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

姓名:左太平学号:200841340180指导老师:张栋栋

摘要:当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主导性角色受到挑战,非主导性角色开始增强,新角色内容不断产生和丰富;二是传统的落后认识开始遭到摒弃,新的科学的角色概括开始出现,对教师的角色开始科学规正。对于教师角色, 当下人们谈论颇多的是“转变”,它似乎意味着中小学教师正由“旧教师”转为 “新教师”,去旧迎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和认识不够全面,有失偏颇,容易误导对今天教师角色的构建。故此,这里就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1、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原因

1.1在传统教学中,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羁绊

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学生的统一考试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注重应试教育,因为当代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学校做出的评价主要是依据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大部分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然而升学率低的学校就是“ 差” 学校。学生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各种路径,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们送去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读书,, 而“ 差”学校则面临着学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向社会大众低头, 沿着传统教育的轨迹,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厚待遇。学校评价教师也“ 依葫芦画瓢” ,无奈,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课程计划,机械地“ 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地向学生传授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课本知识,教师最终成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载体,其所承担的只是“ 传声筒” 式的角色。而学生也只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苦苦挣扎。这种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知识传递, 会泯灭学生鲜活的个性。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 使我们醒悟到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 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 园丁”、“ 蜡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 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提升, 这些美名不但发生了变化, 而且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教师将不再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

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1.2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马可波罗曾经说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抑或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更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旧课程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 这一转变必然对教师的角色提出全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 从“ 教学大纲” 走向“ 课程标准”,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之久,在推进教育进步、教育革新方面取得了不可泯灭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经济力量薄弱相对偏远的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好地证明了广大人民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学生进步的助推器,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课程教学实施中,一部分教师受困于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总是徘徊不前。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作如下的转变:

2.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就成了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只重视对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可是新课程改革则是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不懂学以致用。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又可以陶冶

情操,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比仅仅是一纸空文凭,又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情感, 而不是知识甚至智力。体质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代教学应超越唯一的认知,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本位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原来所担任的角色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角色必须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可能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真正选择。只有让学生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讲,更要注重学生学,真正实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实现了这一转变,学生将会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教和学将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可以很好地促进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综合培养,可以使素质教育得以实实在在的实施。

2.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式结果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目前,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

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正是这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为了实现结果目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其一,强调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其二,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形成;其三,强调“知—情”对话,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寓于知识经验中的情感的充分觉察和体验;其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学生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了这一转变,可以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所有学生都能够愿学、能学、会学、苦学、乐学;在这个乐园里,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意志与人格特点会得到很好的尊重,学生会成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和教师、同学的交往与对话中,个体的智慧潜能得到挖掘,道德性格得到了陶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幸福乐园。

2.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他们已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对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这种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同时,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并不是知识拥有的唯一者,而学生完全可以不依赖教师,在课堂之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他们获取知识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渠道之便利,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味地居高临下主宰课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为了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快状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教师就必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2.5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相当一部分传统型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2.5.1精心处理教材。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倡导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

2.5.2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5.3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富有个性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

2.6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教学过程存在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一是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教,学生受;二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三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信息交流方式,师生、生生之间互相问答;四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较好,尤其是最后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

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

[6]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 曾素林.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 单一型” 走向“ 综合型” [J] .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7 , ( 1) .

[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9] 黄济. 现代教育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0]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

[1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2] 曾素林.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 单一型” 走向“ 综合型” [J] .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7 , ( 1) .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专业化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

谈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