和束缚。其实所谓的《围城》就是职业、婚姻、文凭、社交,也可以说就是生活,就是人生,只是看我们如何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这座城。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与近代学人》 李洪岩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

7、01

2、《中国现代小说》 夏志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

5、0

7、01

3、《围城》面面观 周锦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

2、

12、07

4、评《围城》的冷嘲热讽 黄国彬 香港香江文坛 199

3、0

7、

5、略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6、《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

张丽丽 济宁师专报 199

5、02 王卫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材料]

届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围城的讽刺艺术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原创)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原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